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盎然园博园

小海螺

<p class="ql-block">满载盎然春意</p> 途经粤清园 <p class="ql-block">就是这一棵紫檀,生长在《诗经》中</p> <p class="ql-block">好喜欢园内各种命名:寻诗亭,汇芳园,听香苑,流音亭,</p><p class="ql-block">怎生书</p> 这莎草,也是诗经植物 <p class="ql-block">园林中还有许多名人名言诗文警句</p><p class="ql-block">这是中山园,“天下为公”是中山先生毕生之追求,出自《礼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这也是初中语文教材内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松下见诗。 我们来到了南山园。 <p class="ql-block">柱上有楷、篆、隶、草、行等不同字体的诗。具体诗内容?</p> 这是哪两个字? <p class="ql-block">曾立奇校长来啦,住在园博园无比享受的他,曾经为园著诗一册,令人感佩。而今他又有新心愿:用钢笔画画园林之美!</p> <p class="ql-block">远远望去,是包公殿,“开封府”让我误以为包公是河南人。结果今天纠错了,包公是安徽人。</p><p class="ql-block">铁面无私包青天!正是包拯的坚决和执着,让反腐有了希望。一个书生能有这样的气概,对抗腐败,这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鼓舞,也让他在百姓心中成为了正义的象征。</p><p class="ql-block">合肥包公园的造园布局出入口合肥园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出入口选在园的西部,紧邻主干道的路边,大门入口为徽州特有石材——灵壁石,灵壁石为石中精品,作为合肥园入口引导小品。 拱桥及溪流从入口进园后,即为自然水池溪流,过溪后即为包公大殿,为避免过于平直,跨溪流设一青石拱桥,青石材质为合肥广泛使用的造园材料,且古朴庄重与园子风格极其协调,在拱桥上整个溪流一览无余。整个溪流委婉曲折寓意为合肥护城河南淝河,利用水面与山体的地形高差,采用循环水。沿着蜿蜒的水系布以大小不一的自然景石,在水系最高端堆叠一假山,假山与廉泉亭相倚,水从山体中汩汩流出,清清的溪水流入池中,沿着小溪顺流而下,汇入下游的大池中,形成自然的山水景观。肥包公园的创意、构思及主题合肥包公园集合肥的人文和自然景观的精华,向游人展示庐州深厚文化特色。合肥园以包公祠景观为造园主题,辅以庐州包拯故里的特点,布置体现包拯生平特点的文化要素。将各种景观有机融合在一起,从而建造成具有庐州文化特色的山水园。合肥包公园的造园布局包公大殿及长廊、廉泉亭作为包公园主体的包公大殿为典型的徽派建筑,仿合肥包公祠建造,全钢混结构,空斗式梁架,下承精美斗拱,整个工艺体现了徽派精深的园林技艺。大殿内陈设包公座像,前置香案,殿外殿内皆为包拯生平的真实写照。与大殿相连的两端长廊,平面对称斜向布置,寓意包公两袖清风,一生廉洁,两长廊一端为廉泉四角亭,中有一井,相传喝了此井水即可鉴别出此官是贪是廉。合肥包公园的植物配植包公园的植物配植充分考虑包公园的主题,在园子边界大量栽植了竹子,这与包公刚直不阿的性格极其相符,此外园内栽植合肥的市树市花桂花及花石榴,溪流边栽植各</p><p class="ql-block">园子里有许多“名人”园,均可以开专题探究课。</p><p class="ql-block">东坡园。老子园。韩愈。孙中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分系列的创意,得到肯定。 <p class="ql-block">东坡园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由惠州市人民政府投资兴建。该园是以苏东坡在</p><p class="ql-block">惠州的足迹为造园主题,以山水丽城、历史名城、数码e城、石化新城为设计理念,构造一个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园林景区。