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佛光寺位于山西五台县的佛光山中,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距今已有超过1500年的历史,</b><b style="font-size:18px;">被梁思成先生誉为唐代“国内最大的木构建筑”,也是中国乃至亚洲现存古代木构建筑中不可多得的标本!心心念念、仰慕已久,大年初九终于来到了佛光寺,一睹</b><b>唐代建筑、唐代雕塑、唐代壁画、唐代题记这“四绝”的真容。</b></p> <p class="ql-block">走进绝世古建佛光寺东大殿,继续欣赏独属中国人的千年唐构!殿内采用金厢斗底槽的平面布局,通过斗拱和梁枋组合支撑起大屋顶,以内外两圈柱子将空间分为内槽和外槽,这种结构通常是用于皇宫、寺庙等最高等级建筑。</p> <p class="ql-block">大殿上方(天花板)有小方格平闇,内槽平闇高于外槽,营造出更大的中央空间。平闇两侧有斜向的遮椽板,形成了一种梯形的小穹顶。</p> <p class="ql-block">内槽空间较为宽敞,设置佛坛,供奉佛像,是举行宗教仪式的主要场所。外槽形成回廊,增加了建筑内部的空间层次感和神秘感。</p> <p class="ql-block">大殿内唐代泥塑十分珍贵,砖砌佛坛上共有释迦摩尼佛、弥勒佛等塑像30多尊,都是唐代原物。主像5尊,高度达7米之多,分别为释迦牟尼佛、弥勒佛、阿弥陀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 ,各有胁侍立于左右。</p> <p class="ql-block">中间主像释迦牟尼,结跏趺坐于长方形须弥座上,手作触地印,面相庄严,头顶螺旋发式,衣褶自然垂于身旁,让人不禁心生敬畏。</p> <p class="ql-block">左右的胁侍菩萨像,高约4米,身体微向前倾,上身半裸,面相丰满圆润,修眉弯曲,眼睑低垂,半闭半睁,腰肢向侧面扭曲,腹部微隆,肌肤细腻,姿态柔和,典型的唐代女性化菩萨形象,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p> <p class="ql-block">在南端天王像旁有一尊特殊的雕像,就是捐钱修建佛光寺的宁公遇本人像。宁公遇结跏而坐,顶披云肩,双手置于腹前,面目慈祥端庄,泰然自若,显露出潜心事佛的决心,也表现了唐代贵族妇女雍容华贵、养尊处优、诚心供佛的形象特征。</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尊特殊的塑像,是主持建寺高僧愿诚和尚像,这是国内现存最古老的高僧写真像。高僧面部结构轮廓分明,斜披袈裟,拱手端坐,性格深沉,刻画了老成持重、学识渊博的高僧形象。</p> <p class="ql-block">此外,大殿两侧和后部,还有明代塑造的罗汉像296尊。</p> <p class="ql-block">东大殿还存有唐、宋、明、清各个朝代的壁画,价值最高的当数唐代壁画。在拱眼壁上,有几组精美的壁画,其中一组被认定为阿弥陀佛说法图,又称西方净土变。</p> <p class="ql-block">东大殿还存有从唐至清的墨书题记数十处,在大殿板门背后和<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门门颊之上</span>,这些珍贵的题记,让研究人员更真切地触摸到历史的脉络,为研究佛光寺的历史和建筑年代提供了重要依据。</p> <p class="ql-block">1937年,林徽因就是在东大殿西侧一根大梁上发现了很淡的一串毛笔字迹:“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她<span style="font-size:18px;">马上与殿前经幢上的文字相印证。</span></p> <p class="ql-block">在东大殿前的石经幢上刻有”女弟子佛殿主宁公遇”,正好与梁上的题字相互吻合,且石经床上刻写的纪年是唐大中十一年,根据推算,是公元857年,由此东大殿的建造时间才得以确定,也彻底否定了日本人关于中国已无唐代木构建筑的论断!</p> <p class="ql-block">由此可见,东大殿佛坛上的塑像、梁上的文字和殿外的经幢,都是有着清晰的对应关系。人们说,东大殿要感谢两个女人,一个是宁公遇,丧夫后捐献全部身家,在偏僻之地修建了留存千年的古建。另一个是林徽因,历经辛苦跋涉考察,发现了这第一建筑国宝。