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记我的父亲张心浩</p> <p class="ql-block"> 父亲张心浩,1936年11月16日生于山东省武城县鲁权屯镇小李庄村。他的一生,就如同那默默燃烧的烛光,照亮了无数学子前行的道路。他那严肃的目光里藏着无尽的坚毅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p> <p class="ql-block"> 1951年1月,父亲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河北省恩县县立旧城高级小学,满怀信心的想考取山东省武城十二里庄中学(原运河中学,1944年成立,对外公开称谓是冀南简易简师。1948年改名山东省立武城中学,后冠以地名改名为山东省武城十二里庄中学),圆一个大学梦。当时小李庄村隶属河北省恩县四区。小学毕业后,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无法承担中学的费用,爷爷对我父亲说,你若考上中学,就回家种地。你若考上师范学校,就可以继续读书深造。因为师范不用自己花钱,国家承担全部费用,还有津贴。为了减轻家庭负担,父亲无奈之下,放弃了自己的大学梦,报考了山东省武城师范学校,并成功被入取。</p> <p class="ql-block"> 在校学习三年期满,于1954年1月师范毕业。毕业后分配到山东省恩县苏留庄完全小学任教。1954年小李庄村隶属山东省恩县四区。从那一刻起,他便开始了自己漫长的教育生涯,如同一颗种子,在教育的沃土里生根发芽。</p> <p class="ql-block"> 1956年山东省恩县撤销,苏留庄划归夏津县,鲁权屯划归武城县。</p> <p class="ql-block"> 几年来,父亲在苏留庄完小教学的同时,还担任少先队辅导员,由于父亲在辅导少先队大队工作中成绩显著,于1958年6月1日荣获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夏津县委员会颁发的奖状。</p> <p class="ql-block"> 在苏留庄完小任教期间,父亲考入了山东省夏津县函授师范学校中师班,于1965年1月学习期满,中师毕业。</p> <p class="ql-block"> 父亲在夏津函授师范学习期间,积极学习,刻苦钻研,成绩卓著,又热心帮助别人,于1960年2月18日荣获夏津函授师范学校颁发的奖状。</p> <p class="ql-block"> 父亲在苏留庄完小教学中积极钻研,刻苦学习,成绩优异,并热心帮助别人,又改进了教学工作,于1960年8月20日荣获夏津县教育局颁发的奖状。</p> <p class="ql-block"> 由于父亲在教学工作中的突出贡献,在教育战线上取得优良成绩,于1961年12月7日被评为模范教师。并荣获中共夏津县委员会、夏津县人民委员会颁发的奖状。</p> <p class="ql-block"> 1965年4月鲁权屯管理区和邢庄管理区合并成立山东省武城县鲁权屯公社。小李庄村隶属鲁权屯公社。</p> <p class="ql-block"> 父亲在十几年的教育工作中,积极努力,刻苦钻研,不断改进教学工作,又热心帮助他人,教学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深受广大师生的爱戴,于1968年7月11日被评为先进工作者,荣获中国共产党夏津县委员会、夏津县人民委员会颁发的奖状。</p> <p class="ql-block"> 1968年12月10日父亲响应国家社来社去的号召,回到家乡武城县鲁权屯中学工作,教高中数学。他就像一位辛勤的园丁,精心培育着每一株幼苗,希望它们都能茁壮成长。</p> <p class="ql-block"> 76年粉碎四人帮后,教育事业走向正规,由于文化大革命期间,师资力量遭到严重破坏,为了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教学水平,鲁权屯中学成立教师进修班,父亲负责给进修教师上课。使鲁权屯公社整体教学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1977年恢复高考后,父亲连年参加德州地区高考阅卷工作,为国家选拔高级人才。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每一个分数背后都是一个学生的未来,所以他总是认真对待每一次阅卷工作。</p> <p class="ql-block"> 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79年1月11日,中央发布文件,取消唯成分论,社会开始不再以家庭出身作为评价标准,政治觉悟高,表现优秀的父亲光荣的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这一身份的转变,让他更加坚定地走在教育的道路上,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为党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1980年因为在教育工作中成绩突出,受到县教育局的表彰。同年任鲁权屯中学教导主任。当时父亲张心浩教授的数学了成绩斐然,享誉全县。有句广为流传的话是这样描述的:“数学张心浩,语文袁文田,物理郑田林,化学郝风绅,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不仅是对他教学成就的最好肯定,也是他多年辛勤工作的最好回报。