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文彬 东北地区民族史笔记

佟文彬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b> 当前在落实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民族融合发展历史是一个重要课题,只有弄清各个民族形成、发展、演变、融合的历史,才能明白中华民族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体。而东北民族源流的研究尤为重要。因为东北诸民族渊源基本上两大块,一块是东北土著民族,如东胡族、肃慎族和秽貊(hui mo)族后裔,包括现在的满族、蒙古族、朝鲜族、柯尔克孜族、达斡尔族、赫哲族、锡伯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和回族等11个少数民族;另一块是各种移民,如华夏(中原各族)移民、高句丽移民和流民移民等,其源流、征战、迁徙和融合特别繁杂,对当前中华民族共同体认识有现实意义。</b></p> <p class="ql-block">东北地区各民族分布图</p> <p class="ql-block">东北地区史民族史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穿越时空的交响——东北地区民族史概览</span></p><p class="ql-block"> 在辽阔的东北大地上,历史的风尘掩藏着五千年的故事,各民族如繁星般在这片沃土上闪耀、交织,共同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让我们通过穿越时空的隧道,见证那些互相征战、互鉴、互通、融合发展的东北民族辉煌篇章。</p><p class="ql-block"> 回溯至远古的旧石器时代,东北大地便已是多元文化的摇篮,吉林省前郭王府遗址(文化)、本溪县庙后山文化遗址(文化)、大石桥市金牛山遗址(文化)和朝阳鸽子洞遗址(文化)就证明人类已经生活在东北原始森林中 。</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1世纪母系氏族社会出现零散的部落、部落群、部落联盟和部族、氏族、族系和民族,它们如同初升的星辰,各自闪耀,又暗含着未来交汇的预兆。通过无数次征战弑杀,有的族氏消亡,有的建国立都,达成新的和平共处局面。战争,作为历史推进的残酷催化剂,让民族的边界在刀光剑影中模糊又重塑;而和平,则是更长久的旋律,让文化、技术在交流中扎根广袤东北大地,促进了民族的互鉴与融合。</p><p class="ql-block"> 现在我们来看看东北地区各民族演变示意图的,一条条细线,它们或直或曲,连接着各个民族的兴起与消亡、征战与融合、迁徙与流落,象征着文化的流动与交融。汉代以后,中原文化的北移,为东北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技术和儒家思想,与本地的游牧文化碰撞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风貌。鲜卑、契丹、女真等民族,在吸收汉文化的同时,也保留了自身的民族特色,如契丹的辽文化、女真的金文化,它们不仅是东北历史上的璀璨明珠,也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宝库中的瑰宝。</p><p class="ql-block"> 在示意图的末端,我们看到的不再是分散的部落或民族,而是一个个紧密相连、共同发展的区域。满族的建立,清朝的统一,标志着东北地区各民族融合发展的新高度。这一时期,不仅政治上一统天下,文化上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融合与繁荣。满族文化、汉族文化、蒙古族文化等相互渗透,形成了独持的“满汉全席”“蒙古全羊宴”文化现象,展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宏大格局。</p><p class="ql-block"> 回望这幅“东北地区各民族演变示意图”,我们不禁感慨万分。它不仅仅是一幅历史的画,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拥有的包容并蓄、和而不同的伟大精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联互鉴,融合发展的过程。在这片土地上,每一次的征战都是为了更高层次的和平,每一次的互鉴都是为了更深层次的融合。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当下,继续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书写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新篇章,“拳拳赤子心,殷殷桑梓情章”,让我们携手前行,共创更加辉煌的未来。</p><p class="ql-block"> 有史以来,东北地区民族史有多种研究成果,一是历史学家卞弘儒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提出东北三大族系说法,即东胡族系、肃慎族系和秽貊族系,后来随着考古新发现,历史学家金毓黻(fu)提出四大族系,补充了汉族,它居于东北地区南部,是从中原地区迁移过来的,但是汉族是汉朝之后才有“汉族”称呼的,经金先生改成“先秦”时期的华夏族,并得到学术界认同。