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每天认识一件文物》汇总(2025年3月)(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东阳侬邮币卡

<p class="ql-block">文物,是历史的碎片,亦是文明的火种。它们静默不语,却在岁月的长河中,承载着无数人的记忆与情感。从古老的陶器到精美的书画,从质朴的青铜器到华丽的金银器,每一件文物都有自己的故事。本系列3月份《每天认识一件文物》,让我们一起揭开历史的面纱,探寻文物背后的传奇。</p> <p class="ql-block">  该彩绘陶罐属于良渚文化时期,苏州吴江梅堰(龙南)遗址距今有5000年左右。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梅堰镇东北袁家埭,1958年发现,1959年进行发掘。</p><p class="ql-block"> 陶罐的肩、腹部花纹是弦纹和水波纹组成的装饰带,是用天然漆涂绘而成,是目前所见最早的漆绘陶。整器造型规整,漆绘花纹虽有脱落,但仍能看出其明快色调。</p> <p class="ql-block"> 镂空双龙纹霞帔坠(宋代文物)长7.7厘米,宽6.5厘米,现藏于安徽博物院。</p><p class="ql-block"> 霞帔是中国古代妇女的一种服饰,始于唐代,盛行于宋代至明代 ,是贵族妇女礼服的一部分。霞帔坠则是垂挂在霞帔底端,用于防止霞帔摆动的配饰。</p><p class="ql-block"> 这件霞帔坠呈水滴形,主体采用镂空工艺,雕刻有两条栩栩如生的龙,造型精美,工艺精湛,体现了当时高超的金银制作工艺,也反映了古代的服饰文化和审美观念。</p> <p class="ql-block">  《明·绿釉陶鹅》现收藏于东莞市博物馆,这件文物,高21厘米,宽23厘米。</p><p class="ql-block"> 绿釉陶是古代常见的陶瓷品种,这类陶鹅造型的器物多作为随葬品,反映了当时的制陶工艺和丧葬习俗 ,展现了古人的艺术创造力。</p> <p class="ql-block">  《卧鹿纹金花银盘》是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锦山出土的文物,现藏于赤峰市喀喇沁旗博物馆。该盘:高2.2,口径46.6,沿宽7(单位:厘米)。盘心浮雕一只卧鹿,此盘器型大,工艺精美,图案保留浓郁的草原文化特点,为中原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相结合的实物见证。</p> <p class="ql-block">  石鼓(Shi-ku,Stone Drum)又称陈仓石鼓,中国九大镇国之宝之一,大秦帝国的“东方红”。被康有为誉为“中华第一古物”。627年发现于凤翔府陈仓境内的陈仓山(今陕西省宝鸡市石鼓山)。石鼓共十只,高二尺,直径一尺多,形象鼓而上细下粗顶微圆(实为碣状),十个花岗岩材质的石鼓每个重约一吨,在每个石鼓上面都镌刻 “石鼓文”(大篆),因铭文中多言渔猎之事,故又称它为 《猎碣》 。石鼓文记述了秦始皇统一前一段为后人所不知的历史,是中国最早的石刻诗文,乃篆书之祖。自明清以来,一字抵万金,创下中国文物史上的奇迹。</p> <p class="ql-block">  《宋代·瓷象棋》现藏于洛阳博物馆 。1997年,考古人员在河南洛阳发现了一副完整的圆形瓷质象棋有黑、白棋子各16枚,共32枚。每枚棋子的直径约1.8厘米,厚度0.3~0.5厘米。象棋在宋代得到进一步发展和规范。瓷象棋作为当时的象棋材质形式之一,反映了宋代的工艺水平。象棋中的棋子如“砲”等,体现了当时军事武器等元素,从侧面展现了“武器迭代” ,是研究古代棋类文化以及军事文化演变的实物资料。</p>

霞帔

文物

象棋

石鼓

厘米

现藏于

宋代

工艺

陈仓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