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习仲勋传》

永远快乐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习仲勋传》上下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习仲勋(1913年10月15日-2002年5月24日),男,汉族,祖籍河南省邓州市,生于陕西省富平县,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军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人,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国务院原副总理,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书记处书记,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第五届、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26年在立诚学校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启蒙教育。受党团组织指派写、送传单,参加宣传演讲。参加清算斗争一个恶霸保正张积德的集会,这是他第一次参加实际的革命斗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2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28年春考入陕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在这里组织发动学潮。因参加爱国学生运动,遭国民党当局关押,在狱中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30年2月6日习仲勋受中共武字区组织指示,离开家乡到数百里外的一支国民党杂牌军队中从事兵运工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32年3月,组织发动了“两当兵变”,任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第五支队队委书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33年2月,任共青团三原中心县委书记,从事武装斗争、农民运动和青年工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33年3月后,与刘志丹等同志创建照金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历任中共陕甘边区特委委员,军委书记和共青团特委书记,游击队总指挥部政治委员,革命委员会副主席、主席等职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35年9月,习仲勋和刘志丹等一大批领导干部在错误肃反中被王明路线的执行者关押。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到达陕北后,他们才得以释放平反,从而挽救了这块在全国“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使之成为党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抗日战争的出发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习仲勋解除关押后进入中央党校学习,并担任训练班第三班班主任。在此期间,经人介绍与中共瓦窑堡市委妇女干部郝明珠结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35年12月27日习仲勋参加了中共中央在中央党校召开的党的活动分子会议。在这次会上他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和周恩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36年10月习仲勋的长女出生,取名“和平”。</b></p> <p class="ql-block"><b>  1937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40年前后,习仲勋的二女儿乾平和长子富平先后降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43年2月中旬,习仲勋离开延安到绥德任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44年4月28日习仲勋与在绥德师范担任校党总支委员的调干生齐心举行婚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45年10月,习仲勋任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47年,彭德怀和习仲勋在前线指挥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48年5月,在西北野战军前委第二次扩大会议上讲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49年2月,出席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并当选为参议会代理议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后,6月8日中共中央决定组建新的西北局,彭德怀、贺龙、习仲勋分别担任第一、第二、第三书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50年10月,习仲勋代理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全面主持西北党政军工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50年与吕正操及苏联专家在一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52年5月17日,在西北第一棉纺织厂视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五马进京”。1952年8月,为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和加强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中共中央决定调各大区主要领导人到中央工作:邓小平由西南局调京担任政务院副总理;高岗由东北局调京兼任国家计委主席;饶漱石由华东局调京任中央组织部部长;邓子恢由中南局调京任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习仲勋由西北局调京任中央宣传部部长兼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党组书记。习仲勋时年39岁,是五人中最年轻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53年9月1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28次会议通过决定,任命习仲勋为政务院秘书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54年5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59年4月的第二届全国人代会上习仲勋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兼任国务院秘书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59年6月30日,习仲勋到了庐山,参加会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庐山会议原定以纠“左”为主调,而中途转向它的反面,一场铺天盖地的“反右倾”斗争席卷全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61年5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蒙受不白之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62年7月25日~8月24日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召开中央工作会。原议题是讨论农业、粮食、财贸、商业和国家支持农业等问题。后来重提阶级斗争,将彭德怀重申不存在“反党小集团”“篡党”和“同外国人在中国搞颠覆活动”问题看作是闹翻案,进行激烈批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8月24日会议结束当天康生给中央办公厅杨尚昆写信说小说《刘志丹》“不是一个单纯的文艺写作问题,看来是带有政治倾向性”的问题。