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散文·心语〕 </p><p class="ql-block"> 在宋画里发现生活</p><p class="ql-block"> 我把阳台稍加布置就变成了一座小小的“写字间”。坐在它宽畅的玻璃窗前,我的心是面向蓝天、心往四野。坐下来耳听鸟鸣,眼观清风,看人匆匆来去。悠然地端杯喝茶,散漫地翻阅杂志,或许还可以吐一缕烟雾,看它如西游记里的魔雾,一丝丝钻出窗外。看一轮红日缓缓落在西山,天空大片红晕渐渐变暗,世界由时进入寂寞与恬淡。 </p><p class="ql-block"> 多少经历过的事,只要是昨天以前的——悲伤的、苦涩的、隐忍的,或者是快乐的、甜润的、明朗的等等,都是生命内质淬炼的历程,是上天的安排。林清玄说:所有的遗憾都是成全。这句话就像黎明时的星汉,朦朦胧胧,但也不深奥,我品了不知多少遍。只有“品”才能尝出真味。 林清玄还有一句:心美一切皆美,情深万象皆深。这句话说起来容易,付诸真实却难。这句话强调了内心与感知之间的紧密联系,认为深刻的情感能够让人更加敏锐地感受到生活中的细微之处,从而体会到更多的美好和深意。也就是说,人的内心世界要有明媚,人的外在世界要有色彩。</p><p class="ql-block"> 在一个年度即将走完,这一年的使命也意味着结束。回首与瞻望,无论高贵无论卑微,无论辉煌抑或淡暗,时光是等量的。时光老人是慈祥的,不看谁的脸色,不看谁的身材,你我他都一样。 </p><p class="ql-block"> 下午四点半时我外出,骤然看到一幕奇景:西边鲜明的太阳照耀大地,东边半轮皎洁的月亮悬在天空。太阳在树梢下,月亮在楼角上,天空澄明碧净。好一个清澈明亮的时光。这一刻触动我的心原,我十分感动。世界,你得有心来看,否则你就只能感觉黄昏以及即将降临的黑夜,还会永远纠结过往的块垒。 </p><p class="ql-block"> 读闲书,赏闲画,似乎是我的嗜好。说到赏画——凡画我都欣赏。一张白纸上人家画出画,这张白纸的原色就变成了人的思想,难道不好吗?近来我一直观赏两幅古典名画,一幅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另一幅是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我没看过真迹,但我都有两幅名画的全卷复制品。这两幅经典作品皆出自宋。《清明上河图》反应的是社会生活状况,《千里江山图》反应的是自然本象状况。</p><p class="ql-block"> 《清明上河图》是公元1101年,《千里江山图》是公元1114年。两幅长卷名画的横空出世,皆缘于宋徽宗赵佶对艺术的特殊爱好。假如没有宋徽宗,就不会有中国这两件传世国宝。宗徽宗治理国政的慵散,终被金军俘去,则是另一回事。</p><p class="ql-block"> 《清明上河图》看到的是北宋国都开封真实却又潜藏危机的繁华。繁荣与喧嚷的表象,我们看到市镇人们游手好闲,散散乱乱,大船桅杆险倾,商人囤货寄奇、文武争道不让,军人庸懒不戈,城阙洞开不防等等散漫景象。 想想那些情景,一个散乱无序、民风失调的社会难道不是充满危机吗?</p><p class="ql-block"> 看过了《清明上河图》,再回头看《千里江山图》,却是另一番景象。连绵不绝的山峦,淌淌洋洋的江水,幽静雅致的村舍,悠然自得的渔民,整个画面显示出淡然怡静的田园山水。 </p><p class="ql-block"> 观画远观气势近看细节。在这幅画中,我发现一个有趣的情景:疏林曲径中,有一老者坐骑回返,后面跟着一个仆人。悠悠然不知山外岁月已几多风雨。 古人绘画严格的规则是“尺树寸马豆人”所以画面中的人物小如蚂蚁,不细看甚至就忽略掉了,尤其是山林后面的行人。但有两个问题着实让我费了不少心思去研究:一是老者所骑是马还是驴?二是仆人肩扛是伞还是枪?这细微末节的情景却引起我的极大好奇。画面上根本看不清楚,拿放大镜看更是模糊。但我往往越是纠结一个问题就越想弄明白它。 </p><p class="ql-block"> 对于第一个问题——老者骑的是马还是驴。古代贤人出行,骑马骑驴都是可以的。我极其认真地在画面中反复端详蛛丝马迹。历好几日,终于灵犀一现,从几乎不可见的神态上看出老者所骑实际是毛驴。而且在我的脑海中,感觉到那头毛驴竟然很清晰。对于第二个问题——仆人扛的是伞还是枪棒。我甚至从网上做了专题“调研”、知古代仆人跟随主人外出,不仅要给主人携带生活用品,还必须有功夫,携带枪杖时刻保护主人。这下可说不清了,仆人肩扛的是枪还是伞一时不能断定。于是我再三辨识,蓦然间好象开了“天眼”,看到仆人肩上扛着一把伞。 </p><p class="ql-block"> 这两次“看”出端倪,好像很带“玄学”。真的是在那一瞬间真实景像的显现,并不是潜意识里就是古代读书人骑毛驴游玩、仆人扛伞侍服的感觉。磁性就是这么不可思议。</p><p class="ql-block"> 弄清了这两个问题,我不再去关心纠结其他那些“宋人”在干什么,任他们随心所意,似乎与我无关了。反正古往今来,都离不了琐琐碎碎的生活 。</p><p class="ql-block"> 我想说明白老者去了哪里又回到何处这一过程。老者背后较远处是,高山巍峨、悬崖峭壁、瀑布连叠、亭台楼榭,真如人间胜境。老者到此游山玩水、探奇访友、末了要回自己的家。 而老者的家在哪里呢?曲径归隐处,见几重丘岭,前面一山凹里有一座静静的庄园,篱笆围墙,鸡犬不鸣。庄园里,有人在收拾主人的厅堂,有人至院中迎接主人到来。这细微的情节如不细心去看去品,只能是一片茫然。</p><p class="ql-block"> 蓦然间,一种观念涌现出来——我们内心深处追求的那种生活,它竟然就在宋人的名画里。</p><p class="ql-block"> (2023.12.21写,2025.3.2改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