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有一种幸福,叫回娘家,其中的和谐、温馨,是任何事物都无法替代的。</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我们一起回娘家!明年二月初三。”</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00天前,在庞家会汝子们(晋语:女儿们)微信唱歌群里,该建议一经提出,只是十来天,刚过百的群成员,立马增加了三倍!群名也改成——“庞家会老小汝亲聚会群”,十七人组委会立马成立,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很快,秧歌队、剪纸队、舞蹈队、唱歌队、……一一组建。</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群主:许玉凤</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组委负责人:王勤莲</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组委成员:</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韩平花 许改花 任文革 许瑞平 许拴英</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许淑英 许凤凤 许春娥 许文娥 许艳珍</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任爱平 许建珍 许成秀 许翠花 许海连</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热情爽朗的许家女儿就占了四分之三呢!自此也开始了倒计时,时间如白驹过隙,每一秒都向渴望靠拢。</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川中河阳,庞家会村,历史悠久,山川形胜,财丰物茂,人杰地灵。”每触及这些字眼,神华树、石圪羝、庞涓寨、误儿飞、友贤墓……,这些耳熟能详、承载着厚重历史和文化的古迹,便构成了一幅幅永不褪色的画卷,清晰地闪耀在脑海里。女儿们大都在二十来岁步入婚姻时,离开原生家庭,也离开成长过的这块土地。那份对家乡的深情,也就此如影随形,似绿叶对根的眷恋,永远无法割舍。家乡的那些人,那些事,曲中最美妙,月光中最迷人,记忆中最深刻。</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90周岁的许家姑姑,出生在民国年间。没缠过足,却读过书;幼稚时见过老太包小脚,也见过鬼子挑刺刀;古城墙、古槐树里躲过兵,三教庙、观音庙、财神庙、土地庙、真武庙,还有横山五道庙都上过香。</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两位40后的长姐,在叔叔和哥哥们抗战的激情里,在“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的歌声里成长,见过占据中阳的晋绥军节节败退,见过新中国红旗迎风飘;也见过村里人礼赞新时代,共同祝福伟大祖国繁荣昌盛。</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50后的姐姐们,大都记得长身体时饿肚子,好在我们村西北有大片果园地,方圆几十里都知道“庞家会,桃果子胡则来(见子红)”,我们大部分人肚子都能填饱六七分,还可以卖一部分,换点柴米油盐的零花钱。也记得1952年,三教庙原址搬掉神像,改建庞家会完全小学,方圆几里的孩子们,都跑庞家会来读书,1954年男女平等写入了宪法,我们更是理直气壮地,坐在自家门前的教室里读书。</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60后的姊妹们,多半在大院子里长大。几代人一口大锅里吃饭,那时候,我们习惯担后井沟的泉水,再用烧柴火火熬米饭。也有鏊子,我们跑到刘家崖东山上和圪垯头挽苦菜,焙出的火烧(面饼子)啊,如今想起来都流涎水!那时候的院子里,抬眼就能看见山,好多院落圈着土墙儿,不少院里有磨,还有几户有碾子,过年时大人们从瓮底,舀出攒了好久的糜子、麦子等加工。院里孩子们抢着推碾子,推磨,高唱着《社会主义好》《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等等当时流行的歌曲,跑得飞快。大点的汝子们帮爸爸妈妈箩面,面箩子架在笸箩(方言,一种大筐子,呈圆形)底放的箩床上,一遍遍地粗箩,再一遍遍地细箩……。腊月底,就意味着过年进入倒计时,大人们说“不到过年都不便(bian)宜”,我们就一遍遍地念叨“二十三,送起灶;二十四,打扫窑……”,曲指划点着,能开始吃年糕、吃花馍馍的好日子。</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大多数70后,在新戏台、三教庙原址组成的小院落,现在的村委所在地上过小学。咱大村子里学生多,前排的教室里坐不下,破旧的戏台里、棚顶老响的七间楼上,小时候我们听过课,那时候的我们爱听故事,又极富想象力,听大人们说七间楼上住过好多好多的神仙!破旧的房梁稍有响动,我们就怀疑是观音在显灵。还跑到平地里偷果子,也摘过桃。老人们说石圪羝不敢骑,就跑到王友贤墓前趴石马。也绕过明嘉靖年间,就开始在观音庙前摆出的九曲黄河阵,那是80年代初重新兴起的,最初是纸糊的灯笼,用灯瓜瓜放油,棉线做捻头,再由高粱棒串联而成的九曲十八弯。