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转载:《潇河戏曲文化追踪》</p> <p class="ql-block"> 潇河之水,孕育了珍贵的晋中文化;潇河之水,养育了多少代勤劳智慧的潇河子民。潇河两岸是晋剧艺术的摇篮,灿烂的潇河文化培育了无数戏曲精英和热情为戏曲文化歌咏呼号的闲士文人。</p><p class="ql-block"> 张同亮,太原南郊区洛阳村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山西医科大学正处级退休干部。民间戏曲文化学者、戏剧评论家,【2022年山西省第三届戏曲节·第十七届杏花奖评比】专家组成员。</p><p class="ql-block"> 他从小爱好文艺,从小痴迷戏曲和民族器乐,退休后醉心于文学创作和戏曲评论。著有戏曲评论文章140余篇,生活随笔百余篇。楹联对子3000多幅,先后在【山西日报】【山西省戏研所】【太原市戏研所】【戏友】【戏剧传媒】【太原文化》【文化晋中】【蒲剧艺术】【美篇】等媒体发表。</p><p class="ql-block"> 洛阳村位于潇河入汾处的潇河北岸、汾河之东。这是一个由汾河、潇河两河交汇形成的三角地带,这儿有两河冲击形成的大片肥沃土地。这里聚住着勤劳智慧、崇尚传统文化的洛阳人。</p><p class="ql-block"> 六、七十年代,每逢阴历正月二十和七月二十八庙会,村里便要邀请省、市晋剧团的艺术家来村里唱戏。牛桂英、丁果仙、马秋仙、张美琴、马玉楼、郭凤英、郭彩萍、李月仙、赵吉祥等名老艺术家都是每年庙会唱戏必请的角儿。</p><p class="ql-block"> 赶会唱戏是村里最热闹的日子,也是懵懂少年张同亮最高兴的时候。那时他虽然年纪小,但已能看懂台上的戏文。我想这与他有一位喜欢唱戏又有满腹戏文的父亲有关。</p><p class="ql-block">他的父亲是一位优秀的晋剧票友,一口动听的须生声腔,满满的"三儿生"味道,深受村里人的欢迎。每当父亲到村里票儿班活动,他便跟在父亲的后面。每逢村里唱戏,他就紧随父亲身边,一边看台上的演出,一边听父亲给他讲台上的故事和戏中的人物,在父亲的熏陶下,他和戏剧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p><p class="ql-block"> 张同亮不仅爱看戏,更爱古典小说。十二三岁的他,上学之余便迷上了古典小说。四大古典名著和《封神演义》《三言两拍》《七侠五义》等古典小说是他最喜欢的课外书。舞台上的传统剧目有很多来自于上述古典,所以读小说看闲书与他少年时便能理解舞台上的故事有很大关系。古书中的故事是很多舞台故事的来源,书中的故事虽然描写详尽,但舞台演出中的唱做念打、灯光布景比书中的故事更加动人。所以,舞台上的精彩让他加深了对古典文学的深刻理解。因此他对绚丽的舞台产生了极大兴趣。同时,优美的晋剧音乐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使他逐渐爱上了晋剧、爱上了戏曲,爱上了晋剧音乐。</p><p class="ql-block"> 老父亲发现儿子喜欢戏曲和乐器,虽无钱置买,但他想法设法来满足儿子的愿望。于是,手巧的父亲锯竹节为桶,用邻居杀猪丢弃的猪尿泡蒙了竹筒,把一根六道木的拐棍掐头去尾制成琴杆,剪马尾做弓,做成了一把粗糙的二胡。这把二胡虽然造型粗糙,却五音俱全,竟让少年同亮爱不释手。一把自制二胡,虽然无人指点,但小张同学经常听广播找感觉,朝用功,竟然扯出些叨来米发、烧拉西叨!</p><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1970年秋天,刘家堡公社成立【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张同亮欣然报名应考,凭一曲二胡曲《江河水》和一段《天津快板》考上了宣传队。这年,他16岁。</p><p class="ql-block"> 新成立的宣传队由十几名15岁到20来岁的年青人和两位中年老师组成,队长是民间资深艺人原西柳林村的党支部书记郝一生,会记兼拉呼呼的是洛阳村的李反川。另外在排练时还聘请了民间资深艺人冀禄娃和西草寨学校的樊宝生老师到现场指导排练。(樊宝生老师是阳曲县晋剧团著名老旦演员张林秀的亲弟弟,资深票友)</p><p class="ql-block"> 刘家堡公社宣传队是一支"乌兰牧骑"式的文艺轻骑兵。他们在晚间和冬季排练,天气暖和后便到公社范围内的十三个村庄巡回演出。这支小小宣传队,除完成公社党委交给他们的宣传任务外,还参加区里、市里组织的调演活动,过年过节时也会受邀到附近的村镇演出。</p><p class="ql-block"> 宣传队排练演出的节目选择了适宜轻骑小分队演出的表演形式。表演形式有晋剧样板戏选场,有传统折子戏,有晋剧、碗碗腔、祁太秧歌的清唱、对唱和小演唱,还有精干活泼的数来宝、三句半、天津快板等适于在田间地头表演的曲艺节目。</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年代,队员们虽然收入微薄,但他们一个个具有强烈的爱戏情结和坚强的吃苦精神,人数不多的宣传队竟然办得红红火火。