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十二章 </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埔军校的学员 为时未晚的补述 </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孟德祥云</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div> <div> <i><font color="#167efb">图一 黄埔军校</font></i></div><div> 《启开尘封的历史》一书出版已经五年有余,当时已经告一段落。然而在2025年2月19日中午,焦村镇尚庄村书记尚中国打来电话:“张老师,你好!接镇政府通知,查询黄埔军校三门峡籍同学雷焕然,刚才我已经给你发了链接,你看看。协助查询一下。”<br> 我接完了电话,打开链接,赫然看到:“ 雷焕然,别名雷稳旭、雷电煌,男,1920年生,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县焦村乡尚庄村人。军事委员会战时工作干部训练团第四团第五期毕业,比叙黄埔军校17期。1940年在陕西省区政管理局第一期话务员训练班毕业后,分配到军运站当通讯员。解放后在原籍l劳动。”<br> 看完后,我经过一番思索,决定这样查询。因为川口乡也有一个尚庄村,由于担心村庄弄错,所以先给邻村的池头村马红汉发了链接,打去电话希望他帮忙查询川口乡尚庄村有没有雷焕然这个人。因为西闫乡雷家营村姓雷的人多,接着又给雷亚峰发了链接,打去电话看能不能提供线索。第二天,二人相继打来电话,说查无此人。<br> 在这种情况下,我开始查阅1992年9月出版的灵宝县志,仔细查看人物一篇,第三节名录表中,灵宝县黄埔军校同学录,一共25人。其中表格记载有“张余波,字一平,年龄20,灵宝县五亩乡张家坡,22期,骑兵,1947.12 -------1949.2”。<br> 看到通讯地址,突然想起我在五年前续家谱时,张家坡的张嫩生曾提过此事,但他当时根本说不清,我也没太在意,此事就搁置起来。现在我赶紧给张家坡(行政村是梁家洼)老书记尚军灵打电话核对此事。电话那头传来尚军灵的声音:“张余波确实是黄埔军校的学员,但我真说不清,不过后人还在,其中大儿子张彦超就住在五亩街。这样吧,你明天开车过来,咱们坐在一起,让彦超给你说吧。”<br></div><div><br></div> <i><font color="#167efb">图二 1992年 9月版灵宝县志 灵宝县黄埔军校同学录1</font></i> <i><font color="#167efb">图三 1992年 9月版灵宝县志 灵宝县黄埔军校同学录2</font></i><div><br><div> 2月20日早上我开车拉着87岁的张长喜老人,来到五亩街的芳芳面馆,尚军灵和张彦超也先后赶到,我们四人围坐在饭桌旁,点了四个菜。相互问候,说了一番客套话之后。老书记尚军灵说到:“老张,五年前咱两个同龄人在这里认识,你也是我的祖籍所在的人(尚军灵的祖籍是尚庄村,下原头村是尚庄一个自然村),今天相聚咱们好好唠叨唠叨彦超的家父张余波吧!黄埔军校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著名军事学校,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孙中山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帮助下创办的培训陆军初级军官的学校,正式命名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因位于广州黄埔长洲岛,通称黄埔军校。彦超你父亲什么时候上黄埔军校的?”<br> 张彦超看了我一眼。说道:“听家父说,他1947年底中学毕业,12月上的黄埔军校,当年黄埔军校招收年龄在十八岁以上至二十四岁的学生。黄埔军校自1924年6月在广州创办到1949年底迁往台湾,在大陆共办了二十三期,我父亲是22期。灵宝黄埔军校学生大概有200多人。”<br> 张长喜老人年轻时看过有关黄埔军校的书籍,接着说到:“黄埔军校领导干部,如任校长的蒋介石,任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任教授部副主任的叶剑英,任政治主任教官、政治总教官的恽代英,任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的聂荣臻,任武汉分校中共委员会书记的陈毅、任政治教官的萧楚女等等。这些领导干部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他们在黄埔军校的任职经历对中国军事和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黄埔军校先后出了很多著名军事将领,像徐向前、陈赓、左权、杜聿明、黄维、林彪、张灵甫、刘志丹、罗瑞卿、戴笠、胡宗南、邱清泉等。” <br> 听了张长喜老人的一番话,我想起来今早从手机上看到的一首歌颂黄埔军校的诗,这样写道:<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七律 黄埔军校》</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久闻黄埔壮军魂,为救危亡扭宇坤。