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朝花夕拾】温暖与觉醒:鲁迅眼中的藤野先生

Ford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昵称: Ford</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美篇号: 7219628</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插图:来自网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蛇年正月,闲适惬意,我捧起《朝花夕拾》,走进了《藤野先生》的文字世界。这篇经典散文回忆了鲁迅先生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的求学生活,记录了他与藤野先生珍贵的友谊,深情地抒发了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鲁迅先生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藤野先生严谨治学、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这种情感在字里行间展现得淋漓尽致。鲁迅一生视藤野先生为榜样,不断追求真理、探索人性,而藤野先生的言传身教正是他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鲁迅笔下,藤野先生对学术研究严谨、精益求精。从他一丝不苟地批改鲁迅的讲义笔记到纠正鲁迅画的解剖图,不仅展示了藤野先生的无尽耐心和深切关怀,同时也展现了他认真负责与和蔼可亲的和煦一面。这让我们认识到,当今时代的教育者们应以充满人文关怀的方式传授知识,让受教育者在成长过程中感受温暖与鼓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藤野先生了解到中国有敬鬼神的文化习俗,担心鲁迅对尸首解剖实习是否有所顾虑。当他得知鲁迅并未受此影响时,藤野先生的一句“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体现了他对鲁迅细致入微的关怀以及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尊重。藤野先生这一善举跨越文化鸿沟,奏响了异国文化交流的前奏。这也让我们懂得要增强文化自信,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外来的先进文化,同时也要坚守和传承自己的文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然而,藤野先生的温暖并未能抵消鲁迅在异国他乡遭遇的偏见。鲁迅收到校方的一封匿名信,质疑他考试成绩的真实性。在我看来,这是与当时日本主流社会对中国的鄙夷相关。早在十九世纪末,日本赢得了中日甲午战争,助长了部分受军国主义影响的日本国民对中国人的优越感与偏见,加剧了他们对在日中国人的排斥与歧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藤野先生冲破民族偏见,以平等友善的姿态对待鲁迅先生,展现了藤野先生的人格魅力。这也提醒我们,教育势必要移除非平等的对待,接纳不同背景的学生,不要以国籍而有所区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鲁迅决定弃医从文的根本原因是从霉菌学课上放映的影片中,看到中国人围观即将被枪毙的同胞且幸灾乐祸的场景。这让鲁迅深感屈辱和痛心,意识到民族精神的麻木和愚昧已到了令人担忧的地步。至此,我终于领悟到,单纯通过学医是无法解决民族精神危机与唤起民族觉醒的。这就是为什么鲁迅先生下定决心弃医从文,拿起笔为武器,鞭挞社会现实,揭露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激发民众共鸣,反思民族精神,从而促使民族命运的改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另外,鲁迅先生的文笔细腻而犀利,他巧妙地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例如,在描写“清国留学生”时,他用“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的夸张手法,生动地讽刺了这些留学生的迂腐和不思进取,表达了鲁迅对这种现象的批判和失望,深刻地反映了鲁迅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藤野先生》不仅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更是一部寓意深刻、令人沉浸其中的作品。它启示我们在教育中要尊重和理解学生,在人性中追求善良与真诚,在民族精神中反思与觉醒,在个人成长中坚守理想与信念,在文化交流中注重包容与理解。无论是在鲁迅的时代,还是在当今社会,这些启示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25年3月2日于澳大利亚悉尼</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