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导 读</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蔡元培先生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8px;">民国伟大的教育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8px;">北大学子为老师祝寿献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8px;">在“蔡元培馆”辞世的中国近代思想家和学者</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鞠思敏先生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山东的“蔡元培”鞠思敏先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鞠思敏先生的学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为老师集资盖房</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路孟凡先生二三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2, 126, 251);">莫斯科中山大学第一批中国留学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2, 126, 251);">营救被捕中共党员和进步青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8px;">投笔从戎参加抗日战争的中学校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2, 126, 251);">救助革命烈士遗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2, 126, 251);">参加起义的“国府”立法委员</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 蔡元培先生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民国伟大的教育家</span></p><p class="ql-block">蔡元培(1868-1940),浙江绍兴人,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曾任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等职务。</p><p class="ql-block"> 蔡元培在北大实行“兼容并包、民主办学”的办学方针,聘请《新青年》主编陈独秀为文科学长,聘请李大钊、胡适、钱玄同等“新派”人物在北大任教,实行“教授治校”的制度,提倡学术民主,支持新文化运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16年黎元洪任命蔡元培为北大校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28年国民政府任命蔡元培任国立中央研究院院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接管山东政权,蔡元培建议在青岛筹建山东大学,教育部采纳了他的建议,在筹备过程中,蔡元培先生力主将国立山东大学设在青岛,取得教育部长蒋梦麟的同意。1929年6月,国立山东大学筹备委员会奉令改为国立青岛大学筹备委员会,除接收省立山东大学外,并将私立青岛大学校产收用,筹备国立青岛大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30年初,蔡元培全家来青岛,居于青岛大学,他与杨杏佛提出,青岛应作为海洋科学研究基地,建议筹建中国海洋研究所。这一建议被有关当局采纳,决定分两期建设。第一期先建水族, 1932年5月8日,青岛水族馆正式建成开馆,各界人士出席开馆仪式,由此青岛成为我国海洋科学研究和教育的基地。</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3年,时任国立中央研究院院长的蔡元培先生倡议创建的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落成。南京博物院坐落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中山门内北侧,占地13万余平方米,是中国第一座由国家投资兴建的大型综合类博物馆、国家南京博物院:原拟建“人文”、“工艺”、“自然”三大馆,后因时局关系,仅建“人文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解放后为纪念蔡元培,各地政府在北京、杭州、上海、青岛等他曾居住处建立蔡元培故居纪念馆,但这些住房无一处是他本人的房产,全部是他租赁的房子。