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的芳华一一父女两代家国情

清水无香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题记】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而战争又区分为正义和非正义!46年前早春二月发生在南疆的那场正义之战,不仅捍卫了国家主权,而且为中国刚刚起步的四个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了和平安宁的环境!</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谨以此文纪念对越自为反击战46周年!致敬所有和平年代听从国家召唤,奔赴疆场,奉献青春、热血乃至生命的中国军人!<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南疆火红的木棉花见证了姐姐的青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花开花落,冬去春来,又是一年木棉花盛开的季节。四十多年过去了,许多往事早已随着时间的流逝淡忘……而这段关于南疆的青春记忆以及父女两代书写忠诚的故事,却清晰的留在了我的记忆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78年初冬的一个晚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晚间新闻联播中播出了一条令全国人民震惊又揪心的消息,南国边境起争端,中越边境磨擦、矛盾、冲突升级,为维护国家主权,我国将对越宣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当时的我刚刚考入大学,正如饥似渴的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每天教室、寝室、图书馆三点成一线,恨不得把荒废了12年的学业给补回来。听说战争一触即发,同学们顿时议论纷纷,有少数同学是现役军人,军人的使命使他们恨不得立即回部队参战。而像我这样当过兵回到地方又考上大学的同学心里则犯起了嘀咕:这仗,怎么早不打晚不打,偏偏刚刚跨入大学的校门就要打仗……心中害怕因战争的爆发影响到自己的学业。因为当时对这场战争的范围究竟有多大,时间有多长,心里一点没有底。</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就在忑忐不安,矛盾的心情下我考完了期末考试,于1979年初放假回到了位于江苏徐州12军大院的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回到家后,我感到整个軍部大院的气氛与往常有些异样,尤其是我那平时少言寡语,严肃有余,热情不足的老爸更是反常。以前他下班后不是看文件就是看书看报,一天也和我讲不了几句话。而这次回家,他晚饭后也会和我聊聊天,讲讲当前的局势和战况,他说他已经向军区请战,要求亲率部队奔赴前线参战,还说自抗美援朝回国以后20多年没打仗了,手都痒痒了,真想退下来前还能重上战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父亲讲话时喜欢双手摆在背后,在屋里来回走动着,不时比划着手势,就像我是他的士兵一样。望着60出头的父亲,已多年没见他有这么高的兴致了,一谈到打仗竟如此的兴奋,我才领会到父亲的老上级,12军首任军长王近山中将(电视剧《亮剑》主要原型)为什么被部下称为"王疯子"了,就是一听说要打仗就像打了兴奋剂,顿时来了精神气,恨不得立即奔赴战场。枪声炮声对他们而言就像听交响音乐一样,这就是我们戎马一生、出生入死、驰骋疆场的父辈们共同的特点!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过了几天,传来消息,此次参战没有南京军区的任务(12军36师是1984年赴云南老山地区参加轮战的),1 2军只有下属的696野战医院奉命南下广西配合广州军区参战部队执行抢救伤员的任务,而696野战医院恰恰是姐姐、姐夫所在的医院。当晚,我清楚的记得父亲在客厅里打了一晚上的电话。在打完工作电话以后,已经11点了,他又拨通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姐姐的电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姐姐长我7岁,她出生在解放战争隆隆的炮火声中!父亲当时正随刘邓大军逐鹿中原,千里跃进大别山,母亲则和大多数女同志一起留守在太行山老区。当前线的父亲得知母亲生了一个女儿以后非常高兴,几经斟酌为她起了一个颇具时代含义的名字一一“ 拂晓”,意喻天快亮了,中国革命就要胜利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由于姐姐出生于战争年代,又是家中的长女,自幼和父母聚少离多,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全都是住校过集体生活,所以姐姐从小就养成了艰苦朴素,吃苦耐劳,低调谦和的品性。1966年她高中毕业,正准备报考大学时,WG爆发了,她的大学梦也破灭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50年5月,母亲带着3岁的姐姐(只在1949年2月淮海战役胜利后见过父亲一面)与父亲在解放后的重庆团聚,但半年之后一家三口又要别离!这是1950年12月父亲赴朝前在重庆的合影。此次分别,直到3年多后的1954年4月,7岁的姐姐才又见到了父亲。所以,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不仅军人要承担责任和付出,作为军人的子女更是小小年纪就要承受远离父母的孤独和寂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姐姐5岁时母亲也去了朝鲜,她一个人在河北邢台志愿军三兵团12军留守处上幼儿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66年初冬,姐姐穿着父亲的旧军装,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受到毛主席接见后留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68年2月,姐姐穿上了绿军装,走进了部队这所革命的熔炉。