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三峡植物园海棠花的鸟

黑伯爵

<p class="ql-block">我的老年生活(游走天下)</p><p class="ql-block">2025年2月去三峡植物园拍摄海棠花中的鸟。每年海棠花开时,都会吸引众多的拍鸟爱好者们来到这里拍摄。</p><p class="ql-block">这是我拍摄的一组海棠花鸟图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峡植物园内有丰富的海棠花种类,包括北美海棠、绚丽海棠、西府海棠、垂丝海棠、贴梗海棠、木瓜海棠、冬红果海棠等。这些海棠花品种在春季盛开,形成了一片片花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海棠花为落叶乔木或灌木,树姿优美,枝干较为直立,树皮平滑,呈灰褐色。</p><p class="ql-block">叶片椭圆形至长椭圆形,边缘有锯齿,绿色,秋季变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花朵:花单生或簇生,花瓣五片,颜色多样,常见粉红、白色、红色等,花期通常在春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海棠花: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美丽、高贵,常出现在诗词、绘画中,被誉为“花中神仙”。在园林艺术中,海棠花是传统园林的重要元素,常用于庭院、公园的绿化。海棠花还象征坚韧不拔、顽强生命力。</p><p class="ql-block">摄影:黑伯爵</p> <p class="ql-block">黑颏凤鹛(学名:Yuhina nigrimenta)是雀形目、绣眼鸟科、凤鹛属的小型鸟类。它们的体长一般在11-12厘米之间,头顶和羽冠为黑色,羽缘灰色在头顶形成明显的鳞状斑。头侧、后颈灰色,上体橄榄色,颏黑色,喉白色,其余下体棕褐色。飞羽黑褐色,外侧飞羽外缘绿色。下嘴红色,脚橙黄色。这种鸟类主要栖息于海拔1800米以下的常绿阔叶林、沟谷林、混交林和林缘灌丛地区。</p><p class="ql-block">黑颏凤鹛在中国分布较广,包括西藏东南部、四川、云南、陕西、重庆、湖北、湖南、贵州、广西、广东、江西、浙江和福建等地。国外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至印度东北部、缅甸北部及中南半岛极北部。</p><p class="ql-block">它们的习性活泼,不甚惧人。除繁殖期成对或单独活动外,其他季节多成小群,有时也集成数十只的大群。它们喜欢在枝叶间和林下灌丛、草丛觅食,较为喧闹,时而跳飞于树冠枝间,时而攀缘或倒悬于枝头。</p><p class="ql-block">黑颏凤鹛主要以鞘翅目和膜翅目等昆虫为食,也吃花、果实、种子等植物性食物。它们的叫声包括尖声的嘁喳叫和啾啾叫声,鸣声为轻柔的whee-to-whee-de-der-n-whee-yer。</p><p class="ql-block">黑颏凤鹛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无危物种。</p> <p class="ql-block">橙腹叶鹎(学名:*Chloropsis lazulina*)是一种小型的鸣禽,属于叶鹎科。它主要分布在亚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包括中国南方的省份如海南岛、广西、广东、福建、香港和云南等地。此外,它的分布范围还包括喜马拉雅山脉和东南亚地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形态特征:雄鸟的面部、下颏至胸兜为黑色,具有蓝色的髭纹,头为绿色,前额和颈后略染橘色。上体为绿色,下体为橘黄色,两翼及尾为蓝色。虹膜褐色,喙黑色,脚灰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雌鸟的髭纹为蓝色,全身以绿色为主,飞羽和尾羽略染蓝色,腹部中央具有一道狭窄的条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橙腹叶鹎主要栖息于海拔23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森林中,尤其是次生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较常见。它们也出现在沟谷林、雨林和季雨林及其林缘地带,有时也会出现在村寨、果园、地头和路边树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橙腹叶鹎性活泼,不太畏人,常成对或成3至5只的小群活动。它们喜欢在溪流附近和林间空地等开阔地区的高大乔木冠层间活动。它们常在枝叶间跳上跳下,或在林木间飞来飞去,并不断发出悦耳的叫声。主要以昆虫为食,也会取食部分植物的果实和种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橙腹叶鹎是一种美丽且具有活力的鸟类,它的发现不仅丰富了湖北省的鸟类物种记录,也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积极意义。</p> <p class="ql-block">这是雄性橙腹叶鹎。