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规视桃花源 — 遇见侨胞</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做为新代华侨在海外已经生活了三十多年了。古田人先祖来自于中原河南地区,时可朔秦汉魏晋。为避战乱,衣冠南渡,融合闽越,侨拓南疆,自此千秋基业。于清末近代,又有族人避乱海外,技实南洋,功业当地。也许正是这血液中桀骜难囿的基因使然,定义了古田成为著名传统侨乡,彰显福建。如今世界开放怀抱,吾辈逐猎精彩,再就侨民,虽背景殊异,窃以为步精义而来,续写现代侨迁故事。</p><p class="ql-block">做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移民潮中的一个类别,技术移民新西兰。举家带着当时国策育成的独生子女'唐部囝',秉持<span style="font-size:18px;">现代观念,</span>理明男女无别,承上启下,仍怀蓄传香火渡衣冠之责。证实发觉,此举成为同侪吾辈的共同行为:凡有能力者,尤以在海外孤子为寂述由,陆续努力添丁,占得先机,得以创收国内所不能<span style="font-size:18px;">;虽甘苦自知,</span>更赢得国内亲朋一片喝彩。如今开叶散枝,大儿子学有所专,又遣猎移居北美工作,并庆添得孙辈。规睁眼之内能看顾着将来子嗣的更多延续,从此将叶脉散播海外。顺此心理,每得工余暇隙,便欲从人文心思,参照过往周遭,窥视着儿孙们可能的未来。</p><p class="ql-block">据宁德市统计局的数据,到2022年底,古田在籍人口有近43万,而侨务部门估算,海外散居亦有30万之众。这数据也确实让人产生了联想:一方古田,有幸属侨各半,延绵纠缠,莫失莫忘。海内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更加优裕,乡人往河南寻源认宗的活动也日益频繁,沿文化传播的轨迹,<span style="font-size:18px;">守源</span>挂牵,确根认同。今广扩视角,沥出海外经历择其一二分享实际的体验,函纳同情同理,又可以借以展现世界的精彩。</p><p class="ql-block">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侨胞联络不畅,海外人迹孤残,无意间遇见同胞总留下深刻印象。 记得初抵新西兰在奥克兰偶遇马来古田人的情景。 </p><p class="ql-block">那天是去中心购物,夫妻俩一路上用普通话夹杂着乡语聊天。五岁的儿子体弱,不善行走,累了必求怀抱。我夫妻望子自立心切,鼓励多学坚强。过程中言词传达,恐必声潮高企。</p><p class="ql-block">"唉吖,汝侬是古田人咯?"</p><p class="ql-block">忽闻身后有生疏的乡语打听身份。</p><p class="ql-block">问询者为男人,三四十开外,打扮朴素,自称古田人。他说他来自马来亚,携妻儿来寻求移民,落户北岛。我们甚是好奇。人往高处,追求美好,或许共性。</p><p class="ql-block">自话<span style="font-size:18px;">林姓,曾祖爷辈至</span>马来。知道大陆有个古田,又提及凤埔泮洋之类村名,未曾去过,殷切探往。我们属城关。他说不知道城关什么概念。古田旧城淹没后建水库的事也不清楚。他说于马来居处平时就用古田话交谈,村里有祭祀临水夫人的庙殿。他们同时亦通马来语,及粤语、客家语。婚娶马来人的,便有峇峇和娘惹。(早期华人男性与当地马来女性通婚,后代男性称“峇峇”(Baba),女性称“娘惹”(Nyonya))</p><p class="ql-block">话语间,传染兴奋与讯问答奇竞不能已,以至于他一直跟随在我们身后转了几乎整个的商场。</p><p class="ql-block">现在,有关南洋马来半岛古田人侨迁侨居的事迹,如聚居于砂拉越现在的诗巫,开辟'福州垦场'等讯息,易于从网络开放中获取与了解。现实中民间与官方的交流,侨汇往来,基建投资,文化反哺,以及公益捐赠,更是影响互见。只是亲历自然更亲切。</p><p class="ql-block">无独有偶,类似的事情在两千年去了澳洲之后又遇上过一两次。只不过中国越来越开放,人员往来更加频繁,旅客涛涛,那种新鲜感与兴奋度也渐渐降了下来,可能将情感存蓄心间。相信在世界各地都生活着鲜活的古田人,如突然遇上了永远都会感觉温暖。</p><p class="ql-block">大儿子随同我们一起去新西兰时五岁,讲着一口流利的古田话。但是现在只会听懂一些日常的用语。我们夫妻俩为同乡,平时在家里用家乡话交流,也夹杂着英文与普通话。后来我们又添了两个儿子,他们在家庭熏陶下,也居然能听懂大概。每食后劝进,还会突然来一句,</p><p class="ql-block">今旦食野饱咯!(今天吃得太饱了!)*</p><p class="ql-block">另外,古田人常把儿孙们带回祖籍学习中文以获双语优势,古田话往往会成附加的收获。</p><p class="ql-block">"汝讲乇?"(你说什么?平话字:gōng sié-nô̤h)*</p><p class="ql-block">"汝野烩清楚"汝(你) 野(非常)烩(不会/不) 清楚 (平话字,nṳ̄ iā mê̤ ching-nō)*</p><p class="ql-block">儿子们常常会用这两句话同我们开玩笑。