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与争锋-晋城地域非遗民俗高跷

乡村思语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5年元宵佳节,山西省稷山县阳城村的国家级高跷走兽受约亮相泽州丹河新城,这一传统艺术瑰宝吸引了晋城众多市民的目光,许多鲜有机会接触此类表演的民众纷纷驻足观看,惊叹不已。本地媒体也积极参与互动,共同见证这一文化盛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并非稷山高跷走兽首次在晋城绽放光彩。早在去年“五一”期间,它们就曾现身城区的司徒小镇景区,与甘肃民俗“醉关公”小林子的高跷团队联袂献艺,为观众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晋城,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不仅孕育了威名全国的玉皇庙二十八星宿彩塑、铁佛寺二十四诸天等唐宋古建,更传承着艺术品味极高的民俗非遗。在高跷表演领域,晋城亦有独树一帜的精彩演绎,与稷山高跷走兽交相辉映,共同构成这片土地上璀璨的文化景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高跷表演风格多样,分为文跷与武跷。文高跷以扭、摆、舞、逗、颠、蹦、踩等细腻动作为主,偶尔穿插戏曲、秧歌等舞蹈元素;武高跷则以跳、磕、碰、翻、劈等惊险动作为特色,时而表演倒立、跳高桌、翻跟头、叠罗汉、劈叉等特技动作,杂耍为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3年,一本有运城学院舞蹈系唐冠珍老师编著,中国戏曲出版社出版的《黄河之跷:黄河流域山西社火高跷的传承与保护》一书,详细简绍了山西各地11种省级,国家级非遗类高跷的社火高跷的主要类型与特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晋城地区省级以上的高跷有:高平市神农镇中庙村的神农高跷,以及泽州县西黄头的高跷顶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神农高跷,2011年入选山西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高平市神农镇中庙村传承百年的文化瑰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表演中,四位轿夫身着彩衣,足蹬三米高跷,抬着新娘的轿子缓步前行;中间穿插武跷表演,演员脚踩两尺高跷,黑衣王婆、文丑、女旦各显神通,众丑高难的跷功令人惊叹。尤为精彩的是六人组成的“飞人”造型,场面宏大,令人目不暇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高跷顶桩,2017年入选山西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泽州县山河镇西黄头村独特的艺术形式。它由十支高1.5米以上的桩组成,融合了踩高跷、高跷顶人、高跷抬阁、高跷走兽抬人等多种表演形式,以踩高跷的方式展现,堪称高跷艺术的集大成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西黄头村的“高跷顶桩”中,我们可以窥见数千年来高跷表演形式的多样化发展轨迹。这种综合性的高跷舞蹈,不仅展示了高超的技艺,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其艺术价值远超其他地方的高跷表演。</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高平的神农高跷与泽州县的高跷顶桩,无疑是晋城地区最具代表性的高跷演出。它们的艺术价值丝毫不逊色于全国其他地方的高跷表演。然而,随着时代变迁,一些乡村的高跷演出逐渐消失,部分具有艺术价值的高跷表演也淡出人们的视野,这在全国各地都是一种遗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尽管如此,仍有一些地方的高跷展演得以保留,并成为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然而,成为非遗的并不一定是最有价值的,或最好的;而失去的也不一定是最差的。在晋城,还有一些未被列入非遗名录的高跷表演,同样别具特色,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高跷文化地域特色浓郁,有“天下高跷文化看山西”的美誉。而山西高跷的精髓,正深植于晋城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尤其是泽州大地,这里孕育了众多令人惊叹的高跷艺术,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等待着更多人去发现、去传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