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趣事(二十)

徐平生

<p class="ql-block">如果你问一位四〇后或五〇后的老人,什么是他早期的启蒙读物,十有八九会回答,“小人书”。</p><p class="ql-block">那个时代的人们所能获得的信息量是很有限的,对没学会读书看报的孩子们来说更是如此。电视还没出现,收音机也远未普及,一条胡同顶多有一两台“日本匣子”。电影院有时会有儿童场,上映的木偶片或动画片虽也很好看,但那毕竟不能常看,一个学期能看上一两次就很不错了。奶奶或姥姥被孩子们纠缠不过,也会讲两段八百年前流传下来的故事。可翻来覆去的就那么几段,早就不知道听多少遍了。对孩子们来说,只有小人书里有着无尽藏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小人书里的故事有打仗的、童话的、神话的、电影的、武侠的,应有尽有。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和流行电影片几乎都有小人书版。什么《木偶奇遇记》、《洋葱头历险记》、《哈哈镜王国历险记》、《鲁宾逊漂流记》、《敌后武工队》、《铁道游击队》、《平原游击队》……更不用说三国系列、水浒系列、西游记系列了。你要问在哪里能读到这么多小人书,那他们一定会异口同声地回答,“小人书铺”。</p><p class="ql-block">据说那时的少年之家、少年宫也有阅览室,可那毕竟是远水难解近渴,小人书铺就在家门口,带上一二分钱,约上一两个小伙伴就能在那看上好大功夫。</p><p class="ql-block">管它叫小人书“铺“,实在很勉强,因为它仅是在门洞里或胡同口用木板搭的小棚子,里面光线很暗,只有几条垫得象小板凳一样高的木板当座位使用。设备是简陋了一些,但对孩子们的吸引力却丝毫不减。在那里花一分钱可以看两本小人书,不限时间,允许两三个孩子同时看一本,但不允许反复看,更不允许传着看。一般铺主并不很友好,眼盯得很紧,一但发现有违规的迹象会立刻大声呵斥。不过机会总还是有的,因为小人书铺一般还经营一些象香烟,毛片,玻璃球,瓜籽,爆米花、糖豆之类的小东西,孩子们可趁铺主照顾其它生意时,把小人书偷偷翻回到第一页,从头再看。弄好了,一本小人书可连续看它好几遍。</p><p class="ql-block">小人书铺里所说的“本”,跟我们平时所说的“本”是有区别的。它并不是指一本完整的小人书,而是指把一本完整的小人书拆开重新装订后的一本。薄一点的会被装订成两本。稍厚一点的则会被装订成四本。为了持久,重新装订的小人书被加装上厚厚的封皮,很结实。小人书原装的彩色封面会被铺主一张挨一张地贴在在厚纸板上,再挂在墙上当做广告和索引。</p><p class="ql-block">铺主们很聪明。他知道孩子们认字不多,为避免因叫不出书名而出现的尴尬局面,他在这些广告兼索引的原彩色封面上都用毛笔写上了编号,孩子们要看书时,只要说出封面的编号就可以了。</p><p class="ql-block">除现场阅览外,小人书铺还提供出租小人书的服务项目,当时人们管那叫“赁”小人书。赁小人书的价格是在铺中阅览的两倍,即一分钱一本,可拿回家去看一天,第二天返还即可。不过那都是大人们的事情,孩子们是不会花那冤枉钱的。</p><p class="ql-block">赁小人书还有一种形式,就是用手推车走街串巷流动服务。不过这种形式并不多见,虽然五六十年代我们曾频频地搬家,市内几个区差不多都住过,但只是在锦州道华利北里住时见过。</p><p class="ql-block">赁小人书的手推车象是一个放倒的书架,密密麻麻的小人书书脊朝上地摆在“书架”上,书名都写在书脊上。手推车很准时,总是在下午四五点钟时到来。从家里走出来赁书的都是大人,因为只有他们才有经济实力花上双倍的价钱把书拿回家去看。手推车对孩子们的吸引力并不大,一方面孩子们更喜欢经济实惠的现场阅览形式,另一方面,手推车上没有花花绿绿的小人书封面,写在书脊上的字能认识的没几个。尽管跟自己关系不大,可孩子们还是喜欢围在手推车周围,一边指指点点一边努力辨认书脊上的书名,时不时地还会喊上一句:“这本我看过!”</p><p class="ql-block">车主是位留山羊胡子的老人,现在想起来大概也就五十多岁,不过那时人们的平均寿命没有现在这么长,五十多岁去世并不会被惋惜或被认为“英年早逝”。</p><p class="ql-block">那时在我们住的这条胡同里,每天走街串巷的商贩有很多,用络绎不绝来形容一点也不显夸张。这些商贩招揽生意的方法大至有两种,一种是靠人声吆喝,另一种是靠各种响器。前者如卖药糖的、箍筲的、套火炉的、修理零活的、打竹帘子的、弹棉花的,后者有剃头的、磨刀的、卖针线的、算卦的、绱鞋的、锔锅锔碗的等。可这位赁小人书的山羊胡子却兼而用之,他在摇几下铜铃后,会再吆喝一声“小——人儿——书——”。在他吆喝“小”字时,由于把圆唇音收得过小,于是“小人书”就成了“休人儿书”。这三个字从音韵来说虽是仄平平,但在天津话中“书”字的高平调被读成低平调,因此被山羊胡子拉长声调后的音高就是“嗦——唻——嗦——”,其中一前一后的两个“嗦“是低音的,正好一个纯五度,典型的和协音程,再加上吆喝词“休——人儿——书——”,很是好听。孩子们围在手推车旁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早就知道,山羊胡子只要一深吸气,就要要开始吆喝了。孩子们会在山羊胡子把气吸满丹田后的一瞬间一齐高唱,“休——人儿——书——!”书字延长后还特意加一个下滑音。这时山羊胡子会很开心,因为客观上孩子们为他做了活广告。</p><p class="ql-block">一晃七十多年过去了,当时齐声做广告的孩子们早有了自己的孙儿辈,山羊胡子也该是一百二三十岁的老山羊了。</p> <p class="ql-block">神情专注的孩子们。</p> <p class="ql-block">孩子们的想象力可以完胜粗糙的印刷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