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中国邮票设计每况如下,多用电脑作图,图块堆砌与拼图,引起广大集邮者不满。</p><p class="ql-block"> 这次的”勾股定律”邮票命名之热议,促使邮政将原名“毕达哥拉斯定律”改成英文标识,定名为勾股定律,是一件避免争议的大好事。</p><p class="ql-block"> 在过往的邮票中,把清明节邮票上的儿童画成日本伢,背景画成富士山,还有生肖“鬼兔”等,遭骂声一片,都是教训。</p><p class="ql-block"> 作为中国邮票史,应该留下这一笔,警示作为国家名片的方寸之地,也应有民族自信,爱国情怀,决不可闭门造车,自以为是!</p> <p class="ql-block"> 中国清明节,背景富士山</p> <p class="ql-block"> 《数学之美》邮票设计矛盾重重,背后缺乏民族自信心的因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柳熙云 集邮大家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国邮政计划于2025年3月14日发行一套名为《数学之美》的特种邮票,包含四枚邮票,分别聚焦于圆周率、毕达哥拉斯定理、欧拉公式和莫比乌斯带。</p><p class="ql-block"> 尽管这套邮票的设计精美,但围绕其命名、人物纪念以及设计细节却引发了广泛争议。</p><p class="ql-block"> 有学者和网友指出,邮票中涉及的数学成就被误归功于西方人物,甚至有设计瑕疵。</p><p class="ql-block"> 这一系列问题让人不禁思考:在这场关于数学之美的展示中,民族自信心是否缺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设计细节引发广泛质疑</p><p class="ql-block"> 首先,这套邮票的设计与其历史背景产生了矛盾。</p><p class="ql-block"> 例如,在第一枚圆周率的邮票中,尽管中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对圆周率的贡献得到了肯定,但设计中却特意突出了与其贡献关系较远的鲁道夫·范·科伊伦,造成了观众的困惑。</p><p class="ql-block"> 而毕达哥拉斯定理的命名也令许多人感到不满,因为中国古代早在商朝便已发现并应用勾股定理,称之为“商高定理”或“勾股定理”。</p><p class="ql-block"> 这一命名显得不够尊重中国的数学史,难免让人联想到“自我矮化”的嫌疑。</p><p class="ql-block"> 对于这套邮票,设计中的每个细节似乎都在传递着对外部文化的过度尊重,而忽视了自家历史的辉煌。</p><p class="ql-block"> 学术不自信的文化背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设计矛盾的背后,是否能看出一些更深层次的文化问题?</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中国邮政会在如此重要的场合做出这些不符合民族自信的设计?</p><p class="ql-block"> 是否有种潜意识的文化认同危机?我们能否真正展示中华文化在世界数学史中的卓越成就?</p><p class="ql-block"> 问题的答案或许就在我们对自我文化的认识与尊重上。</p><p class="ql-block"> 为何要在一套展示数学之美的邮票中融入更多的外部成就,来彰显“开放性”与“国际化”呢?这无疑带来了一种文化认同上的扭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史与文化的重构</p><p class="ql-block"> 中国在数学历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从祖冲之精确计算圆周率到勾股定理的发现,数千年的数学成就为世界数学史增光添彩。</p><p class="ql-block"> 然而,设计中的瑕疵却让我们反思:当我们面临外部压力时,是否太过急于抛弃自信,追求“国际化”的标签?</p><p class="ql-block"> 中国的数学成就本应自豪地呈现,而不该盲目跟随西方思维模式。</p><p class="ql-block"> 为了尊重历史,未来的邮票设计应更加注重本土文化的体现,并结合世界文化的共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错误中成长的机会</p><p class="ql-block"> 这套《数学之美》邮票的争议,尽管令人遗憾,但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反思契机。</p><p class="ql-block"> 通过这次事件,公众对数学文化的关注被引发,而邮政也能从中汲取教训。</p><p class="ql-block"> 邮票作为文化载体,其背后蕴含的历史与文化更应该得到准确的诠释。</p><p class="ql-block"> 希望中国邮政能重新审视设计理念,邀请数学史专家参与设计,确保未来每一张邮票不仅是艺术的呈现,更是对中国数学史的尊重和对文化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 祖冲之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他在圆周率的计算上取得了卓越成就,以下是相关介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祖冲之简介</p><p class="ql-block"> 祖冲之出生于公元429年,范阳郡遒县(今河北省涞水县)人。他出身于官宦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对数学、天文历法等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深入的研究,其主要贡献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等方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圆周率计算成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精确计算:祖冲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艰苦的计算,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即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一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p><p class="ql-block">- 计算方法:他采用了“割圆术”,通过不断地分割圆内接正多边形,使其边数越来越多,从而更接近圆的真实周长和面积。当分割到圆内接正24576边形时,得到了上述精确的圆周率数值。</p><p class="ql-block">- 密率和约率:祖冲之还给出了圆周率的两个分数形式的近似值,即约率为22/7,密率为355/113。密率是分母小于16604的所有分数中最接近圆周率的最佳近似分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后世影响</p><p class="ql-block"> 数学发展:祖冲之对圆周率的精确计算,为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后续数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p><p class="ql-block">- 文化意义:祖冲之的成就成为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辉煌的象征之一,激励着后世无数的科学家和学者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p><p class="ql-block">- 国际影响:祖冲之的圆周率成果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广泛影响,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古代数学的高度发达,为中国数学在世界数学史上赢得了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 中国邮政在《数学之美》邮票中将第二枚名称从“毕达哥拉斯定理”改为“勾股定理”的决策,体现了对历史考据、文化自信与学术严谨性的综合考量。