本来她已分配到条件较好的军直属的97医院,但为了更好地锻炼自己,姐姐坚决要求去了条件艰苦的野战医院。参军后,由于她严格要求自己,脏活累活抢着干,下医疗队总是冲在前,表现突出,参军不到8个月就入了党,2年提了干。不久即被推荐上了医训队,七十年代初又到上海第七军医大学(即重庆第三军医大学、现为陆军军医大学)学习,虽然是工农兵学员,但终算圆了姐姐的大学梦。</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军医大学毕业以后,姐姐没有像当时有些干部子女那样找关系托门路,想尽办法留在大城市或调往父母身边,而是又回到了地处偏远农场,条件艰苦的野战医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姐姐(中排左1)与军医大学同学毕业合影。</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79年元旦刚过,6 9 6野战医院按照上级指示紧急收拢在外进修、出差、探亲的人员。不久,接到全院进入一级战备,整装待命,随时准备奔赴广西前线参战的指示。当时全院干部战士群情激动,士气高昂,为和平时期能参加一场真枪实弹的战斗而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许多人还写了血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按照医院的规定,姐姐本属于照顾的对象,可以不去前线的。一是她的两个儿子还太小,大的3岁,小的刚1岁;二是医院规定夫妻是双军人可留下一人,我姐夫当时已首批确定要上前线,姐姐完全可以在家留守。但作为一名军人,一名老八路的女儿,她没有半点犹豫,立即在第一时间报了名。</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但接下来的问题摆在了姐姐的面前,她和姐夫同时上前线,两个儿子还这么小,该如何办?!就在姐姐为难之际,父亲连夜用军线打去了长途电话,他让姐姐尽快把孩子送到徐州,叫她不要为孩子的事操心,他和妈妈会带好外孙。父亲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国家有难,匹夫有责”;“你们这次上去不仅代表的是12军,而且代表了南京军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父亲打电话时我就坐在旁边,当时我心里还有点犯嘀咕,老爸不是历来让我们自立更生,不要依赖父母,不要指望他会帮我们什么忙的吗?这次是怎么啦,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主动提出帮姐姐带孩子呀......</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今天,在父亲离开我们30多年后,我终于理解了父亲当年的良苦用心!他知道自己此生是不可能再上战场了,就把重上战场的希望寄托在女儿身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作为一名从枪林弹雨中拼杀过来的职业军人,父亲清楚的知道:战场上情况瞬息万变,有战争就难免会有牺牲,子弹是不长眼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虽然,父亲表面上看起来严肃、内向,不善表达情感,没有多少儿女情长。但父亲的爱是深沉的,他总是在我们人生的关键时刻给予我们力量和指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真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古有花木兰替父从军,今有女战士主动请缨。戎马一生,南征北战的老八路亲自送女儿上战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父亲的支持下,姐姐在最短的时间内收拾好行装,带着两个孩子和老阿姨一起踏上了回家的路,当时正值春运高峰,火车票非常难买,好不容易托军卫生所的田凤英军医买到了两张卧铺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江南的1月正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姐姐拖老带小,一路汽车、火车辗转三次,风尘扑扑的回到了刚刚搬家才两个月的徐州12军大院的家。我清楚的记得,姐姐到家时已是夜里凌晨1点多钟了,父母和我、妹都没有睡觉一直等候着他们。由于天气寒冷,舟车劳顿,姐姐的小儿子在路上就发起了39度的高烧,小脸烧得紅通通的......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姐姐在家仅呆了两天就匆忙返回了部队,临走时两个孩子又哭又闹的抓着她的衣袖就是不让妈妈走,姐姐原本也想再多呆一天,等孩子烧退了再走。可站在一旁的父母却催姐姐赶紧走,不要误了火车。父亲用他那几十年都没变的带着浓郁乡音对女儿说:拂晓,你从小就跟着你妈妈随军转战,应该知道军令如山倒!军中无戏言!自古就有“忠孝不能两全”的说法,古人尚能精忠报国,更何况我们共产党员?!国家利益永远是第一位的,你这次上前线就是履行军人的义务和使命,这也是对我和你妈妈最大的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母亲也在一旁附和说: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小孩子发两天烧有啥关系?你们几个还不是这样长大的。孩子放在这里肯定比在你们那山沟里强,再说还有老阿姨在,你就一百个放心去吧,亏待不了我两个小外孙。</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听着父母亲鼓励的话语,看着他们期待的目光,姐姐忍着眼泪,义无反顾的离开了家,离开了两个年幼的儿子。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在我们这样的军人之家,女儿有泪也不轻弹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古人说得好:“正人先正己”!父亲作为军领导,以他无言的行动起了很好的带头作用。