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 府---黎柱成国画艺术解读(文:李 琰)

家国画事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20px;">广 府</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20px;">---黎柱成国画艺术解读</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文:李 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 画如其人,人如水土,岭南中山籍画家黎柱成的国画艺术自然就很“广府”:素朴而浪漫,自信又含蓄,擅于更新而又不失传统,长于包容而能独立特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  众所周知,广府一般是指粤语区域的汉族族群,即为广府民系。他们有着基于宋元之前古中原基础上的传统文化。历史行至辛亥以降,南来北往的精神交互,漂洋过海的新知,共同滋润了广府人的精神和文化,广府文化和艺术成为国家和民族文明进程中的重要推动力之一。百年历史的烟雨中,广府走出了康有为、梁启超、黄遵宪、苏曼殊、高剑父、陈树人、洗星海、红线女等……他们构建出了百年梦先觉的经典,形成了了一个基于传统和现实的、革命的,以担当、革新、开放、包容的文化精神体系 ,岭南也自然成为近现代中国思想与艺术的重要变革地,“广府”也随之成为一种对应的文化和精神的代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  那么,作为一位当代中国画艺术家,如何再次焕发新颜,把自然万象以新时代“广府符号”的构成形式展现出来,成为一位中国画家重要的文化与哲学命题。显然,当代岭南画家黎柱成是一个值得研究的优秀个案。</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解读黎柱成的国画作品,无论山水,抑或花鸟,首先不能离弃图式的文化符号。赏读其画作,显而易见的是,在他的“符号”化的世界里,他自由地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乃至传统南北方以及中国画山水、花鸟的科别中,相互鉴借,尽情地抒发其在现实世界中所获取的生命体验,使得他的画作处处洋溢着不同的形式美感,汇聚成一种意味,一种传统和时代交融的意味。</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同时,一股纯朴的气息扑面而来,亲切、自然,在笔墨中蕴涵着浑厚恢宏,饱蕴着升腾的浓厚情绪,这也是一种对文化精神“悟”的使然。唐人杨炯有言:“……李洽幽通,思入玑衡之表。” “幽通”是知人论世的一种方式,悟,然后能通,当“吾”与“心”完全统一合一时,便会自然生成出一种“悟”的境界,幻化成独特的精神符号。作为广府人的黎柱成,深明广府文化在整个民族文化体系中的特质,所以他的 “悟”,更接近艺术与生活的关联与传统的承继,这是他在朴素的艰苦求索之后的参悟。</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我们不必停留在表现和再现的狭隘论上,来品评黎柱成的中国画,我们只需体味作为一位艺术家的个性表现力。在他的作品中,往往把物象的感性形态和“道”,完全作为一个交融一体的存在,使客观物质对象的“形”,在画幅之中饱含生机,暗蓄着自然而生的激情。这正是最朴素、最真挚的现实主义情感,而当这种情感厚积薄发蓬勃而出时,也自然生成一种一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般的浪漫的现实主义存在。</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他不囿成法,巧妙地将自然物象与生活感悟结合起来进行重新解构,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了一个涵咏自如的契合点。读黎柱成的画,我们能感受到那份即情会心、因景达意、随物婉转的平凡的自信和生机。这与时下的片面追求形式表面的情趣美,刻意笔墨、玩弄构成,以求得表象上的情趣的许多画家,自然拉开了距离。</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笔墨是中国画形式法则的核心特征。从中国画传统品评标准来看,黎柱成画作,笔法变化微妙,浑厚质朴,潇洒飘逸,富有节奏感;墨无成规,信手拈来,水份充溢,酣畅淋漓,意趣盎然;风格朴实自然,画面活泼生动,具有浓厚的意趣与艺术感染力。</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但传统笔墨在自然物象与心性的表达、艺术语言与时代特色的表达上,往往也会营造出更新、更多的矛盾,如何时代性的解决这一矛盾,是一位中国画家优秀与否的重要哲学标准。画家黎柱成却著力解决这种矛盾,他本着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执著更新地进行老曲新唱、旧词新填,以丰富多变的艺术语言和时代性的观念,造型达意、抒发情怀,创作出众多生机勃勃的自然形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  同时,他以“山水”之势求“花鸟”之态,张弛有道,彰显弘大格局;以“花鸟”之态追“山水”之势,晕染有度,显见婉转生趣;他把关联画科的不同技法相互植入、互相鉴借,以辣笔挥洒结合严谨勾勒皴染,运笔之道似行云流水,抑扬顿挫,墨如鼓点,轻重缓急,掷地有声;笔至之处,意象和成;细细品读,时而如饮烈酒可高歌,时而如品佳茗可浅唱,独立特行地完成了一种寻觅恢弘的、现实与浪漫兼具的诗意表达。</b></p> 画家黎柱成简介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黎柱成:</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 广东中山人。高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文化部中国画创作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书画》杂志社书画院研究员、粤港澳大湾区美术家联盟副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广东省中国画学会创会理事、广东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客座教授、中山市中国画学会会长、中山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 2008年起,应邀参加2008北京、2012伦敦、2016里约热内卢“奥林匹克美术大会”,其中作品《清气》在“2008'北京奥林匹克美术大会”国际大展中获中国画银牌奖,并作为奥运文化代表成员代表国家参加北京奥美大会并出访英国伦敦、巴西和“中、巴文明对话高峰会”等中外文化交流活动。作品分别被国际奥委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重庆美术馆、广东美术馆、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古元美术馆、佛山石景宜艺术馆、中山美术馆等专业机构以及海内外藏家收藏。</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出版有:《美术家--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画家黎柱成(卷)》、《当代著名画家技法解析-黎柱成写意花鸟》、《21世纪有影响力画家黎柱成个案研究》、《大匠之门---黎柱成大景花鸟精品》《苍浑气格--黎柱成中国画作品集》、《中国高等美术院校教学范本选第一辑黎柱成花鸟精品》、《黎柱成画集》等十多部。</span></p> 文章作者李琰简介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李 琰:</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1966年生于河南沈丘。现任广州高剑父纪念馆馆长,为广东省美术评论学会会长、岭南美术院副院长、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广州市越秀区文联副主席、西安交大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何香凝艺术与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出版有《高剑父研究文集》(1)、《会心画意-李琰美术学文集》、《风骨-中国画家眼中的太行山》、《画行天下一太行山》、《阳光之美一杨之光国画人体艺术》等专著,代表论文《儒家女性理想人格与仕女画风格流变》、《元代官私书画鉴藏研究》等。</span></p> 欢迎光临高剑父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