所以本概览采用四大族系显示,即东北土著民族和移民民族两大体系,东胡、肃慎、秽貊、华夏与其他四大族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东北地区人种</span></p><p class="ql-block"> 人种又称种族,是指在体质形态和生理特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如肤色、毛发、眼睛、鼻部形态等特征。根据这些特征人类人种可分为:</p><p class="ql-block"> 黄色人种(蒙古人种):主要分布在亚洲,包括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等。他们的皮肤颜色从淡黄到棕色,体毛较少,毛发直而黑,眼睛多为棕色,脸型宽平,鼻子中等高度。</p><p class="ql-block"> 白色人种(欧罗巴人种或高加索人种):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澳大利亚和印度等地。他们的皮肤颜色从白红色到深棕色,毛发多为波状金发或棕发,体毛稠密,眼睛多为蓝色,鼻子高而窄。</p><p class="ql-block"> 黑色人种(尼格罗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印度和美洲等地。他们的皮肤颜色从黑色到黑棕色,毛发卷曲,体毛稀少,眼睛多为棕色,鼻子低而宽。</p><p class="ql-block"> 东北地区土著民族属黄种人中的北方蒙古人种的东亚种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东北地区语系</b></p><p class="ql-block"> 中国有五大语系,分别是汗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岛语系、南亚语系和印欧语系。汉藏语系在汉、藏、羌、景颇等族流行,有15亿人使用;阿尔泰语系在蒙古语族、突厥语族、维吾尔语族、哈萨克语族、满-通古斯语族(满语、鄂伦克族)等使用;南岛语系在高山族、海南回辉话等使用;南亚语系在佤族、德昂族、布朗族等云南地区使用;印欧语系在俄罗斯族、塔吉克族使用。</p><p class="ql-block"> 东北地区人类在300万年前到1万年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原始群,晚期产生了外婚制集团的母系氏族社会——氏族,东亚种族又进一步分化出一些种族类型集团,并具有本身特点的语言。</p><p class="ql-block"> 在东北土著民族中东胡族系使用通古斯-蒙古语系,肃慎族系使用通古斯-满语系,秽貊族系使用扶余语系。</p><p class="ql-block"> 东北地区方言主要有东北官话、北京官话和胶辽官话</p><p class="ql-block"> 东北地区方言主要包括以下三大类:一是东北官话:东北官话是东北地区的主流方言,广泛流传于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份,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河北省东北部。使用人口约1.2亿,是东北地区使用范围最广、使用人数最多的方言。</p><p class="ql-block">东北官话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不同的片区,如吉沈片、哈阜片、黑松片等,这些片区内的方言在口音、语调、词汇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总体来说,东北官话具有简洁、生动形象、富于节奏感的特点,契合了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社会群体性格;二是北京官话:北京官话更多是指热河地区的方言,主要分布在辽宁朝阳、赤峰等地,也涉及北京市、河北省承德市、廊坊市、涿州市的部分地区。使用人口约1500万。值得注意的是,承德市滦平县是全国普通话标准音采集地,这表明北京官话与普通话之间存东北话语系。</p><p class="ql-block"> 咱东北话里词汇丰富,语调儿独特,说起来倍儿有劲儿,像“波棱盖儿卡秃噜皮了”、“哎呀妈呀”,都是咱东北话的经典。三是胶辽官话:胶辽官话是汉语官话方言的一种,分布于胶东半岛、辽东半岛和吉林东南部,黑龙江三江平原部分地区等通行,其中大连、丹东、营口、烟台、威海、青岛、潍坊等所属语系汉藏语系-汉语族-官话,方言片区有青州片、登连片、盖桓片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p><p class="ql-block"> 东北古代主要有三大族系,肃慎系、濊貊系、东胡系,这三大族系都有自个儿独特的语言。肃慎系啊,那就是通古斯-满语族;东胡系是蒙古语族。至于濊貊系有的说是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有的说是扶余语系。另外还有古亚细亚民族,他们居住在黑龙江下游至库页岛一带,有自己的语系。</p><p class="ql-block"> 咱东北这地界历史悠久,语言文化也是丰富多彩。这些古代语系啊,就像咱东北的黑土地一样,孕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东北人。