在后来八十年代的“两山轮战”中,12军的干部子女纷纷抢着上前线,有的新婚几天就出征老山、者阴山;有的千方百计“开后门”从非参战部队调往参战部队;有不少人还是家中的“独生子”、“独生女”。他们作为老红军、老八路的后代,没有辜负父辈的期望,当祖国需要他的儿女奔赴前线保家卫国时,他们像父辈当年一样,没有丝毫的犹豫和胆怯,挺身而出,奔赴疆场,在战火中使青春和人生更有价值和意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76年唐山大地震,姐姐随医疗队北上参加转运伤员任务后,与1岁的大儿子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79年初姐姐参战前与1岁的小儿子合影。</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姐姐回到部队后立即投入到紧张的物资准备和战地救护训练中。因为不知道这场战争的范围有多大,时间有多久,院长让他们把全院的所有家当,包括药品、医疗器械等全部打包装箱,作好打大仗、打持久战的准备。有的女同志怕从此回不来了,甚至把一年四季的所有衣服全部带上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月16日晚上,医院接到了正式出征的命令。全院干部战士立即在操场集合,院长宣读了参战命令,政委做了简短的战地动员。全院上下立即行动起来,把各种物资分类装车,整个营区彻夜灯火通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7日清晨6点,嘹亮的军号声划过寂静的夜空,大伙儿匆匆吃了早饭,登上了十几辆军用卡车,静悄悄地开出了营区,从接到命令到出发只用了10个小时。</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安徽省中部的一个三等小站,全院约300人乘上了一列闷罐子火车(货车),一节车厢乘坐40个人,女兵和男兵分开乘坐。由于这种运货的车没有任何生活设施,他们事先带了稻草,把席子铺在稻草上,白天当座椅,晚上就当床,还带了一个大木桶,权当作卫生间了。有几节车厢是刚刚装载过牲口的,上车后闻到一股浓浓的牛粪味。</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列车一路向南,跨过南京长江大桥,在南京火车站短暂停留,军区首长和15分部首长到站台为他们送行。2月的江南天气还很冷,她们出发时都穿着棉袄,一路上越走越热,便走一路脱一路,到达广西时热得就只穿一件衬衫了。姐姐对我说,那一年她第一次过了“两个夏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路过浙江萧山时,列车又加挂了几节车皮,宁波第12野战医院也上来了,与696野战医院同一趟列车奔赴广西前线。由于全军各路人马、武器、装备都向云南、广西集结,沿线运力十分紧张。为了保证野战军的军列准时到达,其他列车都要让道。在进入江西、湖南以后,火车走走停停,有时一停就是好几个小时。姐姐和她的战友们恨不得变成一只只南飞的大雁,飞过高山大河,即刻飞到边关!</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姐姐他们在路上共走了六天五夜,计120多个小时,吃喝拉撒全在车上觧决,一路上的艰辛可想而知。在柳州火车站一停就是大半天。姐姐因走前匆忙,连头发也没顾得上剪,她看火车一时走不了,就见缝插针跑到车站外的一家小理发店,等候剪发的老百姓见她穿着军装,知道是去前线的,二话没说都让她先剪,那时的人民群众真是把子弟兵当亲人一样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姐姐回去后,被战友们说笑了一番,说她真沉的住气,都这会儿了,还惦记着剪头,万一火车开走了,丢下她一人怎么办......姐姐笑答,"我心里有数的,有数的......"从性格上讲我们姐妹俩确实不像一个妈生的,姐姐属于遇事特别能沉住气的那类,再大的事她也不紧不慢的,这与她是家中的老大有很大的关系。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由于路上耽搁了时间,姐姐他们到达南宁时,已是2月22日的清晨,12野战医院在南宁下了车,火车又接着向南开,过了友谊关,傍晚到达广西凭祥的一个林场。这儿距越南只有十几里地,能清晰的听到枪炮声。当姐姐他们把带去的医疗器械卸完车,已经夜深了。他们就在树林里搭起了简易帐篷,在泥巴地上铺上草席,用挎包当枕头席地而睡,合衣而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那晚,我军已开始了全线反击,轰隆隆的炮声就像打雷一样,大地在颤抖,坦克在咆哮,火光把天空都映红了半边……姐姐虽然已参军1 2个年头,但她还是第一次如此近距离的接触到战争的脉动;第一次感受到从未有过的体验;第一次亲历了战争的宏伟与神圣,惨烈与悲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姐夫摄于广西中越边境,他是1963年参军的老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姐夫(后排左1)与战友。在野战医院,女兵明显多于男兵,不仅仅只是“半边天”了!</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多年以后,我妹问姐姐,“第一次听见枪炮声怕不怕?”姐说,"不怕,那有什么好怕的呀……"。“那你就没想过万一回不来了,两个儿子怎么办,难道叫爸妈给你带一辈子呀?”姐说“当时,心里只想着任务,哪会想到那么多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就是我的姐姐,一个出生在战火纷飞年代的老八路的女儿,没有豪言壮语,没有虚伪的说教,有的只是对祖国、对人民的赤胆忠心!</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青州一杯土。” (李青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金欧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 (秋瑾)</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古代女子尚能忧国忧民,为了国家不惧死、敢惜身!