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抒情的炙热与反讽的冷峻中感受语言的艺术——进入纳博科夫的世界

想想时间

<p class="ql-block">  纳博科夫在《文学讲稿》的第一页写到“我的课程是对神秘的文学结构的一种侦察”。年后一口气读了纳博科夫的五本书:一本他的自传《说吧,记忆》,另四本是小说《洛丽塔》《黑暗中的笑声》《普宁》《微暗的火》。每一本都是不一样的阅读体验。按喜欢程度排列《普宁》《微暗的火》《说吧,记忆》《洛丽塔》《黑暗中的笑声》。对于作者最有名也是争议最大的小说《洛丽塔》,就精彩程度吸引力来说应该排第二,但在我比较传统的观念里,还是有点不能接受作者这种“道德悬置”或者说我未完全理解作者的意图:“艺术”是不是能成为一切的最终救赎。</p><p class="ql-block"> 每一本书虽说主题不一,文体结构不同,但纳博科夫驾御文字的神奇能力让人惊叹,仿佛进入了语言的迷宫,处处闪着光就像眩目的蝴蝶的翅膀。这座迷宫需要读者反复的阅读,细心的品评,再通过闪烁着冰晶一样的语言表面去捕捉内质的折射,打破事物原有的界定和边缘。纳博科夫将语言升华为自足的美学。如蝴蝶破茧时闪烁的光芒。书中此类语言的结晶体比比皆是:</p><p class="ql-block"> 如《普宁》中描写主人公喝茶的场景“茶匙的杯沿敲出1917年的钟声”。作者通过主人公当时的心理感受将物理动作、历史记忆与金属震颤幻化成一个可随意连接的时空,时间不再是线性的而是可回逆的。</p><p class="ql-block"> 《洛丽塔》中描写洛丽塔的皮肤“像新脱变的蝴蝶翅膀般半透明。”一句话包含了生物学的精确性(翅膀结构)、美学感受(光影效果)与道德暗示(脆弱易折)。</p><p class="ql-block"> 《洛丽塔》开篇的“洛—丽—塔,舌尖得由上腭向下移动三次,到第三次再轻轻贴在牙齿上:洛—丽—塔”。仔细体会这种语言,简单的一句话,那种带着欲望的柔情,那种炙热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顺着文本去体会,这种炙热和反讽的冷峻时时碰撞,产生很大的張力,在作者设置的语言的迷宫里,常常使我模糊了对具体事例的关注,甚至是对道德评判的妥协。</p><p class="ql-block"> 《说吧,记忆》中“失去的俄罗斯像被封存在琥珀中的昆虫”记忆就像是艺术品一样被永远定格。</p><p class="ql-block"> 《微暗的火》中999行诗歌的第一句“我是那惨遭杀害的连雀的阴影,凶手是窗玻璃那片虚假的碧空”这句是诗歌的核心隐喻,又暗喻文本本身的虚构性。(当然要读到小说的后面再回来读这一句才能真正体会)——语言如同窗玻璃那样既折射现实又创造幻象。</p> <p class="ql-block">  《说吧,记忆》作者圣彼得堡的童年生活,涅瓦河畔的宅邸,性格各异的家庭教师们,英语、法语、拉丁语,各种语言交织的世界,对蝴蝶的迷恋,家族的流亡生涯,都在纳博科夫的记忆里纤豪毕现,让人不仅怀疑一个人的记忆真可以如此这般经久不衰。要说记忆的真实,不如说是对过往生活的怀念与现时的感受相连而形成的一种想象的再创造。作者经常出现的时空折叠、挪腾描写正是他写作时的真实心理感受的体现。作者会从1899年的夏日晨曦突然切入1940年的美洲夜晚;从我坐的地方餐桌旁看父亲被高高抛起在空中伸展的身体切换到多年后父亲葬礼的场景,神父吟诵着永恒的安息,无缝的嵌连在一个意象里。就如普鲁斯特的那块玛德琳蛋糕,经由味蕾打开记忆的阐门。纳博科夫用印象主义的形式加强了对记忆的复活。如何抵御时间的流逝,如何突破意识的局限,用虚构的方式抵达真实,在当下重构过去,每一次回忆都是新的创作。</p> <p class="ql-block">  《洛丽塔》读完后,我内心最大的疑问就是:纳博科夫为什么要写它,而读这本书我的心情又是多么微妙,我如此沉浸在一个恋童癖,书中的主人公享伯特用语言构建的充满深情、卑微带着一些狡辩的忏悔中,而暂时用层面纱蒙上了他的残暴和邪恶,也多少有些弱化了带给洛丽塔的毁灭性的伤害及围绕着整个事件,我们忽视了的整个社会风气、学校教育及一个不健全的家庭和各种变态的疯子对孩子造成的伤害。所有这些问题的反思是在小说读完后,再去深度思考时才变得强烈清晰起来。这很像现实生活,置身其中时总是有些眼盲心盲。以至于我当时读的时候在道德判断与美学欣赏之间不断摇摆而觉得有些良心不安,怀疑起自己来。