<p class="ql-block"> “拉近大海,拽紧中原”,这样描述我心中的泉州不尽是地理意义的写实,更多是文化意义上的概括。</p><p class="ql-block"> 如此概括的基础是我2025年一月十七至十九三天的泉州行以及几十年来零零碎碎进到我脑子里来的有关泉州的认知。靠这些东西要让泉州“拉近大海,拽紧中原”的说辞成立,我知道有点不自量力,于是我借助AI,让豆包助我一臂之力。输上“泉州与中原皇权关系梗概”几字,豆包给我的答案是:</p><p class="ql-block"> “秦汉时期:秦代中原汉人开始进入泉州,汉至三国中原汉民陆续迁入。</p><p class="ql-block"> “两晋时期:“永嘉衣冠南渡”,大量中原士族和百姓南迁,东晋重臣林禄被视为闽南地区大规模移民的第一人。</p><p class="ql-block"> “宋代:北宋末年,赵宋南外宗正司先移镇江,后于绍兴三年(1133 年)落脚泉州。南外宗正司的到来提高了泉州的政治地位,促进了当地教育、文化、经济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期:泉州在政治上是明清王朝的东南沿海重要城市,受中央政权管辖,承担着海防等重要职责。”</p><p class="ql-block"> 谢谢AI代表的高科技,即便仅仅是个梗概,我的脑子也难以准确生成😂👍👍👍</p><p class="ql-block"> 我再输入“泉州与海外交往的大事”马上又有答案呈现:</p><p class="ql-block"> “唐朝时期:泉州成为海外交通重要港口,与广州、扬州等并称为中国南方的大港口,海外贸易逐渐兴起。</p><p class="ql-block"> “宋元时期:泉州港进入鼎盛,南宋中叶超过广州成为全国第一大港,至元末一直是重要的世界海洋贸易中心。政府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还吸引了众多外国商人、传教士等,形成了多元文化交融的局面。</p><p class="ql-block"> “明朝时期:前期实行海禁,泉州港的海外贸易受到抑制,但隆庆年间放开海禁后,以郑芝龙等闽南人为首的海上集团垄断了海上贸易。</p><p class="ql-block"> “近现代:改革开放后,泉州抓住机遇,以 “晋江模式” 为代表的产业迅速发展,与海外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安踏、361度等众多品牌走向世界。”</p><p class="ql-block"> 不得不说,Ai不但比我们人脑准确清晰,在知识的容量上更让我们觉得自己的大脑像一块白板。比如刚才呈现的“宋元时期,泉州一度超越了广州,成为世界贸易中心”,就让我有耳目一新之感。</p><p class="ql-block"> 但是,为了完成我的游记我一定要强调一下这个“但是”,但是什么呢?我要强调的是作为游记一定要以亲眼所见为基础,以自己脑子里的想法为线索。也就是你看到的是景,但景背后总有那个常常出错的你,这个你绝不会与AI重合。比如我现在要写《拉近大海,拽紧中原》,脑子里就呈现出泉州开元寺、承天禅寺以及晋江安平石桥,以便说道泉州如何“拽紧中原”;同时还呈现出妈祖圣庙天后宫、阿拉伯航海的遗存——清静寺,以及南洋华侨叶落归根的遗产——晋江梧林的红砖大厝番仔房,还有神秘的世界性宗教摩尼教遗址。用这些说泉州是华夏少有的“拉近大海”的大城。</p><p class="ql-block"> 我想出来的上述“招数”我觉得非常“桴于网”,正因为如此,才让我宁愿戴着老花镜吭哧一天写一篇游记;里面有我的偏执和盲区,但只有这样,才会有年纪大的出不了门时,再翻开来看看的价值。您要是与我年纪相仿,大概率会给我点赞的😃😂</p> <p class="ql-block"> 光听作者絮叨不上图有点违背网文游记的潜规则,于是上开元寺石塔浮雕图与大殿前人声鼎沸香火旺图,这就说明我首先要说开元寺了。</p><p class="ql-block"> 泉州的世界文化遗产有22处之多,你如果没有时间只看一处,最好就选开元寺。开元寺建寺于唐代,有1300多年历史。朱熹曾说“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p><p class="ql-block"> 寺内有振国、仁寿两座宋代石塔,石塔五层,每一层都有环塔石雕;有意思的是石料仿木料的卯榫结构,全是卯榫斗拱。</p> <p class="ql-block"> 据说,全国叫开元寺的佛寺有300多座,而泉州开元寺是规模最大,文化遗存最丰富的一座。