园内巧借东坡寓惠遗迹与山、湖、瀑、溪以及树木花草有机结合,形成小桥流水,柳暗花明、曲径通幽、诗情画意的园林意境。运用拟人拟物的手法,营造出西湖秀邃、罗浮揽胜、龙潭飞瀑、汤泉吐焰、南昆竹韵、玉塔微澜、荔浦晴光等园林景观,以展现惠州的自然风貌、人文景观和美好的发展前景。</p><p class="ql-block">惠州是国家园林城市、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在古代即有“岭南名郡”之称。苏东坡于公元1094年谪居惠州,寓惠三年,筹办众多善事,关注民生,写下诗文400余篇,对惠州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足见东坡与惠州之渊源。园内巧借东坡寓惠遗迹与山、湖、瀑、溪以及树木花草有机结合,形成小桥流水、柳暗花明、曲径通幽、步移景异、诗情画意的园林意境,营造出西湖秀邃、罗浮揽胜、龙潭飞瀑、汤泉吐焰、南昆竹韵、玉塔微澜、荔浦晴光等园林景观。东坡园采用岭南园林的传统造园手法并结合拟人拟物的方法,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地貌、景观资源,与东坡寓惠遗迹巧妙融合,因地制宜地布置景观,使园区自然朴实、内涵丰富。</p><p class="ql-block">在园区入口设一牌坊,上刻“东坡园”,点明了园名。入口正对的绿地上设两处景名石,一处刻“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与其后的佛肚竹、黄金间碧竹形成入口障景,同时也起到了呼应园名的作用(即惠州“东坡园”)和提升惠州的知名度;另一处刻 “南昆竹韵”和东坡诗句“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并与佛肚竹(Bambusa ventricosa Mc Clure.)、黄金间碧竹(Bambusa vulgaris Schrad. var. striata Gamble)等形成“南昆竹韵”景观,一方面表现东坡一生爱竹、赏竹、赞竹,另一方面寓意南昆山翠竹风光。</p><p class="ql-block">景区南面设有钓矶石、迎仙桥、逍遥亭等,亭上对联“春风睡正美,明月皓无边”与周围景色、湖水形成“西湖秀邃”景观。在此景观对面利用现有的石壁设计成瀑布,石上刻“龙潭飞瀑”四个字,与叠水池营造出“龙潭飞瀑”景观。并且将瀑布的流水引入园内,形成一条自然流畅的溪流,辅之以园路、汀步将龙潭飞瀑、钓矶石、西新桥、迎仙桥、绿地、湖水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园区与鸣翠湖融为一体。因惠州汤泉九龙潭有冷热泉,故设计时在湖边设一口井,井内置一恒温桶,通过给水加热形成蒸汽,寓意为“汤泉”,与叠水池(冷泉)形成“汤泉吐焰”景观。南面山顶布置有西湖“泗洲塔”缩景,使其与鸣翠湖形成“玉塔微澜”景观,并与石壁上刻的“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遥相呼应。“荔浦晴光”景观位于景区的北面,是根据东坡先生在惠州品尝荔枝的传说而设计的,在荔枝树下景石上刻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桔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的东坡诗句。</p> <p class="ql-block">石级霞光高处有宝塔,因时间关系暂时没上去了。</p> <p class="ql-block">荷花是洪湖公园的主题花卉,咏荷碑廊是目前全国唯一以荷花诗文为主的专题碑廊,为体现洪湖公园特色,我们将园博会参展景点定名为《趣荷园》。</p><p class="ql-block">.景点选址在园博园大山西面,山坡离园道不足8米,在这有限的空间里,我们只能依山就势,利用自然山体,塑石造景,筑亭植树,引水叠瀑,挖池架桥,把传统山水画的布局方法与造园艺术得到巧妙结合。</p><p class="ql-block">为体现洪湖公园咏荷碑廊的特色,景点正面塑石嵌碑六块,均为我国现代著名书法赵朴初、启功、沈鹏、王子武、周志高、宁兰智的力作,其中有书家自作诗,也有历史句及周敦儒的“爱莲说”名篇。