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澳大利亚</b>(The 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位于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由澳大利亚大陆、塔斯马尼亚岛等岛屿和海外领土组成。总面积7688200平方千米,大部分属温带气候。总人口2712万人 ,51.1%为英国及爱尔兰裔,约43.9%的居民信仰基督教。澳大利亚最早居民为澳大利亚土著。1770年,英国航海家詹姆斯·库克抵澳东海岸,宣布英国占有这片土地。1788年1月26日,英开始在澳建立殖民地,后来这一天被定为澳大利亚国庆日。1900年7月,英议会通过“澳大利亚联邦宪法”和“不列颠自治领条例”。1901年1月1日,澳各殖民区改为州,同年10月,成立澳大利亚联邦。1931年,澳大利亚成为英联邦内的独立国家。澳大利亚为发达的现代化工业国家,是南半球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全球第四大农产品出口国,同时也是世界重要的矿产品生产和出口国。农牧业、采矿业为传统产业,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发展迅速,服务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主导产业,发展对外贸易,经济保持较快增长。澳大利亚社会环境稳定,金融体系规范,2021/2022财年,澳大利亚GDP为2.1万亿澳元,2023年人均GDP高达6.48万美元。<div><b>新西兰</b>(New Zealand)是澳大利亚的邻国,全国由南岛、北岛两个大岛和斯图尔特岛及其附近一些小岛组成。南北岛之间是库克海峡。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境多山,平原狭小,森林资源丰富。总面积约270000平方千米,总人口约533.8万,其中,欧洲移民后裔占67.8%,毛利人占17.8%。近一半居民信奉基督教。1350年起,毛利人在新西兰定居。1642年,荷兰航海者在新西兰登陆。1769年至1777年,英国库克船长先后5次到新西兰。此后英国向新西兰大批移民并宣布占领。1840年2月6日,英国迫使毛利人族长签订《怀唐伊条约》,新西兰成为英国殖民地。1907年独立,成为英国自治领,政治、经济、外交受英国控制。1947年,新西兰成为主权国家,但仍属于英联邦成员。新西兰也是发达国家,2022年GDP为2427亿美元,人均GDP约4.7万美元。经济以农牧业为主,农牧产品出口约占出口总量的50%。羊肉和奶制品出口量居世界第一位,羊毛出口量居世界第三位。世界银行将新西兰列为世界上最方便营商的国家之一,其经济成功地从以农业为主,转型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业化市场经济。</div> 我与锦华、志敏、李由四人的2025年<b>新春澳新游</b>,<b>以墨尔本为基地</b>,1月17日从上海经广州飞往墨尔本,2月5日从墨尔本经广州飞回上海,期间安排了随旅行社的去新西兰十日游、去悉尼三日游。 在墨尔本受到周志诚、周志康全家的热情招待和精心照料,亲友亲情时时暖在心头。 <p class="ql-block">住家附近就是宽阔漂亮的街心花园。地处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正是盛夏,却完全不能以“炎热”二字来形容夏日的墨尔本,在上海历经摄氏39、40度高温考验的我们,在澳洲处处感觉的是舒适。淌徉在公园草坪上,只要有树荫遮日,就能感觉凉爽;夜里睡觉不必开空调,还要盖棉被。多舒服啊!</p> 1月18日~20日和2月3日、4日,我们在侄儿侄女的陪同下,游玩了墨尔本的不少景点。 <b>墨尔本</b>(Melbourne),澳大利亚南部滨海城市,面积8831平方公里,人口523万,是仅次于悉尼的第二大城市。