</p><p class="ql-block"> 我曾想,泉州距离古代中国的中心中原地区太远,很长时间都算是“蛮夷之地”,即便是唐朝开元盛世,泉州也是开化不久的“新区”。为什么天高皇帝远的地方能如此紧跟圣上,皇帝说是要在全国建开元寺,泉州地方便建起了“全国之最”的大寺呢?</p><p class="ql-block"> 彼时,国家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还是北方,即便是几百年后中心南移,按照常识,最有可能建如此大寺的是江浙,也轮不着除了山地便是大海的泉州。泉州的脱颖而出,我的解释就是题目中说的“拽紧中原”。至于为什么要“拽紧中原”?我在小文中就不查资料了,斗胆猜一下吧,因为开元之前早就有了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大规模士人南迁,而士人最看重的是文化的保留,所以,我觉得这“拽紧”是文化心理上的自觉。这“自觉”是不是也有点像当代的“紧跟”?这我就不猜了吧,猜错了会有多么恶心,你懂得😝😱😂</p> <p class="ql-block"> 泉州开元寺在汉传寺庙中的地位在南方最高,在北方也不输五台山、少林寺,几张照片往大里说最多算是窥全豹之一斑。偷个懒吧,开元寺门口有个文字介绍,拍下来放在这里,算图也算文。</p><p class="ql-block"> 看不全,说不尽,不足之处,您可以问那只漂亮的鸽子;牠24小时值班,从不下班。你再问问那位骑龟的少年骑士,他说满院子最有意思的就是这只龟了😍😂</p> <p class="ql-block"> 泉州开元寺有全国独有的李叔同纪念馆。纪念馆开在开元寺当然与李叔同在开元寺居住宏法关系大,除此之外,我在泉州三天,就在开元寺、承天禅寺、摩尼教遗址三处看到弘一法师留下的众多遗迹,说明大师与泉州关系甚密,与开元寺关系尤甚。</p><p class="ql-block"> 展览馆有大师著名的《送别》手稿。歌曲用线谱谱曲;歌词味道是标准的中原儒家情怀;语词是标准的白话汉语;出自贯通中外古今,最后归于佛门的弘一法师……</p><p class="ql-block"> 这也是可窥全豹之一斑!</p> <p class="ql-block"> “泉州是南国佛教重地,除了开元寺,弘一法师长眠的承天禅寺也是看不见底的佛教大寺。除了大,还有厚,好像还能感受到独与奇;再说就说不准更说不好了。”这段话是我在参观开元寺的一月十八号发出的感慨。那天大半天时间用来看开元寺,下午就到了弘一法师的长眠地——承天禅寺。那天的感觉是大和厚,现在我觉得这“大”、“厚”都可以说明泉州与中原的“拽紧”关系。尤其是弘一法师,他不仅拽紧了中原与泉州,更是吸纳了古今中外文化的精神内核。</p><p class="ql-block"> 大师不朽!</p> <p class="ql-block"> 大师化身地,“南无”倒影静;</p><p class="ql-block"> 婆娑盘顽石,禅意“陀”字凝。</p> <p class="ql-block"> 下面我要说晋江安平桥,我觉得这座桥形象的体现了我反复说的泉州对中原的“拽紧”。</p><p class="ql-block"> “世界无桥长此桥”,这么牛气的话说的就是晋江安平桥。晋江安平石桥长达五里,修建于900年前的宋代。一眼望不到头的桥,完全由丈余长的花岗岩条石料构成,直观上就是世界级的伟大古代工程。安平桥横跨晋江,沟通晋江与南安,反映了宋朝市场经济的发达与建筑的气魄。即便是高架路遍地的现在,看安平桥还是觉得气场强大……</p><p class="ql-block"> 安平桥是泉州世界文化遗产之一。</p> <p class="ql-block"> 因为是世界第一古桥(世界无桥长此桥),所以近千年来誉美之词数不胜数。我见过的这么一段,既是誉美,也是写实,我照抄来,以飨读者,亦防遗忘:“以栏楯为周防,绳直砥平,左右若一,隐然玉路,俨然金堤,雄丽坚密,工侔鬼神”。</p> <p class="ql-block"> 从图片来看,这桥是货真价实的千年古桥;但翻看资料,不仅它的修建几经波折,建成后的近千年间,大的维修也有几十次。特别是民国至今的损毁犹甚,仅仅改革开放至今的维修就有八次。多亏了1981年的维修制定了“修旧如旧”的维修政策,多亏维修部门严格执行了这一政策,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才是如此模样的安平桥👍👍👍💗💗💗</p> <p class="ql-block"> 下面我要回忆回忆自一月十九日以来神秘不退的摩尼教。</p><p class="ql-block"> 听说过摩尼教这个名字吗?见过摩尼教的物件吗?知道除了佛教众佛以外还有摩尼教的佛吗?喜欢这些神神秘秘的东西,喜欢神秘带来的气氛的话,可以来晋江的摩尼教遗址。