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摄影:志杰</p><p class="ql-block">文字:志杰</p> <p class="ql-block">11月15日是星期五,生活在一个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国家的穆斯林是大礼拜的日子。由于宗教信仰的原因在沙特阿拉伯,星期五和星期六是休息日。上世纪八十年代,山东大学著名的比较教育专家傅统先教授曾借调来我校协助刘佛年校长做些事。期间,我与傅先生有过交往,他是一个穆斯林,曾经给我介绍过伊斯兰教。傅先生说,星期五的大礼拜是在太阳当头的正午时分去清真寺,之前要净身(沐浴),祈祷前要诵读一节《古兰经》,整个过程中穆斯林是很虔诚的,等等。在利雅得,大礼拜那天,几乎参观的点都不开放或者延迟。上午,我们在酒店自由活动,参观在午饭后开始。</p> <p class="ql-block">行程上是安排去著名的马斯马克堡垒参观,实际上我们被带到了利雅得古老集市附近,看了街道中间的一个土堡,此堡非那堡。事先我在百度网上查看过视频。心想,今天是星期五,也许马斯马克堡垒不开放,那是19世纪建的与眼前的土堡在规模上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建的年代、形状近似。马斯马克堡垒至少有4个瞭望台,18米高,这个没有。我绕了一圈,使用夯土泥块垒筑是那个年代的特征,是用于军事的瞭望台无疑,现在已经被各种民用建筑包围,当时的周边应该是一片开阔地。因为,是一处有历史价值的古迹,所以,保留下来。每个角度我都拍照了。</p> <p class="ql-block">土堡前就是商业街,虽然店铺一家紧挨着一家,正在营业的廖廖无几,要到傍晚才会陆陆续续地开张。</p> <p class="ql-block">不一会到了一个古老的广场,是以前对罪犯行刑的地方,砍头是在大庭广众、众目睽睽之下公开执行。这种血腥的场面在今天是难以想象的。</p> <p class="ql-block">如今,广场的周边已成了人们休闲的场所。我留意了,在那里品茶、聊天、喝咖啡的都是男性成年人,这与传统的风俗有关。女性可以驾车上路,还是王储执政后刚作出的改变。</p> <p class="ql-block">广场周边盖起了新公寓,颜色基本上都是土黄的,这与利雅得周边沙漠的色彩基调相吻合。建筑与环境的统一性法则充分彰显。</p> <p class="ql-block">来此栖息的还有鸟类。</p> <p class="ql-block">利雅得的露天古董市场远近闻名,是一处百年以上的老集市了。同样的商业街,同样在大白天,同样的星期五,惟独此地人头攒动,肩摩毂击,熙来攘往,吆喝声、叫卖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要是在10年前,一定会躬身弯腰蹲下去,一件件地细看,直起身来,拎着一袋。年逾七旬,转变了,带回家惹夫人生气,东躲西藏的,令人发愁。总有一天会弄不动的,这些东西咋办呢?培养接班人,谈何容易,人的禀性是天造的。</p> <p class="ql-block">市场的“大合唱”中唯他的歌喉嘹亮。见识了一幕传统的市场拍卖,欲给他拍摄一张叫卖的“明星照”,总被簇拥的人干扰。后期处理时,使用美图软件将多余的人影移除,效果尚可。</p> <p class="ql-block">市场遵循买卖公平不是绝对的,富商大贾总有尊享。拍卖现场的贵客有雅座,美须不同凡响显身份。</p> <p class="ql-block">市场上除了令人瞩目的阿拉伯古董灯具、茶具、皮革制品和各种刀剑外不同效用的沉香木和药材也是受人欢迎的。在上海,茶屋里点上一盘香薰,陡然,典雅之气,超凡脱俗。在那,我目睹了产自阿拉伯半岛南部的没药和乳香,知其是药材能止痛、活血、化瘀。古埃及人用来敬奉月亮神;在《圣经》中曾经提到是献给耶稣的礼物。</p> <p class="ql-block">蹓跶时遇到几个特别友好的小伙子,主动要求拍照,我看出来是华人的后代。之前,看过有关材料,说,在沙特大约有15万至18万华人,绝大多数是早期来自新疆的维吾尔族,现在已经是华人的第四代了;少数是宁夏一带的回族,大约有2万人,接待我们的当地导游中有一位是回族小伙子。</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沙特的最后一天安排参观利雅得的国家博物馆。该馆于1999年建成,选址靠近利雅得老城区的中心,对外免费开放。很难说是我亲历的博物馆中属大型的,有资料显示馆藏展品约4000件,但是,感觉展馆的空间足够的宽敞。