更何况姐姐这些从小就生长在部队,耳濡目染受到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熏陶的军队的女儿!</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696野战医院收治的主要是54军、55军攻打谅山战役负伤的伤员。谅山战役是广西前线自卫反击战中最激烈的一场战斗。按照上级指示,凡半个月以内能治好的伤员留下救治,半个月内不能治愈的重伤员一律转往南宁。头几天,由于我军伤亡较大,送来的伤员数量多,伤势重。尤其是谅山总攻战的那天,一下子送来数百名伤员,全院上下从院长、政委到普通战士,不分内科和外科、医生和护士、临床和非临床,全部投入到第一线抢救伤员。他们夜以继日的坚守在简陋的帐篷里,为伤病员手术、清洗伤口、打针换药、喂水喂饭、翻身擦身,经常一干就是20多个小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虽然作为医务工作者,姐姐他们不用像第一线的战士们那样去冲锋陷阵,去打穿插、设埋伏、搞偷袭......但她们同样是真正的军人!因为他们履行了白衣战士的神圣职责一一“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他们与时间赛跑,竭尽全力、争分夺秒地挽救伤员的生命,为参战部队保存了有生力量!正如一个被他们从死神手里抢救过来的士兵所说:“没有你们白衣天使的妙手回春,我可能就永远留在那里和青山做伴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对姐姐她们这些女兵来说最高兴的莫过于接到家人的来信了!在难得的闲暇时间里,男兵们可以聚在一起抽支烟,喝点酒,打打扑克啥的,而女兵们最大的乐事就是看亲人/恋人的来信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由于我的父母都是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老兵,特别理解远在南疆的女儿盼望家信的心情。因为他们亲身经历过战争的生死离别,体验过思念亲人的焦灼心情……</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为了让姐姐在前线安心,每到周末父亲都会给母亲念叨说:“该给拂晓写信了,免得她担心两个孩子......"。姐姐说,她在广西前线的三个多月时间里,二老的来信给了她莫大的精神支持和安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应该说那时的通信还是正常的,毕竟解放已30年了,又是打的局部战争,不像我父亲当年在朝鲜,那时他与留守重庆的母亲来回通一封信,最快也要三个月,有一次竟花了7个月的时间!害得我妈妈担心的要命,以为我爸爸阵亡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3月中旬停战以后,医院撤到南宁郊区休整,姐姐好不容易和家里通了一次电话,从妹妹嘴里得知:在她执行任务的几个月里,父母亲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每晚他们都要起来好几次看看两个孩子,给他们盖上蹬掉的被子,换上尿湿的褥子。因为晚上频繁起夜,父亲多年没有犯的支气管炎复发了,夜里咳嗽的厉害都睡不了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每天早上,父亲上班前都要到二个孩子的床前,摸摸他们的小手,亲亲他们的小脸,下班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抱外孙子,连我妈妈都夸我爸说:"当外公可比当父亲合格多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而父母在给姐姐的信里从来是报喜不报忧,怕影响她的情绪。他们总是嘱咐她:“一定要发扬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全力救护伤员,不要惦记二个孩子,他们会照顾好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听母亲说,两个小家伙最喜欢到家旁边的军小车班玩儿了,一玩就是大半天,连吃饭都叫不回来。小车班的战士们看两个孩子父母都上了前线,时不时就让哥俩坐上小汽车兜兜风,过把瘾。两个小家伙还最喜欢到动物园看猴子,几乎每天都要磨着让老阿姨和姥姥带他俩去军部后门的小动物园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70年代末的物质生活远没有现在丰富,即使老干部家也是粗茶淡饭,难得吃荤,两个小孩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一次食堂吃肉包子,大儿子一口气吃了六、七个,撑得他被两个战士架着在院子里走了两小时......</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姐姐说:父母的来信虽然简短,但字里行间流露出他们对征战前方的女儿的思念和关心。在紧张忙碌的工作之后,在亚热带晚间闷热的帐篷里,她反复读着父母的来信,就像喝了一杯甜甜的甘露,平添了无形的动力,使她毫无牵挂的轻装上阵,满腔热情的投入到救治伤员的工作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小哥俩从小到大都是好兄弟。长大后一个从军、一个从警,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守护人民的幸福安宁尽了一己之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696野战医院于3月下旬后撤到南宁郊区休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此次对越自卫反击战可以说是在正确的时间里进行了一次正义的战争!此役速战速决,为中国的改革开放赢得了几十年的和平、安宁和持续发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40多年后,姐姐见到医院的司务长保留下来的有她亲笔签名的“伤残等级证明” (第1张)是55军163师炮团的一个名叫“李振德”的战士,系“三级伤残”,时间是1979年3月4日。