游客既可欣赏名家书法艺术,又可从诗文名篇中得到熏陶和启迪。</p><p class="ql-block">三角亭取名为“溢香亭”,含荷花“香远溢清”之意,</p><p class="ql-block">对联是“半池嫩荷凝碧翠,一径芳草绿生烟”,也是景观中点睛之笔。在植物配置方面,原则上以绿色观叶植物为主,少用鲜花及花叶植物,以突出荷花。池中以荷为主,间种睡莲、王莲,以及水生花卉,以丰富水池景观。栽植上追求自然</p> 又有一组诗词。 印度园/巴基斯坦园 <p class="ql-block">希望有这样一间房,有书有画有作品可交流</p> <p class="ql-block">“苍苔园”占地面积约2500平方米,核心区域1500平方米,其中水面约400平方米,如同《盆池》诗中所述,在深圳园艺博览园中一片林木葱郁的苍苔地上凿上个小水池,池边建了一个石台,台上建了一座唐风方亭。方亭四周依照敦煌壁画中唐代建筑周围栏杆的形式,用出自陕西的青石制作了一圈石质护栏。游人在此可居高临下,凭栏眺望,周边景观尽收眼底。</p><p class="ql-block">水面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小池中有三眼泉水涌出,是按我国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辋川二十首”园林诗中的《金屑泉》的意境建造,泉水从方亭下穿过,从石台上三个出水孔形成三道水幕落入下方大池之中,水和建筑有机结合,涌泉与跌水增强了动感,增强了景观的观赏性。游人依栏望水,白天可见天上的浮去在水中的倒影,晚间天上的明月可真的落到了阶前。方亭的西北侧有一座经典的红色唐风木桥横跨水池之上,</p><p class="ql-block">“春风杨柳万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唐代又一著名诗人刘禹锡的这首《柳枝词》把一段美丽而悲苍故事带入到这处园林小景之中,游人至此,触景生情,在游园中回味着悲欢离合的人生体验。</p><p class="ql-block">杜牧的《盆池》,刘禹锡的《柳枝词》一写景、一写情,情景交融,将园林意境的优美升华到更高的层次。</p><p class="ql-block">园中园林小品有石卧牛、石灯、石塔都是我国唐代石刻艺术文物珍品的复制品,石卧牛是唐代的镇水之物,石灯为唐代庭园中的照明之物,实用性和艺术性结合,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栓马桩是陕西渭北地区民间的实用石刻,千姿百态、生动活泼的民俗文化遗产进入园林空间构图,给园林景观平添了另一种景象。苍苔园中布置的园林小品,型态古拙纯朴,石质均为陕西的地产青石,散发着盛唐时期泥土的芬芳,和园林中的地形、山路、植物有机地结合成为园林构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石灯、石牛、栓马桩等园林小品另见详细介绍)。“苍苔园”是由西安市文物园林局高级园林规划设计师刘德骏策划和设计的。“苍苔园”设计和建造得到我国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的高度关注,欣然提笔为“苍苔园”题名并书写了杜牧的唐诗《盆池》。西安是一个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城市,有着几千年的文化沉淀,园林艺术的发展在西安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园林建设过程中注入自己的思想,努力形成自己城市的特色,创造一个与历史互动,与自然融合的园林形式。此次西安唐风园林——“苍苔园”正是将园林、历史、文化一起融入到城市血脉中去的一个尝试,借第五届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这个窗口,用园林小景作平台,从一个侧面把大唐雄风、盛唐文化奉献给世人和国内外广大的园林工作者。</p><p class="ql-block">“凿破苍苔地,偷他一片天。白云天生镜里,明月落阶前。”一千二百年前晚唐时期的长安诗人杜牧在这首朗朗上口,诙谐幽默的“盆池”小诗中言简意赅的道出了唐代艺术家们对造园手法的理解,短短的五言绝句,高度概括了我国传统造园理论的主要精髓。