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湖州·20军·60师·178团*</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叶培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原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20军驻扎湖州地区有很长一段历史,作为这个部队的子弟,我也在湖州地区学习、生活多年,所以当“湖州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沈岸会长约我为他们会刊《太湖风云》写一篇文章时,我欣然答应,觉得应该写,也有点故事可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陆军第20军(后称20集团军)是一支具有光荣历史的部队,他诞生于土地革命时期的闽东地区。他经受了中国革命各个历史时期的锤炼,走过了从游击活动转变为正规作战,从游击兵团成长为主力兵团,逐步建设成现代化军团的发展历程,是一支光荣的人民子弟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经过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的艰苦奋斗和发展之后,1945年11月由苏中、苏浙、浙东等地的我党武装组建成新四军第一纵队,该纵队于1947年1月整编为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历经解放战争中华东地区的各主要战役和战斗,取得辉煌胜利,大军渡江前夕,于1949年2月正式编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军,然后胜利渡江,解放上海,准备攻台,成为我军的一把利剑,称“百旅之杰”。1950年11月,全军入朝参加抗美援朝,历经二、五次战役和元山地区守备战,为打败不可一世的美帝国主义立下赫赫战功,创下许多泣鬼神、惊天地的战斗事迹。1952年10月,20军全军回国,回到了他们当初出发的地方——华东地区。在后一段时间,他们一方面完成各项战备任务,同时选地建营房。20军所属60师营房于1958年上半年在湖州三天门地区建成,部队入住。白雀的军部大院于1959年12月完成,入住。至此,20军首脑机关和一个师较为稳定地在湖州地区驻扎,直至1975年和第1军对调,移防河南开封。如今许多湖州人,包括我接触到的一些干部都不知、或知之甚少这段历史,是有点遗憾的,这也是为什么我愿意写这篇文章的一条原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父亲于50年代初在60师178团任政治处主任,部队从1957年年初就开赴三天门地区建营房,所以1957年暑假(我那年由杭州西湖小学毕业,并考上杭州四中)回到湖州,是第一次来到湖州,记得住在离三天门汽车站南边2~3公里远的一个村子中,战士们分住在老乡家中,但用竹子和稻草搭了座较大的棚子,团长毛张苗叔叔、政委叶伯善伯伯和我爸爸住在棚子的一头,另外三分之二的空间放着一张大桌子和一些凳子作为会议室,我就在爸爸的床边上用板子架了一张简易床。机关食堂和伙房设在村另一头的一个大些的带院子的房子里。这个暑假,我在那儿度过,骑过水牛、爬过附近的小山(翻过山去就到了部队建营房的工地)、也和参加过一江山岛战斗的战士们一起玩耍,印象很深的是曾到战斗英雄王必和的排里去“看英雄”!从这一年算起,到1963年春节在白雀度过,我前后在湖州有6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58年寒假从杭州回湖州,就住到了黄芝山的178团营房,这是该团在历史上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正规营地。这个团,与浙江的渊源很深,1942年7月,我党创建浙东抗日根据地,主力部队是浙东纵队,他门由原浙东、上海浦东、苏浙军区大部分组成,成员大都是这一地区的人,如团长毛张苗是奉化人,政委叶伯善是余姚人,浙东纵队在1945年11月偏为新四军一纵三旅,178团的前身是三旅七团,于1949年2月编为20军60师178团。这个团战功显著,最著名的是解放后于1955年1月进行的一江山岛战斗,这是我军历史上第一次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是否是唯一一次?我设考证),战斗十分激烈,伤亡也很大。这一仗后,大陈岛国民党军席卷岛民1万多人撤去台湾地区,浙江沿海获得安宁。