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清晨,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泥土解冻的芬芳和嫩芽始发的早春气息,润心润肺。</p> <p class="ql-block"> 街边悬挂着棒槌的小摊一个挨着一个,让因生计忙碌奔波的我突然意识到今天是农历二月二龙抬头,又称春龙节、春耕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它标志着春天的正式到来,万物复苏。</p><p class="ql-block"> “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龙神抬头,民间有诸多习俗和禁忌,旨在祈福纳祥,开启新年的吉祥之门。我慢下脚步,逐一欣赏街头小摊上挂着各种流苏的桃木棒槌,还有桃木剑、柳木刀等,勾起了我无数回忆。</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每到二月二,祖父就用他削编筐枝条的月牙刀为我们姊妹几个修桃木棒槌,成形后用锥子钻个孔,祖母和母亲用自己养蚕制作的丝线将棒槌穿起来,给我们戴在衣服的纽扣上,寓意吉祥如意、驱邪避凶,祈福无病无灾。祖父是个做事严谨的人,做起事来粗中有细,编织筐笼和粮囤的手艺那是十里八乡都享有盛誉的,不仅外形美观,且非常耐用。后来,父亲跟着祖父学了一些,但因上班不常干农活,未能传承祖父的手艺。祖父削的桃木棒槌柳木刀很精致,样式各异,桃木棒槌祈福,寓意着吉祥如意,柳木刀则代表着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我和弟弟妹妹都非常喜欢。在那个资源匮乏的时代,日子清贫,我们小孩子的幸福大多来自于节日的仪式感和一些手工做的小玩件。</p> <p class="ql-block"> 每个传统节日都有很多民间传说故事,童年时期的我最爱缠着祖父和祖母给我们讲故事。祖父经常在农闲时泡一杯茶,或坐在院子里一个小石桌旁,或坐在冬天的火炉边温一壶黄酒,我们姊妹几个围在祖父身边,有时候祖母、父亲、母亲也来凑热闹。关于龙抬头的起源我最早是从祖父口中听来的:相传,武则天称帝,触怒了玉皇大帝,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玉龙打下天宫,压在大山下面,并立碑警示:“玉龙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老百姓为了拯救善良的玉龙,四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时,突然想到,这玉米就像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玉龙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被压在大山下的玉龙抬头而起,直上云霄,老百姓看见一条巨龙腾空而起,无不欢呼雀跃,于是就把二月初二定为“龙抬头日”,吃爆玉米花也成了一项民间习俗,以此感谢玉龙降雨之恩。后来除了爆玉米花,也有地方炒黄豆,都是类似的寓意。祖母补充道:二月二龙抬头除了戴棒槌外,还要吃炒黄豆、爆米花、龙须面,“剃龙头”……等习俗,“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在这一天,人们都剃去旧发,迎接新生,小孩子理发,叫剃 “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童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这一天不能动针线,“二月二动针线,扎瞎龙眼下雹子”,这天动针线会“刺伤龙眼”,导致天降冰雹,影响农作物收成;这一天也不能磨面,磨盘象征着虎,而碾子象征着龙,二月二这天磨面被认为会“压住龙头”,影响龙的升天,进而导致风调雨顺的失衡。因此,在这一天农户常将磨盘支起,暂停使用,以示对龙神的尊重。那时候有爆米花的走商,母亲用自己种的玉米或者黄豆,付给商贩五毛钱手工费,给我们解馋,爆米花开炉的那声炸响,我们吓得都捂住了耳朵,但眼睛还是紧紧盯着炉口。后来生活好了,想吃爆米花,超市里都可以买到各种口味的,但唯一缺失了小时候的那种味道!祖父去世后,二月二,我们就很少戴棒槌了。后来读《白鹿原》看到白嘉轩的第七个妻子仙草腰间绑了七个桃木棒槌驱鬼这段时,也很容易理解戴棒槌的用意。工作后,因为喜欢雕刻,二月二有空会亲手做棒槌送给家人,回忆童年时候家人戴棒槌的那种温馨。</p> <p class="ql-block"> “棒槌”,指民间浆洗衣物用具,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其形状因地域、民族的不同也不尽相同。随着时代发展“棒槌”一词的意义也丰富了起来,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据文献记载:“棒槌一词”最早出现在《金瓶梅词话》第三八回:“便取棒槌在手,赶着打出来。”后来,清李渔清的《巧团圆•词源》也提到:“取出泥人、土马、棒槌、锣鼓、刀鎗、旗帜等物。” 传说中,阎王手持巨大的金色棒槌,用以惩罚那些犯罪或行恶的鬼魂,使其接受阴间的审判和惩处。阎王殿的棒槌,又称“阎王笏”,是源自中国迷信传说中的一个重要文化符号,与阎王紧密相关。在民间信仰中,阎王殿的棒槌通常象征着神权,也被看作是驱邪避凶的标志之一。记得曾经阅读过一个传说故事《钟馗原来是棒槌》:相传,钟馗在古代为“终葵”,是一种家用器物,现在人们称之为“棒槌”。据说在古时候,家中有人得病,如果怀疑是鬼魅作祟,就可以用棒槌(“终葵”)去赶鬼。自这“棒槌”被公认为有驱鬼避邪的作用后,从六朝开始,很多人都给自己的孩子取名为“钟葵”,如魏献文帝时的大将军杨钟葵、魏孝文帝时顿丘王李钟葵等名字,都有治鬼邪、保平安之意。