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生彩的美篇

郭生彩

<p class="ql-block">我的城市,我们的家园(之三) 郭生彩/编撰 水中月/作图</p><p class="ql-block">3,拚命优秀的工厂生涯</p> <p class="ql-block">大约两三年前,我象着了魔似的想叫几个工友来家聊聊,因为他们是“硕果仅存”的几位了。在此动议之前,我曾在电话里,对一位比我年轻很多的的小友说,我们在一起的几年非常忙碌,很需要一份私人化的书写。</p><p class="ql-block">他知道我正在整理六十年代的“记忆存单”,那是一些纸片里仅存的只言片语、日记本上的散乱随笔,以及用生产任务报表记下的一些莫名其妙的数字,将一年四季颠颠倒倒的似乎连笔意也被时间过滤得干干净净。但有些关键词,绝对是个人情绪的注脚,现在还能加上说明的标签。</p><p class="ql-block">小友知道我的意思,他要我点名,我不假思索地说出几个人的名字,小友马上说,他们还好,不仅健康,一位能骑车,另一位还能骑摩托。</p><p class="ql-block">第二天,他们来了。一阵寒暄之后,开始饮茶。一边喝着,一边追寻时光的记忆,仿彿在斑驳的光影里穿梭,几十年前的往事仍记得那么清晰!</p> <p class="ql-block">这个小厂叫电镀厂。它原是某厂的电镀车间,从六十年代中期起,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引发了办新厂、老厂扩张的热潮。我在60年代初,办了个电器按装队,干了不到两年,经济政策收紧,便感觉不大利索,办不下去了,便把这个按装队“献”给了工业局,局长让我挑个厂去做副手也算安配。我反复掂量,还是找个我有用、需要我的工作,那就挑技术工作干吧!正好这个电镀车间要独立办厂,局长问我懂不懂化学,想找这么个人去。我当即觉得这是点好差事,我高中时代就喜欢化学,特別愿上实验课,便想去看看。到了厂里见到筹备处的一位准厂长,是位抗日老干部。他跟我说,正在建化验室,请了个人要价太大,搁起来了。我问他有没有化验方案,他拿出了一本手抄的本子,说是从天津自行车厂电镀车间抄回来的,我翻了翻,马上答应下来,准厂长很高兴,说要替我到局里办调动手续,叫我准备准备。商量好,我去找我高中时的化学老师,才知道他因为57年的事在某个矿劳改。我叫一位同学陪着,找见李老师。交谈了一个上午,想请李老师吃点午饭,不允,我便返回城里。过了几天,便釆购回大件,茂福炉、恒温箱、万分之一的天平,托盘天平,以及烧瓶、试管、滴瓶、吸管等物,又找了两间房,并搭建了化验台子,请计量局安装了天平,又去购买了试剂,很快就开张了,老厂长看我摇烧瓶的架式,说我是个老把式,我也十分感谢他的信任。他答应我去趟北京,买一些国家标准等书藉。那天,从前门大街的书店出来,到东安市场古旧书店又转悠了半天,真不白去,且是意外的收获,我搜索到一本苏联在苏德战争前出版的一部俄文版辞书,叫《电镀工艺手册》,很厚的一册,内容十分翔实,不像今天网上的一些专家,说到要钱处,就鬼头鬼脸,不像个东西。这书很专业,对某一镀种,不仅列出配方,还列出工艺条件,事故处理等事项,总之,你照着去做,就一定能做到底!真好,临离开书店,我和他们约定,买一部俄汉工程辞典,他们答应找到即给我写信。我带回《电镀工艺手册》,就像把李老师请在身边一样。</p><p class="ql-block">我觉得,电镀厂的发展得益于满足了市场需求。当时,供电局的输电铁件需要镀锌,几乎天天都是他们的铁件。机车厂的装饰件需要镀铬,我们就筑了个镀铬糟,很快投入了生产。上上下下,看见亮豁豁的镀铬件,高兴得手舞足蹈!省报记者站站长是我的一中校友,他报道了几次,说是此项成就弥补了大同的空缺,我只能装聋作哑,不便说破。多年之后,我们在市委作了同事,我才告诉他,什幺创新?什么弥补?这是苏联上世纪四十年代出版的辞书,照着做就行了。被此哈哈一乐。</p> <p class="ql-block">社会上的像章制作高潮来临时,给了这个小厂一次大机会。