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1月20日,游览了南澳岛启航广场,观看了长山尾灯塔和南澳大桥,游览了潮州广济桥和潮州古城。</p> <p class="ql-block">长山尾灯塔,也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启航广场灯塔,是进入南澳岛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景点。它那鲜红的塔身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醒目,位于启航广场,背靠着雄伟的南澳大桥,这里不仅是一个拍照的绝佳地点,还能同时捕捉到灯塔和南澳大桥的壮丽景色。</p> <p class="ql-block">广济桥(Guangji Bridge),即潮州广济桥,古称康济桥、丁侯桥、济川桥,俗称湘子桥,又称潮州湘子桥,中国四大古桥之一,中国四大名桥之一,被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广济桥位于广东省潮州古城东门外,横跨韩江,联结东西两岸,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为古代广东通向闽浙交通要津,是潮州八景之一,是潮州文化的历史地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景区。</p> <p class="ql-block">广济桥被誉为世界第一座启闭式石梁桥,与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在古代,经过潮州的驿道曾是东南沿海北上闽浙京津的重要通道。然而穿城而过的韩江,却曾阻隔了这条重要的交通干线。如何让天堑变通途,自古以来就是潮州人民的企盼。</p><p class="ql-block">1171年,南宋潮州太守曾汪倡议,造舟为梁,以八十六只船架设浮桥,并在中流砌一个长宽均为五丈的大石墩,以固定浮桥,由此拉开了修建广济桥的帷幕。</p> <p class="ql-block">潮州古城墙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唐代。草创之初,是夯土城墙,宋代开始以陶砖易土。至南宋,终于形成长约5.3千米的城,仅城门就有11个之多。明代以石筑城,清代又加以修筑。直至民国初期,因拆城墙修建马路及其他市政设施,只保留下滨江一面长2100余米的城墙以作防洪之用。从上游汹涌而来的洪潮扑向古城时,防兵之城成了挡水之堤。</p> <p class="ql-block">广济桥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于光宗开禧二年(1206年)形成了梁桥与浮桥并存的基础结构;于明正德八年(1513年)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格局;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进行了修缮;解放前残破不堪;1958年进行加固维修,并拆除了十八梭船,改建为三孔钢架及两处高桩承台式桥梁;2003年10月开始进行全面维修,总体按明代风格为修复依据,功能定位为旅游观光步行桥;2007年竣工。</p> <p class="ql-block">广济桥为浮梁结合结构,由东西二段石梁桥和中间一段浮桥组合而成,梁桥由桥墩、石梁和桥亭三部分组成。广济桥全长518米,东边梁桥长283.35米,有桥墩12个和桥台一座,桥孔12个;西边梁桥长137.3米,有桥墩8个,桥孔7个,石梁宽5米。中间浮桥长97.3米,由十八只木船连接而成。</p> <p class="ql-block">在潮州有两句流传已久的民谣:“到广不到潮,枉费走一遭;到潮不到桥,白白走一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桥亭都建在桥墩上,全部为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形态多种多样,空间大小不一。殿式阁为东西向,横跨桥面,一阁独占一墩,屋顶以歇山、硬山和悬山等形式为主,规矩平稳威严,有如大殿,故称殿式阁。杂式亭台二亭合占一墩,分立大桥中轴线南北二侧。亭台多依地势而立,各具形态,屋顶为杂式攒尖,形式多样,有圆形、三角形、四角形、扇面等等。桥亭基本以一殿配二亭的形式,以大桥中轴线为轴纵向排列。</p> <p class="ql-block">广济桥上的桥屋可以为桥梁和过往行人提供遮护,使桥身和过往行人少受日晒雨淋。