</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肃穆松风铭志绕,扬威骁将战功抡。</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操戈同室羞青史,驱寇疆场耀国门。</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辈出精英声赫显,先生留训刻心痕。</div> 我指着桌子上的菜肴说:“吃菜!吃菜!黄埔军校以培养军事与政治人才,组成以黄埔学生为骨干的革命军,黄埔是要打倒军阀和帝国主义,它是那时中国进步的缩影(毛主席语)。黄埔军校在不同的时期都设立了多个分校。在大陆时期设有潮州、武汉、长沙、南昌、南宁、洛阳/汉中、广州、成都等,彦超啊!你父亲上的是那个分校?”<br> 彦超看着我求知若渴的眼神说道:“父亲当时20岁,上的是成都本校22期,黄埔军校13至23期在成都举办,因为1937年底南京失守前夕,黄埔军校为了躲避战火和继续培训军事人才,决定西迁四川成都。其实原来成都是有黄埔军校分校的,1939年总校都迁来了,于是原有成都分校,即第3分校并入本校,成为黄埔军校本校。成都本校在分校的基础上,扩编政治部,增设军官教育队,恢复原高等教育班,加设了战术研究班、校尉官研究班、射击训练班、技术训练班、特务长训练班等,军事教育趋于完善。”</div></div> <i><font color="#167efb">图四 在五亩寻访张余波后人,左一作者, 左二张彦超(张余波大儿子),左三张长喜,左四尚军灵(梁家洼村书记)。在五亩街的合影。</font></i><div> 彦超看了大家一眼,继续说道:“22期为抗战胜利后招考的学生,分步兵、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通信兵6个科,计有3个总队。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包围四川,蒋介石命令成都的军校搬迁,学生只能在学校待命,同时国民政府先将77名中国台湾籍学生运送到台湾。9月8日,军校教育处处长李永中、总队长萧平波和萧步鹏秘密联系中国共产党,并计划于同年11月初,蒋介石二次公开讲话之际将其扣押。但萧步鹏密告蒋介石,致使其逃走。10月6日,关麟征辞去成都黄埔军校的校长一职,改由其黄埔一期同学张耀明担任。11月中旬,李永中以‘迁校行军总指挥’的名义安排迁校事宜,行军之际为使解放军能顺利接收军校,故意在川西平原来回游动,以拖延时间。12月20日,军校北上至温江西并联系上人民解放军。李萧二人向学生宣讲战场形势和解放军的政策,学生大都愿意共,于是李永中于当月25日通电起义,宣布军校投共。对学员愿意投共的留下,愿意追随国民党的向东,愿意回家的自便。而解放军将军校保持原编制,暂叫‘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军校’。1949年12月,人民解放军占领成都,成都军校同学会通电拥护人民政府,家父就是起义中的一员。”<br> “来。都吃菜,喝茶水,”待大家吃了一会儿,我又问道:“起义后,你父亲后来怎样?”</div> <i><font color="#167efb">图五 起义人员证明书 </font></i><div> <br> <br> 彦超不紧不慢说到:“1950年,家父复员回到五亩乡的张家坡,看到弘农涧河的潺潺流水,看到秦岭雄伟壮观,看到位于山顶的家乡,那么的熟悉和亲切。回村那段时间,家父去看那日出日落,云卷云舒,雾笼雾散。去听那风来风去,雨落雨声,鸟飞鸟鸣。去欣赏那花开花落,月圆月缺,星隐星现。然为了生存,就开始务农,父母张罗给家父找对象,由于有文化,很快就找到苏村乡周家原村一女为妻。婚后幸福美满,1952年我的姐姐张冬青出生,给家庭到来无限的喜悦,1956年我出生,1963年我弟弟张彦中出生,人丁兴旺,家庭和睦。一切的一切,都显得顺山顺水。人生难得几年顺啊!”<br>老书记尚军灵问道:“你父亲是什么时间到布庄原上的马河村教学的?”<br> “1965年暑假,马河村大队书记听说家父上过大学,就来我家和父亲交谈,家父也非常喜欢教学工作,就到马河村小学教学。那时小学是全科,语文、算术什么科都教,而且还是复式班。家父兢兢业业,认认真真去搞教学,深得马河村干部的满意,社员的尊敬。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发动,当年7-9月全县中小学在灵宝一高举行集训会,集中开展文化大革命。开始教室内教室外,校园内校园外的墙壁上,大字报铺天盖地,随处可见,教师之间相互揭发检举,无限上纲上线,许多教师被批斗。不知是谁曾写了一张大字报,是揭发家父是‘历史反革命分子、国民党员’,上的学是国民党办的黄埔军校,由于大字报太多,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8月8日,中共八届一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简称十六条),警惕有人把革命群众打成“反革命”,主要是打到党内走资派,红卫兵开始大串联。由于会议后期变成了‘舍得一身剐,敢把樊某某(县委副书记)拉下马’,家父总算躲过了一劫,三个月后,家父继续回到马河村教学。但家父好像总是心有余悸,渐渐变得沉默寡言。”<br> 芳芳面馆的客人来了又走,走了又来,周围的客人不停的变换。唯有我们这一桌菜还没有吃完。更不用说主食了,老板见我们在谈事,也不便打扰。大家各自吃了几口菜,我接着问道:“后来呢?”</div> <br><i><font color="#167efb">图六 骑兵排长张余波在1949年12月25日在成都参加起义</font></i>。