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性起伪修身,虚壹而静为学 ‍ ——我读《荀子》及其它

周光辉

壹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开篇的思索</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5年开年有两件事情引发了我的兴趣,一是DeepSeek横空出世,让不少人异常兴奋。一个国产的AI雏儿,取了个洋妞的名字。若许人奉若神器,趋之如过江之鲫,一时挤破了DeepSeek神秘得玄乎的门洞。当然,还有更多的菜鸟徘徊在DeepSeek的门槛前,茫然得不知所措;二是电影《哪吒2》从天而降,火爆得如漫天席地的旋风,就连小县城的影院都被挤爆了,手机满屏是“我命由我不由天”手舞足蹈的哪吒以及满嘴哲理语录的申公豹形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而我在读《荀子》,突然间心血来潮,想到一个有趣的问题,两千年前的荀子跟AI和哪吒有没有一些关联呢?为此,我特意询问无所不能的DeepSeek,竟然得到了肯定的回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AI写作依赖大量的数据积累,通过对海量文本的学习,分析语言模式、语义关系、写作风格等进行文本写作,这与荀子倡导的积累式学习有相似之处。只不过荀子强调的是人通过不断学习和品德修养来提升生命的价值,而人工智能是通过算法和数据来实现能力的提高。在人工智能写作中,准确的语言表达和规范的语义理解是基础,这与荀子追求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我的理解是,AI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模仿荀子的写作风格,但它却永远创造不出荀子的思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哪吒与父母的血肉深情,体现了荀子儒家学说的家庭伦理观念;而哪吒生为魔丸,努力摆脱命运的束缚,表现出强烈的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和对命运的抗争,则是对荀子隆礼重法思想的反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电影《哪吒》给我最深刻的思索是,电影叙事中对人性的剖析及对现实的批判,这与荀子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哪吒》不是高调的赞美诗,而是直击人性的善恶及现实的真相,这也体现出了荀子的批判精神。理性的批判精神是人类思想文明进步的本质特征,我们对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通俗理解就是彼此哲学观点相互批判性的论辩,这是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最值得称道的特色。唯有这种高度自由的思想环境和学术氛围,才创造出我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黄金时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给予我们的启示是,理性的批判精神是所有艺术生命力的基本逻辑。只有赞颂和说教的艺术是平庸而卑贱的,高调的赞颂与说教一旦沾染虚伪的烂泥,就连踩过它的鞋子都想扔掉。乌鸦的赞美诗再动听,沉寂的森林却无动于衷。大调的赞美交响被分辨出真伪,渐渐的就会被鼎沸的民间小调所淹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所有的AI都不会是万能的,唯有人类的思维和创造力才有实现万能的可能性。DeepSeek在一些现实问题上语焉不详,这就不是荀子的风格。真相被蒙上眼睛,惊慌的流言便四散奔走。DeepSeek选择性地回答现实性问题,也就证明它只是被控制的跛脚器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AI只能是辅助的工具,现实才是最好的教科书。当你生活在现实的世界里,遇到的真实是一堵封闭的墙,诚信是一道隔离的沟,善良是一条结冰的河。逐渐的真实就会转变为虚假,诚信就会变异为欺诈,善良就会蜕化为邪恶。AI拯救不了现实,也无法解决现实中所有的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荀子云:“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span></p> 贰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化性起伪的性恶论</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性恶论” 是荀子哲学思想体系中的核心观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揭示出人性内核的基因密码。将人性撕开来看,人性是双面的混合体,一面浮现出善的笑意,另一面显露出恶的面目。人性的善与恶,构成了生命存在的内源动力,成为定格生命意义的标签,生发为人类社会的纷繁世相,最终成为人类命运走向的原始动力。