</p><p class="ql-block">我知道这几句话是模仿自他们的两位姑姑的口头禅,在消费时争先付款,互嗔糊涂,引申直爽不足。他们大概理解了那个意思,并在AA制观念中觉味异趣。但行为语言辐射,有样学样,有时他们也学争着付款,学习谦让。以此相信在他们身上已有古田烙印。</p><p class="ql-block">辨识乡音明白文化的认同,饮食文化更深沉细腻,乡味的遭遇却收获了另一层次文化启示。</p><p class="ql-block">一次印象深刻的经历是在悉尼的Campsie的商业街上。澳州最大的城市悉尼是移民多文化的汇聚地,<span style="font-size:18px;">世界各族群深度杂居,文化包融,美食精彩纷呈。</span>在悉尼可以吃到全世界华人的各种口味的粽子。<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海外数十年,尤其到了端午节,友朋间亦制作赠送,互致安康,但最忆仍是家乡的。仅见到捆扎棱角有致的粽子的样子,便有遐想。所以那又应该算是主动的对家乡味觉的发掘。</span></p><p class="ql-block">古田的粽子别有风味。粽叶是用箬竹叶浸泡蒸煮软化的,然后利用棕树叶的自然分叉再撕成细条来捆扎,完成后自然成就一组。现在的人们多用绵线,清香的味道就少一层次。制作主料为糯米配盐加碱水浸泡而成。馅料主要有豆沙甜粽与花生。以豆沙馅最受欢迎。豆沙馅料,应由红豆蒸煮手工掏碎,加白糖后又入少许面粉助黏,揉捏成团,追求沙散不腻而豆香丰郁。</p><p class="ql-block">碱水的使用便是古田粽区别于其他地方的特色了,称草木灰水粽。农村传统的碱水粽直接用草木灰过滤的水浸泡糯米,天然健康。这样制作的粽子,追求一个<span style="font-size:18px;">nai (糯字的方言白读),糯而晶莹剔透,因被碱水点染而呈金黄色,出锅热气蒸腾,氤氲散发出独特浓郁的香气。</span></p><p class="ql-block">包裹时的手法,粽叶两片叠放再折成漏斗型,底部紧密。填充主料与馅料之后,将上方粽叶向下折叠,两侧收紧内卷。这就是很多初学者未悟的捆扎的诀窍,不紧不实即漏,影响了焖煮后粽子糯的成型与口感,以及清香。捆扎也是我判断家乡粽的一个标准。所以碱水的使用与捆扎的方法相辅相成,造就独特,缺一不可。</p><p class="ql-block">那天在街面上行走,无意间发现了那种包裹精致,虽子粒的个头小,但却透着那种紧实秀巧的精气神。引诱我想象的只要馅料是红豆沙的,那就对了。</p><p class="ql-block">在亚裔超市的入口处,为创收常摆放店主或朋友手工制作的美食品,即日即作即卖。小量小众,却客群稳定。故食品往往是新鲜的。等我购买来尝试后,果然一切顺从我的猜测,合呼于我的期待。自以为是在南半球的土地上吃到的纯正乡味。惊喜中基于以上经验判断,我笃定它与古田有渊缘。</p><p class="ql-block">急询,见店主年龄在三十左右,亚裔似带华人血统的女子,讲几句简单的中文。粽子是她制作的。我便唐突地问是否知道古田之事。她却说是来自菲律宾的,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古田话了,也已经不能確定自己是否古田人的后代。粽子的包裹制作是上辈的人教的,口味习惯了,沿习着不变。</p><p class="ql-block">我<span style="font-size:18px;">于是失望,</span>甚至想她可能完全同古田血统无关,只是她的祖辈在哪里遇上了古田人的手艺,于是便学了模仿。也罢,未直接连接古田,便当做另一种的遇见。</p><p class="ql-block">这缩小了尺寸,我把它称为珍珠粽的印象就一直记在心里了。后来又去买过一次,然后这家超市转让了,也从此不再遇上了。这世界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们不断地学习、融合,追求发展,再学习与融合。遇上的有可能会是自己。</p><p class="ql-block">有关文章约稿的事,在古田遇上热心的叶圣贤兄之前,文思敏捷旅居悉尼的姚兄亦曾转话嘱我写一点记述。长我六岁的姚兄家教修养深厚,育有一个女儿,聪慧好学,在朋友老乡中总被树为榜样标杆。大学学医毕业后现为澳州泌尿学科的专家医生。同属专家的夫婿为意大利人。现育有两个胖呼呼帅气可爱的小孙子。玩耍间nice盈盈的眼神中透露着古田人与意大利人特有的直爽大方,开朗外向。孩子喜好美食,尝试之下就用中文稚气地说,这个好!家庭的纽带在中西文化之间碰撞延续。</p><p class="ql-block">设想着文化承接的两种结局:一种是保持,一种是默化,润物无声。 在海外遇上老乡与寻求乡味的经历,启示着人们渴望大同无界协同互利的自由。中华文化的当代身份,和平与强大,让它更加开放融汇于世界的文化大洋中,丰富人类精神。据说,年轻一代在“马来华人”身份下,虽对古田祖籍认同渐趋模糊,但现代科技下通过族谱数字化、文化节庆复兴(如福州十番音乐表演)欲谋划重连根源,其现实的意义让人回味。*</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福州方言词典》李如龙等,1994《闽东区古田方言研究》戴黎刚,2012,据DS Ai提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