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咀沟里龙抬头

高东峰(竹影清风)

<p class="ql-block"> 图文/高东峰</p> <p class="ql-block">   翻过万花山,出了沟道,顺洛河川沿甘志路北上,再过一座漫水桥,继续靠左侧乡村道路北上不久,便会看见路旁有一巨石酷似龙珠,上刻“龙咀沟”三个红色大字。哦,到了,这就是今天要去的目的地——龙咀沟。</p><p class="ql-block"> 早就听说,龙咀沟有一个每年都有举行的闻名遐迩的二月二龙抬头传统民俗祭祀文化活动。今天,带着春节尚存的喜气,我慕名而来来个沉浸式体验。</p><p class="ql-block"> “请问老大爷,咱们龙咀沟从哪年开始举办二月二龙抬头民俗祭祀活动的?”有来客好奇地向村里一银发鹤颜老者询问道。</p><p class="ql-block">   老者捋一捋白胡子略一沉吟道:“哦,自我小时候记事起就有今天这样的祭祀活动了,只是前几年疫情发生后中断了,其它都是每年都要举办。”</p><p class="ql-block"> 这是在3月1日,农历蛇年二月初二这天,也就是二月二龙抬头传统民俗祭祀的特殊日子里,在甘泉县下寺湾镇龙咀沟村祭祀活动现场的有趣对话。</p><p class="ql-block"> 相传,每逢新年农历二月初二,是上天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现在雨水已过,惊蛰就在眼前,大地解冻,春耕将始,正是运粪备耕之际。“龙抬头”民俗文化活动在洛河川一带源远流长,如今只有龙咀沟村依旧保留着这个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p><p class="ql-block"> 龙咀沟村民在二月二这天举办以“打龙眼泉”为主的系列活动祈求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无灾无难。“撒灰”、“祭天”、“祭庙”、“打五雷”、“灌春牛”、“抹龙壳”、“合绳”、“出行”、“打场”、“转九曲”等极具民俗魅力活动依次轮番进行,体现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同时还有花红柳绿的秧歌队在锣鼓唢呐的引领下在田园里院子里又扭又唱。戏台上随着紧锣密鼓的音乐响起,一出出传统秦腔折子戏“咿咿呀呀”地为老戏迷们奉上一份精美的精神大餐。一座农家大院里热气腾腾,香气四溢,辛苦的大厨给参加活动的乡亲们端上可口的饭菜。</p><p class="ql-block"> 龙咀沟通过举办二月二“打龙眼泉”民俗文化活动这一盛事,寄托着人们朴素的直接的纯朴感情,传承发扬了民间文化内在力量,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体现着人们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良好愿望。</p><p class="ql-block"> 愿盛世永远,盛事常有。</p><p class="ql-block"> </p> 龙咀沟口路边,酷似龙嘴的巨石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路边体现民俗文化的建筑与石磨等传统石器。 陕北大山里的龙咀沟,今天是多么的热闹红火。 焚香烧裱,虔诚叩拜。 通过“抹龙壳”剃头理发刮去胡须,去除污垢,精神焕发迎接新的一年。 如今,龙咀沟村里没有多少人会操作传统的合绳技艺,这是几个上了年龄的村民在合牛鞭绳、背绳等。 “灌春牛”,将鸡蛋汁液灌进牛嘴里,加强营养,增加体力,以备春耕时出大力,流大汗。 牛脑上佩戴着大红花,憨厚老实,无怨无悔,任劳任怨的老黄牛颇有几份魅力。 焚香烧裱祭祀土地神,求得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用劲挥舞连枷,捶打着豆类嘉禾,辛苦一年的农民期盼着小囤格堆大囤满。 二月二,龙抬头。转九曲,好运来。大红灯笼高高挂,鸿运当头喜事多。 嘹亮的唢呐吹起来,欢快的秧歌扭起来。 <p class="ql-block">  秧歌队伍脚踏实地扭着欢快的秧歌,在充满家乡味道的土地上越扭越起劲,越扭越高兴。</p> 远远的村口好像飘来一团红云,原来是一群戴“小红帽”、穿“红马甲”的“小记者”前来采访体验传统民俗文化活动。 秧歌队和小记者团队在农家院里进行沿门子表演,祝福主人人口兴旺,时运顺畅,幸福的日子没有头。 硕大的伞头映衬着大院里喜气洋洋,热热闹闹 。 俊格蛋蛋的脸庞,灿烂的笑容,浑身散发着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希望。 紧紧拉着手,啦不完的知心话。前后沟几个村子的群众见面分外热情。 <p class="ql-block">  戏台上,秦腔剧团演员在认真地唱念做打,一招一式传播传统文化影响力。</p> 龙咀沟村负责人在认真回答着小记者们连珠炮似的提问,人们被孩子们略显幼稚的问题逗得哈哈大笑起来。 <p class="ql-block">  跟随拍摄二月二龙抬头民俗文化活动的摄影家,他们不辞辛苦,吃苦耐劳,不计报酬地记录传承发展人类社会进程中重要的历史痕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