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之《局外人》

谢玉盛

<p class="ql-block">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作家阿尔贝· 加缪的作品,笔者读过两本,第一本是《鼠* 疫》,疫* 情期间读过,写了一个美篇,不幸被封(被私密,只能自己看)。这一本《局外人》,得小心翼翼,别触碰M 感词——笔者先警告自己。</p> <p class="ql-block">《局外人》的情节并不复杂。主人公默尔索是一个对生活对人世相当“冷* 漠”的人。一次与朋友在海边游玩,无意中开枪打死了人。在庭* 审中,司*法系* 统完全背离案件本身,检* 察* 官关注的是他在母亲葬礼上不合时宜的表现,他与女朋友的亲密关系,看电影时毫无忧伤的态度,这一切,说明他没有人性,没有道德原则,判了他死* 刑。这种审* 判,暴露了社会的一个荒* 诞现实:评价某人时,不是评价他的行为,而是评判他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期待,即社会认可的那种虚* 伪的表演。</p> <p class="ql-block">默尔索从一开始出场,就将他的“冷* 漠”暴露无疑。比如,他无经济能力为母亲请佣工,将母亲送进了养老院;在母亲的葬礼上,他没有失声痛哭,第二天还和女朋友看喜剧电影;在与女朋友的关系上,他不肯表达爱的承诺;在庭* 审中,他无视律师的暗示,拒绝为自己陈述过* 失杀* 人的理由。他对生活中的一切都毫不上心,满不在乎。这个角色,初读让人费解,再读已不是那个默尔索了。</p> <p class="ql-block">二战后的法国,人们面临着战争的创伤,社会秩序的重建,传统价值观崩* 塌的阵痛。在这个混乱状态中,默尔索出现了。这是一个对荒* 诞社* 会不参* 与、不合* 作的典型人物。他看穿了社会的本质,在那个伪* 善的年代,人们被灌* 输各种奇怪的观* 念,和要求遵守的各种奇怪的规则,一句话,要大众配* 合表* 演。默尔索对此深恶痛绝,他认为所有的这些规则观念,都是人为的随意构建,与生命的本质没有任何联系。因此他拒绝接受社* 会强* 加给他的扭曲心灵的桎* 梏,而以局外人的身份存在。他向往的是一种自由真实的人生。</p> <p class="ql-block">小说的高潮出现在法庭。检* 察官站在道德的至高点上指点江山慷慨陈词:先生们,这不是一桩普通的杀* 人* 案,不是鲁莽之举,不是可以减* 刑的罪* 行。他没有表示过悔恨,他没有道德原则,没有灵魂和人性。在今天这个法庭上,宽容所产生的消极作用必须屈服于正义。他极度空虚的心灵已经变成一道可怕的深渊,产生了吞* 噬整个社* 会的危险。看,这分明是一桩替所谓“正义”和社会发声的谋* 杀宣言,它谋* 杀了觉* 醒的抗* 争者;它抛弃了法律,以假设代替事实,无比的高大上,除了煽情,没有任何真实存在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默尔索在法庭上一言不发,他冷静地观察着检* 察* 官的表演,心中哑然失笑。不过他忽然觉得:假如我就这样死了,显然比别人死得早,但谁都知道,生活不值得一过。我很清楚,一个人活三十岁还是七十岁没什么区别。假设特赦我,一想到还要再活二十年,我反而会心头一紧,这种感觉让我很害怕。</p> <p class="ql-block">默尔索最终还是被判了死刑。不知怎么的,读完《局外人》,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到当下年*轻人的“躺* 平”。生活压力的膨胀,阶* 层的固* 化,无意义的竞* 争,对远* 离生命本质的所谓“成功”的厌恶,让人不知何去何从。今天读《局外人》,从默尔索身上,我们仿佛看到一幅跨越时空的幻影。默尔索对那个社会的“冷* 漠”,是一种追求生命本真的抗* 争。这种抗* 争,既是主动的参与,也包含无奈的妥协。在这种进退之中,他完成了生命的觉醒。最后他以他的死* 亡告诉世人,在这个充满荒* 诞的世界里,远离浑浊,保持清醒是一个很艰难的选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谢谢亲朋好友的阅读。</p><p class="ql-block">本文图片来自豆包A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