桥屋同时能增加桥身重量,增强桥身的稳定性,提高桥身的抗风御潮功能,延长大桥寿命。广济桥的桥屋跟西南的廊桥有很大的不同。西南的廊桥是走廊式,整座桥的桥屋连成一条走廊,比较封闭。广济桥的桥屋只建在桥墩上,互不相连。</p> <p class="ql-block">广济桥历史上有过很多次维修,2003年的维修把桥屋改成桥亭,桥亭独立而通透,有利排水通风。韩江汛期的水量非常大,洪峰过境时常常漫过桥面,独立通透的桥亭可以迅速排洪。潮州夏季多台风,广济桥所处江面开阔,风力很大,独立通透的桥亭通风透气,有效地降低了台风对大桥的伤害。广济桥的桥亭为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大石柱支撑木构大屋顶,石柱粗壮,大屋顶厚重结实,重量和强度上都能满足抗洪御风要求。</p> <p class="ql-block">潮州地处东南沿海,风雨中带有酸性物质,为了防止海风的侵蚀,广济桥桥墩全部用韩山的大青麻条石有规律地叠合而成,没有勾灰,全部卯榫。这种建造方法能够有效地防止海风的侵蚀,特别是古代海潮的冲击。桥上没有用石灰,而是用贝灰,也是适应海洋气候的选择。2003年大修之时,桥亭的屋顶用木一律采用坤甸木。坤甸木是一种密度大、硬度大、强度高,耐腐性耐久性强的木料,常用于制造航海船舶,非常适合广济桥所处的酸性环境。</p> <p class="ql-block">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两只铁牛一只溜。这是粤东地区广为传唱的一首民谣,歌中的”湘桥”就是广济桥。</p> <p class="ql-block">浮桥由十八只木船横向并排连接而成,船长14米宽3.6米,船中央铺设木板作为桥面。浮桥桥面宽5米,桥面二侧各有一段长约5米的船体。浮桥二端用铁链固定在梁桥的矶头墩,随水位涨落而高低变化。矶头墩各有一段石阶梯供行人上下浮桥。浮桥可启可闭,闭合可连接二边梁桥,开启能通行大型船舶和快速排洪。</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间有诗赞道:湘江春晓水迢迢,十八梭船锁画桥。</p> <p class="ql-block">广济桥的桥墩有2种墩型,船型墩和半船型墩。船型墩为六边形,上下做成尖形,像船。半船型墩为五边形,上游尖下游平。所有的桥墩上游部分全部做成尖形,可以有效地降低径流对大桥的冲击。上下都尖的船型墩是为了能同时缓冲来自上下游的冲击力。南宋时期,韩江三角洲还没冲积形成,广济桥下游陆地还处在形成之中,大桥受到海潮的冲击时,船型墩能降低海潮对大桥的冲击。广济桥的船型墩数量超过总墩数的一半。由于韩江汛期的水量太大,广济桥建成之后多次有桥墩被损,修理时期不同,又没有严格按原来的墩型修复,所以后来随着下游陆地的冲积形成,海潮离桥渐远,后期修复的桥墩就改成半船型墩。</p> <p class="ql-block">桥墩用韩山的大青麻条石砌成,大小不一,石条叠合很有规律,石与石之间没有勾灰,全部卯榫。因为桥墩先后损坏,修复时期不同,又没有按照原来的规格修复,所以桥墩的高度不同,形态各异。广济桥的桥墩有二种造型,一种是六边型的船型墩,一种是五边型的半船型墩。所有的桥墩上游都做成尖型,有效地分解径流的冲击力。</p> <p class="ql-block">民间传说“仙佛造桥”。即唐代韩愈来潮州后,为了沟通两岸,请他的侄孙韩湘子等八仙与潮州的广济和尚分东西斗法造桥。由于中途法力失效,致中间一段未能连接,由广济和尚用禅杖和八仙之何仙姑用莲花化作巨缆和十八只梭船连接起来,因此分别称桥名为“湘子桥”和“广济桥”。而在他们法力失效的地方就有羊变成的“乌洋山”(浮洋镇)和猪变成的“猪山”(磷溪镇)。</p> <p class="ql-block">传说“王源除怪石”。王源是明宣德七年主持大规模修桥的潮州知府,并在桥上建“廿四楼台”而有“江南第一桥”之誉。由于建桥需大量石料,此时传葫芦山上出有2块怪石,使潮城经常有火灾和诉讼。于是他亲自带人上山,带头砸下2块怪石,并题下了除怪石诗(此诗及“王源除怪石处”刻于石上,“文革”时被毁)。王源此一举动,不仅破除了人们对怪石的恐惧,也解决修桥的部分石料。</p> <p class="ql-block">传说“吴府公祭水”。吴府公是清代道咸年间的潮州知府吴均,某年因韩江水涨淹上城墙,潮城危急,他在东门楼上祭水,乞求水退,但水始终没退,于是他把自己的官帽、官服投于水中,表示与城共存亡。说也奇怪,此时洪水就退了。此后,人们在东门楼设了他的神像祭祀,并在湘子桥的东桥建了“民不能忘”的牌坊。</p> <p class="ql-block">广济桥位于潮州古城东门外,横跨韩江,是韩江最重要的桥梁。韩江流域汛期长水量丰,所有支流同时进入汛期,汛期水量非常大,大桥墩可以应对强大径流。