</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北大学子为老师祝寿献房</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4年、1935年蔡元培两次青岛之行,受到青岛学界热烈欢迎, 1935年9月,主要以北大师生发起,由蔡元培先生的朋友、学生捐款集资,准备在青岛建造一所房屋,作为庆祝蔡元培先生70寿辰的贺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者没有查阅有关文史资料记录,但在网络上查到,9月7日,蒋梦麟、胡适、王星拱、丁西林、赵畸(赵太侔)、罗家伦共同署名,写了一封写给蔡元培的祝寿献屋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28, 128, 128);">孑民先生:我们都是平日最敬爱先生的人,知道明年一月十日是先生七十岁的寿辰,我们都想准备一点贺礼,略表我们敬爱的微意。我们觉得我们要送一件礼物给一位师友,必须选他所最缺少的东西。我们知道先生为国家、为学术,劳瘁了一生,至今还没有一所房屋,所以不但全家租人家的房子住,就是书籍,也还分散在北平、南京、上海各地,没有一个归拢庋藏地方。因此,我们商定这回献给先生的寿礼,是先生此时最缺少的一所可以住家藏书的房屋。现在我们很恭敬地把这一点微薄的礼物献给先生,很诚恳的盼望先生接受我们这一点诚意!我们希望先生把这所大家献奉的房屋,用作颐养、著作的地方;同时,这也可看作社会的一座公共纪念坊,因为这是几百个公民用来纪念他们最敬爱的一个公民的。我们还希望先生的子孙和我们的子孙,都知道社会对于一位终身尽忠于国家和文化而不及其私的公民,是不会忘记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8px;"> </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据说这份捐房祝寿函是胡适执笔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8px;"> </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蔡元培接到这封信函后,心情很复杂,开始不同意这样做,表示坚决不接受。后鉴于学生及友人们的盛情,却之不恭,于1936年1月1日表示接受和感谢,写下《答谢祝寿献物函》。其中写道: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8px;"> 诸君子以元培年近七十,还没有一所可以住家藏书的房屋,特以合力新建的房屋相赠;元培固没有送穷的能力,但诸君子也不是席丰履厚的一流:伯夷筑室,供陈仲子居住,仲子怎么敢当呢?诸君子的用意,在对于一个终身尽忠于国家和文化而不及其私的公民作一种纪念,抽象的讲起来,这种对于公而忘私的奖励,在元培也是极端赞成的。但现在竟以这种奖励加诸元培,在元培能居之不疑么? 但使元培以未能自信的缘故,而决然谢绝,使诸君子善善从长的美意无所藉以表见,不但难逃矫情的责备,而且于赞成奖励之本意,也不免有点冲突。元培现愿为商君时代的徙木者,为燕昭王时代的骏骨,谨拜领诸君子的厚赐。誓以余年,益尽力于对国家对文化的义务,并勉励子孙,永永铭感,且勉为公尔忘私的人物,以报答诸君子的厚意。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8px;"> </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1937年抗战爆发,北平、南京、上海均告沦陷,青岛再度沦陷,但是,这座凝聚着朋友和弟子美意的房屋,却没有建造起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8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0年,蔡元培在中国香港病逝。蔡元培一生清廉,晚景清贫,媒体称: “蔡先生为公众服务数十年,死后无一间屋,无一寸土,医院一千余元,蔡夫人至今尚无法给付,打算典衣质物以处丧事。”蔡元培终其一生,也没有一所属于自己的房子。 (图文来源互联网) 1940年3月5,蔡元培在香港病逝,葬在香港仔山巅华人公墓。民国教育部和毛泽东都题写悼文给于高度评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在“蔡元培馆”辞世的中国近代思想家和学者</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5年9月,国民政府正式任命胡适为国立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1月25日新华社公布第二批14名战犯名单,他位列其中。胡适去台后,1955年大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胡适思想批判,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发行《胡适思想批判》(共八辑)300万字,胡适在美国对收集这八辑书一一作了批注。