而这一仗的主攻部队就是60师178团和180团,毛张苗,这个抗美援朝中的一级战斗英雄当时是178团副团长,他担任了主攻部队的前线指挥,所以这支部队中有不少二代取名与这次战斗有关,毛张苗长子毛一江,次子毛战海,平涛之子平一江,方明之子方一江,孙源子女孙一江等等。浙江人民没有忘记一江山岛战役中牺牲的454名烈士,这是和平年代的一次战斗呀!在椒江市建了“解放一江山岛烈士陵园”,庄重、肃穆!人民对陵园进行了很好的维护,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有一次“两会“期间,我在人民大会堂遇到一江山岛战役时任前线司令员的张爱萍将军之子张翔中将,他告诉我,他刚刚去过椒江,看到了当地对陵园维护得那么好,感到莫大欣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黄芝山驻地由一条土公路分成两边,一边是团部大楼和部队驻地,一边是干部宿舍和食堂,宿舍是一排排平房,团领导住房是一家一套,三间房、一个披间厨房和厕所。那时部队的交通装备很差,团里除两辆吉普外,几乎没有汽车,运输和进城买东西靠的是马车。所以,部队家属们也就买不到日常用品和蔬菜,基本吃食堂,去湖州买一次东西要走4~5公里到三天门汽车站,再乘路过的长途汽车(南京——湖州——杭州公路)才能到湖州,十分不便和辛苦。有一年暑假,毛叔叔的爱人,时在浙江团省委的刘肖竹阿姨被安排在黄芝山劳动锻炼,我有时就帮毛叔叔送点东西过去。刘阿姨出身名门大家,浙大高才生,人漂亮、能干,仰慕英雄而与毛叔叔结成伉俪,我还在她杭州西浣纱路的家里(也是平房)住过。一个英雄、一个美女,可惜在那个年代都过早地离开了我们,留下许多唏嘘和遗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叶伯善政委老母当时住在杭州,她老人家有多个子女参加革命且有牺牲者,被当地政府送匾“革命人家”。我考杭州四中时,怕考不上住校生(床位紧张),考的走读生,就住在叶伯伯家,她一家人都对我很好,后来他到20军任干部处处长,又转业至北京工作,在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任政治部主任,我们一直有来往,在我最困难的时候也是他给我提供了帮助,我永远不忘。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办的《大江南北》,都是叶伯伯给我看的。不幸的是他于2016年去世。去年,北京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浙东分会还举行了很庄重的“叶伯善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会,会上我也作了追思发言。如今,其老伴方志敏阿姨虽已年高,离休在京,但仍身体健康、精神很好,说话底气十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因湖州有了稳定住地,我1958年夏就转到湖州一中读书,“大跃进”年代,直接读初三,后又保送至湖州中学,于1962年考入浙江大学。而我父亲于1960年调20军任宣传处副处长,我们家也就由黄芝山搬到了白雀军部。回想起在178团度过的这几年,留下较深印象的有杨纲达副团长,他后来担任军炮团团长,上世纪60年代未去过越南抗美战场,又调任二炮某基地参谋长,如今他有一外孙女在我的推荐下,在我们航天系统工作。还有梁奕行政委、方明副政委,朱波副团长、张天申副主任、黄银贵和顾林根副参谋长等叔叔们,不知他们是否健在?后人可安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上高中的后两年和大一时寒、暑假都是回白雀,有时周末也回去。那时白雀没有公共汽车,军部改了一辆大卡车,加个棚、加两排凳,算是进城班车,城里停车位置是黄沙路(后称红旗路)。一辆车或因人多,或因脱班还常常坐不上,那就只能走回去。由南门湖中出发,向北出北门,沿着一条大河,河边有石板路,一路风景倒也不错,一直走回到白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军部大院比师、团驻地都大多了,且相对设施完整。除直属部队营房外,还有大礼堂、邮局、澡堂、军人服务社等服务点,更多的干部宿舍和食堂,还开设了“前锋小学”和幼儿园。那几年,一方面由于经济困难,另一方面也是部队传统,各户人家都在山坡上开了地,种植一些花生、红薯、土豆以补贴生活。我爷爷有次来看爸爸时,开了一些地,种有花生和红薯。就是军长余光茂伯伯也不例外,他亲自开地、种地、担粪、挑水。那时,军部大操场放电影是大家最开心的时刻,大人孩子早早就放了小凳,但我印象深刻的是,军首长门绝不允许机关为他们和家属“占据有利位置”!