不知这位战士是哪里人?后来生活的怎么样?是否还记得当年给他治疗的女军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祈愿所有历次参战军人们都能受到国家的善待,生活无忧,老有所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79年3月25日,王震副总理率中央慰问团到达广西南宁机场,广西战区总指挥许世友司令员和参战部队指战员、民兵、支前民工一千余人到机场迎接。(该照片转自姐姐的战友沐紫的美篇《我们的芳华一一纪念对越自卫反击战40周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3月2 6日下午在南宁市体育馆举行了隆重的庆功大会,会上为所有参战人员颁发了对越自卫反击战纪念章和纪念品,并进行了慰问演出。会后姐姐、姐夫胸佩纪念章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南宁郊区休整时的姐姐、姐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照片上的姐姐与我这些年采访和写过的众多前辈兵妈妈一样,经历了战火的考验,她的脸上没有丝毫战争的阴影,而是充满了胜利的喜悦和自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壮哉!我的兵姐姐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美哉!军中的红玫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你们用青春捍卫祖国的尊严,用胸膛守护人民的安宁,用肩膀担起时代的责任,用汗水浇灌绿色长城!你们用实际行动为八一军旗增辉添彩!你们与父辈一样,是和平时代“最可爱的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5月上旬,在火红的木棉花、杜鹃花盛开的日子里,696野战医院胜利的完成任务班师回营了。可惜,在此次执行任务中,一位新婚不久的女兵战友因意外事故而牺牲,将她年轻的生命永远留在了红土地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6月初,姐姐姐夫回到徐州家中,当姐姐把自卫反击参战纪念章作为礼物送给父亲时,他老人家高兴的拿在手里抚摸了半天,欣慰的说,这是他所收到的最好的礼物,比他当年自己授衔获勋章还要高兴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几个月不见,两个孩子明显长高了,见到身着军装的爸爸妈妈立即叫着闹着扑了过去,妈妈搂过大儿子,爸爸抱起小儿子,一家三代沉浸在重逢的喜悦中。这时,站在一旁的警卫员拿出爸爸的海鸥牌照相机按下了快门,给老少三代留下了永恒的瞬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军人的胸膛就是攻不破的天然屏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军人的刺刀就是折不弯的民族脊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每一个士兵站起来是一座插入云端的山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躺下来是一尊不可逾越的界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攻必克、守必固、战必胜、打必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就是中国军人的风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共和国不应忘记!人民不会忘记!历史将永远铭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引自原南京军区20世纪80年代编撰的画册《威震南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54年春节母亲从朝鲜回国,在丹东给姐姐买了一条长袖连衣裙,在邢台留守处母亲带她拍了这张照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54年夏天,姐姐到长春12军坦克训练基地看望父亲,临走前和父亲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55年夏天,父亲去南京军事学院学习,路过杭州时看望正在西湖小学读书的姐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姐姐军医大的同学给她画的素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年前,我给年近6旬的姐姐拍摄于黄山。愿我们都像岩石缝中生长的黄山松一样,咬定青山不放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80年夏天,我们三姐妹与父母及姐姐的二个儿子在徐州合影。那是我们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那时,我们正年轻,父母也还不老。今天我们三姐妹的年龄早已超过了父母当年的年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父爱如山,母爱如水”!感恩世界赠予我正直、善良有大爱的父母双亲和手足情深、血脉相连的亲姐亲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 25乙巳蛇年🐍是父亲的本命年🎂🙏🏻🌹相信天堂的父母会继续守望着我们,呵护着我们吉祥安康,快乐如意!</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珍惜和平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远离战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乙巳年农历二月初二于海南万泉河畔</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