1962年2月24日,为蔡元培“祝寿献屋”发起人之一胡适先生在台湾“中研院蔡元培馆”欢迎新院士酒会席散时,心脏病猝发而死,大陆媒体没有报道,台湾十万民众为其送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胡适身后留下许多经典名言,在学术界一句名言是:“生命的意义在于个人创造,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少谈主义多谈问题,宽容比自由重要,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现实社会中,在学术界有些人不安心学术研究,国家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不在所学领域探索求证,在权力和名利的诱惑下,变得蝇营狗苟, 挖空心思在官场钻营,干着</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伤害</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群众利益的勾当,最终堕落成为腐败分子。</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鞠思敏先生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几乎与北大师友学子为蔡元培募捐盖房同时</span><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b><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山东省济南市大明湖畔也有一尊师重教的故事让我难以释怀,故事发生在山东省民国时期著名私立正谊学校创始人、山东省著名教育家、有“山东蔡元培”之称鞠思敏先生和他教育培养的学生。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1986年,我毌亲在青岛疗养,我受毌亲之命,在青岛张店路四号甲曾拜访外公路友于烈士的堂弟, 鞠思敏先生的学生,三任正谊中学校长的路孟凡先生,他也向我讲述了这一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山东的“蔡元培”鞠思敏先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1913年9月8日,鞠思敏与刘冠三、王祝晨等人创办济南私立正谊中学,校名取董仲舒名言“正其谊而不谋其利,明其道而不计其功”,校址位于济南老城区大明湖南岸的阎公祠内。1914年,正谊中学招收新生开始上课。鞠思敏创办这所学校的目的,就是为了开创民主进步的教育局面,实现教育救国的主张。1920年前后,济南教育界流行“破正谊,烂育英,呱呱叫的上一中”之说。正谊、育英两所私立学校,条件相对简陋,而公办的省立一中待遇优厚。但在鞠思敏的带领下,经过艰苦创业,学校发展很快,成为当时省城颇有名望的一所中学。1929年8月,鞠思敏出任山东省立第一乡村师范学校校长。他为此辞去正谊中学校长职务,但仍兼任正谊中学校董事会董事长。1929年10月20日,山东省立第一乡村师范正式开学。鞠思敏办学坚持“世间无不可造之才,无不可用之人”,他从不主张解聘老师,也不会开除一个学生。每年正谊招生总是晚于其他中学,以便那些被其他学校淘汰特别是贫穷的学生报考。鞠思敏支持学生的进步爱国活动,当时正谊成为学生运动、中共地下党团组织活动的基地,对山东建党初期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正谊师生参加了济南商界、学界等13个团体的十万市民集会,鞠思敏被选为大会主席上台演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无论在哪所学校,鞠思敏聘请教师,只看学问,不计政治信仰。教师与学生中有共产党员活动,他不但容纳他们,还多方设法保护他们,因此那时自由开放的第一乡师有“红色乡师”的称号。当国民党当局迫令鞠思敏开除进步学生时,他愤怒地搬出他“办教育以来从不开除一个学生”的传统顶回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鞠思敏赴任第一乡师校长一年多,国家遭遇“九·一八事变”,国难当头,他义愤填膺,同情支持学生的抗日运动,对到南京请愿的学生们大加赞扬鼓励,并亲到火车站为候车的学生们送茶水;在军警环伺的站台上,对学生们讲话:“我因年老不能随各位前去,是终生遗憾。但愿各位向政府表达民众的愿望时,也包含着我的一份。”国民党当局对鞠的言行深为不满,当面斥责他“你本是山东教育家,培养的学生都成了共产党了”, “昏庸老朽”,鞠思敏愤然抗辩:“我老而不朽,庸而不昏。我只知道他们是抗日爱国的,余无所知。这样的学生,有理想,有精神,没有使我失望。” 