人性的善与恶遍布在人世间的每一个角落,体现在形形色色的人的心理与行为当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荀子•性恶》篇开宗明义:“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出语惊人,与孟子的性善论针锋相对。从此开启中国哲学史上人性论的核心议题,以致人性善恶观念泾渭分明的论争并流至今,并深深地融入到历代政治理念、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之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人之性恶”中的“性”,指人的天性,也就是说人与身俱来的本能。荀子说得很实在,“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这是一个人生来就有的生理欲望和物质欲求。“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目明而耳聪,不可学明矣。”这种生理性的本能,并不需要后天的学习。而且,人的天性中自然而然就有对美色、美声、美味、利益的追求以及对舒适安逸的喜好。“若夫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之者也。”人的这种本性无可厚非,但人的本性并不就会终止于这一步,它会顺势进一步的发展变化。“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人性中的好利、疾恶、耳目声色之欲,任其不加节制的发展,就会引发争夺、妒嫉、憎恶、伤害、残杀,从而使辞让、忠信、礼义等美好的品德丧失,导致社会的混乱和争斗,产生“犯分乱理” 的恶果,破坏社会的规则和秩序。这便是人性之恶的根源,是荀子对人性本质的深刻洞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可以说,荀子的性恶论是他一个世纪人生的切身体会和感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荀子出生于战国末期,七雄争霸天下,征伐不断,战乱频仍。“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之战,杀人盈城。”民不聊生,饿殍遍地,整个天下笼罩在战火纷飞的血雨腥风当中。荀子五十岁之前的经历有两种说法,一是说他潜心研学,形迹无踪。另一种说法是,他十五岁离开赵国,来到齐国的稷下学宫求学。当时的稷下学宫是名满天下的最高学府,荀子二十二岁首任学宫祭酒,也就是学宫的掌门人。此后,他分别于三十四岁、五十岁时再度出任稷下学宫的祭酒,成为儒家学派的领军人物。除了做学问外,荀子在五十七岁、六十七岁时两次担任楚国兰陵县令。在前秦儒家三大宗师中,唯有荀子将儒家治国理政的政治理想付诸于实践。在屈原命名的兰陵这块土地上,荀子将孔孟的仁政礼教及自己的隆礼重法推行开来,让一个在战乱中千疮百孔的地方,仅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便治理得井井有条。荀子做学问成为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做县令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政绩。在教育方面,他培养出了两位名垂青史的人物,一位是法家学说的创始人韩非,一位是秦朝开国丞相李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但荀子并非就是这样一个幸运之人,他的人生经历饱尝了战乱与人祸的灾难与痛苦,见证了种种人性的丑恶。</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荀子出生时正值秦楚大战,在他六岁那年,就听说了秦武王举鼎折足而死的悲惨故事。他在稷下学宫求学时,孟尝君被秦国扣为人质,上演了一幕“鸡鸣狗盗”的闹剧。荀子十八岁时,赵武灵王被自己的儿子活生生地饿死。公元前284年,秦、赵、楚、魏联合攻打齐国,荀子被迫离开稷下学宫去楚国。齐湣王逃亡,被楚将淖齿抽筋吊梁而死。荀子三十五岁那年,秦将白起攻破楚国都郢,火烧夷陵。荀子十分仰慕的屈原,面对山河破碎的故都旧乡,悲愤交加,投江自尽,这对荀子造成了强烈的心理冲击。公元前260年,赵国中秦反间计,赵孝成王用“纸上谈兵”的赵括替代老将廉颇,以致赵军大败,白起坑杀赵卒四十万人,只留下二百四十名弱小残兵回邯郸报信。荀子六十二岁时,遭遇楚国丞相黄歇的逐客之辱。春申君黄歇被小人李园利用,与李园之妹李环苟合怀孕,然后再送给没有子嗣的楚考烈王为妃,并生下假小楚王芈悍。随后楚宫内变,黄歇被李园乱刀砍死,一家老小抄斩,荀子“厉人怜王”的譬喻一语成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而最令荀子痛心疾首的还是自己弟子李斯和韩非的悲惨命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李斯是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是一位影响历史进程的人物。他二十岁时跟随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在荀子门下十五年。至秦庄襄王六年,李斯告别荀子,到秦国丞相吕不韦门下做门客。