</p><p class="ql-block">附:匈奴族</p><p class="ql-block"> 匈奴族是中国古代北方的重要游牧民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8世纪,最初的中心在今河套及大青山一带,是由休屠、宇文、独孤、贺赖、羌渠等氏族组成的部落联盟,并与汉朝保持了的友好关系。东汉时期,匈奴发生了南北分裂。南匈奴归顺汉朝,并逐渐被汉化,最终从历史上消失。而北匈奴则向西逃到中亚、欧洲,成为匈牙利、保加利亚、土耳其人有其基因。</p><p class="ql-block"> 匈奴族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游牧民族,其历史和文化对于了解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生活习惯、社会制度和文化特征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匈奴族人</p> <p class="ql-block">东胡族系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东北地区族系</b></p><p class="ql-block"> 关于东北的土著居民,历史学家们经过考证主要有三大土著族系(东胡族系、肃慎族系、秽貊族系)和华夏族系等四大族系。</p><p class="ql-block"> 古代东北地区各民族地域示意图(见上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东胡族系</b></p><p class="ql-block"> 东胡族系在尧舜时期便已在东北扎根,主要聚居于黑龙江大兴安岭、嫩江以及内蒙东部一带,并逐渐扩展至漠(蒙古)北草原。然而,随着秦汉时期匈奴的崛起,东胡与匈奴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当匈奴的冒顿单于弑父自立后,他8无法容忍东胡的贪婪,于是发兵灭了东胡。东胡灭亡后,部分族人归附于匈奴,而另一部分则选择逃往鲜卑山和乌桓山(现大兴安岭一带),并改称为鲜卑族和乌桓族。到了三国时期,鲜卑族中的东胡乌桓被曹操所灭。曹操的《观沧海》一诗便是在灭乌桓后,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这也标志着乌桓族大部分已融入汉族,仅剩的小部分则归入了室韦。</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鲜卑族</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兴起于大兴安岭。秦汉之际,东胡被匈奴打败,分别退乌桓山和鲜卑山,均以山名作为族名,受匈奴奴役。</span></p><p class="ql-block"> 匈奴分裂后,鲜卑族摆脱其控制,并两次攻打匈奴,北匈奴被迫迁往中亚,成为现在部分匈牙利 、保加利亚、土耳其人有其基因。北匈奴退出华夏后鲜卑族趁机占据蒙古草原。</p><p class="ql-block"> 二世纪中叶统一各部,鲜卑首领科比能死后鲜卑陷入分裂,在两晋时期按地域分成三个主要分支。即西部鲜卑、北部鲜卑和东部鲜卑。西部鲜卑包括柔然和拓跋两部。柔然部最终被突厥所灭,而依附于突厥部。回鹘(gu)则与唐朝联手击败了突厥。回鹘部的一部分人与新疆各族通婚,逐渐演变为维吾尔族,其中一支在16世纪迁入东北,成为了现在的柯尔克孜民族。另一部分回鹘人则保留了原来的血统,更名为回回族,后来发展成了现在的回族。</p><p class="ql-block"> 元朝时期,一部分回族人随着蒙古大军迁入东北,这便是现在东北回族人的由来。</p><p class="ql-block"> 东部鲜卑包括慕容部、宇文部和段部三个部落,这些部落后来被隋朝所灭,并统一归入了汉族。</p><p class="ql-block"> 北部鲜卑则包括契丹和室韦。契丹族在东北的东部和中部地区活跃了700余年,曾一度灭掉了强大的渤海国并建立了辽国,但最终被大金所灭。室韦部在隋初分裂为七个部落,其中最为强大的是蒙兀室韦。其首领成吉思汗统一各部后建立了蒙古国,并灭掉了强盛的大金。他的孙子又成功统一了整个中原地区,建立了元朝。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疆域最广的国家,但后来被明朝朱元璋所灭,大部分臣民融入了汉族,而一小部分则依然保留着蒙古族的身份。值得一提的是,东北的蒙古族后来有一部分演变成了现在的达斡尔族。</p><p class="ql-block">由此,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现今东北地区的蒙古族、回族、柯尔克孜族以及达斡尔族,他们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东胡族系。</p><p class="ql-block"> 东北地区属东部鲜卑和北部鲜卑。三世纪前叶重新统一东部和中部鲜卑,同中央王朝时和时战。十六国时期,鲜卑各部趁中原混乱,先后建立十一个国家,即吐谷浑、代国、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北燕、西秦、北魏、南凉、北周,并分别建都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历时300余年。隋唐以后被北周灭亡,以鲜卑族为主体的鲜卑国家不复存在,融入其他民族之中,成为民族融合道路上又一消失的古代民族。