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现象”与“气感”的现代医学解释

陈砚平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4px;">“经络现象”与“气感”的</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4px;">现代医学解释</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style="font-size: 20px;">陈砚平</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摘要: 本文基于解剖和生理原理结合本人的练功体验,从哲学层面探讨了“气感”和“经络现象”的本质。</p><p class="ql-block">    本文能很好地解释为什么“气”和“经络现象”只存在于活体,为什么一些“气”和“经络现象”呈节段表现形式,“气”怎样在人体局部走行等。</p><p class="ql-block">    实际上“经络现象”或“气” 感就是神经、肌肉组织在特定条件下相互作用,生理与心理相互影响的综合表现。</p><p class="ql-block">    关键词:肌张力时序性变化  时差性传导 “气”感  “经络”现象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style="font-size: 20px;">一、概述</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经络究竟为何物?中医言之凿凿,现代科技检无实体。虽然发现有循经感传现象,虽然有一些理化手段支持的节段性结果,但我们还没有发现一条有真凭实据支持的完整经络线路。</p><p class="ql-block">    既然经络是遍布全身且是连续循行的,就应该像其它全身走行或连续的组织(如皮肤、血管和神经)一样,必须要有组织学质地的同一性和结构的连续性。如不能满足同一性和连续性要求的任何科研成果,都不可能是经络,但可以称之为经络现象。</p><p class="ql-block">    此外,经络与经络现象是有区别的。显然经络现象是对一些客观存在的描述,经络是试图诠释经络现象的一种理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结构与功能是自然界物质最普遍的的属性,没有结构的功能和没有功能的结构都是不存在的。</p><p class="ql-block">    无论是从已知结构探讨其功能,还是从已知功能寻找其结构,我们都可以先大致作些排查,以期缩小讨论范围。决定下一步讨论经络或经络现象应从哪些方面着手。</p><p class="ql-block">    已知组织结构的已知功能          排除</p><p class="ql-block">    已知组织结构的未知功能          可能</p><p class="ql-block">    未知组织结构的已知功能          可能</p><p class="ql-block">    未知组织结构的未知功能          排除</p><p class="ql-block">    从上分析,经络现象或经络只可能与已知组织结构的未知功能、未知组织结构的已知功能这两方面相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个人认为:到目前为止,就现在的科技水平及手段而言,人们还没有在人体发现自己不能识辨的组织结构,所以我们可把未知组织结构的已知功能这一项置疑(不知道其组织结构,功能原理也无从谈起,只能暂时搁置),这样剩下的就只有已知组织结构的未知功能这项。</p><p class="ql-block">    现今我们确实对一些已知组织结构的功能的认识还不全面,也会忽视一些我们在正常情况下不被重视的组织结构及其功能,例如人的皮肤及皮下组织中有无数小肌肉(如立毛肌)、肌纤维和肌纤维束,对这些数目庞大的皮肤附属肌的功能活动及病理生理变化,我们知之甚少。</p><p class="ql-block">    为叙述方便,把一个运动神经末梢所支配的全部立毛肌、皮下肌纤维和肌纤维束等称一个肌集群,多个运动神经末梢同时所支配的立毛肌、肌纤维、肌纤维束等多肌集群。</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特别说明:因是个人“练功”体验,文中的一些数据都是出自自己的感知,不一定准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style="font-size: 20px;">二、从练气功的体验说起</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为了探索经络本质,本人练了一段时间的气功,而且很早就有了所谓的气感。经过差不多二十年的反复体验、查阅和参悟,基本上明确了气感与经络现象主要与肌张力相关。下面逐次加以说明。</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练气功特别强调放松,可能是因为人体进入气功状态后,全身肌肉的肌张力会不由自主地升高、练功过程中经常需要多次有意识地放松肌肉才行。肌紧张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随意肌紧张,一部分是肌集群紧张。放松意识可部分减低随意肌的紧张度。</p><p class="ql-block">    练气功时自发性肌张力升高具体原因不明。如有一段时间的练功史,自发性肌张力还可能有条件反射和/或自我暗示的参与,因为人一进入练功状态,就会出现某些部位的明显肌紧张。下面是二种可能的解释。