始皇二十六年,李斯被任命为丞相。在秦朝统一六国的过程中,李斯的谋略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参与发明了“皇帝”这一集三皇五帝于一身的专制天子的名号,并以自己擅长的小篆作为通行全国的标准文字,制定出了秦国的法律,统一了车轨和度量衡制度,推行了至今沿用的郡县制。作为儒家学派的嫡传弟子,李斯仅只接受了儒学思想中的“人世”理念及“尊君”思想,以致于后来背叛师尊儒道,在人性之恶的路上越走越远。他是“焚书坑儒”的首要推手,一手制造了坑杀四百六十多名儒生和方士的惨案。李斯不惜毁坏中国古代文化,首开钳制人们思想文化的恶劣开端,成为破坏中国古代文化首当其冲的罪人。作为情同手足的同门师兄弟,李斯诱导韩非入秦,然后又使奸计对韩非痛下杀手,致使韩非冤死狱中。为维护自己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高位,他与“指鹿为马”的赵高合谋,矫诏册立胡亥为帝,最后被赵高腰斩于咸阳集市,并被夷灭三族。李斯与韩非的人生命运,不仅成为荀子“最为老师”的最大痛点,也是对荀子性恶论最好的注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孟子的人性之善并非只是善,荀子的人性之恶也并非只是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孟子保持人性之善的最好做法是存心养性和反求诸己,而荀子去除人性之恶的最佳途径是“化性起伪”。“ 化性”是指改造本性,“起伪”是指通过后天的学习、教育和环境影响,通过个人的努力来培养善的道德,抑制人性之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荀子在《性恶》篇中对“化性起伪”阐述得很清楚:“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意思是一个人通过学习和实践这种人为的努力,有意识地去矫正人的天性中的恶性。“伪”是人为的意思,这与现代汉语“伪”的含义就大相径庭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孟子的性善论没有错,荀子的性恶论同样没有错,他们最终殊途同归。套用孔子的“克己复礼”和“为仁由己”,可以说,克恶复善,为善由己;克善复恶,为恶由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个人从生命的起点到生命的终点,并非就是一条直线似的趋向于善,也并非就是一条直线似的趋向于恶。任何一个人在其人生历程中,身处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道德价值取向以及人性善恶的选择上会有所偏向,有可能偏向于善的方面去发展,也有可能偏向于恶的方面去作为。再善的人也不是完全没有恶念,再恶的人也不是完全没有善的行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就社会整体而言,个体的善或恶不足以形成一种社会风气。但如果众多的善或恶相向汇合在一起,结成一股势流风行开来,那就足以影响到整个社会。在善与恶的作用力上,善的力量弱于恶的力量。善常常逆势而行,而恶常常顺势而为。这有如将一滴清水滴在一碗墨水之中,它很难改变墨水的颜色;而如果将一滴墨水滴在一碗清水之中,它很快就会污染水的清澈。这也就是让美德推行起来很难,它需要将个人的自我修养、社会的培养教育、习俗的规范约束、法律的处罚惩戒等形成合力,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而恶念流行开来就容易得多了,它会像洪水一样泛滥,会像瘟疫一样蔓延。欲望膨胀起来很快,私利横行起来很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人的本性有如一粒种子,这粒种子中埋藏着两个截然相对的基因,一个是善,一个是恶,这粒种子在人世间的土地上如何生长,取决于不同的人间环境。如果我们身处的环境是一泓明净温柔的湖水,四周风清舒爽,阳光明媚,草木谐美,百鸟和鸣。我们置身其间,身心平和安静,善念油然而生,身外的世界也随之温情而良善起来。而你如果陷身于污泥浊水的泥潭,身边全是臭鱼烂虾,没有一个干净的东西。你浑身被污染,想脱身泥潭,然而越挣扎却越陷越深,终至于没顶。头脑被邪恶搅浑,灵魂被腐朽渗透,身外的世界就会变得污秽不堪,恶念顿起,恶行也会肆虐起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传说新一轮龟兔赛跑,比赛到半途时,乌龟发现兔子横躺在赛道上。乌龟想绕开兔子,但无论怎么绕,兔子都跳到乌龟的前面躺倒。乌龟问:“你这是怎么了?”兔子冷笑道:“太好笑了,这也不懂吗?这叫碰瓷!”乌龟疑惑不解:“碰瓷?我又没撞你。”兔子蛮横地说:“就是你撞倒我的,你得赔钱,把上次比赛你赢的奖金全部拿给我。”一边说一边用脑袋猛磕乌龟的背壳,磕得乌龟死去活来。乌龟很生气,将兔子起诉到动物法院,猪法官判决乌龟输了官司。乌龟很委屈地申辩:“我怎么能撞得倒兔子呢?”猪法官拍着惊堂木吼道:“我说是你撞倒的就是你撞倒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荀子听完这个寓言故事,嗤之以鼻地冷笑。荀子不喜欢寓言故事,孟子喜欢用寓言说事,而荀子擅长用比喻,这也是荀子与孟子文章风格的不同之处。