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故宫博物院珍藏了大量中国古代艺术瑰宝,涵盖陶瓷、书画、青铜器、金银器等多个领域。这些文物不仅展示了各朝代的艺术成就,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见证。每天鉴赏一件故宫藏品,是一场与历史对话,让我们走进故宫,触碰历史的温度 。</span></p> <p class="ql-block"> 此图册为女画家范雪仪代表作。她以工笔重彩绘十个与女性有关的故事,所绘女子皆八字眉,细长眼,樱桃口,衣饰华美精致。范雪仪,活动于康熙年间,江苏苏州人,为吴郡女性画家翘楚,善画人物。</p><p class="ql-block"> 此为册页五,典出《列仙传》。郑交甫(传为周朝人)经汉水之滨时,遇见两位神女,求二女解佩相赠。受赠后,交甫将佩置于怀中,然而行走数十步后,二女不见,佩亦消失。</p> <p class="ql-block"> 罐直口微撇,颈微收,圆肩,肩以下渐敛,圈足外撇。罐以五彩为饰,肩部饰锦地缠枝菊纹一周,如同一圈装饰带。腹部主题纹饰为通景庭园仕女婴戏图。四仕女在游园、憩息,四小童伴其左右嬉戏,庭园有桂树、洞石、鱼缸、盆花。所绘仕女均发髻高耸,面目清秀,点唇小口,为典型的雍正朝仕女形像。画面以深浅不同的绿色调为主,间施以红、黄、黑、蓝并加金彩,色彩丰富鲜艳。在人物的衣服上,以淡雅的色釉映出丝绸的质感。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款,外围双框。</p><p class="ql-block"> 雍正朝粉彩瓷器开始盛行,但五彩瓷器并未停止烧造,其装饰风格也随时代审美趋向而有所变化,一改清初的浓艳夺目而趋向淡雅。雍正五彩瓷器图案多以人物为主,纹饰由繁而简,仕女形像与雍正时期宫廷仕女画风格一致,雍容典雅,形成其独特鲜明的时代风格。此罐造型规整,虽为大罐却不失雍正朝瓷器秀雅之气,画工精细,为雍正朝五彩瓷器的代表作品。</p> <p class="ql-block"> 绢本设色典出《尚书·说命下》。调羹代指大臣辅助君主之政。后世以调羹、补衮共同比喻臣子治理国家。由于女性在家庭中承担烹调、缝补的职责,调羹、补衮也逐渐与女子相结合,在明清时期成为仕女画题材。 周怡,生卒不详。</p> <p class="ql-block"> 青玉质,扁瓶有盖,瓶身一侧雕刻麻姑手持仙桃,另一侧雕一凤鸟,口衔桃枝,枝上多结果实。 作品所表现的为“麻姑献寿”,麻姑作为传说中的得道仙人,在绛珠河畔用灵芝酿酒,三月三日向王母献寿,故该题材常用于祝寿。</p> <p class="ql-block"> 绢本设色图绘芭蕉之下,女子支肘坐石桌旁。作者以铁线描勾勒衣裙,方折有力。冷枚,活动于康熙至乾隆年间,字吉臣,号金门画史,山东胶州人。焦秉贞弟子。擅画人物、山水、花鸟,风格工致,敷色秾丽。</p> <p class="ql-block"> 此瓶开光外龟背锦纹为饰,腹部两面开光绘仕女图。一面绘采花仕女荡舟水上;一面绘仕女手持灵芝,携神鹿踏浪前奔,寓意深刻。以大面积锦纹作为装饰的表现手法和西洋绘画风格,为乾隆时期的特点。瓶底有“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p> <p class="ql-block"> 清宫后妃以梳“两把头”为时尚。当满头散发时,长方形梳子可大面积通发;在梳两把头至垂于颈下的燕尾时,中等的月牙形梳子较为合适;梳至发梢、鬓发时宜用八字形把形小梳;当时人们很少洗发,篦子用于篦去头皮的污垢;剔篦是剔除篦子污垢的工具;刷子也称之为抿子,用于抿发。