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都江堰,位于四川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由渠首枢纽(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灌区各级引水渠道,各类工程建筑物和大中小型水库和塘堰等所构成的一个庞大的工程系统,渠首占地面积200余亩。</p> <p class="ql-block">它担负着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区7市(地)40县(市、区)1130万余亩农田的灌溉、成都市多家重点企业和城市生活供水,以及防洪、发电、漂水、水产、养殖、林果、旅游、环保等多项目标综合服务,是四川省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水利基础设施。</p> <p class="ql-block">南都江堰南桥是一座雄伟壮丽的廊式古桥,位于都江堰宝瓶口下侧的岷江内江上。原名为“普济桥”,桥长约133米,4排5孔,曾多次损毁,南桥的最后一次改修,仍为5孔,桥长45米,宽10米,各种彩绘、雕梁画栋、民间彩塑、书画楹联融为一体,被誉为“水上画楼”、“雄居江源第一桥”、“览胜台”。</p> <p class="ql-block">秦昭王后期(约公元前276年至251年),蜀郡守李冰总结了前人治水的经验,组织岷江两岸人民,修建都江堰。唐代,修建了飞沙堰。建国后,又修建了工业供水渠、外江闸、飞沙堰工业引水临时挡水闸。为有效管理维护都江堰的运行,设立了堰官、岁修制度。</p> <p class="ql-block">都江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它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p> <p class="ql-block">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都江堰卧铁原埋在内江“凤栖窝”处的淘滩标准,也是内江每年维修清淘河床深浅的标志物。现放于都江堰离堆公园里。</p> <p class="ql-block">张松银杏是一棵具有1800年历史的古银杏树。这棵银杏树相传为三国时期蜀中名士张松所植,因此得名“张松银杏”。</p> <p class="ql-block">伏龙观原为“范贤馆”,始建于西晋末年,是李雄在夺得蜀郡后,为报答帮助他夺取政权的蜀中贤士范长生而修建的。因袭李冰父子降龙治水的传说改名“伏龙观”。</p> <p class="ql-block">内江分流渠</p> <p class="ql-block">宝瓶口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岷江上,起着节制闸的作用,能够自动控制内江的进水量。</p> <p class="ql-block">宝瓶口位于湔山(现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是一个人工凿成的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其形状酷似瓶口且功能奇特,故名宝瓶口。</p> <p class="ql-block">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离堆。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宝瓶口的设计非常巧妙,它不仅是一个进水口,还通过其狭窄的通道形成一道自动节水的水门,保护内江渠系免受洪水侵害。宝瓶口的功能包括:</p><p class="ql-block">引水:保证内江有足够的水量进行灌溉。</p><p class="ql-block">限流:由于瓶口口径的限制,过量洪水不能一涌而入,只能在瓶口前产生壅水,从飞沙堰上流回外江,避免洪水进入灌区造成水患。</p><p class="ql-block">排沙:通过宝瓶口的限制,进一步减少进入灌区的泥沙量。</p> <p class="ql-block">都江堰卧铁是埋在内江“凤栖窝”处的淘滩标准,也是内江每年维修清淘河床深浅的标志。卧铁主要用于标记挖掘深度,确保每年枯水期清淤深度适中,保障成都平原的灌溉与防洪。卧铁的设立体现了都江堰治水智慧的重要体现。</p> <p class="ql-block">卧铁的设立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时,提出了“深淘滩,低作堰”的原则。它确保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持久运作,使得成都平原在旱季和雨季都能得到适当的水资源分配,从而保障了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p> <p class="ql-block">飞沙堰是岷江流入内江的泄洪道,唐时名“侍郎堰”、“金堤”,后又名“减水河”,它具有泄洪排沙的显著功能,是都江堰的关键要害。</p> <p class="ql-block">飞沙堰,作为都江堰三大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它巧妙地运用了自然规律与人工智慧,展现了古代水利工程的鬼斧神工。在文化方面,飞沙堰体现了“深淘滩,低作堰”的治水理念,以及古人对水利工程的精湛技艺和无私奉献。</p> <p class="ql-block">都江堰鱼嘴是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的重要组成部分。鱼嘴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坝,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引水灌溉。</p> <p class="ql-block">“天下爱情第一桥”~夫妻桥(也称“安澜索桥”)。最早历史记录可以追溯到宋淳化元年(990年),当时由大里评事梁楚建桥。明朝末年,索桥被战火毁坏。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塾师何光德夫妇相继修桥,并在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和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进行了重建。</p> <p class="ql-block">相传清嘉庆八年(1803年),何光德先生目睹岷江上渡船翻覆、百余人丧生的惨剧,决心为民造桥。他四处筹资,次年五月带领当地百姓动工建桥。然而,由于资金不足,桥梁最初没有护栏,导致有人落水丧生。何光德因此被官府诬陷并处死。</p> <p class="ql-block">他的妻子何夫人强忍悲痛,继承夫志,完成了桥梁建设,并在桥面铺上木板,桥两侧用竹索为栏杆,完成了这座索桥。</p> <p class="ql-block">为了纪念他们的善举,这座桥被命名为“安澜桥”,意为有扶栏,行走平安。民间更称其为“夫妻桥”,以表彰他们夫妻同心、为民造福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安澜桥”为1974年重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