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元宵节当天,规模宏大的秧歌展演把蛇年春节文化活动推向高潮,也让我回忆起儿时过年有关秧歌的许多情景。那时候,如果没有热热闹闹的秧歌扭起来,人们会觉得好像不是一个完整的年。在我的家乡,“破五”前,以家庭、亲属为中心的聚会、拜年、串亲、访友系列活动为主,初六以后,火辣、热烈、喜庆、欢快的秧歌逐渐拉开帷幕。家乡的大秧歌形式亦庄亦谐,风格独特,广袤的土地赋予它淳朴、豪放的灵性和风情。它源于乡亲们田间的耕作,又寓意着丰收富足后的喜悦以及祈福驱凶的愿望,融泼辣、幽默、诙谐、喜庆、庄重于一体,将乡亲们热情质朴、豪放善良、刚柔并济的性格挥洒得淋漓尽致,展现得完美无瑕。每逢这时,山村一通极富弹性、配合默契的锣鼓镲,一曲节奏明快、韵味十足的唢呐声,瞬间会把酒足饭饱的乡亲们集合在广场上。</p><p class="ql-block"> 秧歌的组织者,是几位“会首”。一般由村子里德高望重、有一定号召能力的人担当,未必都是村干部。过去曾有“宁统三军,不领一会”的传统说法,足见组织秧歌之艰难。会首们年前就要召开会议,开始酝酿、策划和筹备,确定形式、演员、经费、服装和道具等等。</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家乡,秧歌的传统方式有踩高跷和地蹦子(地秧歌),印象里多以踩高跷为主,而我们村的高跷在周围十里八村最为著名。演员们身着传统的戏装,扮演着古典名著或神话传说中的家喻户晓的人物,打头的几排多为身着古装的公子哥和淑女,有的还要男扮女装。后边的角色比较普遍的人物有《西游记》中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白蛇传》里的白娘子、许仙、小青、法海,《铡美案》里的包公、秦香莲、陈世美等等。还有一些固定人物不可缺少,如头顶梳小辫的“傻柱子”、手持旱烟袋的“老座婆”等等。当年本家二爷年轻,是一位出色的“旦”角,穿上戏装,梳上大辫,扮相极佳,足以乱真。到远一点的地方演出演员要被请到各家各户用餐,二爷经常被当做“大姑娘”被大姑娘抢回家去。然而文化大革命期间则是个例外,演员必须扮演“工农兵”等正面形象。记得文革初期,村里的秧歌队身着老戏装到北宫村演出,遭到一位自称是承德市文化局干部的“斥责”:都什么年代了,你们还在宣扬封(封建主义)资(资本主义)修(修正主义)的东西,竟然还男扮女装,典型的“四旧”。秧歌队理论不过,只好愤然而散。</p><p class="ql-block"> 记得在凌钢工作的赵庆家是秧歌队集中的地点,并兼做化妆室,从他家出来,下了一个小坡,就到了村里的“广场(较为宽敞的菜园子)”,秧歌队在这里演练、彩排或出发到邻村演出,下午回来后,也要到这里打个圆场才能各自散去。</p><p class="ql-block"> 秧歌队表演时队形变化灵活,花样繁多。串街表演时,一般男女角色分列成两列纵队,时而交叉,时而并列;在稍大的场地表演时,一般要围成圆形,挂“四面斗”或串“黄瓜架”。有时由一位演员在中间献出唱段,唱词一般是戏词或祝愿、称颂的内容,演唱时周围演员正常走动,唢呐伴奏时则欢快地扭起。广场表演“扑蝴蝶”、“骑象”、“卷白菜心”是秧歌队的三大绝活;扑蝴蝶由两人表演,一人用钓竿吊着“蝴蝶”,扑者憨态可掬,闪转腾挪,每每觉得扑到,结果每每扑空。尤其进入高潮,扑者孤注一掷,敦实地扑倒在地,一点一点将衣服展开找寻,结果还是没有扑到,引得观众开怀大笑。扑者需要高超的技艺,最后从地上一跃而起,稳稳站立,此时掌声、喝彩声连成一片;骑象需要多人配合表演,有人做象身,有人做象腿,有人倒走牵红绸做象牙,骑者兼做指挥,团队必须步调一致,稍有不慎,就会集体倒地。其宏大的场面,精湛的技艺,每每令人赞不绝口;卷白菜心从打圆场开始,领队开始加快脚步缩小绕圈半径,外侧演员步伐加大,形成螺旋向内的动态,此时配合锣鼓唢呐节奏,队形越发紧密直至极限,领队在最中心挥舞红色绸带模拟“菜心”时,活动达到高潮。突然唢呐变调,领队折返方向,一圈圈向外逐层转出,队形如花朵绽放般迅速扩散开来,恢复初始时圆场状态。卷白菜心的特点是紧锣密鼓,扣人心弦,演员需高度集中,避免绊倒。</p><p class="ql-block"> 村里的秧歌队经常到邻村演出,邻村的秧歌也会来村里回访。记得除了“踩高跷”和“地蹦子”之外,还经常来一些“跑旱船”、“挑花篮”、“手把灯”等秧歌队伍。秧歌队来访,一般要派人提前下通知,叫“撒片子”,这时村民会奔走相告,欢欣鼓舞,有时等到后半夜也毫无困意。如果赶巧一天内有几支秧歌来访,村子里就像过年一样,热闹非凡。</p><p class="ql-block"> 正月十六一般是休“会”的日子,秧歌队在村子里逐户走访做告别演出,感谢村民对秧歌队的支持。当然村民也要有所“表示”,多寡皆可,不求一律,全凭心情。在头面人物的门前表演时间会长一些,当然“表示”也会丰厚一些。也有不情愿者,称之为“刮地皮”。 </p><p class="ql-block"> 如今,扭秧歌已不再是过年的专利了。富足之后的农村,农闲时人们会扭起欢快的大秧歌,笑意写在农民的脸上,幸福溢满了大家的心头。在城市广场,身着花花绿绿服饰的中老年人,扭大秧歌成为每日锻炼身体的必修课。街道的阿姨们,每逢重要节日或宣传活动,也都会扭起秧歌来助兴,但无论如何,小时候的秧歌情结依旧是我心中不可磨灭的记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