</span></p> 叁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明分使群的政治秩序</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一直惊诧于先秦诸子的卓越,他们集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于一身,其著作将文学性和思想性融合到登峰造极的高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荀子在《天论》篇中提出“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这当中的“隆礼重法”是荀子政体观的核心思想。他主张将儒家的礼制思想与法家的法治思想相结合,以礼法作为治国之道。儒法相融是荀子对儒家学说的拓展,也成为历代统治者国家治理的当然选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隆礼重法” 的基本含义就是推崇仁礼,重视法度。仁礼是治理国家、规范社会秩序和人们行为的重要准则,法度是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仁礼得以施行的重要手段。在荀子提倡的政治治理结构中,推行“隆礼重法”的政治秩序,需要实现“明分使群”的社会形态。“隆礼重法”与“明分使群”构成荀子社会治理的双重支柱,成为秦帝国之后历代专制统治者奉行的政治逻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明分使群”是荀子政治哲学的专有术语。DeepSeek对“明分使群”现代汉语的直译是:明确分工以组织群体。从荀子哲学思想的角度意译是:通过明确分工与规范,实现社会的有序协作。DeepSeek深度思考后,用口语化表达是:分工明确才能让社会高效运转。DeepSeek最后总结道:“明分使群”是荀子针对社会秩序提出的治理方案,主张通过明确分工与等级划分,将个体组织为高效协调的群体,体现了中国古代对社会组织与管理的深刻思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DeepSeek的这个总结有点拔高了,荀子“明分使群”的真实意图就是为统治者建立等级分明的政治秩序,他在强调按职业与职能进行社会分工的同时,更为看重的是按照身份与地位确定严格的等级制度。荀子说得很清楚:“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虽然没有明确提出阶级的概念,但“明分使群”的实质就是划分阶级,并且要实行阶级固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荀子坚决反对职业越界。“农分田而耕,贾(商人)分货而贩,百工(工匠)分事而劝,士大夫(官员)分职而听。”要求每个人安守本分,各尽其职。“农精于田而不可以为田师,贾精于市而不可以为市师,工精于器而不可以为器师。”就算你在某一行业很精通,也不可以越界承担其他职业,否则就会破坏社会分工体系。“夫两贵之不能相事,两贱之不能相使,是天数也。”社会分工与等级制度是必须遵循的天理,“明分”具有不可逾越性,“明分”才能“使群”,才能实现“群居和一”的理想社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荀子的“明分使群”,最先提出了中国社会的组织结构问题。“分”首先是指社会分工,按职业分类,当时可以分为农人、商人、工匠、士大夫、公侯、君主几类;“分”的另外一个序列,是社会伦理关系的分类,也就是君、臣、父、子、夫、妇的道德伦理秩序。荀子提出君要以礼分施,臣要以礼待君,父要宽惠而有礼,子要敬爱而致恭,兄要慈爱而见友,弟要敬诎而不苟,夫要致和而不流(放荡)、致临(礼节)而有辨(区别),妻要夫有礼则柔以听侍,夫无礼则恐惧而自竦(警惕)也。这当中最为可贵的是要求“臣要以礼待君”,就是要以礼法对待君主,不是盲目地崇拜,不是无原则地服从,不是一味地逢迎谄媚,而是要有礼有节、依法依规地对待,这在当代社会也是值得效法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荀子的“明分使群”思想为历代统治者设立等级秩序提供了依据,而且随着专制统治的逐步加剧,等级观念愈来愈强烈,等级秩序越来越森严,这为后来的阶层固化及阶级对立定下了基调。荀子的“明分”,最终的落脚点成了社会阶层的贵贱之分,不仅将不同的职业区分出贵贱,得出了士为贵,农、工、商为贱的结论,而且提出不同的等级应享受不同的政治待遇,就连物质财富的分配也应该“度量分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于是,就有了“以衣取人”的做法。荀子用衣饰作为社会等级的分类标识,认为不同身份的人应该穿不同的服饰。“故天子珠裷衣冕,诸侯玄裷衣冕,大夫裨冕,士皮弁服。”用服装的等级差别来体现社会的等级秩序。除却用服饰的等级区分贵贱,在荀子看来,还要用服饰的色彩作为区分等级的标志。用服饰色彩区分等级贵贱是官僚文化的传统做法,自夏代就有了先例,一直延续到清末,只不过各朝代标志贵贱等级的色彩有所不同。夏代尚黑,商代崇白,周代以红色为尊,至明清时期,黄色成为皇家的专用色彩。现在的官场很流行黑白配,雪白的衬衫搭配炫黑的西裤,这也是很符合传统文化的穿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等级制度可谓源远流长,传说早在尧舜时期就有天、公、侯、伯、子五等爵位。