我们就采用了诗中“苍苔”二字作为园林小景的名称。</p><p class="ql-block">“苍苔园”的设计和建造,把它定位为一处古朴、粗犷、自然的唐风园林小景,既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又充满浓厚的地域特色,设计和建造充分考虑与用地周边环境和景观的融合及对自然生态的尊重。力求展品具有自己的个性。</p> 水墨江南 <p class="ql-block">“水墨江南”园中的建筑除了广为人知的雷峰塔,园中的三角亭和竹径通幽花墙也“师出有门”蕴涵了西湖丰富的人文精神,值得流连和品味。雷峰塔雷峰塔的知名多半源于白娘子的传说,这个美丽神奇的故事已经广为流传,无须多述。这里着重介绍一下西湖十景之一的雷峰夕照。“雷峰夕照”在西湖南岸夕照山雷峰上,景日最早见于《方舆胜览》卷一。清雍正《西湖志》卷三:“净慈寺北,有山自九曜峰来,逶迤起伏,为南屏之支脉。吴越王妃建塔于峰顶。每当夕阳西坠,塔影横空,此景最佳。林逋《雷峰》诗云:‘夕照前村见’,故十景有‘雷峰夕照’之目。”清《湖山便览》卷七:“宋陈清波有《雷峰夕照图》,又或称‘雷峰落照’。康熙三十八年,圣祖御书十景,改定为‘雷峰西照’,筑亭摹石,恭迎于西峰之西。”(民国时雷峰塔倒塌,此碑不知去向)。雷峰塔因地处吴越国杭城西关外雷峰上,故又有西关砖塔之称,而历史上又有黄妃塔、王妃塔之名,为砖木结构楼阁式塔,八面七层。《西湖梦寻·雷峰塔》“吴越王于此建塔,始以十三级为准,拟高千尺。后财力不敷,止建七级。古称王妃塔。”塔为吴越国王钱椒之妃黄氏为奉藏佛螺髻发及佛经而建。塔以砖石为芯,外有木构檐廊,重檐飞栋,洞窗豁达。内壁八面镶嵌《华严经》石刻,相传塔下供有16尊金铜罗汉像。此塔于北宋宜和年间遭战乱受损,南宋重修为八面五层。元代,雷峰塔为一处游览景点。明代嘉靖年间,倭寇入侵,疑塔中有伏兵,纵火焚塔,仅存塔芯。赭色砖塔,颓然苍老形象,别具风情。民国13年(1924)9月25日,雷峰塔倒塌,此景名存实亡,只存塔的遗址供人凭吊。雷峰夕照是西湖十景中唯一一个被毁又重建的景点,2002年金秋,当桂香飘逸沁人心脾的时候,雷峰新塔矗立起来了。巍峨塔身,倚偎着蓝天;靓丽塔影,倒映于碧水。雷峰塔是一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不但在外观风貌上能够代表杭州的形象品格,而且在内涵神采上也足以包容这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开网亭和竹径通幽在西湖小瀛洲,九曲桥上第一亭叫开网亭。这是个造型独特的三角亭,此处原系放生池,亭名开网,有“网开一面”的意思。亭柱上有对联“一檐虚待山光补,片席平分塔影清”。九曲桥中部绿地有一带粉墙,墙中部有梅花形园洞门,门上题字“竹径通幽”,系清代改良派领袖康有为所题。粉墙上有四幅梅花形外框的寓意空花窗,原来分别是:“松鹤延年”、“梅鹊争春”、“凤戏牡丹”、“柏鹿争辉”,画面以吉祥的动物和植物象征生活的幸福美满。现在所看到的“福、禄、寿、喜”图样,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重修后的面貌。(2)景壁诗词和线刻画:水墨江南园入口处为西湖十景中的四景诗画装饰的青砖影壁,亦喻春夏秋冬四季。分别为苏堤春晓、雷峰夕照(西湖十景夏季代表景色应为曲院风荷,本景点因雷峰塔为主体而以雷峰夕照代之)、平湖秋月、断桥残雪。诗为竹刻、木刻两种,画为黑白大理石本色线刻,摹本为明代西湖十景版画。</p> <p class="ql-block">朱熹《观书有感》:</p><p class="ql-block">半亩方塘一鉴开,</p><p class="ql-block">天光云影共徘徊。</p><p class="ql-block">问渠哪得清如许?</p><p class="ql-block">为有源头活水来。</p> 广西对歌台 <p class="ql-block">已有游览车从南门出发,现场买票,8元1人。</p> <p class="ql-block">柏华诗经工作室伙伴们将园博园的诗经植物挑选出来配诗加以解读,园方精心打造“诗经植物步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