当局示意他辞职,遭断然拒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0年至1931年,鞠思敏仼第一乡师校长期间,仅南城墙根有所乡师附小,城北居住大批农民和社会底层贫苦百姓区域却没有学校,为方便贫苦农民子弟上学,鞠思敏自筹数千元,购买数十亩土地,在北园创设民众学校五处和农事试验场一处,以便开展民众教育,并为学生提供实验场所。这一善举,感动了这一地区广大劳苦人民,视鞠思敏为恩人,每当鞠思敏回城当地拉黄包车车夫都拒收老先生车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2年夏,当局不顾社会舆论,下令撤销了他的乡师校长职务,后又许以省教育厅视察员职务,月薪80元,让其在家养老,鞠思敏坚辞不受,此时他已年满六旬,虽从事教育数十年,自奉俭朴,但无积蓄。在职期间,每月薪俸,除留一部分家庭生活必需费用外,其余悉数资助上学的贫苦门生。如今,四壁萧然,家中几乎断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7年冬天,济南沦陷后,敌伪政权派人请鞠思敏出任伪教育厅长,他坚决拒绝,从此闭门不出,晚年生活非常潦倒,1944年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人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鞠思敏先生的学生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鞠思敏先生桃李满天下,培养了一批有影响的社会精英,如季羡林、陶钝、孙思白、王统照、庄圻泰、王树元等,其中还有一位社会地位和影响超过上述学者的名人就是张春桥. 他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被选为中共九、十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他是四人帮成员、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主要策划者之一,1976年10月,被中共中央隔离审查,1977年7月经中共十届三中全会决定,被永远开除党籍,并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当权时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被打倒后却成为历史上有污点的国民党特务和反革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季羡林老先生在《怀念鞠思敏先生》一文中写道“我想先谈一个人,一个我永远难忘的人,这就是鞠思敏先生……我在正谊也不是一个勤奋用功的学生,上课之余,多半到校后面大明湖去钓蛙、捉虾……对学习根本就不放在心上。但是鞠思敏先生却给了我极其深刻的印象。他个子魁梧,步履庄重,表情严肃,却又可亲。他当时并不教课,只是在上朝会时,亲自对全校学生讲话……他讲的也无非是处世待人的道理,没有什么惊人之论。但从他嘴里讲出来,那缓慢而低沉的声音,认真而诚恳的态度,真正打动了我们的心。以后在长达几十年中,我每每回忆这种朝会,每一回忆,心里就油然升起幸福之感。”</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为老师集资盖房</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世纪三十年代山东省济南,也有一尊师重教动人的故事在山东省教育界传颂。鞠思敏先生因反对日冦入侵,不与反动当局合作被解职回家,此时的鞠思敏已年满六旬,虽从事教育数十年,但除去生活所需外,剩余薪金悉数资助上学的贫苦门生,没有积蓄,他没有房产,仍租住在济南英武庙街的三间茅屋中,家徒四壁。幸有学界社会贤达重同乡情谊,每月送去米面,维持生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35年由仼正谊中学校长路孟凡发起组织,与正谊中学毕业校友蔡民章、王乐天、张济相、李同福等9人为委员,发起成立了“鞠校长盖房自动乐捐委员会”,确定参加“自动乐捐”活动的对象必须是正谊中学毕业生, 非正谊中学毕业的外界人士一律谢捐, 联络各地正谊中学毕业生的信函上加盖正谊中学校印和校长路孟凡印章, 1986年我曾拜访路孟凡先生,与老先生闲聊时,他给我讲了许多他当年从监狱营救被捕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为老校长乐捐盖房的故事,其中一件故事引起我极大兴趣,当年为便宜行事常开具加盖正谊中学官印和他作为校长钤印空白函,四处联络活动时根据需要随时填写,也可作为身份证明,托了多少人使用发了多少张“空白介绍信”他也记不清。最近我撰写这份文字资料时想起此事,八十多年前的旧事,想搞张这一钤印空白函怕不可能,我试着找找,居然在一家旧书网上发现有家旧书商销售这张有正谊中学和校长路孟凡钤印空白纸,存货仅有一张。校长路孟凡印鉴很清楚,但正谊中学官印却辩识不清,为此,我专门请教山东著名画家、诸城博物馆馆长张耀明先生,他不愧书画大家,很快告我官印全称是“济南市私立正谊中学之印”十一个字,是叠篆字体,是古代官印常用的字体。