</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80后汝则们三四岁时啊,让长辈们连拉带抱,就绕过电路连通,装置连年升级的九曲阵营。那个年代计划生育政策紧,父辈们瞅准机会,阵营中央的大红灯笼可没少“偷”过,我们也添了不少弟弟呢。庞家会有好几路神仙呢!村中央的观世音管送子,驻其他几路的神灵也各司其职,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村里人生活蒸蒸日上,经济腾飞奔小康,我们穿衣服只说时不时兴,根本不懂众姐姐们穿补丁衣服一说。节假日休闲时,喜欢跟着嫂嫂姐姐们,顺带着拿起剪刀,可爱的抓髻娃娃,滑稽的老鼠嫁女,时间长了也得心应手。1985年,咱村被全国民间艺术研究协会,誉为“剪纸之乡”。</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90后的在这支队伍里算小孩吧。我们不关心偷灯笼的事,娘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携秦风汉韵,穿过沧桑岁月,走进了现代化的新世纪;裹着泥土气息,从田间地头,走进了庄严的人民大会堂。我们回来,更想深层次地探索咱村古文化,扎根民俗。我们和姐姐姑姑们相聚,也寻求点放松,我们看到的元宵佳节已是社火盛会。九曲黄河阵由不锈钢方管排列,每一条短直线上都有令人眼花缭乱的流水灯管,漫游成曲线,组合成一幅幅流动的画面,像天上彩虹,似人间银河。</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曲和折的完美组合,正如儒门释的户道相通,和谐共生;也似咱村诸庙神灵各显神通,协作融洽;更像庞家会历代有识之士各显身手,共创人杰地灵。</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2006年,庞家会九曲黄河灯会已申为“吕梁市级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不少老庙也开始重新修缮,究其能风行近500年,也折射出庞家会的经济活力,百业兴旺;同年,中阳剪纸由国务院公布、文化和旅游部颁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7年,庞家会村荣获享誉中外的“华夏剪纸第一村”;2008年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列为“中国剪纸保护基地”;如今庞家会村的剪纸方兴未艾,一批又一批的新秀层出不穷;我们今天来的汝子们,也是人才辈出,各领风骚……。</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我们很幸运,在这个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艺人众多、群贤会聚的大村耀舍里划时代成长。</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当年离开时,我们都是妙龄女孩儿,正当花季少女。今日一起回家,不同年龄段已是仪态万千:或端庄贤淑,知书达理;或秀外慧中,落落大方;或神采飘逸,风华正茂…… 。今日,时光的暖流成为永恒,庞家会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角落,都蕴藏着儿时的欢笑,有少年的心,也有青春的歌;望着曾经熟悉的院落和房屋,心中涌出对往昔的深深怀念;今日,我们步伐轻盈,像翻一本温馨的旧书,每一页都记录着成长的点点滴滴,让人感慨万千;也像踏入温暖的港湾,无论我们走过多远,无论外面的风浪多大,这里总是宁静而祥和。</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这些天心心念念都是回庞家会,凌晨,忽然听到妈妈亲昵地叫我,“汝汝(晋语:对女儿的昵称),起床吧!不早了。”</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慵懒地睁开眼睛,却不见妈妈的身影,“咦,妈,怎么看不见你呢?”</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迷蒙里划点着,这屋睡老公,那屋睡孩子……</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咦,妈,你睡那儿呢?”</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划点不见妈妈睡那儿,睁大眼睛!我坐了起来。才忽然明白,妈妈睡庞家会啊!我是在梦里叫妈妈。</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今日,我们一起回家,还是乖女儿,告诉娘家人归程的风是暖和的,雨是温润的;今日,我们一起回家,重回无忧无虑的童年,共叙旧情,共诉衷肠;今日,我们一起回家,姐妹们,不管多大,今日—— ,我们都是天真烂漫的孩子,天上的云朵像棉花糖似的,心里都是甜的。</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2025年3月2日(农历二月初三)</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朗诵:许海莲</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作者:张志宏</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