</p><p class="ql-block">    一是用意念关注着人体的某一部位(如练气功的意守丹田),弱化了中枢神经的控制作用,同时强化了一些局部脊髓反射弧活动,局部反射弧活动的活跃又导致了局部肌张力的升高。</p><p class="ql-block">    二是练功时,常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延长呼气时间,减低呼吸频率。这会引起过度呼气,过度呼气可能会导致呼吸性碱中毒,呼吸性碱中毒是可以致使肌张力升高、局部神经反射弧活动活跃和感觉过敏(这可能与所谓的经络敏感相关)的。</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特别强调一下:肌张力只存在于活体。就肌张力强度而言,本文中的高肌张力>肌张力升高>基础肌张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正常状况下,全身肌肉(包括巨量的肌集群)都会保持一定的肌张力(基础肌张力,)。肌张力从基础、轻微升高、升高、肌紧张、肌强直直到肌痉挛,这是一个连续变化范围,肌张力可以处于这个连续范围的任意位置。</p><p class="ql-block">    个人体验:练功时的肌张力的普遍升高涉及肌集群和随意肌,范围较广。在头面部和胸背部常存在数个肌张力明显高于周边组织的区域,这里称之为高肌张力区。高肌张力区可以呈线状、束带状或片状存在,不过长度或直径一般都在2~3厘米左右。</p><p class="ql-block">    高肌张力区是多种经络现象出现较多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高肌张力区与环绕高肌张力区的组织之间有肌张力梯度存在,这个肌张力梯度使得高肌张力区的边界常不明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气聚感   在局部肌张力升高到一定程度或能级时,部分人(经络敏感人)会触发自身感受器引起人的知觉,就会出现所谓的气聚感。</p><p class="ql-block">    获得练功气感的人进入气功态后,在局部会立即出现气聚感,没有“气”循行来此因为走不过去才集聚在此的感觉过程。这似乎与练功时建立的条件反射或自我暗示有关。</p><p class="ql-block">    气聚感常以边界模糊的片区形式存在,而且还觉得“气”被阻滞在此处不能走行或消散。在人恢复常态后,这种气聚感及阻滞感大都消失。这种气聚感可长时间(可以以月、甚至年计)在某部位或片区存在,但强度可变化。</p><p class="ql-block">    气聚感可为局部按压或运动所缓解,按压或运动停止后,气聚感不久就恢复。</p><p class="ql-block">    气聚感是种令人不愉快的感觉,令练气功的人都有加强练功以冲过去的欲望(神秘一点地说,就是所谓的闭关修炼或冲关)。闭关修炼是练功人进入了一个自我强迫的状态,轻度的还属正常,重度的可能就是所谓的走火入魔了。</p><p class="ql-block">    个人以为:把一个不愉快的强迫过程描绘得玄之又玄,神秘无比,又令无数人向往,我真是服了古人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气会病所  </p><p class="ql-block">    个人体会:在人体某些疾病(例如上呼吸道感染)的相关症状出现前两天左右,常有局部“气”感增强或出现自发“气”感(非练功状态时)的感觉。这实际上是局部形成了稳定的高肌张力区,表现为局部滞胀感或紧束感甚至痛感。如感冒时,会有头面部的皮肌紧张感,甚至头皮有帽状紧束感,直至触摸性头痛。局部气聚感的减轻预示着某种疾病或不适开始好转;自发性气聚感的消失,常意味着疾病状态的恢复。</p><p class="ql-block">    换句话说,非练功状态时气聚感的出现常预示着某种疾病或不适即将出现。这可能就是所谓的气会病所吧。</p><p class="ql-block">    本人认为:疾病状态时的不适感、在练功状态时一部分人的“气”感、或是针灸时局部产生的“得气”感(如麻胀)在某种程度上都具有等同价值(不正常感知)。</p><p class="ql-block">    气聚感与“阿是穴”关系密切,气聚感越强,局部压痛往往越明显。因此本人还认为:有持续性气聚感地方可能存在着轻微的程度不等的结缔组织炎症或病变所致的肌紧张,针灸、推拿和按摩有缓解局部肌紧张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3、发功与呼吸性碱中毒</p><p class="ql-block">    当练功者意念中把气聚感强行导引至双手指掌并向外发出时,就是所谓的发功。发功感觉呼气相比较明显,所以发功时间一长,人就会出现面色苍白、头昏眩晕、胸闷、甚至抽搐等症状,这与呼吸碱中毒的症状高度一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三、肌张力升高及其变化是一切“气感”和“经络现象”的基础</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再次强调肌张力只存在于活体,因此“经络” 现象和“气”感也只存在于活体。</p><p class="ql-block">    此外,肌紧张是人体重要的产热机制,因此理论上肌张力升高区域都可为红外线检测所捕获。但事实上只有持久的高张力区域可能被检测到,微小肌纤维短时的、轻微的肌张力升高是难以被检测到的,除非将来我们能研制出对红外线极其敏感的传感器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肌张力振荡</p><p class="ql-block">    在高肌张力区(“气感”区)内,常伴有“气”感的强弱变化,,此为肌张力升高和肌张力降低交替进行的自主性周期性变化。这就是肌张力振荡。</p><p class="ql-block">    肌紧张程度越高,越容易发生振荡,振荡起来频率也越高。