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春日的校园里,一场别开生面的劳动教育教研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展开。为践行“双减”政策下“五育融合”的育人理念,综合实践教研组以《我的鞋带我会系》一课为范例,通过生活化、趣味化的教学设计,将劳动技能转化为学生成长的阶梯,呈现了一节扎实而灵动的示范课。 <br></h3> <h3>课堂掠影:从生活到课堂,劳动技能趣味化** <br><br>**一、情境驱动:以“问题”点燃学习热情** <br>课堂伊始,教师以谜语“两棵小树十个杈”(打一身体部位)引出“手”的主题,学生纷纷分享“小手能做的事”。随后播放《爱摔跤的海绵宝宝》动画片段,抛出问题:“为什么海绵宝宝总是摔跤?”学生瞬间共鸣:“鞋带散了!”这一设计巧妙地将生活问题转化为学习任务,学生在笑声中明确目标——**“学会系鞋带,告别小麻烦”**。 <br><br>**二、分层实践:从模仿到创造,技能进阶可视化** <br>1. **基础夯实:穿鞋带的“十字密码”** <br> “穿鞋带就像解数学题,顺序对了才能整齐!”教师通过大屏幕动态演示“十字交叉法”,学生边念口诀边操作:“自上而下穿鞋孔,交叉反复到顶端”。穿鞋带比赛环节,孩子们争分夺秒,手指翻飞间,鞋带从杂乱到工整,成就感溢于言表。 <br>2. **技能升级:蝴蝶结的“魔法口诀”** <br> 如何让鞋带既牢固又美观?教师将系蝴蝶结步骤编成儿歌:“小兔耳朵绕圈圈,钻过山洞拉两边”。学生小组合作,边念边练,原本松散的鞋带逐渐变成精致的蝴蝶结。一名学生兴奋举手:“老师,我的蝴蝶结像真的会飞!” <br><br>**三、拓展延伸:劳动中的美与创造** <br>“鞋带还能穿出彩虹!”教师展示花式穿法:斜交叉、楼梯状、回环绑法……学生惊叹连连,跃跃欲试。课后“活动超市”中,学生可自选任务:帮家人系鞋带、挑战创意穿法等。劳动不再局限于“完成任务”,而是成为表达个性与审美的窗口。 <br></h3> <h3>教研共进:以“小鞋带”见“大教育”** <br><br>课后研讨中,颜校长和组内教师们围绕“劳动教育如何实现知行合一”展开热议。 <br><br>**亮点聚焦**: <br>1. **生活即课堂**:以系鞋带这一高频生活问题为切入点,让学生真切感受“劳动让生活更美好”。 <br>2. **游戏化设计**:竞赛、儿歌、动画等多维互动,化解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分散的难题,实现“玩中学”。 <br>3. **评价促成长**:“自评奖章”引导学生关注细节(如“鞋带又牢又好看”),培养精益求精的劳动态度。 <br><br>**优化建议**: <br>- **动态调节节奏**:在穿鞋带练习中融入“手指操”或节奏拍打游戏,缓解长时间操作的疲劳感。 <br>- **家校协同强化**:设计“家庭劳动打卡表”,鼓励学生在家中担任“鞋带小老师”,巩固技能的同时增强责任感。 <br><br></h3> <h3>教育启示:让劳动成为成长的必修课 <br><br>《我会系鞋带》一课的成功实践,为劳动教育提供了三重启示: <br>1. **目标锚定生活力**:从系鞋带、整理书包到烹饪简单菜肴,劳动教育应梯度化设计,逐步培养“自己的事情能做好”的自信。 <br>2. **过程贯穿创造力**:通过花式穿法、设计评比等活动,让劳动与美育、智育融合,激发学生探索热情。 <br>3. **评价指向终身性**:劳动不仅是技能,更是态度。通过“劳动日记”“家庭任务卡”等载体,引导学生体会劳动的价值感与幸福感。 <br><br>---<br><br>**结语**:一条鞋带,系住的是技能,绽放的是成长。当孩子们弯腰认真打结时,他们不仅在编织鞋带,更是在编织自主生活的勇气与智慧。这堂“小鞋带”里的大课堂,正是“双减”政策下劳动教育扎根、生长的一片沃土。未来,我们将继续以匠心设计课堂,让劳动的种子在每一个孩子心中生根发芽,终成参天大树。 <br><br>**教育,因劳动而踏实;成长,因自主而精彩。**</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