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周末了,本想着睡个懒觉,却被接二连三的爆竹声惊醒。不磨蹭了,还是和以前一样,早晨五点半起床,打开电脑播放善知识的讲座,一边洗漱一边静静地听着。</p> <p class="ql-block"> 洗漱完毕,点上一盘檀香,开始活动活动筋骨,照例是练习两遍八段锦,做一百零八个大拜动作,之后再闭目冥心坐上一个时辰。约摸着十点多,把自己给自己安排的“功课”做完了,剩下的时间就可以自由支配了。</p> <p class="ql-block"> 今天是二月二,天地生发,万象更新,民间这一天有“理发去旧”的说法。为孩子理发称为“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子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叫做“剃龙头”,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运。</p> <p class="ql-block"> 我让妻子给我“理发去旧、剃龙头”。妻子理发的手艺很好,这当然也得益于理发器好用和熟能生巧。理发器是电动的,很是方便快捷。妻子给我理的就一种发型,神奇的是能让满头的白发看不见。只需用右手大拇指、食指握住电推柄前身,其余三指和手掌心握住推子后半身,紧贴着头皮,从四边推向头顶部,把有头发的地方细心地全部推一遍就好了。这理理发剃剃头,神清气爽,烦恼忧愁也就没处留了。</p> <p class="ql-block"> 说起二月二,各地的讲究还是很多的。不过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围绕着“龙”展开的。龙,自古为华夏文明的精神图腾,寄托了人们企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尤为明显的是在“吃”这一方面,寻常百姓家常见的食物都被赋予了“龙”的神性。至于我们老百姓为什么选择龙?龙为啥选在二月二这一天“抬头”、“怎么抬头”?为什么在这个特殊的日子、特殊的场合会有好多特殊的故事,这星轨和上苍到底织就了哪些文明密码?你说是科学还是其他?我没有仔细地考究,仅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 </p><p class="ql-block"> 随手翻开中华书局63版《说文解字》(汉代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语言学家许慎 著),其中记载到“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意思是说“龙是有鳞动物的首领。能去暗处、能在明处。能变小,能变大,能变短,能变长。春分的时候会在天上飞舞,在秋分的时候就会潜到水底去。”上古奇幻巨著《山海经》里还有关于八种龙的记载,并很详细地描述了龙的形象和故事,如烛龙红赤、应龙有翼、青龙东方、夔龙如牛、蛟龙委屈、蟠龙蛰伏、金龙尊贵和虬龙无角……</p><p class="ql-block"> 老百姓眼里对龙的形象大致特点描述为九似:“角似鹿、头似牛、眼似虾、嘴似驴、腹似蛇、鳞似鱼、足似凤、须似人、耳似象。”关于“龙”的成语和故事特别多,叶公好龙、画龙点睛、龙飞凤舞、龙凤呈祥、龙腾虎跃、车水马龙等。</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对我而言,知道“二月二龙抬头,要剃龙头和吃好吃的”就已足矣!</span></p> <p class="ql-block"> 家乡的二月二,好多风俗实和外地一样。我们这儿把蘸葱姜蒜醋酱油混合调料就着吃猪头肉叫做“抬龙头”,吃春饼美其名曰“吃龙鳞”,吃面条称作“扶龙须”,吃米饭是吃龙子,吃馄饨为吃龙眼,吃饺子则叫吃龙耳;有的乡村还让蒸的馒头成为了龙蛋,烙的烧饼被称为龙舌,五香鸡爪化身为龙爪……</p> <p class="ql-block"> 心想着今天是二月二,给母亲打个视频电话,问问老父亲老母亲两人二月二吃啥呢?说是没精力烙春饼“吃龙鳞”了,将就着包了不到三十个素饺子“吃龙耳”,再吃点儿正月里的剩饭菜就好了。</p> <p class="ql-block"> 母亲口中的春饼,实际上就是“小型号的煎饼”。就是把和好的米面糊糊均匀地摊在电饼铛里,薄薄的一层,偶尔洒些菜沫沫,再用胡麻油炒个笨鸡蛋、京酱炒个肉丝、活捉个豆芽、酸辣炝土豆丝、过油下胡萝卜丝等,切好大葱段、黄瓜条、生姜丝。这几样时蔬,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属大众化,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将各样菜丝均匀放在饼上,卷起,煎饼和菜卷蘸个辣酱在一起放入口中就是母亲心中的“二月二”。咬上一口,香、嫩、脆、甜、辛,难以比拟。</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的我,那个时候是满心欢喜,这一点我是没记错的,眼巴巴地瞧着母亲手忙脚乱地做着饭。对母亲烙春饼“吃龙鳞”或者包饺子“吃龙耳”充满期待,不像现在的孩子们,好东西都吃腻了,也不稀罕,都不想正眼看一下,甚至于嗤之以鼻。</p> <p class="ql-block"> 母亲问我们过去吃饭不?要是过去的话,就再和面拌馅多包一些饺子。心想着让他们多歇一歇吧,就不过去了,就在家随便吃一口。</p> <p class="ql-block"> 我和妻子两人思谋着这“二月二”中午吃啥呢?想来思去,图省事儿,泡上两颗香菇、五片木耳,连着冰箱里还有的半个茄子、少半颗白菜、一小把粉条、七根圆豆角、半斤鲜豆腐,顺手切上一个小土豆,烩了一锅全素菜。连汤带汁,一人一碗,土豆酥绵、粉条滑爽、豆腐精道,配菜养眼,再佐以小菜一碟,几根自己腌好切的香辣芥菜丝,倒是最适合我们的胃口了。</p> <p class="ql-block"> 主食还是老家妹妹年前给捎上来的托克托县河口的花馍馍,在冰箱里冷冻着。据说纯手工捏制,没有食用色素,全是果蔬汁和面,再加上鸡蛋、牛奶和白糖。</p> <p class="ql-block"> 说完吃的,再聊聊二月二的重头戏——“耍龙”表演。在我的家乡,耍龙表演当属于一个叫河口村的最为有名。传统的老龙是两条龙灯,一条金黄色的“火龙,一条蓝白相间的“水龙”。每个龙头重有七八十斤,龙身长有三四十米,由十二个龙骨节节和一条长长的竹制龙尾组成。耍龙时,火龙、水龙两龙交替,你方唱罢我方登场。舞龙者踏着鼓点上下舞动着老龙头,龙身蹦蹦跳跳左右穿梭,耍到高潮时,两条龙一同登场,祈求新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的我,年年都跟着耍龙的队伍看热闹,从街的一头走到另一头,一直到活动散场仍依依不舍。这可是大实话,并非我在此故作玄言,称得上是小时候度过的为数不多的最欢快的一天。这些美好的记忆历历在目,想着什么时候能再看一次耍龙表演呀?</p> <p class="ql-block"> 二月二,龙抬头,这是个好日子。</p> <p class="ql-block"> 一过二月二,春节的烟花和新年的氛围便彻底远去了。过了二月二,就开始忙呀!农民该忙着春耕了,城里人的生活慢慢步入“正轨”,开始上学的,又要加班的,烈火重生的,一如既往的。我们平淡的日子在季节的周而复始中会继续前进着,幸福和希望也将会如影随行……</p> <p class="ql-block"> 二月二,龙抬头,这是个好日子。若不写点儿什么,感觉总是欠缺点什么?可不能辜负了这么好的时光,于是在二月二夜深人静时,仓促完成文章初稿。</p><p class="ql-block"> 愿有情众生心无忧愁福运长守,顺缘具足福慧增盛。身之所往,皆是日暖晴川,心之所想,皆是万事胜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