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征明在书写《滕王阁序》时,运用了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和智永、赵孟頫的笔意,并吸取了宋元书法家苏轼、米芾、黄庭坚的精华,形成了其独特风格。</p><p class="ql-block">他的这篇行书书法平正婉和、温润秀劲、笔势潇洒、清秀俊雅,给人一种自然流畅的美感。</p> <p class="ql-block">文徵明,明宪宗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十一月六日,出生于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东北部)德庆桥西北曹家巷的一户仕宦之家。</p><p class="ql-block">其家世可以追溯到汉代成都太守文翁。在祖父文洪之前,文氏一族大都出身武官,从文洪开始才业儒重文,并有推重文章气节之风。文徵明的父亲文林,曾做过永嘉知县,后升任温州太守,所以文徵明三岁就随家去了温州。</p><p class="ql-block">然而和一般的名人少小即天资聪明不同,文徵明开蒙极晚。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已经七岁的文徵明才能站立。是年五月,母亲祁氏逝世,此后文徵明被扶养于外祖家。</p><p class="ql-block">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文徵明十一岁时方能清晰开口说话,此后被送到私塾学习。两年后,文徵明开始初步显露他的聪明才智,热爱古文的他,有时一日能记诵数百千言。</p><p class="ql-block">十六岁时,文徵明从父亲任所返回苏州居住,由于出色的古文功底,他结识了比他大十多岁的祝允明和与他同辈的唐寅,还跟随都穆学诗。</p><p class="ql-block">文徵明在书法方面成就突出。他行、草、隶、篆 各体皆工,其最擅长楷书,可谓到达登峰造极的地步,是继王羲之、赵孟頫以后又一集大成的书法家。</p><p class="ql-block">王世贞说:“文待诏以小楷名海内。”其行笔仿苏、 黄、米及《圣教》,加以变化,遂自成家。明代注重楷、行、草的发展,而 篆、隶二体,少有人问津。</p><p class="ql-block">文徵明却能篆善隶,文嘉评其“(文徵明)隶书法钟繇,独步一世”。作为吴门书派的代表人物,文徵明与祝允明、王宠并称为“吴中三家”。</p><p class="ql-block">文徵明行书以二王为本,兼收并蓄,博取众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秀丽典雅,遒媚多姿的艺术风格。</p><p class="ql-block">其行书有三个特点:楷草并施。文徵明行书中时而运用楷法,以正其骨,时而运用草法,以求飞动,作品既生动又谨严,既大气又平和,高雅别致自成一家;用笔外拓,外紧内松。</p><p class="ql-block">文徵明行书结字空灵疏朗,中间留白,以虚映实,变化多姿;曲直互参,挥洒自如。文氏行书线条多变,曲中有直,时提时按,转折并施,随势而变,妙合自然。</p><p class="ql-block">文徵明的行草书学晋王羲之的《圣教序》,学智永运笔的遵劲流畅,大字学宋黄庭坚,运笔风格稳重老成,苍劲秀逸。在尽兴的书写中,往往流露出温文的儒雅之气。行书早期代表作有《南窗记》,中期有《诗稿五种》,晚期有《西苑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