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0702"工程秦四村,张季敏(第十四期)

西门踏雪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季敏 男,汉族,1947年6月生,陕西户县人,大专文化程度。1980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9月参加工作。1987年被中共咸阳市委、市纪委命名为“优秀纪检干部”。</p><p class="ql-block">1968年9月至1978年4月,先后在户县秦镇中学、户县四中任教师;1978年4月至1980年6月在咸阳师范学院学习;1980年6月至1984年6月,在咸阳地区教育局、咸阳教育学院函授部任干事;1984年6月至1992年3月,在咸阳市纪委任信访科科长、一科科长;1992年3月至1997年12月,在市纪委任一室主任(副县级);1997年12月至2004年6月,任市纪委常委、市监察局副局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是50多年前的事了,由于现在有人要把那些事搜集起来,也引起了我对那些往事的回忆。受命出发1970年刚过春节,还没有来得及串亲戚,公社就要求参加0702工程前期任务的民工出发。当时有许多工程都在进行,其中就有宝鸡峡的水利工程。这个0702是个工程代号,说是战备工程。实际就是在秦岭深山修一条简易的公路,当时说是三级公路。农民哪懂什么公路怎么修,什么级别更是不知所云。人家说到了地方有人指导,你们按照要求干活就对了。那个战备工程的民工是按照民兵的编制,县上是总指挥部;以公社为单位是工程营;几个生产大队合编一个连;一个生产大队为一个排。出发时有好多人,都是先遣队成员,带着架子车、工程工具、铺盖卷、粮食、灶具等集中坐大卡车。那时最好的公路也不过是石子路,人们在颠簸中赶路。平地还比较稳些,过了周至,进入山路就颠簸的特别厉害。刚进山的一段路,就是简易的公路,坑坑洼洼,好像没有人维护。有的地段很窄,只能勉强过一辆车。路的一边是山坎,另一边就是深沟。那时刚下过雪,被行人、车辆压过,坚硬而湿滑,车上人多货重,经常打滑,险象丛生,令人心惊胆战。车到沙梁子后已无大路,只能步行。我们大队的人分两个部分,将东西装在架子车上开始艰难的前行。既然是步行就走最近的道,要到我们的工地要翻过海拔3000多米的老君岭。越到高处,积雪越厚,气候越冷,坡度越陡,拉着一车沉重的行李,每个人都气喘吁吁,汗水湿透了内衣,手却是冰凉的。有的路段就像直立的一样,几个人不是拉着车,象抬着车一样前行。天慢慢的暗下来,到处一片漆黑,没有可以落脚地方。只能继续前行,当天已经漆黑一片的时候看到远处要微弱的灯光,光亮引导我们费力赶路。那个小小的地方有人在路边招呼行人,引导去休息的地方。没有电灯,只有油灯。在一个仅仅能铺三四个人铺盖的地方,将就过夜。疲惫、困倦、寒冷加在一起,没有人说话,倒下就呼呼入睡。第二天黎明时听到有人已经开始出发,我们赶快起来,囫囵吃几口干粮,准备赶路。这时才看到晚上睡在满是牛粪的磨坊里。第2天,翻过秦岭梁后,积雪渐渐少了,又是下坡路,一路小跑。临近傍晚到达一个叫元潭子的地方。这里是我们进山后看见的最大的平坦而开阔的地面,零散的住有四五户人家。看到远方的客人,山里人特别热情,就像见到久别的亲人一样。之前,板房区已给打过招呼,安排我们临时住在一家地方比较宽裕的人家。工前准备紧接着就是做开工前的准备工作。和先后到来的一个连的负责人踏勘,什么地方做厨房、什么地方做连部、各个排住在那块地方。我们排就安排在这户人家的大墙东边,靠墙建设工棚,既避风雨又暖和。工棚是用毛竹做棚顶、墙和床。用木杠作为支架,上面用竹子编成笆,覆盖上油毛毡就是屋顶;四周围上竹子,再涂上泥巴就是墙;在低的木柱上用编好的竹笆覆盖,铺上茅草就是床。</p><p class="ql-block">木工负责建房子的框架,我们则在附近砍木料、竹子。山上干活不同于平地。砍竹子要到较远的地方,而且山势陡峭,一不小心脚下一滑就会出事;由山上往下放木头时经常会有石头同时落下,或低处有人,放倒树木会撞到人。我们也是在和当地人学习劳动的方法,避免出现不安全事故。大队人马到工地时,已经做好全部准备工作。