路孟凡先生回忆,这次乐捐共集资近4000元(银元),在三十年代民生凋敝社会里,绝不会是少数正谊中学毕业生能筹集到的一笔巨款,买地皮及房屋设计均由正谊中学校友负责,为鞠思敏校长在济南县东巷筹建平房一所,按照当地民俗进入大门设计有照壁和“月洞门”,穿过“月洞门”进入院落:建有五间带厦檐的北房,三间东屋,三间南屋,又购买了 家俱、沙发、茶几、床、方桌等,共用了2400元,由正谊中校事务主任颜登如负责雇佣人力架子车为鞠思敏先生搬家,两架子车拉的书籍报纸,一架子车装的是先生破烂被褥,一架子车锅碗瓢盆,余下千余元存入银行,交给鞠先生养老生活。在那个外敌入侵,国家领土和主权面临着严重的威胁时刻,路孟凡各位先生发起这一“乐捐”不仅仅是对一位爱国教育家的敬重,也是对外敌入侵的抗议和声讨,后人应记住济南市教育史上这一动人故事。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4年,年逾古稀的鞠思敏先生在生活穷困中,他没有等到抗战胜利这一天,于8月7日在学生们为他盖的这所院子里度过了他的最后时光。在殡葬的那一天,自发前来送殡的济南市民、正谊校友排了长长几里地。鞠思敏去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对山东教育事业的卓越贡献,曾把正谊中学门前的阎公祠街提请更名为思敏街,遗撼的是,文革后纪念这位历史文化名人的街名却被取消了,过去的思敏街如今已成为大明湖路的一部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在旧书摊发现的这张加盖济南正谊中学和校长路孟凡印章空白信函,这张“空白介绍信”沉淀着厚重历史痕迹,当年,用它联系一批社会贤达营救被捕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为保护进步青年办理转校证明,用它联系一大批正谊中学学生为爱国校长集资盖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鞠思敏这一故居,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大明湖街道。2015年6月23日,鞠思敏故居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我无法去济南现场参观鞠思敏故居,仅收集到一些老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鞠思敏学生设计景观优美、连接院落的“月亮门”(月洞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月亮门”及照壁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院落中五间带厦檐的北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维修前房内结构</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路孟凡先生二三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本文多处都提到路孟凡先生,他是山东诸城人,我外公路友于烈士的堂弟,1925年在正谊中学毕业,他人生跌宕起伏,阅历广泛,经历许多大的历史事件,他对正谊中学情有独钟,他1929~1930, 1934~1937, 1946~1948年三任正谊中学校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莫斯科中山大学首届毕业学生</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民国时期有所设在国外,由外国政府出资,专门培养中国才俊的大学,这就是莫斯科中山大学, 孙中山先生于1925年3月病逝,为了纪念这位联俄联共作出过突出贡献的伟人,也为了给中国大革命培养政治理论骨干,苏俄政府向国民党中央委员会提议,在莫斯科成立一所以孙中山先生名字命名专门培养中国革命人才的学校。1925年10月7日,时任国民党俄国顾问的鲍罗廷(原名马尔科维奇·格鲁森贝格),在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第 66次会议上正式宣布建立莫斯科中山大学,俄文全称中国劳动者孙逸仙大学,由鲍罗廷负责在华招生工作。在短短5年时间里,中苏两国政界要人宋庆龄、冯玉祥、胡汉民,以及斯大林、托洛茨基等知名政治人物先后到校授课演讲,为国共两党培养了一大批精英及政界要员,中共王明、秦邦宪、张闻天、邓小平,林伯渠、徐特立、吴玉章、何叔衡、叶剑英等老共产党员;也有左权、张琴秋、杨尚昆、伍修权、陈昌浩、何凯丰、李伯钊等一批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和进步青年。傅钟和邓小平同志则是受党组织的指派入学,于1926年1月6日,从法国抵达莫斯科。