如下肢肌张力升高时我们很容易引出踝阵挛。</p><p class="ql-block">    肌张力若较低,其振荡频率也低,当振荡频率低至一定程度(频率约为0.5~5次/秒时可感知)且达到一定能级,人体是能感受到的。如我们在持续用力且将近力竭时,就会感觉到肌肉出现震颤,肌力下降的同时,肌张力振荡频率越来越低、振幅越来越大,最后脱力。</p><p class="ql-block">    从另一角度讲,假如肌张力振荡足够稳定且足够强,作用于他人(发气)时可能会引起某些人局部软组织共振,就会有所谓的(得气)的感觉。又假如这种共振能使某种疾病好转,于是气功治病产生了。机理与频谱治疗相似。</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四、神经冲动的时序性传导</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人体的肌张力是由自主神经和/或脊髓反射维系的,正常情况下意识可部分控制随意肌的肌张力(例如人紧张时可通过意识放松)。</p><p class="ql-block">    一般情况下,一块随意肌收缩给人的感觉就是整体同步的,实际上肌肉内不同肌束的肌纤维或一条肌束的远近节段收缩是有先后时间差异的,只不过这种时间差异极小以致人感受不到,我们就认为是同步的吧。</p><p class="ql-block">    换句话说,肌组织收缩的先后时间差异,是由同一神经电信号到达不同神经肌接头时的时差(因末梢神经纤维的长度有差异)所致使的。</p><p class="ql-block">    假如局部的神经末梢或局部反射弧出现了某些病理变化或受局部其它组织病变的影响,使得本应该同步的神经冲动到达某局部肌组织内的神经肌接头时,其冲动信号在时间上出现了有可感知的先后差异,且依由近到远的顺序发生。</p><p class="ql-block">    这种现象暂可称为神经电信号的时差性传导,简称为时差性传导。映射到该神经末梢所控制的局部肌组织,就是局部的肌组织出现时序性肌张力变化(高或低)或时序性收缩,肌张力或肌收缩的时序性变化又时序性地触发局部感受器(如触觉小体)。再假如时差性传导的时间差异足够大,大到人体可感知的程度,人体就能产生有某种东西在体表或体内移行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五、“气”、“ 经络现象”移行的可能机制</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显示屏上的每一个LED都只有两种状态,即亮或灭,当控制电路顺序控制相邻LED亮或灭时,就产生了由亮着的LED组成的字或图案在显示屏上行走的感觉,其实每一个LED都在原地,根本就没有移动。</p><p class="ql-block">    时差性传导所致的时序性肌张力变化时间和位置都是自主的、随机的,而且都是一过性的和脉冲式的。同一位置短时间内不会出现第二次。个人认为:主要与局部脊髓反射弧有关。</p><p class="ql-block">    同一位置不同时间的感知是不尽相同的,可能是因为不同的刺激强度作用于同一感受器可产生不同的感觉吧,还可能是同一位置不同时间的局部肌张力强度(振荡有时相变化)不同。</p><p class="ql-block">    1肌集群响应模式</p><p class="ql-block">    1.1 多集群性肌张力变化方式与气功里的“气”高度相关。</p><p class="ql-block">    一个神经末梢对应着一个肌集群,相邻神经末梢的时序性传导会影响到相邻的肌集群,这种依次发生的肌集群顺序性肌张力变化暂可称之为多集群性时序性肌张力变化。</p><p class="ql-block">    处于多集群性时序性肌张力变化时,每次参与的肌集群的多少在不同的时间往往是不同的。</p><p class="ql-block">    在肌张力升高的基础上,如迭加肌张力的强弱振荡和肌张力升高区域的大小变化(也就是参与的肌集群的多少),可形成“气”感的涨落(感知时间约为1~2秒一次),就是所谓的“真气鼓荡”。 </p><p class="ql-block">     多集群性肌张力升高及其变化似乎也能随着意念在体表宽泛地慢速移行(即气功里的导引,感觉从躯干到四肢末端的移行时间大约为一秒),“气”感的导引实际上是意念行经途径上的彼此相邻的肤肌集群发生更长距离更宽泛的多肌集群性时序性肌张力变化。</p><p class="ql-block">    这种模式受有限的意识影响,但还是由自主神经来完成,所以它的移行速度受到了一定限制,远达不到“意到气到”的气功导引的最高境界。</p><p class="ql-block">    1.2 单肌集群时序性肌张力变化</p><p class="ql-block">    单个末梢皮神经的支配区域感知约为3~4cm2大小,往往感知不到明显的边界。在不正常或某些病理情况下,肌张力升高区域(有大小、强弱变化)内的单个肌集群可以单独自主发生差异性传导所致的肌张力时序(有强弱、时长变化)变化。</p><p class="ql-block">    时差性传导的传导时间差异大于0.2~0.4秒时可感知。</p><p class="ql-block">    触丝感 有如我们在野外被细蛛丝触碰我们皮肤上的毳毛那种细微感觉。感觉与立毛肌集群相关。</p><p class="ql-block">    风拂感 有如微风吹过局部皮肤的感觉。感觉还是与立毛肌集群相关,只不过感觉强度略大于触丝感。</p><p class="ql-block">    肉跳感 如这种时差性收缩碰巧发生在手臂肉眼可见的部位,又是在夏季,就偶尔可以看到局部皮肤发生一次自主时序性跳动或时序性起伏。感觉与皮下肌纤维集群相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肌束时序性收缩模式:</p><p class="ql-block">    可以发生在单条肌纤维、肌纤维束、也可以发生在的一块随意肌内的一条肌束。