<div> 彦超叹了口气:“哎!家父生于1927年,上学期间成绩优异,于1947年底考上黄埔军校的,成为骑兵排长,军人的作风使他变得刚强不阿,雷厉风行。转眼间,到了1970年春季,一打三反运动开始了,一打三反即打击现行反革命破坏活动,反对贪污盗窃,反对投机倒把,反对铺张浪费的政治运动是‘文化大革命’中深入‘斗、批、改’的一项重要措施在‘左’倾思想的指导下,制造了不少冤假错案,‘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逐步得到改正。”<br> 老书记尚军灵说道:“我记得,好像是那一年六月份,有人揭发张余波的三大罪行,一是张余波剪贴、编辑刊登在报章杂志上的各类人文资料、图片,汇成了一本集子,作为教学资料供该校的教师和学生翻阅的罪行,那本资料就是反革命罪证。二是教室里悬挂的毛主席像有尘土,也是反革命罪证。三是上黄埔军校,是‘历史反革命分子、国民党员’,重新提起1966年,全县教师三个月集训会,有人写张余波的大字报的事,有人推论上学是国民党办的黄埔军校,既然是骑兵排长,回到家乡就应该带有一支枪。”<br> 彦超又叹了一口气:“哎!不堪回首啊!在暑假前几天,大队安排人把家父从马河小学带回,先在张家坡小队进行近一个周的连续批斗,由于家父拒不承认带有抢,有些群众认为家父顽固不化。于是就把家父交给大队,大队又进行了近一个月的批斗,游行示众。大队公安主任反复询问枪是藏在家里还是埋在山里什么地方,家父始终不承认回来带枪。曾反问道,你见哪个复员军人带枪回来,枪上都有编号,部队根本不可能让你把枪带回来。谁知这么一反问,激怒了大队公安主任,于是示意的两个民兵对家父拳打脚踢,并且说一打三反就是要打‘反革命分子’。中午让家父穿着皮袄站在太阳底下暴晒,说是三反就是要晒翻。折磨几天后将此事上报到公社,公社武装一听说带枪回来,就非常重视。把家父带到公社连续审问了一个周,回来带枪的事也没有问出什么名堂,于是把家父退回大队,希望大队严加审查。近两个月的批斗,家父吃不好,睡不好,40多岁身体显得非常虚弱,回到村里,大队公安主任又是连续两天的审问,致使家父说话有气无力,最后一天审问的傍晚,突然下了一场暴雨,雨势之猛,实属罕见,山上的路本来就是羊肠小道,弯弯曲曲,坡陡路滑,大雨过后,山上的料姜石滚落下来,大部分滚落到谷底,但路上到处都是料姜石,行路要格外注意安全。大队部里公安主任还是那句话,到底有枪没有?家父仍然说没有,处于朦胧状态的家父喉咙里的‘没’声音实在是太低,公安主任只听到‘有’字,就显的特别兴奋,于是就命令两个民兵押着家父前去家里取抢,家父走在前面,两个民兵相距10米左右跟在后边,由于下雨,天黑的早,出了大队部不远,下坡时家父不幸踩着料姜石,突然大喊一声‘啊呀!’,顺着山坡滚落下去,一直滚到谷底。两个民兵吓的魂不附体,赶紧返回大队部向公安主任报告,公安主任一愣,想了好一会儿,对两个民兵说道,这件事你两个责任重大!这样吧,明天我到公社汇报,替你们开脱,就说张余波畏罪自杀。”<br> 老书记尚军灵停了一会儿,才说到:“噢!我只知道他畏罪自杀,原来是这么回事,那几个月,你家里人一定受尽煎熬了吧。”<br> 彦超缓了口气来,说道:“那段时间,真不是人过的日子,母亲整天以泪洗面,14岁的我只好停学回家,挑起家庭的重担。不说了,不说了,说出来都是泪。”<br> 老书记尚军灵想要摆脱这种窒息的气氛:“后来不是平反了吗?”<br> 彦超说道:“那是198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军区发的,起义人员证明书,从此,我们家庭摆脱了沉重的历史包袱,我们不再是反革命分子的后代,真的感谢党和政府为家父平反!”<br> 我喊了一声“老板,开始上主食吧!”<br> 我和张长喜老人寻访结束,在回来的路上,又想起今早在手机上看到一首歌颂黄埔军校的诗:<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埔军人今有几?</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可怜淞沪土还腥。</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山河破碎慨然起,</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炮火纵横谈笑听。</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生死何能分国共,</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功名早已化幽冥。</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谁知百万轻身士,</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原在千家扑草萤。</div> 我们深深感到:黄埔同学们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追寻黄埔同学的青春故事,学习他们伟大的爱国情怀。铁血丹心,忠魂永驻;黄埔精神,光照千秋!<br> 《启开尘封的历史》一书,又多了一位县志记载的名人,张余波,因为你——一个黄埔军校学员的加入,使张氏家族而更加辉煌!更加荣光!<br></div> <i><font color="#167efb"> 图七 龙乡</fon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