周朝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五等爵位制度,周天子分封诸侯,诸侯依据与天子的亲疏关系及功勋的大小获不同爵位。从秦朝开始,等级制度逐渐由贵族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型,但爵位等级有增无减,等级秩序愈发周严。等级越分越细,晋级的阶梯越来越多,晋升的难度越来越大,晋级的潜规则应运而生。由爵位制度逐步建立起来的官僚等级体系,成为社会不平等的关键性因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释迦牟尼提出了众生平等的观念,这是佛教的核心教义。追求平等,是人性美好的愿望。但这平等,放在人世间的任何一个角落都是很难做到的。不平等就如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是社会现实真实的写照。现代社会因人与人之间知识、智商、能力所造成的不平等不是不可以接受,但如果仍存在血缘与世袭因素造成的社会等级差别,或固守没落腐朽的基因论调,便与人类现代文明的道德伦理观念背道而驰。我们不能企望世界上所有的道路都是平的,也不能指望人世间存在真正的人人平等。但尊重生命,保障人权,维护法律的公平正义,这是现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法则;维护人格尊严,保证人格平等,维持公正的社会秩序,这是现代文明社会道德伦理的基本规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哪吒家乡陈塘关,流传着这样一个民间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哪吒的远房亲戚张三,每次出门在外,身上经常带着九种不同档次的烟,外出与不同身份的人打交道,分别递上不同档次的烟。在小县城里,最高级别的领导是正处级,他就拿出最好的烟敬上。副处级别的领导,他就拿出第二档次的烟递上。然后依次是正科级、副科级、正股级、副股级,一般干部,再就是普通朋友,分别按级别递烟示好,而他自己抽最差的烟。张三每天出去遇到不同身份的人,因为敬烟常常忙得手忙脚乱。尽管不同档次的烟,分别放在不同的衣兜里,但有时也忙中出错。每次拿错了烟,张三都懊悔不已,深深地自责:“级别是天大的事,千万错不得。”随后深深叹息道:“什么时候人人都抽一样的烟就好了!”</span></p> 肆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虚壹而静的为学观</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荀子的《劝学》篇,是我最欣赏的篇目。在中学教语文的时候,曾教过《劝学》的节选。那时候是真正的劝学,劝勉学生努力学习,用知识去改变寒门子弟的命运。现在重新阅读全篇,目的是劝自己学习,伴随荀子的经典渡过蛇年春天美好的时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荀子为学的核心思想是“学不可以已”,意思是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有人问荀子,我想由卑贱变为高贵,由愚笨变得聪明,由贫穷变为富裕,要怎么做?荀子回答道:“其为学乎!”意思是没有其他的路径可走,唯有坚持学习而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就涉及到为什么要学习的问题。关于学习的意义有千百种答案,各有不同,而且层次不一样。荀子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的譬喻,阐述他性恶论的观点,说明一个人既然存在有恶的本性,就需要通过学习来矫正恶性。“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通过坚持不懈的学习和实践,培养良好的品德,使自己的内心达到一种高尚的境界,具备圣人般的智慧和胸怀。荀子认为“涂之人可以为禹”,学习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就算是路上的普通人,只要努力学习也可以成长为大禹一样的圣人。荀子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成为圣人,这个要求过高。作为普通人,我们无论如何成不了圣人,那我们学习的意义究竟何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不经意的来到人世间,首先要学会的就是生存。适者生存是不变的丛林法则,要证明生命的存在,就需要学习生存的知识和本领。不同时代对生存有不同的要求,人类生存与进化本身就是知识积累和发展的结果,因而学习是生存本能的需要。一个人的生命是实体的存在,而一个人的命运却处在生命虚无的空间,我们每个人要以已知的生命存在对抗未知命运的无限可能,唯有通过学习适应生存环境,获取生存的能力与生命的延续。在满足生存必要条件的前提下,提升生命质量还需要更高层次的学习,通过一定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训练,修正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不断修养自身的品性,塑造自己独立的人格,树立自己的人生信仰,磨练人生的意志,用以应对不期而至的生存危机,掌控自己的命运。