墨尔本是维多利亚州首府,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和国际大都市,是澳大利亚的文化、艺术与工业中心,南半球最负盛名的文化名城。墨尔本以纪念英国首相威廉·兰姆——第二代墨尔本子爵而命名,1847年由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宣告墨尔本市成立。墨尔本城市环境非常优雅,曾荣获联合国人居奖,并连续多年被经济学人智库评为“全球最宜居城市”。墨尔本有“澳大利亚文化之都”的美誉,也是国际闻名的时尚之都,其服饰、艺术、音乐、电视制作、电影、舞蹈等潮流文化均享誉全球。墨尔本是南半球第一个主办夏季奥运会的城市,一年一度的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F1赛车澳大利亚分站、墨尔本杯赛马等国际著名赛事都在墨尔本举行。 <b>联邦广场</b>(Federation Square)<br>位于市中心的雅拉河(Yarra River)河畔,是墨尔本最大的公众广场,占地面积3.2公顷。北靠弗林达斯路(Flinders St),西临圣基尔达路(St Kilda Rd),是一个开放式的多功能广场,墨尔本很多社会活动都会在此举行。联邦广场是澳大利亚结构最复杂、最宏大的建筑项目之一。联邦广场独特的、超现实的抽象主义建筑风格,颜色与格调洋溢着浓厚的澳大利亚土著文化色彩,体现了澳大利亚国民对源远流长的土著文化和土著居民祖辈的尊重。 <b>圣保罗大教堂</b>(St Paul's Cathedral)<br>是澳大利亚圣公会墨尔本教区的主教座堂,是墨尔本的重要地标。位于墨尔本市中心,斯旺斯顿街和弗林德斯街的东北转角,弗林德斯火车站的斜对面,于1880年奠基,1891年竣工。1932年,教堂又加了3根尖塔,使它看起来更加雄伟。教堂外面的草坪上竖立着一个高大塑像,是由墨尔本雕塑家吉伯所做的以纪念澳大利亚早期移民的探险家马修·弗林德斯。青石是这座哥德式大教堂的主要建材,使得大教堂更加庄严肃穆。 <b>弗林德斯火车站</b>(Flinders Street Railway Station)<br>墨尔本中央火车站,又称弗林顿斯大道火车站。是墨尔本市的总站,集合所有城市火车的换乘,如同墨尔本发散型火车网络的圆心。“钟下等我,不见不散“,是墨尔本非常重要的交通枢纽。这幢百年的米黄色文艺复兴式建筑物,已成为墨尔本的著名标志。<br>弗林德斯街站是澳大利亚最早的火车站。1854年,一座小小的木头房子作为火车站出现在伊丽莎白街头,这就是弗林德斯火车站的前身、澳大利亚最古老的城市火车站。车站运营那天也是澳大利亚第一次出现蒸汽火车的日子,它为澳大利亚带来了蒸汽动力和工业文明。现在的弗林德斯火车站建于1901年,该建筑是1851年在维多利亚内陆发现金矿后、淘金热期间财富集中到墨尔本城的象征。1993年,墨尔本政府决定将车站的外墙漆回原本的颜色,恢复彩色的玻璃窗,主要的建筑也进行了维护,但外观始终保留着维多利亚时代的风格,陪伴着栅栏外一直淙淙流淌的雅拉河。 <b>唐人街</b>(Chinatown Melbourne)<br>位于斯旺斯顿街(Swanston Street)和春天街(Spring Street)两条南北向的大街之间,被一条东西走向的单行道——小柏克街(Little Bourke Street)穿过。这条街长约900多米,是澳大利亚最早的唐人街之一,有着超过150年的历史。<br>唐人街共有四处碑坊,东、西段头尾各二个,都是统一式明清风格的仿古建筑,从外面看都统一写有《墨尔本唐人街》,只有碑背面写的不同,东段街头背面写有《东泰》、街尾背面《日昇》,西段街头背面《西华》、街尾背面《月桓》。象征当地华裔华人对美好生活的祝福与原望。<br>棂星门是仿南京市南天棂星门而建的牌坊,牌坊内有国父孙中山先生铜雕塑,牌坊也是通往澳华博物馆和后天廟的门户。澳华博物馆是纪念维多利亚建州150周年,于1985年11月建造。馆里保留了唐人街建立之初以及华人移民时历史图片、文件、实物,让人体验当年华人的生活情景。 <b>斯旺斯顿街</b>(Swanston Street) <b>墨尔本市政厅</b>(Melbourne Town Hall)<br>位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市中心,坐落在斯旺斯顿街和科林斯街的交汇处。这座建筑由当地著名建筑师约瑟夫·里德设计,风格为第二帝国风格,融合了新古典主义和维多利亚式建筑的特点,是维多利亚式建筑的瑰宝。 <p class="ql-block"><b>维多利亚州立图书馆</b>(State Library of Victoria)</p><p class="ql-block">原名墨尔本公共图书馆,位于墨尔本市中心,始建于1854年,已经有170多年的历史了,是澳大利亚最古老的图书馆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免费图书馆之一。</p> 图书馆里有大量的藏书,彰显着一座城市独特的气质。该馆秉承图书馆作为“人民的大学”的理念向市民免费开放,每年吸引近两百万读者到馆阅读。 <b>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 </b>Royal Melbourn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University(简称RMIT University)是一所集理工科学、设计艺术和商科的国际性综合大学,也是澳大利亚历史最悠久的领军高等教育学府之一。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成立于1887年,前身是工人学院,旨在为墨尔本的劳动人民提供教育。1934年,工人学院采用新名称墨尔本技术学院。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学校培训了20000名通信军人和2000名军人进行弹药生产。毕业生最终组成了澳大利亚皇家空军的大部分通讯官。1954年,学院被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授予皇家赞助,以表彰其对英联邦的教育服务和对战争的贡献。它更名为皇家墨尔本技术学院,是澳大利亚唯一有权使用前缀“皇家”和君主制徽章的高等教育机构。1992年,学校根据州立法获得大学地位,并采用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名称(RMIT University)。 2023年皇家墨尔本理工学院在U.S.News全球最佳大学中排名209 ,2024年皇家墨尔本理工学院在QS世界大学中排名140。 <div><b>RMIT创始人弗朗西斯・奥蒙德雕像</b></div>1887 年,牧民弗朗西斯・奥蒙德承诺出资 5 英镑,在慈善事业基础上建立了工人学院,旨在为墨尔本的劳动人民提供教育。成立仅一年后,学院就为男性和女性提供技术、商业和艺术领域的课程,学生能获得与各个行业相关的应用技能,课程内容丰富多样,涵盖算术、代数、簿记、速记、物理、生理学和摄影等方面。 <p class="ql-block"><b>墨尔本旧监狱</b>曾经是高度设防的监狱,1929年关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为关押战犯而短暂使用过,现已变成了旅游景点。这个监狱之所以有名,是因为曾经关押和处决过澳大利亚昔日家喻户晓的绿林大贼耐德凯利(Ned Kelly),耐德凯利和他的团伙曾经在不造成任何伤亡的情况下成功抢劫银行巨款,曾成功闯入警察局把警察反绑起来、夺走警服自行穿上继续出外大摇大摆,也曾在一次与警察的冲突中杀死三名警察,但他也做一些接济穷人的善举。1879年,警方悬赏8000英镑通缉他,这在当时是澳大利亚几个普通工人一辈子的工资收入,他在1880年被捕,同年十一月被执行绞刑。