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老学校往事《杨东中学》

永增

<p class="ql-block">  1958年,我考入了无锡扬东中学,又叫无锡市第十四初级中学。</p><p class="ql-block"> 杨东中学位于扬名乡(公社)的芦村,村旁有座小石桥,即芦村桥。小河的水由西向东流入大运河。在芦村桥堍有几家小店,记忆中好像是供销社,还有一家点心店,一家粮食加工厂。</p><p class="ql-block"> 芦村桥有一条大路,北面是扬名公社所在地,直通南门。58年冬开挖了大运河后,去无锡城就要坐摆渡船过河。</p><p class="ql-block"> 芦村桥向南一百多米便是扬东中学,灰瓦青磚白墙,绿树成荫,竹篱围绕,座落在农田之中。成了当时乡村一道靓丽的风景。校门向西,前面一个村庄叫莫巷上,向南一个村庄叫钱家弄。</p><p class="ql-block"> 扬东中学面积不大,共有五排平屋,其中四排东西方向,一排在学校的北面,南北方向。第一排是校门,二边是两间教室。校门上白色墙上有两条醒目的标语,“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进校门是操场.操场上有篮球架,绕操场一圈是100米。周围都是杨树,操场北面有一条南北跑道,长100米。</p><p class="ql-block"> 学校的第二排房子是大礼堂,也是学生就餐开会的地方。礼堂的北面是一间实验室,供学生学习物理化学用。</p><p class="ql-block"> 学校的第三排房子是教师办公室,校长教导室,老师宿舍,还有一个班级。</p><p class="ql-block"> 学校的第四排房子是厨房,男女学生宿舍,还有浴室。在这排房屋的后面是一些副房,猪舍厕所。</p><p class="ql-block"> 在上述建筑的北面还有一排东西方向的房子,全部是教室。</p><p class="ql-block"> 扬东中学创立于什么时代我不知道。这是一所公办学校。教育设施齐全。1958年我上学的时候,全校七个班级。其中初一三个,初二初三各两个。校长起初是马星阁,后来是尤镛,教导主任姓易。我们的数学老师许福民,体育音乐老师王烂南。全校二个女教师,朱云娴是我的班主任,还有一个姓金。英语教师李德民,其余老师名字记不起来了。</p><p class="ql-block"> 扬东中学招生范围很广,有好多是华庄,坊前,南桥地区的。因此有很多寄宿生,我也是。寄宿生每月交8元伙食费,周六回家,周日下午到校、集体生活,每晚二小时集中夜自修,老师跟班,纪律严明,按时熄灯,早上按时起床,锻练跑步。夜自修起初照明是点汽油灯,后来芦村桥粮食加工厂自发电给学校拉了电灯,解决了照明,但是限时的。记忆中学校的文化娱乐活动是很活跃的,经常组织兰球,乒乓赛,每到节日师生一起自编自演文艺节目,唱歌跳舞很精彩,学校基本上每月放露天电影,很是热闹。</p><p class="ql-block"> 扬东中学地处农村,结合当时的时代特点,有很多难忘的记忆。学校在农忙时节,常组织学生参加农村劳动,帮助附近的生产队干农活。学校养猪,养鸡,种菜,积极开展勤工俭学。还有各种活动,记得最难忘的是进校不久。1958年大跃进时代国家提出为实现钢铁1070万吨而奋斗!全国上下大炼钢铁,扬东中学积板响应,在校的寄宿生全部投入,在礼堂前搞了个小炉子,放铁矿石,焦碳,用人工拉风箱对炉子鼓风,待通红的铁水从炉中流出,大家欢欣鼓舞,即去公社报喜。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农村搞大食堂,吃饭不要钱,社会上流传“拉开肚子吃饭,鼓足干劲生产,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语言,生产队农家的墙上都画满了夸大的宣传漫画。记忆中我们学校寄宿生也曾有一段时间搬到钱家弄村的民房住,享受生产队吃饭不要钱。还有“灭四害”,即老鼠、麻雀、苍蝇、蚊子。的运动。我们也参与,和农民一起在田间地头,房舍树下敲罗打鼓,驱赶麻雀,不让其有歇息的地方,最后自动倒下。这些经历,现在想起来很荒唐,不可思议。这是社会发展的过程。从当时的角度讲,民以食为天,麻雀吃稻谷与民争食,必须消灭之,也不无道理。除此以外,还有国家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制。“劳卫制”考核学校也是很重视的,跳高跳远,60、100、还有400米跑步都必须达到规定的标准通过,发放证书和微章。</p><p class="ql-block"> 杨东中学虽地处农村。但教师都是很敬业的,为人师表,竞竞业业,学校的教育质量还是很好的,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桃李满天下。我离校以后当兵工作再也未去过。也不知道学校什么时候消失了。但杨东中学的过往一直在我心中难以忘怀,这里是我人生旅途中的加油站。感恩学校的谆谆教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