金钱、权力、情欲,都会有得有失,有涨有落。唯有学习得来的知识可以不断的积累,不会轻易的丢失,能融进你的思想里,渗透到你的灵魂中,散发到你的气质上,从而获取生存无限的空间和生命广阔的自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学至乎没而后止也。”荀子强调学习是没有终点的,要到生命终止的时候才可以停止。荀子提出终身学习的概念,这对我们来说是深刻的警醒。现实社会中,人们的学习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全民刷抖音碎片化的快餐式学习,官员混文凭与专业技术人员混职称的功利化学习,一般职员凭借AI软件的依赖性学习,在校学生轻视实践填鸭式学习,包括全民阅读的形式化倾向,凡此种种的学习方式,忽视知识积累,缺乏深度思考,沉溺虚拟空间,割裂人与自然,背离知行合一,丧失内在的道德修养与人格完善,这样的学习与荀子倡导的终身学习理念是不相符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坚持终身学习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最初的自觉是压抑的坚持,最初的自律是忍受的克制。当学习的自律转变为自觉,自觉变成爱好,爱好成为自然而然的习惯,习惯性的学习融进你生命的节律,你便可以独守一方自由的天地,体验一种身心舒放的愉悦。于是,游戏的快感悄然淡化,世俗的娱乐浅薄寡味,唯有学习让一个人的生命以知识充值,从而精神丰盈,生命从容而自信。你会感受到终身学习是人生最完美的积累,那是知识的积累,是智慧的积累,可以垒砌成灵魂的高地,汇聚成思想的汪洋,成为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构成生命的绚丽与精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终身学习不仅需要持之以恒,而且要能够集中精力,达到专心致志的境界,这就需要坚忍不拔的毅力。“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认为,学习仅凭借天赋是不够的,关键还在于用心专一,矢志不渝地坚持。“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用联翩而至的譬喻,对比鲜明的严密说理,把集中精力学习的道理说透了。“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蚯蚓虽然没有爪子和牙齿,也没有强健的筋骨,但能钻到地下去。螃蟹虽然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如果没有蛇和鳝鱼的洞穴,连存身的地方都没有。这对于我们资质一般的读书人来说是极大的鞭策,只要我们以蚯蚓钻地的韧劲去学习,学有所获的目标是一定能够实现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是将知识由外至内转化赋能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知的过程,内修于心,外化为行,这就进入到了学习的至高境界。浅尝辄止的学习,有如风过林梢,除却一丝轻微的触动,不会留下任何深刻的印象;或像微雨润土,仅湿了一层表皮,不能浸润到土地的深层,播下的种子很难存活,更谈不上生根发芽,然后成长至开花结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荀子的为学观是全面而系统的,学习需要多维度的努力。“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时代在发展进步,知识在不断的更新,学习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只有虚心学习才能缩小认知的差距。“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主张学习要与思考相结合,只有将两者结合,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学习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要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才能真正检验和巩固所学知识,实现学习的价值。“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学习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善于借助外物来提升自己,不断突破自身的不足和客观条件的限制,以积极进取的精神实现更高更远的目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一耳熟能详的经典譬喻,阐述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我们通过学习不断地积累知识,然后由知识的量变到学识的质变,由学识的渐进到认知的蜕变,让知识转化为人生的智慧,让认知升华为个人修为。