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精干活泼的演出曲目,给乡里的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1972年12月,他和他的好友王和平一起被前来征兵的北京卫戍区领导以文艺特长征招入伍,成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这一年他终身难忘。</p><p class="ql-block"> "解放军是个革命大学校",部队是火热的熔炉,部队是锻炼人培养人的地方,他和他的战友们深有体会。</p><p class="ql-block"> 部队五年,他在连队文艺班呆过、在团宣传队呆过,在团政治部创作组呆过。勤奋的努力,刻苦的追求,让他的二胡技艺有了很大的提高。后来,随着部队演出任务的需要,他学会了歌剧板胡和豫剧板胡的演奏。同时还学会了为河南坠子、河南曲剧、山东吕剧伴奏的坠胡演奏。1976年后,他开始了曲艺节目的文学创作,他创作的【快板书】【山东快书】【数来宝】等曲艺作品曾受到警卫二师政治部的多次表扬和嘉奖。他与亲密战友乔俊宝表演的《武乡大鼓》曾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受到了部队首长和战友们的赞赏。这首《武乡大鼓》是战友乔俊宝创作的一首鼓词,纯朴的词风,浓郁的山西乡土风味,每次演出都会引起台下观众的鼓掌与叫好。</p><p class="ql-block"> 他清楚地记的在部队和战友们一起排练演出的时光;清楚地记的和张明星、吉中秋等老战友在秦城公安部农场的桃树林里、柿子树下练习乐器的情景;清楚地记的他和战友们坐着大卡车下连队演出的情景;清楚地记得他们和驻地附近工厂、农村宣传队联欢演出的景……。</p><p class="ql-block"> 火热的军旅生活,锻炼了他的意志,让他学到了很多。天南地北的文化元素给了他丰富的营养,四面八方而来的地方戏曲和地方曲艺,让他体会了祖国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数来宝、快板书、河南坠子、山东快书、北京琴书、山东琴书、武乡大鼓等曲艺节目的创作和观摩演出让他受益非浅。</p><p class="ql-block">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1978年,他响应部队号召,复原回到了家乡,次年他进入山西医科大学工作。</p><p class="ql-block"> 在山西医科大学工作的几十年,是他为学校后勤、基建、审计管理工作辛勤付出的几十年。漫长的岁月,他<font class="meipian-red">不忘初心、牢记使命</font>,无论在哪个岗位都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受到了人们的高度赞扬,多次被评为学校优秀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p><p class="ql-block"> 2015年元月,张同亮光荣退休。他过上了安逸的退休生活,充足的业余时间为他提供了看戏、票戏、评戏的优良条件,因此他又检起了老行当。</p><p class="ql-block"> 他加入了由山西省晋剧院退休老艺术家米西治、郭美英老师在迎泽公园举办的"老年乐晋剧艺术团"。</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由一群酷爱晋剧的企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组成的票友活动组织,是由众多晋剧老艺术家精心组织和热心参与指导的业余晋剧演唱团体。</p><p class="ql-block"> 这个团体从她的成立到发展壮大经历了大约15个年头。十几年间,郭美英、米西治、姬荣生、陈晋元、梁树年、田永国、林惠民、任练元等老艺术家经常到场指导教戏,让这帮退休逸养的老年同志、爱戏的人们受益非浅。老张虽然年近六旬。但学习戏曲知识的积极性依然不减。后来他又参加了【山西省晋剧院】著名琴师张步兴老师组织的迎泽公园"水榭晋剧票友活动站"。这里聚集了更多晋剧院的名老艺术家,还有常常就近来公园练功的晋剧院中青年演员,还有慕名而来的各方晋剧名老艺人和晋剧票友。在这里他经历了众多名老艺人的精彩表演和言传身教。戏乐声中,耳濡目染,近距离熏陶,让他学到了更多。他的晋胡、三弦演奏艺术进一步提高,他熟悉和掌握了传统晋剧乱弹的基本板式,他熟练掌握了传统唱腔、精典唱段以及票儿班里常见常演的折子戏和流行曲目的伴奏规律。</p><p class="ql-block"> 张同亮不仅仅是一位痴迷的票友,更是一位汉文学诗词联赋和戏曲文化的爱好者。多少年的爱戏和票戏经历和多少年养成的阅读古典小说的习惯,让他积累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和戏曲知识,为他后来参与戏曲评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2017年12月6日他发表了第一篇戏剧评论文章《说说京剧、越剧和晋剧中的小生》。