</p><p class="ql-block">    发生特点:自主性、随机性、一过性、脉冲性。 </p><p class="ql-block">    2.1 肌纤维时序性收缩</p><p class="ql-block">    丝线样时序性收缩</p><p class="ql-block">    丝线样时序性收缩常发生在四肢末端指腹(触觉最敏感的地方),感知长度在1~2cm左右。可能是单根肌纤维的时序性收缩。</p><p class="ql-block">    线状样时序性收缩常以快速衰减振荡方式消散,其历时就是0.3秒左右。在1~2cm左右的感觉线段上,振幅与频率都是迅速衰减,至远端消失,颇似物理里的阻尼振荡。</p><p class="ql-block">    束带样时序性收缩</p><p class="ql-block">    感觉上蠕动感或肉跳感的感知长度在1~2cm左右。蠕动感或肉跳感主要与皮下肌纤维集群相关。</p><p class="ql-block">    2.2肌束的时序性节段性收缩</p><p class="ql-block">    在运动肌本身或支配运动肌神经纤维存在某些病理因素时,时差性传导所致的时序性收缩可以发生在一块随意肌内的一条肌束上。</p><p class="ql-block">    蠕动感 随意肌的短肌内的肌束出现时序性收缩常是此种方式,与皮跳感类似,只不过感觉位置更深一些、蠕动感更强一些。</p><p class="ql-block">    节段性收缩 如果长肌内的一条肌束发生时序性节段性收缩,感觉上是有什么在肌肉内部走行一样,我们就叫它长肌时序性节段性收缩,感知收缩节段长度在1~2cm左右,持续时间可长达1秒左右。也可以是酸、胀、重滞直至痛感在人体某肌肉内移行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长肌内肌束的时序性节段性收缩的移行距离是最长的一种,是经络存在的强力证据。但这只能局限在一块长肌肉的肌腹内,肌肉两端的肌腱就是移行终止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总的说来, “气”感与肌集群肌张力变化关系密切一些,“经络” 现象与时差性传导所引起的时序性肌收缩的关系密切一些。</p><p class="ql-block">    两者可以同时存在,并可以多种形式整合叠加,形成丰富多变的“气”感和“经络”现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style="font-size: 20px;">结  言</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无论是什么原因(局部病变、练气功、暗示、条件反射、意念等)致使的各种形式的局部肌张力升高及其变化,只要达到一定能级最终都会触发感觉神经的各种相关的感受器,这些感受器将接收的信息传导至大脑,经大脑整合后,形成了丰富多变的各种“经络” 现象和 “气”感。</p><p class="ql-block">    这种表现的最显著的特征是因人因时而异。</p><p class="ql-block">    还是用LED显示屏打比,肌集群的肌张力时序性变化是满屏变化;丝线样时序性收缩是仅有一个LED高度的显示屏在变化;粗线样时序性收缩是只有几个LED高度的显示屏在变化;长肌内的肌束时序性收缩如同满屏显示器只有中间的几行LED上有两三个汉字组成的单词在屏幕上顺序走行。</p><p class="ql-block">    可以认为:“经络现象”或“气” 感就是神经、肌肉组织在特定条件下相互作用,生理与心理相互影响的复杂表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参考链接</b></p><p class="ql-block">1.     “经络现象”与“气感”的神经——肌源性假说  http://blog.sina.com.cn/s/blog_b30570110102v86t.html</p><p class="ql-block">2. “经络现象”与“气感”的现代解剖、生理学解析(上篇)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xNTM1NDI2MA==&mid=2652895897&idx=1&sn=55d2d9eef5e8dfd7bc687cd60476d189&chksm=806e0a62b719837416146ef6aa629dd9a5471b5fd928506137f11099252c27aa437850505c83#rd</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3. “经络现象”与“气感”的现代解剖、生理学解析(下篇)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xNTM1NDI2MA==&mid=2652895898&idx=1&sn=3c3c0e9474e6b8c726d195c3704ee074&chksm=806e0a61b7198377335fc37310d19cb3990c616b17c87426d44bbd23d81bfa69832c53197129#rd</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联系方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电子邮箱:sangyuanll@163.com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电话:13971140747</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