当时,厂里派出许多技术人材支援兄弟单位进行制作。我写了一个小册子:《铝氧化与电抛光》。我被几家单位邀请去作指导。西门外的一个部队派来了一个宋参谋,叫我去他那儿帮忙。他们的生产车间比空军的还大,还有一个吨位很大的冲压机,日夜不停地在轧制像章。多次接送之后,我有点不自在,宋参谋不仅给我发了一套半新不旧的军装,还为我发了一个出入军营的证件。市像章办公室召我,告诉我说,市里准备筹建象章一厂、像章二厂,叫我担当技术培训工作。邻近的县、市也派人来找电镀厂。那本《铝氧化与电抛光》由像章二厂印了很多册,但许多单位索要此书,电镀厂革委老主任说,要以电镀厂的名义印上一些,接待来访的厂家。我知道,此工艺也并非独创,全是那本俄文书里的东西。只是我在小册子里,加了个序言。我在序言中写道,一枚像章便是一面旗帜,更是一种理想,它犹如战斗的号角,更是胜利的标志。还有许多排比句,真是淋漓酣畅。我对工艺路线、工艺程序很有把握,因为我已试过,但还觉得应该对我的老厂有所贡献,便每次回厂带一些像章(这些像章是帮忙单位赠送我的),分发给工友们,厂革委主任也非常高兴。</p><p class="ql-block">许多年后,才清晰地知晓,像章高潮是中国植根已久的崇拜文化产物,它与小小的红宝书一起,成就了崇拜文化的时尚。</p> <p class="ql-block">文革结束之后,原来依靠我们镀件的大主顾,都各自上了该上的镀种,电镀厂被凉起来了。厂里为了生存,又上车灯,改为汽车灯具厂,我还到广东顺德去采买回计划外冲床。但终因不能适应市场,厂子终于关门大吉。</p> <p class="ql-block">我为什么这么谈论一个小厂的兴衰?因为好多厂都与电镀厂一样,说黄就黄了。电石厂、树脂厂、鞋厂、煤气厂,等等。工人苦吟吟地下了岗,不知会面临何种局面。多年来,我们始终依赖于社会结构而生存,做工的人群习惯于在某个工厂上班,以工资安排自己的生活。上班——犹如在社会上给自己找到一个锚定点。有了这个点,才有了人的存在与尊严。那时,离开公有企业,无论谁都找不到任何工作来养家糊口。这就是公有制给生活创建了秩序。它让一个人不需要主动思考每天要去做什么,如何使用大块的时间消费自己。工厂会支配你的时间,它能给你创建张弛有度的节奏。工人最怕的是无工可做。当年的“六二压”的滋味非常痛苦。人们虽说挣得不多,但活在有张力的结构中,既有一定的压力,又能感受到松弛。恰当的结构可以让人持久地拥有一种舒适的生活体验。</p> <p class="ql-block">现在让我们回到多元化体制中,谈一点产业史。民国年间,大同已经能够生产精煤、焦炭、石墨、钢铁、水泥、炸药、电石、云母、玻璃、酒精、麻黄碱等各类工业原料,而且产量、质量都稳步提高。大同那时生产的各类日用工业品,能记得的也很繁多:骆驼牌、天马牌、船牌火柴;三光牌、佛手牌、光明牌肥皂、香皂、药皂、雪花膏;八卦牌白酒、黄酒、啤酒、酒精;钟鼎牌蛋白粉、蛋黄粉、盐黄粉;绿寿星牌头等面粉;红寿星牌二等面粉;树叶牌面粉;各类棉毛纺织品、裘革制品、各种鞋帽、各色首饰、各类调味品、铜器、铁器等各种用品琳琅满目,数不胜数。</p><p class="ql-block">一个内陆小县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够发展起门类齐全的近代工商业体系,制造出品种繁多的近代工业产品,实属不易。</p><p class="ql-block">特别需要说说煤炭。清宣统元年(1909年),保晋矿务公司大同分公司成立,揭开了大同近代机械采煤的序幕,其间,大同相继开办了积成、义昌、裕晋、同宝、瑞丰、宝恒等一些较大煤矿,而这一时期开办的小煤窑不下千座,土法开采的矿井年产量平均在5万吨左右。1920年至1936年间,大同初具规模的煤矿达95处,最高年产量为116.8万吨。实现半机械化生产的有保晋、同宝、宝恒、晋北四大煤矿公司。大同优质煤远销至北平、天津、保定、上海、广东、香港,还出口日本。1942年,大同煤炭年产量达到251万吨,大部被日本掠夺。