国民党方面有蒋介石之子蒋经国、邵力子之子邵志刚、李宗仁内弟魏允成、张发奎弟弟张发明、邓演达弟弟邓明秋、于右任女婿屈武,以及后期的郑介民等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25年莫斯科中山大学首批录取的300名学生中,广州占了180名,上海50名,京津地区50名。在军阀统治的北方,招生主要由《国民党北京执行部》负责,执行部负责这项工作的有李大钊、于树德、顾孟余、徐谦等人,我外公路友于也参加了招生工作,路友于向李大钊推荐保送留苏学生中有他的堂弟路孟凡和王绍文、高晶斋、赵仲容等10余人,推荐名单报送鲍罗廷汇总审核,据说这次招生在国内影响极大,黄浦军校在校学生也蠢蠢欲动,以致于影响军校学习,为此校长蒋介石曾严令军校学生报名必需经他批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路孟凡先生与国共两党选派学生在异国它乡共同接受了苏共革命教育,也建立深厚同学友谊,在与同学交往中他学会包容,建立相互扶持人脉关系,在校期间他常给路友于写信汇报生活学习情况,外公也常去信鼓励他努力学习。莫斯科中山大学制二年,中国学生来到这里的重要任务是学习,首先要学习俄语。第一学年,俄语学习时间特别长,每天为4课时。其他课程为:政治经济学、历史、现代世界观、俄国革命理论与实践、民族与殖民地问题。第二学年的课程为中国革命运动史、世界通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列宁主义原理、经济地理等。中山大学还有一门重要课程就是军事训练,该课程每周一天,主要内容为步兵操典、射击、武器维修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27年底路孟凡毕业回国后即投身北伐,1928年随北伐军回到山东,1929年路孟凡任正谊中学校董和校长,这年3月路孟凡等正谊中学校友创刊了《民权导报》,路孟凡仼社长、正谊中学毕业生张虎文任总编辑, 该报坚持爱国反帝的进步立场,主张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拥护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揭发蒋介石叛变革命的阴谋, 因此被蒋介石南京政府认定为共产党外围报纸,路孟凡等人被通缉和逮捕,通缉令解除后,1934年再次出任正谊中学校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营救被捕中共党员和进步青年</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突然袭击奉天(今沈阳),以武力侵占东北的事件,史称“九·一八事变”,又称“奉天事变”、“柳条湖事件”。为抗议政府不抵抗政策,全国各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抗日救亡活动,山东省一批进步人士和中共党员受到山东省主席韩复榘迫害。我外公路友于联系的年轻朋友,中共党员、北大毕业生徐宝梯(笔名:陶钝,1931年入党),清华毕业生中共党员徐子佩等人被捕,陶钝被判“死刑缓议”。为此,路孟凡先生利用他的社会关系开展了长达数年的营救活动,他联络国民党元老冯玉祥、丁维汾给韩复榘写信,组织校长联席会议与时任山东省教育厅长何思源交涉,校长联席会议怕韩复榘“不买帐”,路孟凡先生还邀请韩复榘的老师、诸城籍前清翰林丁师禹(丁昌言)老先生领衔给韩复榘写信担保,最后被捕的共产党员相继释放,陶钝由“死刑缓议”改判为五年,后又提前释放。期间还有个插曲,丁老先生提出想看看号称共产党员的人员是什么模样?陶钝也想看看前清翰林院遗老是什么派头?为此,路孟凡还安排陶钝登门拜访,满足双方意愿。考虑到这些被捕释放人员生活,路孟凡还安排他们在正谊中学任教,“七七事变”后,这些被营救共产党员都投身到抗日战场。路孟凡还效仿老校长鞠思敏保护进步学生的作法,对正谊中校暴露身份的多名共青团员,为他们提供转校介绍信,帮助他们联系学校,安排他们转校读书躲避了风险。路孟凡还参加营救被捕中共党员刘季平(狱中化名徐建人)的活动,刘季平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创办南京晓庄师范中共地下党支部书记,因参加学运被捕,异地关押在烟台模范监狱,解放后曾任上海市副市长、安徽、山东省委书记处书记,教育部副部长、代部长,北京图书馆馆长等职。</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路孟凡在给我毌亲信中,提到他营救陶钝、徐子佩四位共产党员,进步人士及保护进步青年的往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投笔从戎参加抗日战争的中学校长</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全面抗击日本侵略战争开始,面对国家危难,路孟凡辞去正谊中学校长职务,毅然决然地投笔从戎,加入了山东籍抗曰名将、黄埔一期李延年将军领导的部队,运用当年在莫斯科中山大学所学革命理论和军事知识,辅助李延年部转战抗日战场, 成为这支部队主要将领, 这支部队参加过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并于桂南会战中协同友军击败日军,击毙日军第五师团第二十一旅团旅团长中村正雄,收复昆仑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2年6月,李延年任第三十四集团军副总司令,总司令部设在西安,参加守备陕西潼关战役。