</p> <p class="ql-block">佛光寺的配殿文殊殿也很不得了,建于金天会十五年(1137年),面阔七间,进深八椽,单檐悬山顶,<span style="font-size:18px;">为金代建筑的代表。此殿是国内现存佛寺中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配殿,也是国内现存唐、辽、宋、金古建筑中仅存的一座悬山顶建筑实例。</span></p> <p class="ql-block">殿顶有着各个时代的修缮痕迹,殿脊正中元代补修时添配的琉璃脊刹,由两具鸱吻合成,中雕力士,上面两层须弥座,头顶宝珠。殿脊两端大口吞脊、卷尾雕龙的明代鸱吻,都在默默讲述着岁月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文殊殿正面的三座大门为原物,门上分别悬着“清风远播”“丛林第一”“古今一照”匾额,其中两块为明代旧物,一块是清康熙年间所添。</p> <p class="ql-block">文殊殿梁架采用了大跨度八字柁架,殿内立柱较一般构架减少八根,仅用金柱四根,形成极为宽敞的空间,这是我国早期木结构中“减柱造”的经典代表。</p> <p class="ql-block">殿内中心供奉着金代文殊菩萨造像群,是佛教艺术的珍贵遗产。佛坛上的七尊塑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殊七尊像之一,<span style="font-size:18px;">虽塑于金代,却明显有着仿造东大殿的痕迹,唐风浓郁。</span></p> <p class="ql-block">殿内两山墙及后墙上留有明宣德五年(1430)绘制的壁画,展现了259尊栩栩如生的罗汉形象。壁画采用工笔淡彩手法,线条流畅,刻画精细,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原壁画总面积约为122.4平方米,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500罗汉的彩绘,后部分区域因岁月流逝而受损,现存壁画面积约有101.35平方米。</span>所绘罗汉像分上下两层排列,坐立穿插,服饰色彩丰富,力求变化,真是艺术与历史的完美结合,不愧为瑰宝。</p> <p class="ql-block">壁画中,罗汉<span style="font-size:18px;">个性鲜明、</span>姿态各异、<span style="font-size:18px;">表情丰富,有的</span>罗汉眼神中还透露着善意和俏皮,尽管看起来有些世俗,却给人以亲近感。站在壁画前,让人仿佛穿越时空,在与古人进行一场艺术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文殊殿的塑像和壁画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和社会背景。有人说,文殊殿放在任何一个地方都会是瑰宝般的存在,但在佛光寺被唐代东大殿的光芒和名声所掩盖,显得有些寂静了。</p> <p class="ql-block">文殊殿对面就是始建于明代的伽蓝殿,斗拱设计精细,檐下满绘清代彩画,柱头绘有龙头。“伽蓝”之名来自于梵语,“伽蓝神”就是守护寺院之神。</p> <p class="ql-block">殿内供奉有十八尊明代伽蓝神彩塑,伽蓝像肤色各异,形象丰富多样,有宽袍带冠的文士,有着甲胄的威猛武士,他们或持法器,或着兵器,保卫着这座千年古刹。正中有一尊老者像,不在十八伽蓝之列,据说因其向佛陀捐赠给孤独园作为说法道场也被列入伽蓝圣众之列。</p> <p class="ql-block">佛光寺还有一景,就是网红狗二亮,这只大耳朵黑狗不仅是寺院的守护者,也是寺院的小明星。<span style="font-size:18px;">东大殿一侧有个红色木门,</span>二亮常会从木门上的洞口伸出脑袋。据说,门上的洞是二亮用牙齿咬出来的,太有创意了吧!</p> <p class="ql-block">在佛光寺的时光,每一刻都充满了惊喜与感动。这座古刹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历史与文化的结晶,让人领略到唐代建筑的雄浑大气,感受到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让人在喧嚣的尘世中寻得了一片心灵的净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