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无雪的冬天</p><p class="ql-block"> 木 犁</p><p class="ql-block"> 再过几天就到了元宵节了,按照传统民俗,过了正月十五,乙巳蛇年的春节就算过完了。与往年一样,今年春节后的返程又出现了预料之中的高速公路拥堵,特别是过了破五后发生在东北和江南地区低温雨雪天气,更是造成自驾回程异常艰难、事故不断。</p> <p class="ql-block"> 反观北京,这几日今冬最强冷空气肆虐,气温骤降,虽然迎来这个冬季最冷的几天。但是大家翘首期盼的初雪依然迟迟未到。一旦2月仍无降雪,北京将很有可能度过一个无雪之冬。</p><p class="ql-block"> 北京有气象资料记载以来,最晚初雪纪录是1984年1月29日。目前初雪纪录已经打破,而且还在不断刷新中。</p> <p class="ql-block"> 据市气象台分析统计,北京地区的降雪月份一般会在11月至次年3月间,这5个月的平均降雪日数为7天。气象专家还表示,近期尽管北京地区缺乏降水的气候条件,但从有完整气象资料记载的半个多世纪以来,还没有出现过整个冬季无降雪的情况。虽然,初雪迟迟未到,并且天气预报依然让人看不出下雪的趋势,但是北京市民还是“硬信其有、不信其无”的相信了专家的预判。</p><p class="ql-block"> 就北京地区而言,降雪所需的水汽条件主要是两个,一是东边海面吹来的偏东风,二是北上的偏南暖湿气流。今年以来这两股力量都很弱,一直都是西北风主导。造成东亚冬季风偏弱,冷空气南下路径偏东,水汽输送不足。这虽然属于区域性气候特点,但是也与全球气候变化及城市热岛效应等因素密切相关。</p> <p class="ql-block"> 全球变暖是当今世界气候的主要特征。据相关国际机构统计,2024 年全球气温达到历史新高,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 1.6°C ,超过了《巴黎协定》设定的最高警戒值。</p><p class="ql-block"> 在全球变暖的大趋势下,我国华北地区冬季气温同样呈现上升趋势,北京近50年冬季升温约2℃,低温天数减少,降雪条件不足。2024年夏季出现的超历史天数的酷热天气,并没有出现经验预判的寒冬,反而是一个典型的暖冬天气。</p> <p class="ql-block"> 北京作为特大型城市,城市热岛效应非常明显。相同时段北京城区地表温度较郊区高3-5℃,到了冬天,空旷环境的水面已经结冰,城市中高楼大厦环绕的湖面水塘依然不能成冰。今年干脆出现许多公园水面从来没有封冻的奇观,使滑冰爱好者和小孩子们十分扫兴。</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该冷不冷,不成年景",旧时说的“年景”主要指的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北京作为国际大都市,虽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但对环境和生态影响很大,所以这个“年景”应该涵盖环境生态与市民生活的各个方面。</p> <p class="ql-block"> 首先,降雪晚或降雪减少,对北方地区冬小麦的生长造成不利影响。缺少降水意味着土壤水分储备不足,冬小麦的根系可能因为缺水而处于不利生长条件下。同时,缺少了雪天低温,增加农田越冬虫卵基数和春季病虫害发生的几率,来年会大量繁殖,危害农作物。当然,冬季缺少有效降水也会影响生态平衡,诸如水资源补充、森林植被生长、动物安全越冬等。</p><p class="ql-block"> 冬季无雪干燥,空气中的漂浮物无法被有效沉降,会导致城市空气污染加重。空气湿度低会降低呼吸道黏膜的弹性,使污染物和细菌更容易附着喉部,引发呼吸道疾病。流感病毒在干燥环境中繁殖速度加快,极易造成大规模流行性感冒。</p> <p class="ql-block"> 面对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的重大影响,国际社会逐渐达成共识,由全世界178个缔约方共同签署的气候变化协定,即《巴黎协定》(The Paris Agreement)。对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作出的统一安排。旨在通过全球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地球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对这样一个可能影响人类未来生存的重大问题,作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刚刚入主白宫的特朗普总统就迫不及待的签署行政命令,再一次宣布退出《巴黎协定》,作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的美国不在承诺和履行义务。而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却明确做出“双碳承诺”,碳达峰——到2030年温室气体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碳中和——到2060年通过各种方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反观对比,孰轻孰重、谁私谁公,立判高下。</p> <p class="ql-block"> 北京市民盼雪的心情与这些影响全球的重大因素相比,一个无雪的冬天可能对生活的产生不利影响,也会造成一些心理上的缺憾。但是对我们更为关注的环境和气候变化来说,不免会产生一些联想,进而生成一种环境焦虑。常言说“一叶知秋”,人类如果不能合理的利用环境资源,这样无节制地消耗环境资源,总有一天会打破这微妙的平衡,到那时恐怕地球也容不下我们人类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2月8日写于北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