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改名的合理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历史依据与文化主体性</p><p class="ql-block">1. 中国古代数学成就的实证 </p><p class="ql-block"> 根据《周髀算经》记载,商高在公元前11世纪已提出“勾三股四弦五”的特例,并应用于天文测量。尽管该书记录的是特例而非普适证明,但其时间早于毕达哥拉斯学派(约公元前6世纪),属于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的重要贡献。改名既是对这一历史事实的尊重,也符合钱宝琮等学者提出的“勾股定理”命名更简洁、避免无谓争议的建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文化认同与民族自信 </p><p class="ql-block"> 邮票作为文化载体,承载着传播国家历史与价值观的功能。使用“勾股定理”能直接体现中华文明的数学智慧,避免“毕达哥拉斯定理”这一外来命名可能引发的“自我矮化”争议。正如中国邮政公告所述,此举是“对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坚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学术争议与国际惯例的平衡</p><p class="ql-block">1. 定理的普适性证明问题 </p><p class="ql-block"> 部分学者指出,《周髀算经》仅记载特例,普适证明由东汉赵爽完成,而西方毕达哥拉斯学派则更早完成理论体系化。但名称争议本质是文化话语权问题,而非单纯发明权之争。中国选择“勾股定理”既保留本土特色,也未否认国际通用名称(如保留英文标注“Pythagorean Theorem”)。</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国际数学界的惯例 </p><p class="ql-block"> 西方长期使用“毕达哥拉斯定理”,但中国、韩国等东亚国家在教材和学术交流中普遍采用“勾股定理”。这种差异化命名在国际学术界已被接受,例如“斐波那契数列”与“黄金分割”也存在多名称并行现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社会反响与政策导向</p><p class="ql-block">1. 公众诉求与文化自觉 </p><p class="ql-block"> 改名决策源于公众对“商高定理”历史贡献的强烈认同,反映了近年来社会对传统文化价值的重新审视。这与国家推动的“文化自信”政策方向一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邮票设计的象征意义 </p><p class="ql-block"> 邮票通过“勾股定理”名称与图形化设计(如烫印工艺展现证明过程),既突出科学普世性,又强化本土文化符号。这种平衡符合中国“以我为主、兼容并蓄”的国际化叙事策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结论:改名是合理且必要的</p><p class="ql-block"> 此次调整兼顾了历史真实性、文化主体性与国际学术交流需求。通过“勾股定理(Pythagorean Theorem)”的中英双语标注,既彰显了中国古代数学成就,又保留了与国际接轨的开放性。这一做法为类似文化符号的命名争议提供了范例——在尊重学术共识的基础上,优先维护本土文化话语权。</p> <p class="ql-block"> 修改后的图。票名已改为“勾股定律”</p> <p class="ql-block">第2044期 关于《数学之美》邮票设计稿调整的说明</p><p class="ql-block">中国集邮 中国集邮</p><p class="ql-block"> 2025年02月25日 11:59 北京</p><p class="ql-block"> 第2044期 关于《数学之美》邮票设计稿调整的说明</p><p class="ql-block">中国集邮 中国集邮</p><p class="ql-block"> 2025年02月25日 11:59 北京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尊敬的集邮爱好者和社会各界朋友: </p><p class="ql-block"> 根据2025年纪特邮票发行计划,中国邮政拟定于2025年3月14日(国际数学日)发行《数学之美》特种邮票。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人类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发行邮票旨在向公众传播数学的重要性,通过艺术化的形式表现数学的美感,提升大众对数学的认识和兴趣。</p><p class="ql-block"> 《数学之美》邮票设计过程中得到了集邮界、数学界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2月17日设计稿公布后,社会各界给予了高度关注。我们深切感受到公众对集邮文化的热忱以及对数学知识的思辨精神。在认真聆听广大集邮和数学爱好者意见的基础上,决定将第二枚设计稿上的中文名称调整为“勾股定理”,同时保留原稿英文标注。</p><p class="ql-block">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勾股定理”是中国古代数学的重要成就之一,是中华文化对数学发展的重要贡献。设计稿上的中文名称和英文标注,既是对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坚守,也是对学术交流开放性的体现。</p><p class="ql-block"> 谨向所有关注邮票发行的公众致以谢意。我们将继续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邮票讲好中国故事,促进集邮文化事业不断繁荣发展。</p><p class="ql-block">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邮政业务部 </p><p class="ql-block"> 2025年2月25日</p> <p class="ql-block"> 集邮者评</p><p class="ql-block"> 集邮者和数学专业人士的建议得到认可。虽然在此之前,集邮爱好者及数学人士对邮票的设计提出了种种意见和建议,但大家并不想着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会被采纳,尤其是邮票设计、印刷木已成舟,时间又迫在眉睫,人们也不过是表达一下心中的不满而已。不曾想到,这些意见引起了邮政部门的重视,即刻作出了修改图稿的决定。</p><p class="ql-block"> 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彰显。无论人们怎样想,但在国人的心中,“勾股定理”就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谈到数学,或许绝大多数人都记得这个定理,而鲜有人知“毕达哥拉斯定理”。人们自然有一种情结融入其中,《数学之美》最终将第二图改为“勾股定理”,使许多人产生了民族自豪感,更有利于提振民族自信心。</p><p class="ql-block"> 图↓与原设计图修改多处并延迟发行的抗疫邮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