这些不得不归功于作者的文字魔法。</p><p class="ql-block"> 纳博科夫说:“《洛丽塔》并不带有道德说教,对于我来说,只有在虚构作品能给我带来直接地称之为美学幸福的东西时,它才是存在的,那是一种多少总能连接上与艺术(好奇、敦厚、善良、陶醉)为伴的其他生存状况的感觉。”希望我们真能如纳博科夫所说:“这部书给了我愉快的感觉,因为它就在屋子里悄悄地陪伴我,仿佛一个夏日,你知道雾霭散去,它就是一派明媚。”我的希望:艺术果真能带来救赎。</p> <p class="ql-block">  《黑暗中的笑声》非常俗套的情节:关于爱情与背叛。小说一开始就以寓言式的方式告诉读者故事的主要内容及结局。纳博科夫认为讲故事比故事重要。讲故事的方式——小说的结构、形式、文体尤为重要。纳博科夫写这个故事的时候就多次的出现了“预言”式的镜头,显示神秘气氛,应用色彩的对比、象征等等手段,拉开读者与人物的关系,跳出小说之外,作更深入的联想与思索,耐人寻味。读完小说再去品书名不仅让人莞尔一笑。</p> <p class="ql-block">  《普宁》描述了一个流亡的俄国老教授在美国的一家学院教书的生活。这本小说读着让人忧伤却又让人感动。纳博科夫塑造的普宁教授,一个又笨拙又善良还很天真的孤独的学者。他在美国的校园里格格不入,不仅是文化的差异更是存在困境,他既不属于美国,也不属于俄罗斯。主人公时时刻刻都在回忆往事。回忆反而显得真实,现实反而像虚构的。</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当时读的时候感觉最喜欢的一本,但要写感受却不好写。这本小说的美在于细节,字里行间,但读过后那些细节只留下一些感觉,带着一些幽默的喜剧效果,但在这有些讽刺的喜剧背后却让人深刻的感受到它的悲剧感。看来要读第二篇才能写出一些东西来。</p> <p class="ql-block">  《微暗的火》最初读的时候都在怀疑我读的是一本注释诗歌的学术类书本,而不是一本小说。只到读到100来页的时候,才确定我读的是一本小说,也就是那种所谓的后设性小说。</p><p class="ql-block"> 很喜欢小说的第一部分,即那首被金波特窃取强行注释为自己流亡故事的谢德教授写的关于日常生活和哲学思考的999行长诗《微暗的火》。本书的译者说诗名出自沙翁悲剧《雅典的泰门》第四幕第三场中对比日月光源的那句话:太阳是生命力的源泉,而月亮只是反复无常而欺骗的源泉,它那微暗的火只是反射之光而非真正的光芒。暗指金波特及他的故事是一场虚幻,是窃取谢德的长诗的光芒成就自己的传奇故事。</p><p class="ql-block"> 纳博科夫让读者在诗歌、注释和隐含的叙事之间来回穿梭。这大大增加了阅读难度,但正因为如此,反而因思考参于了故事的进展。这是一本怎样的小说?读者会有怎样的感受?借金波特在书中的话“我对这首诗的注释,不过试图拣出那些回响,细致的火浪,微暗点点的磷光和无数潜在的受惠于我的地方罢了。”通过这种方式,纳博科夫向我们展示了文本的无限可能性。每个读者都是探索者,每次阅读都是新的创造。就像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评李后主词“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及成就大事业者的三种境界等等。我们每个读者都可以从文本中找到自己的联想而跳脱出作者的限制。</p> <p class="ql-block">  最后,用纳博科夫的话结束二个多星期的阅读:“文学,真正的文学,并不能像某种也许对心脏或头脑——灵魂之胃有益的药剂那样让人一口囫囵吞下。文学应该给拿来掰碎成一小块一小块——然后你才会在手掌间闻到它那可爱的味道,把它放在嘴里津津有味地细细咀嚼——于是,只有在这时,它那稀有的香味才会让你真正有价值地品尝到,它那碎片也就会在你的头脑中重新组合起来,显露出统一体,而你对那种美也已经付出不少自己的精力。”</p><p class="ql-block"> 是啊!匆匆而过的读一本书,最多只能留下一个朦胧的印象,一个外壳,那富有营养的血肉就丢失了。化费你越多思力的就越是能看到更多的隐藏着的内质。这在我自己就深刻的体现出来了。</p><p class="ql-block"> 粗粗聊一些感觉,因为实在说不出更多了。纳博科夫的书,或者说很多书都是需要反复读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