也还记得军民联欢、春节慰问时,湖州湖剧团来演过“越王勾践”、浙江越剧团来演过“金沙江畔”,还看过20军文工团、南京军区文工团的“柳堡的故事”“红珊瑚”原版剧,后来很出名的陶玉玲、廖有良等演员都从这些团体走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时,不少20军各级干部的夫人都在湖州地方工作,如余军长夫人季玲阿姨就是嘉兴师范党委副书记,后任嘉兴专署文教办副主任。20军不少孩子就读于湖州一中、二中和湖州中学,这些人当中有多人后来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和精英,也走出多名少将、中将、工程院和科学院院士,他们没给他们的前辈丢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64年年初,父亲又调任60师,那时60师已换防到浙江金华,所以从1964年夏的暑假,我就不回湖州了。但与湖州的缘分仍在,我有个本家舅男周震,铁道兵干部,他们部队有一阵也住湖州,所以我舅母沈品兰也就调到湖州,从1963年到1970年这几年,她一直在嘉兴地委(当时嘉兴地委驻湖州)纪检部门工作,我因去看望他们和几个表妹,也常去湖州,他们两人也都是新四军老同志,舅母于前几年,舅舅于去年在上海仙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自1968年春去湖州看望舅母一家之后,就一直未去了,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同学聚会,又多次回湖州,看到了湖州的发展和变化。前几年,有一次还利用回湖州之机,专门去原20军大院看看,仅剩大礼堂还在,其他都变了,原来住过的房子也没有了,但湖州中学却搬了过来,成了邻居。又去三天门原178团驻地探访,那里驻扎的已是某武警支队,地理地势还在,可以辨认,建筑全部旧貌换新颜了。交通更不用说,从城里出发,10分钟左右就到,这两处似乎就是在湖州城里,一点“远”的感觉也没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么我和沈岸又是如何结识并成为兄弟和好友的呢?一开始,他作为湖州广播电视总台的副台长,从工作需要对我采访,从交谈中得知:他岳父钱吉叔叔是50年代初178团副参谋长(后去西藏军区),和我父亲是同团战友,这样两人之间立刻就有共同话题、共同语言、共同的回忆。有时,我还把其他渠道得到的关于钱吉叔叔的资料立刻转告给他,自然也就关系更加密切。从多年的接触中,我觉得沈岸同志是个工作非常认真的人,十分敬业。举一例来说,2008年5月,我应杭州市委领导同志的邀请到杭州给青少年做励志报告,他得知消息后,不辞辛苦,带了器材到报告现场(露天)进行采访。湖州电视台后来也曾为我做过专门报道,应该说从文字到音像都是不错的,看出来下了功夫,朴实而传达了正能量。每次去湖,他和夫人李颖都给予很多关心和照顾,带我去吃丁莲芳的千张包子和其他地方美食。我们的交往,传递了父辈的精神和“二代人”的友谊,在他眼里,“父辈就是一本书”!今后,研究会的传承主力也就靠这些“二代人”和“三代人”了!北京也是如此,浙东分会的主要核心人物就是原20军60师178团政委(叶伯善前任)杨明德之子——杨小峰同志! ■</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注释:</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 </b>原文刋登于《太湖风云》第49期(2018年10月)。</p> <p class="ql-block"><b>作者叶培建</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作者简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叶培建,1945年1月29日出生于江苏泰兴,1967年从浙江大学无线电系毕业;1980年赴瑞士留学;1985年获得瑞士纳沙泰尔大学科学博士学位;198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7年担任五院502所研究室主任;1988年担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科技委常委;1996年担任中国资源二号卫星的总师兼总指挥;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8年受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学院院长;2019年获得“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叶培建主要从事卫星总体设计和信息处理研究工作。是空间飞行器总体、信息处理专家,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