初创期的100多年里,广济桥的桥梁是木质的,在元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才改为石梁。受架梁材料性质的限制,广济桥桥墩非常密集,两墩之间最大的距离是13.45米,最小的只有5.9米,又大又密的桥墩使广济桥的排洪能力受到严重影响。浮梁结合的结构可以减少中间部分的桥墩,极大地减少对径流的阻力,遇到洪汛,打开浮桥还能迅速排洪,可以提高大桥的排洪能力,使大桥的安全性得到很大提高。</p> <p class="ql-block">宋朝诗人杨万里曾题《登南州奇观》:梅边楼阁海边山,银竹初收霁日寒。看着南州奇观了,人间山水不须看。</p> <p class="ql-block">广济桥全长518米,分为三段,靠市区的西岸部分,长137.3米,计七孔八墩,每孔跨度,自8米至17.5 米不等;东岸部分,长283.4 米,计十二孔,十二墩、一桥台,每孔跨度,自9.4米至12.9米不等。桥墩宽从6米至13米,墩长从11米至22米不等,最小桥墩的表面积超过60平方米,大的可达200平方米以上。广济桥上共计有匾额43块,楹联25对。其中殿式阁匾25块,亭台匾18块。广济桥现有桥亭30个,其中12个为殿式阁,18个为杂式亭台。广济桥每跨均架四条巨大石梁,最大的长约15米,宽1米,厚1.2米,重约50吨。最小的长约12米,宽1米,厚0.8米。</p> <p class="ql-block">潮州又称“凤城”,位于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p><p class="ql-block">古城以其独特的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广府文化和潮汕文化、丰富的历史遗迹和精美的古建筑群而著称,面积约3平方千米,格局完整,有着720多条走向讲究、纵横有序的街巷和大批明清时期古民居建筑。</p><p class="ql-block">潮州古城至今有2000多年历史,是历代州府之治所,是全球“潮文化”的发祥地,素有“岭海名邦”“海滨邹鲁”的美誉。</p><p class="ql-block">潮州古城采用潮州古城的“外曲内方,四横三纵”的历史空间格局。古城始建于东晋,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古城内保存了大量的古建筑和历史遗迹,这些古建筑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还体现了古代潮州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才能。</p><p class="ql-block">2019年,潮州古城被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列为首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工作试点单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潮州古城,历史悠久,有着1600多年的建城历史,人文鼎盛,被誉为“南国古郡”“岭海名邦”“海滨邹鲁”。历史上一直是粤东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韩江流域的商品集散地及海外贸易始发地。</p> <p class="ql-block">宋元时期潮州府志《三阳志》记载,“自太平桥直抵三阳门,桥之四维,旧有四塔,外疏两渠,中为官街。”太平桥南北朝向,北面靠着州治即当时的潮州府衙,南面则是作为古城中轴线的“官街”。官街,即后来的大街,现在的太平路,即牌坊街。</p> <p class="ql-block">潮州文史专家陈贤武考据了历代的潮州地方志,写就《潮州牌坊街》。书中记载昔日潮州府古牌坊共有570座,至多3.3千米的府城范围内有103座,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建有牌坊29座。昔日长仅1.6千米的太平路上,有过43座牌坊,平均每35米就立有一座牌坊。</p> <p class="ql-block">天后宫位于潮州广济门(东门城楼)边,建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重建于公元2002年,是潮州城唯一一座春秋二祭的天后宫,此宫闻名于潮汕地区。</p> <p class="ql-block">多谢观赏!</p><p class="ql-block">部分文字取之网络,致谢作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