这位绿林大盗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一百多年来被多次改编成小说、电视剧、文学作品和电影,包括2003年拍摄的好莱坞电影《法外狂徒》(希斯·莱杰主演)。</p> <b>35路电车</b>是墨尔本环中心城区的<b>免费观光电车</b>,也是墨尔本市民的出行交通工具之一。我们也乘坐体验了一回。 <b>在车站候车</b> <b>墨尔本艺术中心</b>(Arts Centre Melbourne)<br>也被叫做维多利亚艺术中心(Victorian Arts Centre),是大型交响及古典作品演奏会的专用演出场地。其范围包括位于雅拉河南岸的剧院(Theatres)以及墨尔本音乐厅(Melbourne Concert Hall),在此2厅院中另有会议厅、宴会厅、餐厅、画廊、博物馆、艺品店等。艺术中心为一综合大厦,除画廊,博物馆还有酒吧,咖啡座,餐厅,不少墨市人喜欢周末在此感受一下文化和艺术的氛围。艺术中心有导游带领游客参观。<br>剧院高耸的尖塔外型,有如旋舞的裙子,高达162米,造型之美已获国际肯定,也是墨尔本醒目的地标,尤其当夜晚来临,这座不断变换颜色的高塔,也就成了墨尔本夜空中最灿烂的高柱。 <b>战争纪念馆</b>(Shrine of Remembrance)<div>是为了纪念11万4千多名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维多利亚州士兵,其中1万9千名在欧洲战场上牺牲的士兵而建造的,于1934年正式建成对外开放。这座庄严的建筑采用了希腊古典式的设计风格,纪念馆正面的浮雕取材于古希腊神话中的和平女神的图案,象征著这些士兵为和平而战。</div> <p class="ql-block">纪念馆前有一广场,广场北端有座<b>纪念碑</b>,碑顶上有战士扛着牺牲者尸体的雕像,下刻1939-45字样,显然这是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抗击法西斯而牺牲的战士。纪念碑下有一个圣火坛,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1956年亲手点燃的。几十年来无论这个城市发生了多么巨大的变迁,也无论是春夏秋冬,这堆圣火总是默默地燃烧着,她象征着那些为和平而献身的士兵们的灵魂永存。</p> <b>墨尔本皇家植物园</b>(Royal Botanic Gardens Melbourne)<div>位于墨尔本市南雅拉(South Yarra)的鸟林大道(Birdwood Avenue),在市中心以南约五公里的地方,占地38公顷,始建于1846年。花园以19世纪园林艺术布置,植有大量世界上罕见的植物和澳大利亚本土植物,佳木葱茏,芳草如茵,曲径通幽。是全世界设计最好的植物园之一。</div> 位于墨城东南的<b>查斯顿购物中心</b>(Chadstone)是南半球最大的购物中心,面积达19万平方米,亦是全球第三大的购物中心。 <b>雅拉河</b>(Yarra River)<div>是流经墨尔本的主要大河流,全长242公里,起源于澳大利亚东部山脉,源头是凉爽的温带雨林、古老的荒野之地。雅拉河穿过墨尔本,在菲利普湾(Port Phillip Bay)流入大海,是哺育墨尔本的母亲河,基本上墨城是沿着雅拉河而兴建的。</div> <b>雅拉河</b>是墨尔本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静静流淌的雅拉河成为了人们周末和晚上散步的最佳去处,很多情侣👫都喜欢手牵手漫步在雅拉河畔,迎着微风,看着两岸的美景,沿着河畔静静的享受浪漫与温馨。 <p class="ql-block">墨尔本不乏遍布全世界的<b>麦当劳餐厅</b>和<b>快递小哥</b></p> 我们在<b>雅拉河码头登上游船</b>,开始一小时的<b>下游之旅</b>,体验墨尔本著名的港口和船坞的迷人历史与生动现状。在航行风景优美的水道时,沉浸在迷人的景观中。从往昔岁月的历史地标,到繁荣的现代港口,雅拉河巡游之旅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展现了墨尔本的过去与现在。 