诬陷习仲勋“勾结”刘志丹的弟弟刘景范和其爱人李建彤,授意炮制“反党小说”《刘志丹》,为高岗翻案,并说习仲勋是“翻案风”中的又一个“挂帅人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由此,习仲勋的人生开始了一段坎坷漫长的审查、批斗、下放、关押和监护的岁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小说《刘志丹》冤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56年前后,工人出版社约李建彤(刘志丹弟媳,时任国务院监察部第二司中级监察专员)创作一部记述刘志丹革命生平的长篇小说。因习仲勋是刘志丹的亲密战友,李建彤向习仲勋讲述了这个情况。习仲勋表示写刘志丹的革命活动可作为片断来写,不赞同写成大部头小说。李没有接受这个意见,于1958年用纪实手法以真人真事写出了《刘志丹》上下卷。习仲勋见到书稿后,当面对李建彤说“写这样大部头的小说可不是闹着玩的,牵涉的问题很多,特别是涉及有关西北党史上的一些问题,处理不好会引起意见纠纷”,李还是没听习仲勋的意见。习还向李的丈夫刘景范说,最好能劝劝李建彤不要写小说《刘志丹》,她没参加过西北苏区的革命斗争,不是非常了解这段历史,不一定能写好。特别是对于像高岗这样的人物,很难通过小说形式把握准确。刘景范表示愿意劝说李建彤,但又说她非要写,我也没办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到1962年修改稿出来后,习仲勋一再告诉李建彤把修改稿送给那些对西北党史有不同意见的同志审阅,让他们在出版前把意见讲出来,还来得及修改,避免出版后引出乱子。但李认为没这个必要,仍急着出版。并说她已取得中宣部同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当时任云南省委第一书记阎红彦看到小说样本和报刊刊发的部分章节,认为书中反映的许多重要问题与历史不符,便找李建彤谈话,结果话不投机,发生争吵,不欢而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62年9月19日在八届十中全会预备会上,突然公布了高岗妻子李力群1959年庐山会议后被迫写的万言材料,其中有涉及高岗、彭德怀、习仲勋的不实之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习仲勋当即给中央写信,坚决不承认小说《刘志丹》是自己主持写的,坚决不承认康生强加给自己的罪名。这封信第二天被刊登在会议的简报上。信的本意是要说明事情原委,不料却招致批判的进一步升级。</b></p> <p class="ql-block">  面对这种情况,习仲勋只好请假“我最好不再参加会议,让我好好想想问题,花点时间准备一下,检查我的错误”。这个请求得到中央同意。</p><p class="ql-block"> 在八届十中全会开幕式毛泽东在发表讲话时,康生向毛泽东递了一张条子“利用小说进行反党活动,是一大发明”。毛泽东念了这张条子。</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中共中央八届十中全会将彭德怀、邓子恢和习仲勋三人的案子,定为当时阶级斗争的三个重大事件,分别组成三个涉及三人的“专案审查委员会”,由康生任主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八届十中全会给习仲勋罗列的主要罪状是:小说《刘志丹》是伪造党史,把陕甘边写成中国革命的中心和正统;把毛泽东思想说成是刘志丹思想,企图以此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书中的罗炎、许锺写的是高岗、习仲勋,是为高岗翻案,吹捧习仲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小说《刘志丹》作者李建彤被开除党籍,监督劳动。</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65年夏,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安子文向习仲勋宣布了中央让他到洛阳矿山机器厂担任副厂长的决定。他请安子文向中央转达自己的三点意见:一、坚定地信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二、不做有损于党和人民的事情;三、不会自绝于人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65年12月7日,习仲勋和他的秘书范民新及公务员乘火车由北京到洛阳赴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67年1月4日晚,十几个西北大学红卫兵冲进洛阳矿山机器厂习仲勋宿舍,强行将他带上开往西安的火车,到达西安后,先被关在西安郊区的一所小学。几经转换地方,于1月10晚被拉到阎良红安公司大礼堂批斗,会后拉到西北大学,关押在三号学生宿舍楼二层34号房间,一名红卫兵与他同住,监督他的一举一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67年1月24日,在西安市人民体育场批斗大会上,与一批干部一道被19个造反派组织挂上“反党分子”大木牌押入会场批判,会后又押在卡车上游街示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67年3月19日,陕西省军区遵照周恩来的命令,宣布对习仲勋实行军事管制,即由西北大学的住所转移到省军区机关看管,实质上是在军管名义下的一项保护措施。但被造反派拉出去到地批斗仍未停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68年1月3日周恩来得知习仲勋在西安的处境后,派飞机把他接回北京,结束了他整整一年被批斗,住在北京北新桥交通干校一间狭窄的小屋里,开始了漫长的监护生活。除监护人员送饭和有事来找外,几乎与世隔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75年春节后,专案组通知习仲勋可给毛泽东写一封短信。当天写信汇报自己的情况。两天后专案组到监护所宣布:你的问题属于“人民内部矛盾,恢复文化大革命以前的结论”。解除监护,“换一个环境,休息养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75年5月22日,由河南省公安部门两位处长陪护,与夫人齐心一道乘火车到了洛阳。安置在矿山机器厂附近的耐火材料厂,住在一栋住宅楼的二层西房,面积24平方米。交给一个造反派头头管制,仍继续监视行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78年2月中旬,中共中央办公厅电话通知河南省委,责成由一名省委领导负责,迅速将习仲勋从洛阳接回省委并护送到北京。22日晚从郑州乘火车回到北京。</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79年8月4日中共中央批转了中组部为小说《刘志丹》平反的报告。1980年2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为习仲勋等人彻底平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78年4月习仲勋返回北京不久,奉命去广东任省委第二书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78年8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78年12月列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并在这次会上被增选为中央委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80年4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81年2月4日(农历除夕)习仲勋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身份和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起出席人民大会堂的欢庆活动。这是他自1962年受到审查离开国家领导岗位后次,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也是他从广东回北京工作后首次公开露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增选习仲勋为中央书记处书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儿子习正宁任海南省司法厅厅长期间,不幸于1997年因心脏病突发去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01年10月15日,家人为习仲勋在深圳举办88岁寿宴。在福建省任省长的习近平因公务繁忙没参加,但给父亲写了这封拜寿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02年5月24日凌晨,习仲勋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05年5月24日,习仲勋魂归故里。他的骨灰安放在生他养他的家乡陕西省富平县。</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