1944年5月,日军集结重兵由洛阳西犯陕西,妄图攻取潼关,经西安、宝鸡直趋四川,夺取成都,占领重庆。为粉碎敌人的阴谋,蒋介石从胡宗南装备最好的王牌部队三十四、三十七、三十八、四十集团军中各抽调两个军,又从川军三十六集团军李家钰部抽调四个师,从西北军四十军马法五部抽调两个师,共三十余万人,令其开赴豫西前线,并任命李延年为潼关以东地区(即豫西地区)抗日前敌总指挥,指挥上述大军坚守潼关,1944年春在潼关大败日军。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李延年任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山东挺进军总司令,代表国民政府任山东地区受降日军长官,负责接受济南、青岛、德州等地日军的投降,路孟凡仼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部少将政治部主任,参加接受山东各地曰军投降。1946年6月,李延年任徐州绥靖公署副主任兼淮海指挥部指挥官,蒋介石在山东与八路军磨擦,内战初见端倪,路孟凡不愿意卷入内战,为此,于1946年辞去军职再次回到正谊中学担任校长,没有参加内战是他作出的明智选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救助革命烈士遗孤</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路孟凡先生是我敬佩的一位人品高尚的国民党人, 我有幸认识並曾拜访过这位同情共产党的老人。我母亲不止一次向我介绍过这位老先生的故事,路孟凡先生是我外公路友于烈士的堂弟,是一位投身国民革命的热血青年,路友于十分关心和培养他。 1927年外公牺牲后,外祖毌老夫人带着年幼的二个孩子生活十分困难,是路孟凡将我的毌亲路端谊送到泰安三中上学,委托校长李泰华先生在学习生活上都尽量提供方便,初中毕业后路孟凡又安排我母亲在济南一中读高中。 1940~1943年我母亲作为战区流亡学生在西北农学院借读期间, 只有少量政府贷款维持生活,没有其它生活来源,穷困潦倒。1942年随军在西安驻防,参加潼关保卫战的路孟凡先生专程来到武功县杨陵偏僻农村的西北农学院探视我毌亲,慷慨提供一笔生活费,路孟凡先生雪里送碳,对革命烈士遗孤的关怀和照顾,母亲终生没有忘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青岛我母亲路端谊(中间站立者)与路孟凡先生和夫人的合影。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参加起义的“国府”立法委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路孟凡先生1948年当选出青岛地区立法委员,立法委员系普选产生,相当国会议员,每60万人选一名,约产生760名立法委员,1949年国共内战失利的中华民国政府迁徙台湾,国民党政府为对外宣示他们是“合法政府”,动员立法委员迁台,许诺政治和生活待遇不变,安排飞机接送,约有380余名随之前往台湾。1949年上海有53位立法委员宣告起义,脱离蒋介石政府,在这批起义立法委员中有西北农学院院长周伯敏,参加北方国共第一次合作进步民主人士郭春涛、范予遂等人,全国解放后都受到优待。路孟凡听从共产党明友陶钝等人建议,决心脱离国民党政府,也参加53位立法委员起义,为逃避青岛市国民党党部和军警搜寻,他躲藏在青岛市市立医院院长王鸿志家中六天六夜,直到青岛市解放。解放后,他主动向青岛市军管会说明情况。由于他在青岛市国民党特别市党部任职、抗日战争在国民党军队任高级将领及立法委员等经历,被认定为严重历史问题,路孟凡被判刑七年管制,房产被没收,1957年获释后在青岛市半导体二厂成为一名工人,当年经他营救出狱多名有良心的共产党员为他作证,1986年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86)刑二再字第39号法律文书认定:1935年路孟凡参于营救多名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原判处反革命处刑不当,撤消1950年5月18日刑事判决,不再追究历史问题,这份纠错法律文书迟到了36年。这份判决没有说明路孟凡转战南北参加八年抗战,参加立法委员起义是否属历史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7年路孟凡先生辞世,陶钝专门写了一副挽联,表达对路孟凡先生的悼念!陶钝先生在挽联中专门提到对当年路孟凡先生对他的</span>营救……</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世事变幻莫测,白云苍狗,岁月留痕,聊聊历史,珍惜当下,才能不负韶华。 </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