途径位于南码头的<b>墨尔本会展中心</b>(Melbourne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Centre),设有展览馆、可容纳5500人的全体会议厅、可容纳2468人的第二会议厅、金矿剧院和克拉伦登礼堂等空间,可供举办会议、展览、晚会及演唱会等使用。2013年,该会展中心获得世界旅游大奖“亚洲及澳大利亚地区年度杰出会展中心奖”。 <b>墨尔本之星摩天轮</b>(Melbourne Star Observation Wheel),南半球最高的摩天轮。 翱翔于空中的直升飞机,看着它降落在雅拉河畔的平台上。 <b>墨尔本泛太平洋酒店</b>(Pan Pacific Melbourne) <b>澳大利亚国家航运公司</b>(ANL CONTAINER LINE PTY LIMITED) 日本MOL(商船三井)旗下GEARBULK公司的<b>“Plover Arrow”轮</b>,正静静地停靠在雅拉河码头边。这是一艘建造于2019年的36000吨散杂货船,MOL的干散货船总数达338艘,是世界上最大的干散货船队。 又看到了熟悉的<b>集装箱码头</b>,满载集装箱的大船一艘是“Spirit of Melbourne”渡轮公司的,一艘是台湾“阳明海运”的。 <p class="ql-block">在雅拉河口可以看到各种船舶,有远洋集装箱船、大型邮轮、小型游艇,甚至远远望见一艘中远海运的油船“榕林湾”轮。在澳大利亚遇见中国远洋船,好亲切啊!</p> 游船靠岸下船的地方是<b>威廉斯敦小镇</b>(Williamstown),这个充满历史感的小镇建于1837年,曾经是墨尔本的第一个港口,拥有辉煌的航海历史。在这里还可以品尝极具风味的网红冰淇淋! 附近的<b>Point Gellibrand</b>,能够欣赏到美丽的海景和周边景色,是拍照留念的好去处。 <b>丹顿农山</b>(Mount Dandenon)<div>位于墨尔本东郊,距离墨尔本市区约35公里。1987年,为了保护丹顿农山脉大面积的森林而成立了<b>国家公园</b>(Dandenong Ranges National Park)。丹顿农山脉国家公园整体被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东格拉森林、蕨类植物溪谷、雪博鲁克森林、奥林达森林和伊夫林山森林,这些葱郁的绿色森林成为公园最大的特色。</div><div>位于东格拉森林的<b>丹顿农山高点</b>(SkyHigh Mount Dandenong)是国家公园的制高点,有一个花园和一家餐厅,可以一览墨尔本东部全景;蕨类植物溪谷是丹顿农山脉国家公园西南部分;奥林达森林位于丹顿农山东部坡面;伊夫林山森林则位于国家公园最北面。</div> 在墨尔本期间,侄女陪同我们参加了<b>丹顿农山-酒庄-普芬比利蒸汽小火车</b>的一日游。旅游车直接送我们登上丹顿农山顶,领略了一览众山小的美景。 <b>CHANDON酒庄</b>是一个充满法式田园风情的宝藏地,酒庄主要生产气泡酒和香槟,价格特别贵、环境超级美! 阳光洒在葡萄架上,空气清新,一进门就能看到一大片绿油油的葡萄园,特别适合晒太阳聊天。 酒庄就是个大花园,到处都是拍照取景的好去处。 午餐是到附近的另一家酒庄-——<b>野牛溪酒庄</b>(Wild Cattle Creek)的餐厅,价格较平民化。 其实野牛溪酒庄的风景也不错。 <b>普芬比利蒸汽小火车</b>(Puffing Billy Railway)<br>作为现存保留最好的蒸汽火车之一,是墨尔本最引人入胜的旅游项目之一。<div>上世纪初,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为开发其偏远地区而修通了四条低成本的762毫米(2′6″)铁路线,普芬比利铁路就是其中的一条。这条铁路于1900年12月18日通车,连接Upper Ferntree Gully和简布鲁克(Gembrook),这条铁路由于1953年的一次塌方而受阻,再加上营运亏损而于当年关闭。