</p><p class="ql-block"> 鲜卑族在历史上对中国北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在政治、军事、文化和经济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鲜卑族的衰亡标志着民族融合的开始,许多鲜卑人融入了其他民族,如锡伯族和土族等。</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乌桓族:</span>乌桓与鲜卑同出自东胡,为其重要成员。乌桓语言与鲜卑同,为东胡语言的分支,无文字,刻木为信。秦汉之际,活动于今西拉木伦河一带。东邻挹娄、扶余、高句丽等,西连匈奴,南与幽州刺史所部相接,鲜卑居北,乌桓居南。</p><p class="ql-block"> 西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东胡被匈奴冒顿击破,部众离散,乌桓这一支逃至乌桓山(辽河上游,西喇木伦河以北,大兴安岭山脉南端),故此得名。</p><p class="ql-block"> 西汉时期乌桓势孤力单,役属于匈奴。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发动大规模反击。东汉时期乌桓常与匈奴联兵扰乱代郡以东各地。后匈奴内乱,乌桓乘机攻击之,匈奴转徙漠北。东汉初,乌桓降汉,汉封其渠帅、大人为王侯、君长,许其内迁,驻牧于辽东属国、辽西、右北平、渔阳、广阳、上谷、代、雁门、太原、朔方十郡鄣塞之内。东汉末,乌桓陆续南迁于华北,并参与到中原的政治斗争中。</p><p class="ql-block"> 三国时期曹操北征乌桓,从此衰落。曹操将乌桓投降者及幽、冀州乌桓万余户迁移到内地,乌桓人开始与汉族融合。北魏时期乌桓人最终消失于历史长河中。北魏建立后,大规模推行汉化政策,撤并各族部落组织,纳入到户籍管理体制。在这样的政策下,乌桓等民族失去了独立性,辽西的乌桓融入融入契丹族之中,而幽、并二州乌桓部众继续内迁,积极参与十六国、南北朝时各地区的政治斗争,最终随鲜卑汉化而同化于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肃慎族系</b></p><p class="ql-block"> 在商周时期,东北地区被称为肃慎,随着历史的变迁,它在三国时期更名为挹娄,南北朝时又变为勿吉,而到了隋初,名称再次更改为靺鞨。</p><p class="ql-block"> 唐朝初期,靺鞨进一步分化为黑水靺鞨和粟末靺鞨等九个部落。</p><p class="ql-block"> 粟末靺鞨的首领大祚荣接受唐朝的册封,建立了强大的渤海国,被誉为海东盛国,其影响力在东北地区持续了200余年。然而,随着契丹大辽族的崛起,渤海国最终被其灭亡。随后,大辽又归入大金族的金国,这一系列演变最终形成了现今的蒙古族、满族以及达斡尔族。</p><p class="ql-block"> 黑水靺鞨在唐朝初年被称为女真。女真中的完颜部首领完颜阿骨打创立了大金政权。金国在灭辽国后又被蒙古国所灭,其最终融入了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所建立的元朝政权。然而,元朝最终被明朝所灭,其族群归入汉族。</p><p class="ql-block"> 此外,建州女真的一支也涌现出一位杰出人物——努尔哈赤。他率领铁骑统一北方,其子皇太极更是在关内建立了大清王朝,改族名为满洲,即现今的满族。而女真族中的东海女真则选择在东北的角落默默生活,以渔猎为生,这一脉最终演变成了鄂伦春、鄂温克、赫哲和锡伯族等民族。</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东北地区的满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锡伯族以及蒙古族等众多民族,其根源都可追溯至肃慎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秽貊族系</b></p><p class="ql-block"> 在商周时期,东北地区活跃着多个部落,其中最为显著的是扶(夫)余、高句丽和沃沮(ju)。随着时间的推移,扶余部落最终被契丹所征服,而高句丽,则是由三国时期内斗失败后南逃的扶余首领所创立。高句丽王国在唐朝时期达到了鼎盛,其存在时间长达七百余年,但最终被大唐所灭亡。随着高句丽的衰落,南部的新罗逐渐崛起并填补了其留下的空缺,这一脉最终演变成了现今的朝鲜族。因此,可以说东北地区的朝鲜族大多源自秽貊族的传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华夏族群和其他族群</b></p><p class="ql-block"> 现今的东北,汉族人口占据主导地位,而土著居民的数量已相对较少。这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大部分汉族人都是从内地迁移而来的。早在商周时期,就有少数炎黄子孙迁徙至东北,但数量有限。随后,在三国时期,曹操东征乌桓时,更多汉族人开始涌入这片土地。及至大清初期,满清政府为守护故乡、抵御外族入侵并实行封禁政策,导致东北地区人口大幅减少,满族人成为当地主要族群,但女真后裔仍占据一定比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戍边移民</span></p><p class="ql-block"> 清代沙俄的入侵使得东北的形势变得岌岌可危。为了加强边防力量,清政府决定实施移民戍边的策略。