</p><p class="ql-block">近代大同电力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1913年起到1944年,大同陆续形成了29800 多千瓦的发电能力。先后投产的发电单位有山西省公营事业董事会大通面粉公司电灯厂、大同首善医院、大同义记电灯股份有限公司、大同兴农酒精厂电灯部、晋北矿务局大同煤矿输变电工程部、大同岩岭电厂、大同平旺电厂。发电量基本满足了当时大同城市居民用电和主要厂矿工业用电,促进了大同工商业的发展。</p><p class="ql-block">近代大同机械工业蜂踊而起,超常发展,徳义炉、东德义炉、西德义炉、同义兴铁工厂、西北机械修理厂以及恒丰铁工厂、久保铁工厂、振兴铁工厂、恒兴铁工厂、恒盛铁工厂、同昌铁工厂、正大铁工厂、金同义铁工厂、义成铁工厂、福感铁工厂、友联铁工厂、南德义炉、等。</p><p class="ql-block">大同近代制鞋作坊,1934年曾发展到38家,生产京式高档鞋、靴的“京庄”和生产本地特色产品的“同庄”平分秋色。布鞋、皮鞋、毡鞋等,还销往归绥(今之呼和浩特)。</p><p class="ql-block">大同制帽业生产的品种有毡帽、礼帽、草帽、瓜壳帽等,民国时期即年产2万多顶。</p><p class="ql-block">大同近代建筑材料工业风起云涌,上马很快。1937年后拖皮、狼儿沟修建的两座连续生产石灰的“满洲窑”,产量即达2万多吨。大同最早的水泥厂是1932年筹建的西北洋灰厂大同分厂,至1935年已初具规模。1939年口泉洋灰厂建起,到1945 年水泥总产量达1万多吨。</p><p class="ql-block">近代,大同中成药加工业已经相当成熟。老城内30多家字号,生产和加工各类</p><p class="ql-block">饮片及丸剂、散剂、汤剂等成药。r</p> <p class="ql-block">毋庸置疑,正是近代为大同奠定了工商业基础之后,才成为山西省第二大城市、全国13个较大城市之一、国家能源重化基地。</p><p class="ql-block">我还记得,四大街八小巷,大小店铺一家挨着一家,就我上小学时的柴市角一带就有四、五家纸铺。</p><p class="ql-block">据统计,从清朝末年到 1937年大同沦陷前,旧商号有850余家。德泰钰”,绸布店“恒丽魁”,珠宝店“德胜荣”,药铺“德仁堂”,副食品有“郭肉铺”“王面铺”。大同的店铺“尤以钱铺最多,竟达 340余家”(《山西省志》1917年文会编)。</p><p class="ql-block">大同的制铜业很发达,清代大同生产的铜火锅蜚声全国,时有“五台山买佛,大同城买锅”之说。清朝末年,大同有铜器作坊70余家,年产值10余万银元。</p><p class="ql-block">现在回到我们谈论的工业企业。以1991年为例:总共有企业850个。中央企业38个;地方企业612个;其中,省营企业9个;市营企业128个;区营企业118;城镇街↘道工业122个;乡村乡镇工业106个。</p><p class="ql-block">年末全部职工人数571023人,其中女职工184209人</p><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不适应市场变化而被淘汰的市级企业,现在叫不出名称来,可见市场的力量!但真正活过的每一刻,都已深深镌刻在时间的纹理里,似手被疏漏的生活片段,其实并未遗失,而是在等待新的篇章开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数据提供坐标,生活却需要感官去体悟。恰如有些风景需要用相册去保存,而更多的细节,需要我们在当下的生活中,用感官及心灵去感受。在时间的沟壑里,埋藏着那些平淡乏味或欢欣鼓舞的日子,只要我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记录、去感受,便是完美的日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