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课题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也是助推学校、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以教促研,以研成教,方能教研互通,研学相长。2025年3月2日上午8:30,东方市教育教学研究培训中心在东方中学召开2024年度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开题论证暨观摩研讨会,西南大学东方实验中学“基于新课标的高中文学类文本解读与课堂实践研究”课题组全员全程参与本次活动。本课题组的主持人为邢骏维老师,课题组成员有王龙伟、杜娟、高明朗、磨玉荣、文唯、梁君俏、王田田、张定丽等。</p> <p class="ql-block"> 出席本次会议的专家成员有东方市教育教学研究培训中心正高级教师符玲主任、东方市东方中学正高级教师赵克勤主任、东方市八所中学高级教师龚思老师。</p> <p class="ql-block"> 会议共三项议程。</p> <p class="ql-block"> 第一项议程,课题组全体人员和三位专家进行合影。</p> <p class="ql-block"> 第二项议程,东方市教育教学研究培训中心符玲主任讲话。</p><p class="ql-block"> 符主任首先阐明课题对于教研教学和自身能力成长的重要性,脚踏实地完成的课题对于学生、教师和学校而言百利而无一害。其次,她强调过程性记录的重要性,一方面是图片资料的收集,会场全景1张,课题负责人开题汇报特写1张,课题组成员与专家组合影1张,这三张照片不能缺少;另一方面是过程性图文材料的标题必须要加上课题的名称。接着,她强调有几项是开题之后必备的材料,分别是立项申请书、课题开题结论书等。最后,她预祝各课题组的开题论证能够顺利完成。</p> <p class="ql-block"> 第三项议程,主持人汇报。</p><p class="ql-block"> 由“基于新课标的高中文学类文本解读与课堂实践研究”课题组主持人邢骏维进行开题汇报。他的汇报主要围绕选题背景、核心概念、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具体实施步骤、课题组成员专业阅读计划、预期成果等八个方面进行。</p> <p class="ql-block"> 主持人邢老师首先介绍了本课题的名称——基于新课标的高中文学类文本解读与课堂实践研究。</p> <p class="ql-block"> 对于这一名称,省课题指导专家龚思老师认为新课标已于2017年出台,已经使用了一段时间。同时她还提出标题存在歧义,本标题中的高中文学类文本是试卷上的模拟题,还是高考真题,还是教材上的文本,没有进行限定,因此建议将标题更改为“高中语文统编教材文学类文本解读与课堂实践研究”。</p> <p class="ql-block"> 接着,邢老师从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国外研究的趋势、课程标准的要求等三个方面阐述自己这一选题的背景,通过前期调研,他发现课堂内外存在敲打字词式的文本解读以及“讲深讲透”“讲新讲奇”的理念,这些解读方式一方面脱离文本整体,另一方面忽视教学任务,忽略学生水平和能力,忽视课标和教材,混淆略读和精读区别。同时国外文本解读理论的发展呈现作者中心到文本中心,再到读者中心及多元解读理论的趋势,文本解读看似向着“百家争鸣”的方向发展,然而体现出来的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无序性。这就需要一个纲领性、权威性的文件或者标准进行约束,从而让文本在某种意义上少些争议,多些共识。于是强调文本的解读也应该在四大素养和根本任务的规范中满足高考“一核四层四翼”的根本要求,还要做好文本体式上区分。这一部分的论述受到专家的好评。</p> <p class="ql-block"> 第三个内容,关于课题的核心概念,邢骏维老师主要界定了新课标和文本解读这两个概念,他强调“本课题所使用的新课标主要是指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主要使用新课标中所指称的四大核心素养,分别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关注的是一个根本任务——立德树人,主要指向听说读写思五个方面的素养培养”,而文本解读主要是指教师、学生、课文、编者、课标、教学情境等多元之间发生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以教学课文解读为主要目的的活动。</p> <p class="ql-block"> 对于这部分内容,龚思老师强调新课标不用进行概念界定,因为已经是国家规定了的。对于第二个核心概念,龚老师认为第二个不应该是文本解读,而应该是文学类文本解读。</p> <p class="ql-block"> 紧接着,邢骏维老师介绍了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共分三部分,第一是挖掘新课标的适切性。新课标内涵丰富,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个方面的要求,并创造性地在原本三维目标的基础上提出四大核心素养目标和一个根本任务,拟定学业质量水平表,提出教学评价与建议,这些都具有指导性作用,要予以充分的关注。第二是结合新课标的具体内容解读教材文本。新课标提出的十八个任务群所具有的普适性,与“文学文本个案的唯一性, 就是文本不可重复、独一无二的内容”之间有一层厚障壁,这就需要充分挖掘和阐释新课标,让新课标在维稳的同时,做到不断细化、深化、特殊化。第三是寻求教师、学生、课文、编者、课标、教学情境多元一体的文本解读方式,以便于构建“有血”的课堂情感之境(教师、学生、文本)、“有肉”的课堂涵融力(课内、课外)、“有骨架”的课堂内在逻辑性(师生交互、教材和教学资料交互、学生的学习建构)。</p><p class="ql-block"> 而研究内容也主要分三部分:一是立足新教材和新课标,通过对这两个工具内容深入解读,发掘沟通相关理论和教学实际的文学类文本解读的路径。二是借助“双新”工具,探索文本解读和“语文知识”进行结合的学理性模型,从而实现文本解读的平稳落地、有效生发。三是建构文学类文本各体式的解读模型,并形成相关的案例集,从而有效指导一线教师的备课和教学。</p> <p class="ql-block"> 专家组意见及建议:</p><p class="ql-block"> 1.研究目标类似于教学目标,而非课题目标,建议阐述本研究的教育价值,可以围绕教学考等方面进行阐述。</p><p class="ql-block"> 2.第二点和第三点目标有交叉重复之处,同时让人不明白针对的是教师还是学生,建议改为“研究教师对文学的文本解读的路径”。</p><p class="ql-block"> 3.本次开题报告中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颠倒,建议将目标和内容的相关表述进行精简和调换。</p> <p class="ql-block"> 第七项内容为研究过程,本次研究的过程:第一阶段是理论研究与调研分析,第二阶段是根据培养方案,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活动方案,并认真实施方案,做好跟踪、反馈及反思总结,第三阶段是根据活动反馈,研究活动可行性方案,并对方案进行系统性地整理,形成课题活动案例集,第四阶段是课题总结阶段,进行研究资料的全面整理形成研究报告;提交课题研究成果、结题。</p> <p class="ql-block"> 龚思老师认为这一部分按道理应该是先把整个统编教材5册书的文学类文本进行梳理和整合,然后再按散文、小说或是按抒情类、艺术类、议论类、说明类的方式或是按体式进行分类。</p> <p class="ql-block"> 而对于最后的预期成果,龚老师建议在论文和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加入更多丰富的成果,比如录像课之类的成果。</p> <p class="ql-block"> 山高路远,不惧而能行笃;水落石出,坚持方可花明,此次开题论证会收获颇丰,既有内容方面的建议,又有思维方面的碰撞,课题组一定会吸收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让自己的研究变得更加扎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