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故乡记忆与家族史写作</p><p class="ql-block"> ——孙尚福《闲来忆岁月》印象</p><p class="ql-block"> 许锋</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故乡是一部写不完的书,又是一部很难写或难以写好的书。与孙尚福先生相比,我以往对故乡的书写,层次便显得肤浅。</p><p class="ql-block"> 孙尚福是我同乡,早我20年出生——20年,足足一代人,我们的人生便属于两个时代。</p><p class="ql-block"> 我们又有相同的经历——生于农村,爱好写作,当着老师,以及,爱故乡,爱家人,爱读书,爱旅游。</p><p class="ql-block"> 年龄的差距便不是形成代沟的必然因素,也不是不可逾越的鸿沟,反而,阅历是自己的财富,也是别人的财富;一个人对故乡的书写,注定是对自己心灵史、生活史、家族史的“备忘”,也是对社会史的重视。</p><p class="ql-block"> 我们都是时代洪流中的水分子,若自命不凡脱离滚滚潮流,思想定会干涸。</p><p class="ql-block"> 《闲来忆岁月》是好友施爱民转来的,他热情地介绍孙尚福先生,当了一辈子老师,爱好文学。我也是孤陋寡闻,作为同乡,之前不知孙先生,他和我二舅肯定认识,我二舅也当了一辈子老师,只是,有时世界那么小,有时又那么大,小与大之间,可咫尺,亦可天涯。</p><p class="ql-block"> 北方落雪,南方飘风。我在两三千公里外,以阅读的方式遥望故乡。这部书稿,让我和作者无限近,我沉浸于作者书写乡村生活的真切情感观照,有激情,有诉说,有忧虑,有悯恤,却始终显现一位作家对人生蹉跎与乡村巨变过程中又自己生命中遇见的形形色色人物命运的人文关怀。</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部自传。自传,真实是其生命。孙先生的叙述,无粉饰,无做作,“我是农家子弟,一介草根,通过努力,跳出农门"。18个汉字,浓缩一生。</p><p class="ql-block"> 他生于韦营乡孙家岔。与我的出生地有一些距离。我没去过那里。那里十年九旱,主要靠天吃饭。他小时生过病,挨过饿,最快乐的是“戏水”,夏季山洪暴发,经过山沟,在低凹的大水坑汇集,“每当泥水澄清后,我和几个小伙伴光着腚,‘扑通’跳进水坑里游玩,打水仗”。</p><p class="ql-block"> 西北农家孩子的童年,差不离就这个样子。有的人,就一直这个样子,土里来,泥里去,土苍苍一生。</p><p class="ql-block"> 他不是。他读过小学。可正是“三年困难时期”,吃树皮、嚼草根,日子很苦。书却读了不少,《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雷锋日记》《雷锋的故事》……也读了初中。小学毕业,全班有14个学生参加升学考试,只有他一人考上。何其幸运。倘若再读高中,上大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岁,他担任了自己母校小学的民办教师,从此走上教书育人之路,之后“转正”,当教导主任、校长、书记,长达37年之久。我“重复”一个人的简史,是想告诉自己,也告诉更多人,世间的路,都是人走出来的,一步一个脚印,坚定地、矢志不移,是最稳妥的走法。</p><p class="ql-block"> 父辈的足迹,激励的是后人。他儿子孙晓东为父亲的书稿写了“后记”:“我和弟弟的高考并不理想,父母亲并不责备我们。他们不苛求我们以后成为大家认为成功的人,但要求我们一定成为一个爱国、爱家,有德行和健康快乐生活的人……我们也比较争气,通过后天的不懈努力,不断地‘充电‘,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p><p class="ql-block"> 家族史不是哪一个人写就,是一代一代人薪火赓续使然。孙尚福,是站在前头举薪火的人。他给孩子们树立的是精神的丰碑。</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回归文学。</p><p class="ql-block"> 文学,是人表达情感最美的方式。拥有这种能力是不错的。孙尚福对汉语的流利书写与游刃有余的驾驭,让人惊讶——术业有专攻,他可是中学地理高级教师。</p><p class="ql-block"> 恰恰,文学与地理关系密切。司马迁行万里路方有《史记》。于是,旅行者孙尚福笔下便有了很美的文字,“提起戈壁大漠,人们会想起那么一片荒凉沉寂的地方,似乎不适合生命的存在。但有一种顽强坚韧、顶天立地的乔木胡杨,傲立在荒漠戈壁之中”。还写:“对我来讲,草原是一个富有诱惑力的地方。我给孩子们教语文和地理时,总是给他们讲草原的事情”,“近处成千上万只羊怡然自得地啃噬着嫩绿的青草,时而抬起头来,好奇地望着我们驶过的汽车。远处的羊群像卧在软绵草地上的朵朵白云,又像珍珠洒落在草原上,牧羊人骑着骏马奔驰在羊群周围。时而万马奔腾,匆匆从我们身边跑过,呈现出古诗中描绘的那样:‘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也如一首儿歌唱的那样:‘天上的星星多,不如草原的羊儿多..….”</p><p class="ql-block"> 我以为,游历,是对生命和过往的叩问与重塑,思考与反省。孙尚福带着或和孩子们一起漫游,在真切与美好中,他半世纪的沉甸甸的生活阅历被加载,他写作的视角和表达的欲望丰富而充盈,给人以遐思和启迪,“我的回忆录则是以散文的形式,采用‘条’‘块’相结合的方式,对自己经历过的事情做了片断式的回忆”,“在叙事的同时,夹杂了自己情感抒发和人生感悟的内容。”看年轻人的文章,看辞藻和形式,他没有别的东西。读老年人的文章,读生活和思想,他就有这些东西。</p><p class="ql-block"> 生活是熬出来的,熬得越久,味道越浓,像老汤。当一个作家被平庸的生活绑架,绞尽脑汁写出来的东西,无非白水青菜,同质化严重。而孙尚福的人生,在我眼里,并非如他所言“平淡无奇”——没有谁的人生是平淡无奇的,对于自己而言,一生只有一生,你是你的英雄。一切的“细微末节”,都是不系之舟上承载的明月,辉映无尽的远方。</p><p class="ql-block"> 归根结底,《闲来忆岁月》是一部“土得掉渣”又返璞归真、寻求本心的书,这样的书,于作者,是心灵的释放,于后人,是心灵的寄托。</p><p class="ql-block"> 释放与寄托间,形成几代人的生活意向与情境重构,弥足珍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