现在看到的连接贝尔格雷夫(Belgrave)和简布鲁克(Gembrook)的这条线是原先铁路的主要部分,它贯穿森林、长满蕨类植物的山沟以及农地。这条铁路在600多位义务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除圣诞节外每天保持运行。</div> 我们在 Lakeside dep 车站上车,司机已经整装待发。还从来没乘过双腿悬在车外的火车,大概只有从印度电影中看到过吧! 蒸汽火车一路穿梭于风景如画的丹顿农山脉中,不时会经过一些村庄、学校、道口,更多的是穿行于森林、山坡中,驶过数十米高的木制栈桥,经过一个小时的车程,到达终点 Belgrave 车站。 蒸汽火车穿树林、过木桥,<b>风景如画</b>! 听导游介绍,普芬比利蒸汽小火车的所有工作人员,除了火车司机,<b>全部都是志愿者</b>担任,全都是义务劳动、分文不取。真为他们的“雷锋精神”所感动!谨录下他们的部分身影。 <b>大洋路</b>(Great Ocean Road)<br>位于墨尔本西部,是为纪念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士兵修建的一条道路,参与建设的人也包括许多参战老兵,共有3000余工人为此付出了艰辛的汗水。大洋路于1919年开始动工,1932年全线贯通。20世纪80年代初正式被定为国家自然公园对游客开放。<br>在悬崖峭壁中间开辟出来的大洋路,沿着维多利亚州西海岸蜿蜒伸展,正式的起点是托尔坎(Torquay),终点是亚伦斯福特(Allansford),全长276公里,沿途奇景迭出,世界上没有第二条路可以媲美。 沿途几乎不到一公里就是个绝景,耸立在海上的岩柱没有一块是相同的。夕阳斜照、群鸟飞舞,是许多人一辈子可能都见不到的美景。<b>大洋路沿岸的壮阔波澜和笔直绝壁,是上帝的鬼斧神工。</b>从墨尔本到亚伦斯福特沿途经过不少大城小镇,包括:吉朗(Geelong)、托尔坎(Torquay)、阿波罗湾(Apollo Bay)、坎贝尔港(Port Campbell)等。<div>侄儿驾车花了一天半时间带我们游历了大洋路的主要景点,即第一天早晨从墨尔本家中出发,沿大洋路一路游览,晚上入住坎贝尔港的一家民宿;第二天上午回程,也游览一些景点,中午抵达墨尔本。</div> <b>吉朗</b>(Geelong), 墨尔本西南76公里,是著名大洋路的入口。是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仅次于首府墨尔本的第二大城,人口28万左右。1849年始建,为全国最大的羊毛集散地和毛纺织工业、肉类加工工业中心。<div>Cunningham Pier 标志性的拱门建筑,是吉朗的标志性景点之一。<br></div> 散落在各处的木偶人原来是系船只的柱子,后来被艺术家发展成独特的艺术品,有的是水手,有的是士兵,漫步海边,寻找这些小惊喜,乐趣无穷。 可爱精致的<b>小红帽灯塔</b>是大洋路上的主要景点之一,自驾游必停景点。 灯塔始建于1891年,已有超过130年的历史,至今仍在使用,每晚都闪耀着灯光,指引着过往船只。<br>灯塔正式名称为<b>斯普利特角灯塔</b>(Split Point Lighthouse),塔身通体白色,塔顶为红色,因其独特的红白配色和可爱的外观,酷似戴着一顶红帽子,因此得名“<b>小红帽灯塔</b>”,也有当地人称之为“<b>白皇后灯塔</b>”。<br>灯塔塔高34米,矗立在80米高的海边悬崖上,远远望去像一位贵妇人戴着红色“帽子”站在海边。 小红帽灯塔周围有许多自然美景,包括心形礁石和鹰岩等。灯塔下方设有一个观景平台,在这里可以从高处欣赏到鹰岩的绝佳美景以及广阔的海景。 开过洛恩小镇不远,有个<b>巴顿角观景台</b>(Cape Patton Lookout),这里的地势很高,能让你一览众山小,站在高处,强烈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 入住在坎贝尔港的 <b>Sea Foam Villas 民宿</b>,隔壁两个小女孩刚从海滩嬉戏回来,坐在阳台上吃面,好可爱哦! <b>坎贝尔港</b>(Port Campbell)在大洋路西端的坎贝尔小湾入口处的天然峡谷上,距离大洋路上的小镇阿波罗贝(Apollo Bay)约100公里,距离墨尔本西南方的吉朗市208公里。