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六姊妹》是最近很火的一部热播剧,追剧完毕,掩卷深思,姊妹本是手足,血浓于水。剧中六姊妹反目最主要是因为老六何家喜的贪,而母亲刘美心的偏也难辞其咎。做父母的,对自己的孩子们真正一视同仁,做到一碗水端平极难。天下父母爱幺儿也属正常,但像刘美心这样偏爱老闺女的也太过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老大何家丽招了上门女婿,连儿子也姓了何。在父亲早逝后,帮母亲分担家庭重担,将五个妹妹抚养长大,在这个家里可以说是劳苦功高。然而后期,母亲却听信老六的挑唆,把家丽一家赶了出去,还将老房子过户给老六;老二家文年纪轻轻死了丈夫,独自抚养孩子有多难,刘美心是有过体会的,作为母亲心疼这个命运多舛的女儿才是天道。可刘美心只帮家文带了两天孩子,还收了家文给的辛苦费,对三、四、五,也没有过多的爱……唯独把乖张霸道的老闺女家喜宠上了天,以至于娇纵过度使家喜变成了一个为了利益六亲不认不择手段的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往今来,偏心的母亲也不少见。春秋时期,郑庄公的母亲武姜就是个典型的例子。郑庄公出生时,脚下头上,难产折腾得母亲死去活来。因此,一出生就遭母亲厌弃,取名寤生,差点扔掉。所以,后来母亲一直偏爱小儿子共叔段。武姜提议立小儿子共叔段为王子,遭夫君拒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来,在寤生继承王位后,武姜还不甘心。她违背祖制为共叔段要走了超过郑国三分之一的地盘京邑,又要走将近一半的兵士。武姜还鼓动小儿子共叔段“招兵屯粮,积聚力量,取而代之”。结果,共叔段成了京城太叔,越来越膨胀,最后因谋反被诛杀,临终前他高呼“母亲,是你害了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寤生原本对母亲唯命是从,连一些很不合理的要求都答应并照办。但后来,因母亲挑唆弟弟造反,寤生对母亲的偏心也心生怨恨。逐母出城,发誓“今生今世,不到黄泉决不相见!”还是多亏机智的颍考叔不但规劝且为郑庄公(寤生)谋划掘地及泉,隧而相见,才算化解了母子间的仇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实武姜也还是心疼寤生的,在庄公派颍考叔接母亲相见时。武姜还担心儿子寤生“起誓又违誓会遭天谴”,而情愿自己孤独终老也不想连累儿子。武姜的偏心很过分,对庄公实在不公平,但或许也有自己的苦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西汉景帝之母窦太后也偏爱小儿子刘武,太后过分宠爱致使刘武统治的梁国繁荣富庶超过了京都长安,刘武还不满足,野心勃勃而因叛乱被诛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儿时,我也抱怨过父母偏心,对自己不公。长大后,我才明白,要想真正端平这一碗水有多难。婚后,我发现公婆也有偏心,我和先生不是公婆最偏爱的孩子,但我不再有怨尤,因为公婆偏爱的是生活最困难的孩子。婆婆曾说:“手心手背都是肉,十个手指虽不一般齐,但咬到哪个都会疼”,我终于理解了偏心的母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放开,二胎三胎已很常见。做父母的应该明白:母亲的偏心,往往会破坏家庭的团结和睦,吃亏的委屈怨恨,占便宜的也不会满足,还想得更大的便宜。从而可能造成母子反目兄弟相残的恶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希望天下父母能公平对待所有的孩子,经济上可以适当多帮助有难处的那个,这个观念可以摆到明处。但爱的天枰不能倾斜,要教育孩子们互助互爱兄友弟恭,这样,一家人其乐融融,做父母的也才能有个幸福的晚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