学习的本源是出自于内心的精神追求,能让你通透地看穿自己的内心和外在的世界,让感性的认识唤醒理性的认知,由事物现象的脉络深入到事物本质的肌理,从而实现自我的成长和超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实现终身学习的愿望和目标,需要进入到到“虚壹而静”的境界。“虚壹而静”不仅是终身学习的成功密码,也是一个人心灵净化与人格完善的理想路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DeepSeek对“虚壹而静”哲学内涵的解释是,“虚”是认知的空杯状态,“壹”是心智的聚焦法则,“静”是理性澄明的达成。这种解释仍然是难以理解的,这句话很有道家的禅意。我的理解是,一个人对外界事物的认识,需要清空内心里的杂念,排除已有的成见,以一种空明开放的心态去认识新事物和接受新知识。要专注于自己的目标,专心于自己的思考,不被外界的纷乱干扰,不被心外的情绪诱惑。治气养心去修养品德,以冷静的思考辨别是非,用清醒判断去伪存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人生“解蔽”。荀子说:“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一曲””是指事物的局部,“大理”是指事物普遍的规律和本质。人们在认识上不可避免地具有局限性,造成这种认知局限或偏见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思维僵化,被固有的观念所束缚,不能根据事物新的发展变化,纠正认知上的偏差及道德判断上的失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解蔽人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 “虚壹而静”,心境空明如虚静无边的大海,它的博大能包容一切新生的事物,它的深邃能承载任何新颖的思想。在人生的航行中,让我们用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信念,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人生价值。</span></p> 伍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篇末的赘语</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荀子在儒家学派中有“后圣”之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荀子是先秦时期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他对《诗》、《书》、《礼》、《乐》、《易》、《春秋》进行整理和传授,不仅使得儒家经典得以延续和发展,而且成为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和主流,对两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伦理等方面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塑造了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儒家经书以“四书五经”为代表,从两汉的“五经”发展到宋代的“十三经”,具体是指:《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我师范时的老师刘孝听是研究国学的大师,他考证了从秦朝到清代一千余位宰相的出身,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那就是宰相绝大多数诞生于三代以上融会贯通儒家经书及诸子经典的书香家庭。这给我们以深刻的警示,我们现在的学习存在一个重大的弊端,就是忽视对传统经典文化的学习,以致于陷入无根化学习的困境,导致学习价值观的严重退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哪吒》仍然在热映,不管是跟风式的追捧,还是由衷的欣赏,有一点很值得肯定,它成为父母陪伴子女最为温情的载体,父母成群结队地陪伴自己的子女去观影,那场面充满温馨的爱意。让一部艺术作品潜移默化地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这或许就是艺术生命力及艺术价值的体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DeepSeek仍然很忙碌,它成为职业人实用的工具,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我所期望的是,它能成为我们终身学习的得力助手,成为我们学习传统经典文化释疑解惑的贴身导师,这或许是AI生命力与价值的体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荀子曰:《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让我们记住荀子语重心长的教诲,学至乎没而后止也。</span></p> <p class="ql-block">手机摄影</p><p class="ql-block">香杉湖的秋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