那时候的“钟馗”还没有人的形象,只是完全被看成一种驱鬼的物件。直到唐代,唐明皇的一场梦,让“棒槌”一下子成了“精”。据《逸史》记载,唐开元年间,唐明皇染上了恶性疟疾,好长时间也不见好。一天夜里,他梦见一个小鬼来盗玉箫,这时出现了一个破帽蓝袍的大鬼,他一下子就将小鬼捉住了。唐明皇在梦中惊骇,忙问他是谁,那大鬼便自称“钟馗”。唐明皇醒来后不久,病竟然也好了。据说后来唐明皇曾让书画大师吴道子画出钟馗的画像,还印发钟馗捉鬼图分发给诸大臣,让他们在除夕的晚上悬挂在大门上,以驱妖除邪。再后来,这件事传到了民间,钟馗便成了各家各户的守门神。“棒槌”在方言中也有多种含义,如在陕西方言中表示“傻子”“笨蛋”,在山东潍坊地区方言中则指玉米,长白山区指人参。而在梨园“棒槌”则用来指代外行,网络用语“棒槌”指对方太傻,脑子不够用。有人说某某是个“棒槌”,意思就是说这个人头脑太简单,或者是一点都不明事理。“棒槌”一词在相声、小品等喜剧表演中频繁出现,侯宝林先生在他的著名相声《空城计》里,就用棒槌来比喻和表现一个稀里糊涂上了舞台跟着跑龙套的看客,人物形象可谓栩栩如生,听后不由得你不捧腹。</p> <p class="ql-block"> 其实,溯其本源,棒槌就是一民间浆洗衣物的必备工具,如今已逐渐被年轻人淡忘,甚至在农村也难觅其踪。然而,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它却是农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小溪畔、池塘边,女人们手持棒槌,伴随着清脆的捶衣声,开始了新一天的劳作。那声音,宛如一首无字的歌谣,又似一曲动人的乡间小曲,在乡村的早晨中回荡,唤醒了沉睡的人们,也唤醒了新一天的生活。棒槌声的轻盈与浑厚,不仅展现了不同人群的特色,更成为了乡村早晨的一道独特风景线。可以说,棒槌是祖辈们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它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洁净、温暖。棒槌确实能够有效洗净衣物。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逐渐领悟了棒槌洗衣的精髓。在以前,百姓们所穿的衣物大多都是自家织制的厚重粗布,这种布料不仅耐得住棒槌的击打,而且棒槌洗衣还蕴含着一定的物理原理。随着生产力发展,搓衣板代替了棒槌的洗衣功能,现在洗衣机又代替了搓衣板。</p> <p class="ql-block"> 二月二龙抬头,是自然与人文的交响,是敬畏与期盼的融合。人们通常“戴棒槌”、“剃龙头”、“不动针线”“吃龙须面”……虽然这些习俗和禁忌大多源于古代的迷信观念,但在现代社会,它们更多地被赋予了文化传承和心理寄托的意义,小摊生意兴隆,理发店人头济济,家中手工长面飘香……记住这些风俗和故事,既是对传统的传承,也是对未来的期许,心怀希望,才能迈向美好生活。</p><p class="ql-block"> 中国传统民俗丰富多样,这些丰富多彩的风俗和特色食物,承载着古人对未来生活的期盼与向往,也让古老的节日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从历史记载来看,龙抬头节的形成与自然天象有关。古代天文学将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俗称 “二十八宿”。东方苍龙七宿星象中,角宿就像龙的两只犄角,仲春时节,阳气上升,大地复苏,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故称 “龙抬头”。在农耕文明中,龙抬头意味着春耕的开始,人们希望借助龙的力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p> <p class="ql-block"> 愿美友们在龙抬头日,以虔诚之心行吉祥事,以敬畏之意避忌讳,抬起一年的好兆头! </p><p class="ql-block"> ——乙巳年农历二月初二</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更多美文链接如下:</b></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ap21ymr"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莫道春归无颜色 琼花玉骨斗寒芳</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911p2kt"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温暖的问候</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8q4r4z5"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在路上(外一首)</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82ekw6u"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寒衣节起源与典故</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7abbbwt"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山那边还是山</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