</p><p class="ql-block"> 这里是世界学术界公认的摩尼教遗址遗物。地方很小,但气场强大。弘一法师也曾多次造访下榻(法师曾在图三小石屋下榻),并有遗迹留存。</p> <p class="ql-block"> 那么摩尼教与题目有何关系呢?我说这个神秘的宗教反映了泉州的“拉近大海”。</p><p class="ql-block"> 以前听说过神秘的摩尼教来自西亚波斯,现在再问百度或者是AI,都说它起源于北非,有希腊文献,吸纳了犹太教、基督教教义,有十几国文字的教义翻译,与世界主要宗教都有对话交流。这样的一个宗教在唐朝武则天时传入,几十年过后就被唐玄宗禁止。但是,它又从海路来到泉州,并且扎下根来。</p><p class="ql-block"> 你说说,泉州是不是拉近了大海?</p> <p class="ql-block"> 摩尼教遗址现在的名称是“草庵”,位于一座草木覆盖的巨石山脚。它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文化遗产,是泉州申遗的重要内容。</p><p class="ql-block"> 山门有一石牌坊,上书“万石梅峰”。仅在门楣上有字而没有上下联,是不是有中国特色的摩尼教风格?</p> <p class="ql-block"> 下面我要请出泉州人最推崇的神祇——妈祖。</p><p class="ql-block"> 如果追求灵验,在福建最灵的还是妈祖庙,在泉州就是古老且规模庞大的天后宫,那里供奉的妈祖名扬台湾与南洋。</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说妈祖崇拜标明泉州“拉近大海”呢?你想佛教的最高佛如来佛在泉州人的心里没有妈祖的地位高是为了啥?还不是因为航海是泉州人的主要营生!妈祖的“海邦砥柱”的作用是任何神也代替不了的!</p> <p class="ql-block"> 没错,妈祖崇拜是泉州以及南洋一带的特色,它拉近了大海;但你看看天后宫的大殿内外,觉得它又拽紧了中原,因为目之所及,都是中原的构件或其变形。</p> <p class="ql-block"> 非中原纯粹海外的地方泉州很容易找得到,那就是也属于世界文化遗产的阿拉伯清真寺——清净寺。如果想看有来头的异域文化,那就去清净寺吧,清净寺是有1000年历史的清真寺,在那里能感受宋代的对外开放与阿拉伯式的大航海……</p> <p class="ql-block"> 你想阿拉伯人在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开辟的跨洋海路500年前来到泉州,并且定居传教经商,那该是多么大规模的跨洋交流啊?如此说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的起点一点也不夸张。而我说泉州“拉近大海”也绝不是姑妄之言,而是高度概括的写实吧! </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可以给自己点个赞了😂😛👍👍👍</span> </p> <p class="ql-block"> 我觉得泉州“拉近大海”的景观最好看的的是晋江梧林村的红砖大厝番仔房。</p><p class="ql-block"> 看番仔房那天我发朋友圈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p><p class="ql-block"> “今天去晋江梧林村看房子,学会了新词红砖大厝、燕尾脊;看中了不少好看的民居,还有南洋风的小洋楼。</p><p class="ql-block"> “房子看好了,价格还没问。等房地产跌到白菜价,咱说不定真装个北洋阔佬,买他几套。”</p> <p class="ql-block"> 玩笑归玩笑,但你说这么漂亮的南洋风格的楼房,竟然有几条街,几百套房子的规模,谁见了不稀奇?稀奇之余再想想这是一百年前后下南洋的泉州人反哺家乡的力作,是不是就会感慨彼时的泉州南洋华侨真能干!?而“拉近大海”四个字是不是也非常贴切?再去的时候我去村委会看看,无偿把这四个字捐献给他们,树个牌坊刻到门楣上也不是不可能。</p><p class="ql-block"> 至于上下联我就不再拟了,请地方官展现墨宝该是顺理成章的事吧😂😜</p> <p class="ql-block"> 有朋友说“古朴的门因为芭蕉顿时有了生机”,我说,“我混迹于年轻的游客之中觉得自己年轻了二十岁。”尽管位于北回归线不远的泉州,但在一月份穿体恤也需要一点勇气与活力吧?或者还需要一点点自信和“拉近大海”的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