因此,大量来自中原内地的华夏汉人被迁移至东北,以增强该地区的防御能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闯关东移民</span></p><p class="ql-block"> 在二十世纪初,由于战争和灾荒的接连打击,内地民众生活困苦,甚至出现了饥荒和蝗灾。为了寻求生存,许多难民决定北上闯关东,冒着极大的风险前往东北。这使得东北地区又迎来了大批汉族人口的涌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流放政策</p><p class="ql-block"> 在明清时期,为了惩戒犯人并加强边疆建设,中央政权将一批犯人流放到东北地区。特别是在清朝初期,由于文字狱的兴起,许多涉案官员及其家属都被流放至黑龙江宁古塔等地。这些流人,虽然因罪被贬,但他们带来的思想和文化却为东北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特别是汉族人口的力量得到了显著增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日俄殖民统治者后裔流民</p><p class="ql-block">清朝末年,随着大清王朝的衰落,帝国主义列强逐渐加剧了对东北的侵略。俄罗斯获得了东北铁路建设和矿山开采的特权,导致大量俄罗斯人迁入东北。哈尔滨便成为他们主要的聚居地之一,许多标志性的建筑和美食都源于此。例如,著名的中央大街、索菲亚教堂以及秋林公司等都是由俄罗斯人精心建造的。同时,秋林红肠、大列巴、马迭尔冰棍和牛肉红汤等特色美食也深受俄罗斯文化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此外,日本在1931年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强行占领了东北。随后,日本垦荒团也进入东北,他们在那里生活了长达14年之久,对东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日俄侵略者最终撤出东北,但也有部分俄罗斯人和日本人选择留在了这片土地上。因此,现今东北地区依然可以见到俄罗斯族和大和民族的人种。由此不难看出,现在东北地区的汉族人口以及少量的俄罗斯人和日本人,大多都是从外地移民而来的。</p><p class="ql-block"> 这些从外地迁来的移民,凭借他们所掌握的先进生产技术和丰富的生活经验,逐渐在东北各民族文化的互鉴促进了东北地区文化的繁荣。如满族文化在清朝时期得到大力发展,满族的服饰、风俗、习惯等方面都有独特的特点,这是在吸收和融合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也为东北地区的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p><p class="ql-block"> 东北各民族在征战、互联、互鉴、融合过程中,实现了自身的发展和进步。例如,女真族在辽朝时期被契丹族征服后,在辽朝灭亡后重新崛起建立金朝,在这个过程中,女真族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技术等,提升了自身的实力。满族从建州部逐渐发展壮大,最终建立清朝,也是在与其他民族的交流融合中不断发展的结果。</p><p class="ql-block"> 当今汲取历史民族有益光荣传统,振兴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民族大团结,齐心协力,共同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附:匈奴族</span></p><p class="ql-block"> 匈奴族是中国古代北方的重要游牧民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8世纪,最初的中心在今河套及大青山一带,是由休屠、宇文、独孤、贺赖、羌渠等氏族组成的部落联盟,并与汉朝保持了的友好关系。东汉时期,匈奴发生了南北分裂。南匈奴归顺汉朝,并逐渐被汉化,最终从历史上消失。而北匈奴则向西逃到中亚、欧洲,成为匈牙利、保加利亚、土耳其人有其基因。</p><p class="ql-block"> 匈奴族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游牧民族,其历史和文化对于了解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生活习惯、社会制度和文化特征具有重要意义。但南匈奴族后来归属于东胡族,北匈奴西迁到中亚和欧洲,都没有形成东北地区族系。</p> <p class="ql-block">鲜卑族人</p> <p class="ql-block">乌桓族图片</p> <p class="ql-block">柔然族人</p> <p class="ql-block">拓跋族人</p> <p class="ql-block">宇文族人</p> <p class="ql-block">契丹人</p> <p class="ql-block">肃慎族人</p> <p class="ql-block">同上</p> <p class="ql-block">挹娄族人</p> <p class="ql-block">同上</p> <p class="ql-block">靺鞨族人</p> <p class="ql-block">女真族人</p> <p class="ql-block">高句丽族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