开工建设开工时,平静的山坳开始沸腾。到处是工棚,到处是民工,到处是标语,到处是人们的喧闹声。秦渡工程营的工地比较长,有很长一段路工程量比较小。主要工程有三里峡的悬空凿石险要路段、一座大桥、若干涵洞。所有的工程材料除水泥、钢筋外都要就地取材。修公路不比干农活,要与钢钎、铁锤、火药、石头等这些从没有打过交道的东西为伴。一不小心就会出差错,出事故。开工之前,反复的进行学习教育,讲解各种工程操作规范。我们排的工段在板房子和元潭子之间,战线比较长,人员比较分散。只有几段有开石的活。那时都是用铁钎、铁锤敲打凿孔,再装进炸药爆破。打钎时一人扶钎,一人或二人或三人抡锤。这里有许多技巧,钎头只有一平方厘米,打不准就会轮空,弄不好会伤及扶钎的人。全凭练好功夫,大家在工作中不断学习,稳、准、狠的打钎。同时比赛谁连续抡锤次数多,有人可以连续抡几百下。随着工程进展,相互学习,开展竞赛,大家的技能不断提高。工程开始时,施工员要按照图纸放线。可认识图纸的人并不多。包括营部安排的技术员也是一知半解,经常会出现找不到设计时的标志。尤其山路有许多回头弯,在山坡上找不到原来打的桩,造成误工或无用功,干错活。在专业工程技术人员测量时,在好奇心的主导下,我注意观察他们的操作,学习施工知识,还主动询问不懂的问题。熟悉后还帮忙一起搞测量,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基本掌握了一下基本技能。在我们连的施工中没有出现窝工、干错活等问题。我们的工程进展相对顺利。按时按质完成工程量,为全线按时竣工贡献力量。工作轶事工地干活虽然苦累,但大家的心情还是比较好的。好多人来工地前都没有远离过家,时间一久难免有想家的念头。工间休息的时候,大家一边休息一边拉闲话,有说有笑。但有细心的人发现一个小伙只一个人在那里看什么,于是悄悄过去,只看到那人在内衣看什么,一手抓过去,是一个女人的照片,直接逗毛了小伙,两人还大打出手。原来那小伙刚过新婚就来工地,在那里看他媳妇的照片。为此事还让大队干部调解了一番。由板房子到元潭子是下坡路。路基修好后平平坦坦,收工后大家都各自往回走,唯独一个小伙慢慢吞吞。都已经开饭一阵子还不见人,一会儿看到那人遍体鳞伤,伤口上不知道涂抹的什么,绿绿的。原来是别人走后他把两辆架子车绑在一起“开火车”,速度太快时没有刹住车,翻倒路旁,路边的石头把身上撞得到处是伤。幸亏人家急中生智,把刺筋(一种草)揉碎,用其汁止血。生活轶事到工地后,我们20个左右民工住在一个工棚,睡前说东道西,胡片谝一起。有讲故事的、有讲见闻的、有东家长西加短胡拉的,也有荤话连篇的,什么四硬、四软、四香、四臭等等,反正你平时没有听到的在这里都能听到。修路的民工全是男性青年,只有山里的住户有女人,在这个缺一半人群的地方有许多有趣的故事。民工衣服破了没人补,板房子张家一个女子用缝纫机补衣服。我们元潭子一个民工连续几天中午不休息,跑四、五里路去板房子。有人问,你天天去板房子干啥,回答去补衣服。问你那来那么多衣服补,无言对答。后来大家才知道这人是为了看张家女子,故意将衣服撕破的。有一次,听说县上的慰问团要来演出,过我们的工地,于是一些进工地在小溪上修的便桥,民工也给拆了,为的是让慰问团的人脱鞋过河,这样可以看到女演员的白腿。演员们过来时还大喊,石头下来啦,让在他们工地前多停一会儿。在工地,吃的是大馒头、大碗菜。每逢休息放假,有人就会三五成群自己弄吃的。一次我们几个去临近一家自己做饭。这家人和我们的一个木工熟悉,很热情。去时给我要倒水,本来那碗干净着,可主人偏要摖一下,我看到摖过的碗边反倒留下一道黑水。有一次,我们听说山里人的洋芋粑粑很筋道、很好吃,于是带着大馒头去一家熟悉的住户与之交换。美美的吃了一顿酸菜洋芋粑粑。</p><p class="ql-block">2024年9月9日</p> <p class="ql-block">撰写:张季敏</p><p class="ql-block">整理:单晓莉</p><p class="ql-block">2025年2月28日</p><p class="ql-block">一张照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您告知,立马删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