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春意渐浓,教育扬帆起航,2025年2月27日上午,在江门市蓬江区农林双朗小学,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项目(特殊教育)论证会拉开帷幕。此次会议由广东省教育厅统筹指导,聚焦“情生 意动—孤独症儿童社交技能训练课程”和“融合教育背景下品德正向行为养成课程的建构与实践”项目的开题论证,致力于借助专家智慧优化项目设计,深度推动基础教育课程(特殊教育)改革的发展。江门市江华群华小学张彩莲老师担任本次论证会主持人。</p> <p class="ql-block"> 出席本次论证会的领导和专家有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黄志红博士、广东省教育研究院特殊教育教研员何非老师、华南师范大学沈光银教授、江门市蓬江区教师发展中心刘桂荣副主任、谢国刚老师以及课题组的全体成员。</p> <p class="ql-block"> 首先,江门市蓬江区教师发展中心刘桂荣副主任作会议致辞,对与会专家和项目组成员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刘桂荣副主任指出,融合教育是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领域,课程教学改革对于促进特殊学生与普通学生共同成长、提升教育公平性具有深远意义。他强调,本次论证会聚焦融合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旨在通过专家指导和项目实践,探索创新教学模式,推动融合教育内涵式发展。</p> <p class="ql-block"> 随后,江门市蓬江区教师发展中心谢国刚老师宣布项目立项文件,并为项目主持人颁发立项证书,标志着项目正式启动。他希望各项目团队在研究过程中扎实工作、勇于创新,为广东省融合教育事业贡献智慧与力量。</p> 深耕特教沃土 擘画融合蓝图 <p class="ql-block"> 在项目介绍环节,“情生 意动—孤独症儿童社交技能训练课程”项目主持人陈梅湛老师和“融合教育背景下品德正向行为养成课程的建构与实践”项目主持人容惠如老师,分别详细介绍了各自项目的背景、意义,精准界定了核心概念,阐述了理论依据,明确了目标、内容,分享了研究思路与方法,深入分析了重难点,还展示了实施计划等关键内容。展现了项目团队扎实的专业素养和对特殊教育事业的热忱。</p> 专家建言献策 共启改革新篇 <p class="ql-block"> 四位专家对两个项目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也从专业角度为项目的进一步优化指明了方向。</p><p class="ql-block"> 黄志红博士建议,课程目标应进一步细化,构建完备的指标体系,增强可操作性与可测量性;优化课程内容初、中、高阶段的连续性和进阶性,借鉴普通教育模式,将训练融入真实情境或任务,提升实用性;完善课程评价部分,补充量表或表现性评价任务等工具,使评价更具针对性和科学性。</p> <p class="ql-block"> 何非老师提出,项目组需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施情况,明确核心概念,精准界定孤独症儿童程度和社交技能重点领域,避免内容宽泛;细化实施方案中的建设任务,完善主要任务内容,使建设目标与孤独症儿童社交基本指标相匹配,增强与后续评价的对接;梳理相关评价指标,借助已有工具进行课程评价,提高可操作性,同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交需求设计训练内容,参考其他项目采用主题设计和情境化安排,并融入江门地区生活实际,增强规范性和实用性。</p> <p class="ql-block"> 沈光银教授指出,课程体系阶段划分需更清晰,各阶段社交技能训练应涵盖多种技能,从简单到复杂螺旋上升,例如细化情感认知活动设计;活动内容要加强学术支撑,通过文献梳理划分维度,增强典型性和适用性;教学应紧密结合孤独症儿童实际生活情境,注重教学与训练差异,提升教学效果。</p> <p class="ql-block"> 谢国刚老师鼓励教师通过查阅高质量论文和前人研究提升专业知识,注重研究过程性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根据数据实时调整研究方向;运用多元发展性评价方式做好特殊学生评价工作;重视成果总结与推广,形成可借鉴模式;鉴于课题周期紧张,提前规划论文发表等结题工作,确保顺利结题。</p> <p class="ql-block"> 此次开题论证会的圆满举行,不仅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项目组和所有参会老师提供了一个宝贵的交流与学习平台。在未来的研究与实践中,项目组将坚定不移地秉持“教研相长、知行合一”的科研理念,深耕融合教育研究领域,以理论创新推动实践发展,以实践成果反哺理论建设,为推进融合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p> <p class="ql-block">撰稿:徐淑芬</p><p class="ql-block">编辑:郑雅赛</p><p class="ql-block">一审一校:赵畅</p><p class="ql-block">二审二校:赵善明</p><p class="ql-block">三审三校:陈梅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