介绍说,该馆的建筑风格是现代与沙特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说实在,我不具备这样的文化底蕴和观赏能力真正看得明白。于是乎多拍几张随手照片摆出来,听听大伙的评论。</p> <p class="ql-block">出国旅行,参观博物馆是常有的安排。去博物馆其实极具挑战性,能看懂一点,一知半解已经不容易了。倘若遇上一个当地博学的讲解员那就太幸运了,这样的邂逅很少有。跟着导游,则没法随心所欲,熊掌与鱼不可兼得。此时,我往往听从内心所愿,凭感觉自由地在馆内游荡。看到有感觉的陈列物件先拍摄下来,之后再慢慢“消化”(解读)。我认为,人的感觉是很奇妙的,来得快,于刹那间,生活中需要应对的事,很多是由不得你去细想,根本没有时间。一眼相中的东西总有它的缘由。在利雅得国家博物馆,我行我素如法炮制。</p> <p class="ql-block">馆内的布展竟然始于人类与宇宙的起源,追溯地球的演变,可知如今干旱的、沙海茫茫的阿拉伯半岛曾经是地球上的绿洲,陈列的被发掘的原始大象骨骼和其它动物骨架是那个纪元的佐证。</p> <p class="ql-block">展出的阿拉伯半岛上先民的房屋模型,讲述了早期文化和那时人们的生活方式。</p> <p class="ql-block">那些刻有各种符号和文字的石碑,记载了阿拉伯文字的起源。</p> <p class="ql-block">早期《古兰经》的手抄本是阿拉伯半岛上伊斯兰教的产生和传播的真实历史记录。其中的一本《古兰经》据说是存世最早的第一本《古兰经》的副本,原本藏于伊斯坦布尔。</p> <p class="ql-block">这块石碑非常眼熟,原来是埃及的国宝罗塞塔石碑。我在埃及开罗的国家博物馆见过,但是,那是件复制品,原物在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在那也见过。怎么在沙特也有,肯定是件复制品。这块石碑的价值勿庸置疑,它揭开了古埃及法老社会的秘密。</p> <p class="ql-block">让我眼熟的还有这些描述古战场的石刻画。记忆中,应该是在大英博物馆古代两河流域馆藏区的展品,我曾经拍过照片,一时没找出来。印象中是古代亚述帝国的遗物。有时间仍将继续追踪解开迷团,这些文物怎么会出现在沙特?这种好奇心也许是没有意义的,于我而言可延缓衰老,不至于痴呆吧。</p> <p class="ql-block">“沙漠玫瑰”竟然成了博物馆的展品深深地吸引着我。两年前在摩洛哥体验撒哈拉沙漠时从一个牧民那里花5美元买过1枚,无意中得到一件宝贝。后来经AI查了,这是方解石、石英、石膏的共生结晶体,生成在沙漠中的古河床。据说,它原来是沙漠中存在了千万年的一种植物,其种子天生成对,开花后根茎相连,花如玫瑰,如果其中一株死了,另一株就不再开花,并慢慢枯萎,日久天长它们的花朵(躯体)与沙子结晶在一起形成了奇特的“沙漠玫瑰”,象征恒久爱情,栩栩如生,永不凋谢。也许是一个美丽的传说。</p> <p class="ql-block">参观给的预定时间是2个小时,到了集合时间,我是跑步出来的。在采撷那些展品时,没法顾及光线、背景等问题,后期处理作了抠图及调整,美图软件提供了便利。</p> <p class="ql-block">从博物馆出来,没走多远就到了穆拉巴宫。曾经的沙特王宫,那天没对外开放,进不了内部参观,只能绕着转一圈看看外貌。穆拉巴宫呈方形,虽然不像欧洲的好多王宫那么奢华,但是有资料介绍内部还是极其华丽的。王宫具有沙特内志的传统风格,在与环境的切合方面蕴含着高超的智慧,土黄色是利雅得城的基调。</p> <p class="ql-block">穆拉巴宫建于1936年,由阿齐兹国王主持建造,至1938年竣工。穆拉巴宫不只是一座王宫,她标志着沙特一个历史的时代。至那时起利雅得作为都城开始了大规模的扩建,石油的发现也在1938年,或许是一个历史的机缘巧合,预示着沙特王国将迎来了一个快速繁荣的时期。阿齐兹国王在宫殿建成后迁居于此,直至1953年去世。而今,王宫成了那个辉煌时代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在沙特的旅行时间十分短暂,只能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一番,自然,留下的印迹是肤浅的。我的老同事、老朋友黄志成教授周游世界已经涉足100多个国家了,但是没有到过沙特阿拉伯,日前,他对我说,沙特是伊斯兰教的发源地,早想去了,在等待两座圣城——麦加、麦地那对非穆斯林开放旅行的那一天,对此,他信心满满。有生之年倘若获此良机,我将随志成贤弟再走一趟。</p> <p class="ql-block"> 完稿于2025年3月3日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