大洋路最知名的景点十二门徒、洛克阿德峡谷和伦敦断桥就位于小镇以南海边的坎贝尔港国家公园内,而坎贝尔港则是距离最近的小镇,很多自驾的游客也就把坎贝尔港当成了大洋路的终点,到了坎贝尔港也就意味着大洋路之旅即将结束。 <p class="ql-block">坎贝尔港还留有一个<b>古老的小码头</b>,很有历史陈旧感却又维护一新。有一台固定的小塔吊,正好看到在吊运游艇下海。</p> 夕阳下的美女、小孩、狗与海鸥,构成一幅美丽的生活趣景图。 <p class="ql-block"><b>十二门徒石</b>(The Twelve Apostles)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澳大利亚于1964年建立坎贝尔港国家公园(Port Campbell National Park),以亚历山大·坎贝尔船长的名字命名。</p><p class="ql-block">在坎贝尔港国家公园内的海岸线坐落着经过几百万年的风化和海水侵蚀形成的12个断壁岩石。矗立在湛蓝的海洋中的独立礁石,形态各异,犹如人的面孔,称为“<b>十二使徒岩</b>”。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塑造了令人惊叹的壮阔雄伟的奇景。早期有三座已经倒塌,只有退潮时才能看到,2013年中一阵狂风暴雨后又有一座倒塌,只有八座屹立不倒。</p> 夕阳下的十二门徒石以及大海、云层金光灿烂,十分耀眼。 我们欣赏着夕阳美景,静待满天星辰。 第二天清晨,再次来到十二使徒岩,观赏日出朝霞满天辉。 褪去朝霞后的碧海蓝天,干净通透,连得人的呼吸都觉得更爽了。 <b>吉步森阶梯</b>(Gibson Steps Beach)<br>距离十二门徒最近的就是吉步森阶梯了。沿着长长的阶梯走下去,可以在海滩上近距离欣赏到巨大的岩柱。而十二门徒只能从观景台上远眺。这个地方相对小众,但绝对值得一去,还能看到沙滩上的超大蓝色岩柱哦! 在这里可以享受到细腻的沙滩、壮阔的海面以及背后十二门徒中的两块大石头,给人一种天涯尽头的壮阔感。最棒的是,这里没有拥挤的人群和碍眼的栏杆,可以尽情享受拍照的乐趣。 <b>洛克阿德峡谷</b>(Loch Ard Gorge)<br>在十九世纪,巴斯海峡是为补给船只和运送罪犯或移民到维多利亚州和新南威尔士州殖民地的一个主要的航运通道。可惜在这崎岖荒凉的海岸,海上经常浓雾弥漫,风大浪高,缺少灯塔,使得航行极为困难、充满危险,很多船只在此沉没。最有名的是洛克阿德号(Loch Ard)在此沉没,洛克阿德峡谷由此命名。1878年6月1日一艘名为“Loch Ard”的英国移民船在开往墨尔本的途中触礁遇难,52人死亡,只有2人生还。后人为了纪念这些遇难者,修筑了52座坟墓,并将这个地方起名为“Loch Ard”。洛克阿德峡谷距离十二使徒岩只有约2公里,在这里可以近距离观赏峡谷的岩石景观,并可以顺著峡谷悬梯下到海边,漫步赏景。 上图的<b>剃刀背岩</b>(The Razorback)和下图的<b>伦敦断桥</b>(London Bridge),都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b>伦敦断桥</b><br>以前这个岩石是突出海面与陆地连接的岬,由于海浪的侵蚀冲刷形成2个圆洞,正好成双拱形,所以起名为“<b>伦敦桥</b>”。在1990年1月15日的傍晚时分,与陆地连接的圆洞突然塌落,与大陆脱离形成的断桥。大自然的力量是巨大的,大自然塑造的景观有一种人工无法比拟的神奇。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 style=""><b>谢谢观赏,未完待续!</b></fon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