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刀耕火种的袅袅炊烟中,农业文明悄然崛起;在蒸汽轮船的轰鸣声中,工业大机器时代谱写了波澜壮阔的传奇;而在晶体芯片的复杂电路中,计算机时代则以包罗万象的数据与信息令人目不暇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革命不断刷新着人们的认知与想象。时至今日,高度智能的AI技术正逐渐融入生活,为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ChatGPT的风潮尚未平息,DeepSeek又以其独特的魅力为人们带来全新的震撼。如何对待Al技术,应该要成为每个人都要思考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吾以为,当如《管子》所言“君子使物,不为物使”,善用其优点,而非滥用其力量。</p><p class="ql-block"> 众所周知,研发AI的初衷,是为了赋予机器以人类的智慧,让它们能够模仿、学习人类的思维过程,以解决那些复杂、繁琐的任务。可以说从研发到运用,附属性与工具性始终包含在AI的本质中。然而,随着技术的蓬勃发展,随着Al效能和功能的增强,有人渐渐开始迷失,欢呼不需再“咬笔头”,雀跃可以“脑袋解放”,洋洋得意地驱使着工具,自以为掌握了新时代的秘籍,殊不知这实则是忘却了人类作为创造者、思考者的本质。试想,若人一味的依赖AI,久而久之,便会思维退化,成为“思想懒汉”,“蛙煮温水”掉入创造力与想象力枯竭的“死潭”。长此以往,人便会失去自己的灵韵,而Al只能一遍又一遍的咀嚼着人类残存于世的“大数据”,再无创新与突破。如此光景,不亦悲乎?</p><p class="ql-block"> 诚然,AI可以在短短一瞬完成人脑难以做到的上亿信息量的处理,但与机器思维相比,我是非常坚定的认为,人类思维的“高光”便在于它的灵活性、情感性与创造性。冰冷的科技或许能批量生产及格线以上的作品,但永远无法言说此时此刻个人化、私人化的生命体验,无法参悟心灵与自然天地、与另一颗心灵的共鸣。因为人类心灵世界的精华,承载着我们对世界、对生命、对事物、对宇宙的理解和感悟,单纯靠技术是无法复制的。换言之,AI只能在技术层面靠模仿来复制,却无法言说当下,更无法创造那种浸润心衣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人要拒绝AI。事实上,从医疗诊断到无人驾驶,从智能家居到市政规划,AI的普及已成为了不可阻挡的潮流。如何拥抱Al,与新技术共荣,是新时代必须面对的新问题。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发挥Al的价值,让它成为拓展人类探索边界的工具;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时刻牢记“君子使物,不为物使”,牢记保持人这一主体性是利用一切工具的前提。不将自我思考、抉择的权利让度于AI,而是让AI成为激发灵感与想象、辅助创新的工具,兼之以自然的思考与独特的情感,为我们的创新和实践灌注灵魂价值,用人文为科技赋能,使AI成为人类助力的羽翼,而非镣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