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故人,院藏千秋——2024年国庆晋蒙七日游

灯光(拒绝私聊)

<p class="ql-block">2024年10月1日,我和我同宿舍的海哥出发了,第一站巴彦淖尔,去领略黄河岸边的秋日牧歌。秋日里,我家的白色坐骑在河套平原的高速路上飞快的奔驰着,干燥的风裹挟着草原的气息扑面而来。巴彦淖尔蒙语意为“富饶的湖泊”,而乌梁素海的秋日确实慷慨——金黄的芦苇荡在暮色中翻涌成海,迁徙的白琵鹭掠过水面,牧民骑着摩托驱赶羊群,卷起一阵裹着草屑的烟尘。在阴山岩画的沟壑前,手指抚过三千年前匈奴人刻下的狩猎图,忽然听见身后旅行团的老者哼起《鸿雁》,苍凉的调子与远处黄河的呜咽共振,恍觉历史从未真正远去。</p> <p class="ql-block">在巴彦淖尔逗留了两天,10月3日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我们的车已驶出巴彦淖尔城区。后视镜里,金灿灿的胡杨林像被晨光点燃的火把,在十月的风中摇曳。导航显示到榆林有500多公里,我却觉得这数字像沙漠里的驼铃,遥远得充满诱惑。车轮刚碾过黄河故道的碎石,一群绵羊突然从路基下涌上来。海哥猛打方向盘,后备箱里的矿泉水瓶叮叮当当滚作一团。放羊人挥手向我们致歉,羊群慢悠悠穿过公路,在戈壁滩上拖出细长的影子。我数着后视镜里逐渐缩小的白色斑点,忽然意识到这是沿途最后的鲜活生命。正午时分闯入乌兰布和沙漠腹地,柏油路像条黑色缎带飘向天际。沙丘起伏的曲线像凝固的金色浪涛,阳光在沙粒间折射出细碎的钻石光。海哥突然踩下刹车——沙海深处竟嵌着一泓碧水,成群蓑羽鹤在水畔梳洗羽毛。我们屏息望着这沙漠中的海市蜃楼,直到热浪重新模糊了视线。"要变天了。"海哥望着天空中的铅云。话音未落,第一片雪花就撞上了挡风玻璃。鄂尔多斯台地的砾石滩渐渐覆上薄霜,灰白色的芨芨草在风雪中跳起胡旋舞。暮色时分,终于望见榆林古城墙的轮廓。垛口亮起的红灯笼在夜里格外温暖。</p> <p class="ql-block">到达榆林后一定要去波浪谷看一看,清晨7点吃过早饭我和海哥出发了,达到波浪谷已经中午了,潜入靖边龙洲丹霞,红色砂岩的波纹如同被凝固的海啸扑面而来。阳光中,赭红、姜黄、铁灰的岩层在光影中舒展,像是大地被风蚀的年轮。向导指着“火星谷”螺旋状的地貌笑道:“这里藏着五百万年的秘密。”赤脚踩过温热的砂岩,纹理在足底蜿蜒,恍惚间听见远古的风声穿过时空裂隙,将侏罗纪的沙粒吹进21世纪的鞋履。</p> <p class="ql-block">10月5日我和海哥一路开车往回开了,中午十分我们到达了山西,自驾游的优点是跟着感觉走,我和海哥商量去游览几处晋中大院,说走就走,去欣赏砖瓦间的金融史诗,踏入太谷孔祥熙宅院时,西式拱窗与晋派砖雕正在秋阳下和解。书房内泛黄的《中央银行条例》手稿旁,一盆石榴结着裂开的果实,宛若那个裂变时代迸发的野心与危机。转至灵石王家大院,五巷六堡的恢弘布局令人屏息——敦厚宅照壁上的鹿鹤同春石雕,凝瑞居槛墙的岁寒三友砖刻,每处纹样都是晋商写给子孙的密码。当我在红门堡城垣俯瞰时,夕阳正将358间屋舍染成琥珀色,飞檐连缀成的天际线,恰似一条沉睡的青龙。渠家大院:茶路驼铃入梦来——祁县古城薄雾氤氲,渠家戏台院里的老梨树飘落黄叶,轻轻覆在“霓裳羽衣”砖雕之上。在晋商博物馆看到渠本翘留学日本的皮箱,铜锁扣上仍残留着大阪港的海盐结晶。最震撼的是百吨茶砖垒砌的“万里茶路”装置艺术,陈年普洱的沉香里,分明听见驼队穿过西伯利亚荒原的铜铃声。夜宿修缮后的长裕川茶庄,枕着马帮账本复印件入眠,梦见自己成了押镖的少年,在恰克图的暴雪中紧攥茶引。</p> <p class="ql-block">10月7日清晨早饭后我们踏上归途:海哥驾车穿越吕梁山隧道时,窗玻璃倒映出渐渐干枯的乌梁素海芦苇。想起王家大院某处影壁刻着的《朱子家训》,想起波浪谷地质员说的“每一粒沙都是未来的砂岩”,想起巴彦淖尔牧民微信群里分享的治沙视频。这些散落在北中国的文化碎片,此刻在记忆里拼接成一幅流动的清明上河图——山河依旧,而故人的智慧与勇气,正在新的时代长出年轻的年轮。七日行旅,三百年晋商沉浮,五百万年地质变迁,八千里路云月风沙,最终都化作手机相册里的张张照片。但总有些东西无法被镜头收纳:比如黄河渡口老艄公递来的烧酒入喉的灼热,比如榆林城墙根下听流浪歌手弹《走西口》时鼻尖的酸涩,比如在某个院落的转角,突然与百年前某位掌柜思考过同一片星空时的震颤。这些瞬间让我确信:真正的旅行,从来不是空间的位移,而是时间的共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