那张奖状:张心浩同志在一九八〇年教育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特发此状,以资鼓励,更是对他的一种激励,让他在教育的道路上继续前行。</p> <p class="ql-block"> 1981年1月,父亲经中国共产党武城县委员会协商认命,光荣的成为山东省武城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武城县第一届委员会委员。</p><p class="ql-block"> 1982年父亲任鲁权屯中学校长。这一任命,不仅是对他个人能力的认可,更是对他为教育事业所做贡献的肯定。他开始从一名普通的教师走向管理岗位,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他从未有过丝毫的懈怠。</p> <p class="ql-block"> 1984年9月,父亲忠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从事教学工作三十余年,为培养青少年付出辛勤、光荣的劳动,受到全社会的尊重。获得山东省教育厅颁发的荣誉证书。那本封面印着“教师荣誉证书”的红色证书,承载着父亲多年的心血,是他教育生涯的一个重要见证。</p><p class="ql-block"> 1985年父亲就任鲁权屯乡中学总校长一职。更是对他几十年从事教育工作的认可和鼓励。</p> <p class="ql-block"> 1987年父亲当选武城县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这一身份让他能够为教育事业发声,为更多的人争取更好的教育资源。那当选证书,上面写着“武选字第162号”,并注明张心浩当选为武城县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这也象征着一种荣誉,一种责任。</p> <p class="ql-block"> 1988年9月,父亲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被评为山东省武城县一九八八年优秀教育工作者。那荣誉证书,上面写着“山东省武城县一九八八年优秀教育工作者”,也是对父亲这样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的一种肯定。武城县人民政府一九八八年九月颁发的光荣册,也记录着父亲的功绩。</p> <p class="ql-block"> 从1988年开始,父亲一直被武城县教育局认命为中学一级教师职称。</p> <p class="ql-block"> 那任命书上面写着“任命 张心浩同志为中学一级教师”,代表着父亲在教育领域的专业水平得到了认可。他继续在教育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更多的学生传授知识。</p> <p class="ql-block"> 我父亲取得如此多的荣誉,是和热爱党的教育事业,以及他多年努力工作分不开。同时这些功劳也有我母亲的一半,这几十年里我母亲一直在背后默默支持父亲,家里的大事小情都是我母亲独自一人承担,父亲才能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党的教育事业中去。</p> <p class="ql-block"> 1997年6月父亲光荣退休。即便他退休离开了讲台,但他的精神永远镌刻在苏留庄完全小学和鲁权屯中学,留在了每一个他教导过的学生心中。他用四十三载的教学生涯,谱写了一部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壮丽诗篇。</p> <p class="ql-block"> 作者简介:张传跃,1968年6月出生的鲁西北汉子一枚,大专学历。上学期间曾有文学梦想,喜爱文学,兴趣广泛,曾自比五柳先生。工作后弃笔从商,有几个有文学修养的好朋友。是《世界作家文集》和《美篇》的忠实读者,曾在《世界作家文集》和《美篇》上发表《幸福的爸爸》、《这是桃花源吗》、《新春感悟》、《可怜天下父母心》、《招远金塔公园游记》、《秃尾巴老李的故事》、《游招远金塔公园》、《招远故事(一)招远古八景的传说》、《招远故事(二)招远县的历史变迁、县名的由来、县城选址的故事及新旧社会的巨变》、《招远故事(三)地名故事的传说》、《招远故事(四)龙子涧和奶子场的传说》、《招远故事(五)状元的故事传说》、《招远故事(六)夏日罗山(上)》、《梅兰竹菊和福寿禄禧》、《脑洞先生》、《郑口运河公园和二道街往事》、《我爷爷的故事》、《致孝致贤的好媳妇》、《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辛勤耕耘四十三载》、《激情燃烧的岁月——恰同学少年》、《激情燃烧的岁月——激扬文字》、《音乐殿堂里的一颗明星》等几篇小文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后来又在《美篇》发表《大美招远》、《冬夜》、《打饭》、《青春的回忆》《激情燃烧的岁月》、《招远故事(七)夏日罗山(中)》、《招远故事(八)夏日罗山(下)》、《一门双秀才和“趟子地”与“贞节牌坊”的故事》、《激情燃烧的岁月(二)》、《激情燃烧的岁月——风华正茂》、《激情燃烧的岁月——意气风发》等小文字和《献给老师的歌》视频一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