文章详细分析了京剧、越剧和晋剧小生行当的艺术特点以及她们的代表性剧目。并将三种不同剧种中同一角色的表现手法、艺术特点做了分析和比较……。这是他这些年留心戏曲形成的点滴体会,也成为他撰写戏曲评论的开山之作。 </p><p class="ql-block"> 从2017年至今,他一共创作了戏剧评论150余篇,其中《唢呐之韵》、《晋剧走进新时代》、《再听戏歌"人面桃花"》、《读剧本有感》、《又见马玉楼》、《谈悲剧之美》、《赞谭维维和华阴老腔》、《从京剧"龙凤呈祥"想到的》、《从秦腔"昭君出塞"说起》、《晋剧舞台上的诸葛亮》等数十篇作品被"知网""搜狐"和"百度文库"等网络平台收藏。</p><p class="ql-block"> 近三十年来是晋剧传统戏和晋剧新编戏发展的黄金时期。戏曲舞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仅给爱看戏的人们带来了福音,也给爱戏、评戏的人们提供了巨大的鉴赏、品评和笔耕空间。</p><p class="ql-block"> 他是个认真的人,他看戏不光是看红火热闹,他有他独到的鉴赏理念:</p><p class="ql-block"> 看戏,看好戏!戏要看细,细微处留意:一看故事,二究词汇,三听唱腔,四品音律,五看表演,六赏韵味,七看演技,八看舞美,九看剧目表达的思想和社会意义!</p><p class="ql-block"> 这是他的看戏理念,也是他撰写戏曲评论文章的基点。我想这也是他对舞台艺术和舞台艺术家们的一种尊重。</p><p class="ql-block"> 戏剧是综合艺术。文人编剧,智者作曲,艺人演戏,世人观赏,身份不同,角度各异。一个戏从编剧开始到奉献给观众,是一个众多艺术家复杂的劳动过程。而戏评家则是站在观众的角度对剧目故事、音乐唱腔、表演艺术等等做出精准的鉴赏与评价。</p><p class="ql-block"> 戏评家评戏不仅是要看演员的表演艺术,更要看编剧、导演和曲作家们的创作水平。更重要的是还要看舞台故事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它的社会意义。</p><p class="ql-block"> 戏曲是聚光灯下的复杂工程,所以只有认真看戏才能体会编剧、作曲、导演、演员等舞台艺术家们在这一系统工程中付出的艰辛。认真看戏才能理解舞台剧目所表达的思想;认真看戏才能体会历史的厚重和舞台上的精彩,认真看戏才能理解舞台故事给人们带来的愉悦和教化。认真更是对艺术和艺术家们的尊重,是戏曲鉴赏家们应持的态度。</p><p class="ql-block"> 看戏评戏需要评论者具有丰富的戏曲知识,具有正确的审美观,更要求评论者要具备对舞台艺术、唱腔音乐、表演手段等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如此,才能做到评说有理有据、褒贬不失分寸。</p><p class="ql-block"> 由于对戏剧文化的深刻理解,他的文章没有外行话。当然不是他生而知之,他的成功得益于他的周围有一群具有大智大慧的艺术家。她们是他的老师,他们是他的偶像,他们是为他指点迷津的先生。</p><p class="ql-block"> 功夫不负有心人,从2017年至今,他撰写了戏曲评论文章150余篇。文章除晋剧戏评以外还涉及到了京剧、越剧、秦腔、蒲剧、眉户、北路梆子、碗碗腔、电视剧等等。我不知道他看了多少戏,更不知道他浏览戏曲的范围竟然如此广泛。</p><p class="ql-block"> 他是一位高产的戏评家,他竭力宣扬瑰丽的晋剧艺术、传统文化,他热情歌颂舞台上的名家大腕。他写过花艳君、马玉楼、乔玉仙、田桂英、田永国、姬荣生、赵吉祥、秦书瑞等名老艺术家;他写过芦变嫦,田晋平、田少华、孙红丽、郑强、雷峻、裴静卫、岳永明、孙红民、荣爱梅、闫美琴、闫凤琴、闫丫筝等名家大腕;他宣传过王鸿乐、翟丽美、秦巧莲、高变峰、马爱珍、李静等出类拔萃的青年才俊小清新!他分析过《空城计》《哭灵堂》《收姜维》等系列的三国戏;他评说过由年青艺术家们扎堆新排的《新狸猫换太子》和《我们村里的年轻人》……</p><p class="ql-block"> 这真是: </p><p class="ql-block"> 评古典,论新编,看古今故事,</p><p class="ql-block"> 品新声,酌旧韵,赏天籁大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2年7月,他被聘为【山西省第三届晋剧艺术节】【山西省第十七届杏花奖评奖】专家组成员。七天的评选,他认真参加了每场戏的观摩与评选,同时撰写了七篇评论文章。圆满完成了大会交给的任务。</p><p class="ql-block">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弘扬传统艺术,歌颂先进文化,任重而道远。老张虽然年届古稀,但他依然笔耕不辍,爱戏、票戏、评戏的信念还是那么坚定。愿他的票友生活更加愉快,愿他的戏评多出精品。</p><p class="ql-block"> 作者原名:票友成长记</p><p class="ql-block">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