</p> <p class="ql-block">黑头奇鹛(学名:*Heterophasia melanoleuca*)是一种属于雀形目画眉科奇鹛属的鸟类。以下是关于黑头奇鹛的一些详细信息:</p><p class="ql-block">形态描述</p><p class="ql-block">体长:约20-24厘米。</p><p class="ql-block">外观特征:前额、头顶一直到后颈黑色,具有金属光泽;头侧和耳羽暗褐色。上体褐灰色,尾羽暗褐色具灰白色端斑。飞羽褐色。外朔黑色。下体几乎为纯白色,仅胸胁至翼下覆羽略沾灰色。虹膜褐色或淡蓝色,喙黑色,脚暗褐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地理分布: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在中国见于四川、贵州、云南和广西等地。</p><p class="ql-block">栖息环境</p><p class="ql-block">栖息地:栖息于山地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冬季也栖息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沟谷林、次生林、竹林和林缘疏林灌丛地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活动习性:常单独、成对或成几只的小群在沟谷、溪流沿岸和山坡树林中上层枝叶间活动和觅食。频繁地在枝头和灌丛间跳跃觅食。</p><p class="ql-block">食性:主要以鞘翅目、直翅目、膜翅目、蜂、蜻蜓等昆虫、昆虫幼虫和虫卵为食,也吃植物果实和种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叫声:鸣声清脆、悦耳而富有变化,特别是在繁殖期间,常久鸣不息。</p> <p class="ql-block">叉尾太阳鸟(学名:Aethopyga latouchii),也被称为燕尾太阳鸟,是雀形目太阳鸟科的一种小型鸟类。它们体型纤弱,体长约9厘米,雄鸟的头颈及尾上金属绿色,两根中央尾羽特别长,喉部有赭红色斑块,上体橄榄色或近黑色,其余部分为橄榄白色;雌鸟较小,上体橄榄色,下体浅绿黄色。它们的嘴细长下弯,舌呈管状,专门用来吮吸花蜜,因此有时也被称为“亚洲蜂鸟”。叉尾太阳鸟性情活跃,不畏人,多单独活动,有时成对或成小群。它们喜欢在开花或有寄生植物的乔木树冠和枝梢间不停跳跃飞行,边飞边发出尖细的叫声。繁殖期时,它们的鸣声悦耳,富有旋律,有如金属般铿锵之音。</p><p class="ql-block">叉尾太阳鸟主要栖息于中山、低山丘陵地带的山沟、山溪旁和山坡的原始或次生茂密阔叶林边缘,也见于村寨附近的灌树丛中,或活动在热带雨林和油茶林。它们主要以花蜜为食,兼捕食飞虫和树丛中的昆虫和蜘蛛等,也吃种子等食物。它们在中国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包括东南、华南及西南地区。国外分布区延伸至越南、老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雌性太阳鸟。</p> <p class="ql-block">绿翅短脚鹎(学名:Hypsipetes mcclellandii),属于雀形目鹎科短脚鹎属的鸟类。</p><p class="ql-block">体长:20-26厘米。</p><p class="ql-block">颜色:头顶羽毛形尖,栗褐色具白色羽轴纹,上体灰褐缀橄榄色,两翅和尾亮橄榄绿色。耳和颈侧红棕色,颏、喉灰色,胸灰棕色具白色纵纹,尾下覆羽浅黄色。</p><p class="ql-block">叫声:鸣声清脆,多变而婉转,常大胆围攻猛禽及杜鹃类。</p><p class="ql-block">分布图:</p><p class="ql-block">绿翅短脚鹎分布于东喜马拉雅山区至印度东北部、中国、缅甸、越南、老挝、泰国、马来半岛等地。</p> <p class="ql-block">红胁蓝尾鸲(学名:**Tarsiger cyanurus**)是雀形目鹟科鸲属的鸟类,因其橘黄色的两胁与白色腹部形成对比,以及雄鸟上体蓝色,尾部为蓝色的显著特征而得名。它们的体长在13至15厘米之间,喉部白色,具有鲜明的生态和行为特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主要特征</p><p class="ql-block">体长:13-15厘米</p><p class="ql-block">性别差异:雄鸟上体蓝色,眉纹白;雌鸟及亚成鸟褐色,尾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胁蓝尾鸲主要栖息于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地针叶林、岳桦林、针阔叶混交林和山上部林缘疏林灌丛地带。它们也出现在迁徙季节和冬季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次生林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分布:</p><p class="ql-block">红胁蓝尾鸲在中国繁殖,也在中国越冬,既是夏候鸟,也是冬候鸟。主要繁殖于东北和西南地区,越冬于长江流域和长江以南广大地区。它们的分布范围还包括芬兰、俄罗斯西北部,从乌拉尔山脉向东至堪察加半岛,向南至蒙古国的北部、日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