过去多讲究头发光洁平整,在梳理头发时,须用抿子沾浸泡了数日发粘的刨花水边抿边梳,梳理的头发方符合审美要求。抿子中也有用于描眉打鬓、或用于沾胭脂在两颊涂红的,还有刷扫梳发时落在脖子、后背等处污物的;扁针用于掖外露的碎发或拨缝隙。每当后妃插戴簪子、头花等饰物,若直接插入易将头发弄乱,因此插戴前用扁针在所戴部位拨出缝隙,将头饰插入后再撤出扁针;胭脂棍是面部化妆时用于点唇的。后妃梳完头,必用胭脂棍沾胭脂,先将唇部轻轻涂抹,最后以下唇中线为中心,点一醒目的红圆点,美其名曰“樱桃口”或“樱桃唇”。</p> <p class="ql-block"> 此图册为女画家范雪仪代表作。她以工笔重彩绘十个与女性有关的故事,所绘女子皆八字眉,细长眼,樱桃口,衣饰华美精致。范雪仪,活动于康熙年间,江苏苏州人,为吴郡女性画家翘楚,善画人物。 此为册页三,出自唐杜甫所作七言古诗《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描写了公孙大娘剑器之舞的盛况:“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p> <p class="ql-block"> 铜镀金珐琅表壳,英国产。背面是一幅精美的珐琅画,画中两位美丽的欧洲淑女头披绣花巾,身着鲜艳的衣裙,正在聊天。两只雪白的鸽子倚在她们之间,仿佛在听她们讲述。白珐琅二针表盘口圈处镶嵌红、绿料石。此表有一表链,链头上系钥匙。此表整体较厚,是早期的怀表。</p> <p class="ql-block"> 《芭蕉仕女图》绘一女子侧身坐于芭蕉树下,举目远望,若有所思。生意盎然的芭蕉与四周的蔓草构筑出淡雅清幽的自然环境。此图是作者应喜爱徐渭笔墨的红兰主人之邀,追仿徐渭笔意所作。徐渭是明代泼墨大写意的代表画家,他运笔豪放洒脱,施墨酣畅淋漓,与禹之鼎贯用的细笔勾勒、色彩烘染的画风相比是完全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禹之鼎凭藉深厚的绘画功底,将此两种迥异的画风有机地融汇在一起,此图既有徐青藤的水墨情趣,又不失作者自身的笔墨特点。</p><p class="ql-block"> 图中芭蕉、杂草为大写意画法,作者未以自己贯用的细腻笔法精工刻画,而仿青藤笔意运笔逆来顺往,横涂竖抹,施墨随意点染,浓淡相生,芭蕉、杂草于有形无形间野趣天成,充满生机活力。仕女为小写意画法,作者仿青藤笔法绘人物的五官,仅以浓墨勾、点,而未运用己所擅长的微擦带染法,准确而简括的笔墨勾画出仕女文静俊俏之美和怡然闲适的神态。人物的衣纹,作者运用的是他所熟习的“兰叶描”法,而没有追寻青藤爽朴劲健的直线型笔致,飘逸变化的线条更有助于展示年轻女子活泼浪漫的内在性情。此图可谓禹之鼎水墨仕女画之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 执壶铜胎鎏金。撇口,束颈,丰肩,鼓腹,下部收敛,足微撇,圈足平底。腹部前出兽吞流,后接龙首高曲柄。壶盖黄地,盖面绘花卉一朵,四周围绕茛苕卷叶缠枝一周。腹部前后各一开光,内绘西洋仕女婴戏图。足部一周白地蓝色回纹。外底白色中心蓝色双方框内“乾隆年制”双竖行楷书款。 乾隆时期的画珐琅中出现了以西洋人物、建筑为内容的装饰,中西文化合璧是乾隆时期珐琅器的一大特色。</p> <p class="ql-block"> 绢本设色。男耕女织是中国传统生产方式,养生所亟,莫过于衣食,因此《耕织图》是古代重要绘画题材。此图册绘于康熙年间,其中耕夫与织妇绘成胤禛夫妇形象。图绘浴蚕、二眠、炙箔、织、攀花、剪帛,表现从养蚕、纺织到成帛裁制的过程。浴蚕是古代一种育蚕选种的方法,通过将蚕种放入水中漂洗,达到清洁消毒,以及优选劣汰的目的。蚕生长脱皮时,不食不动,其状如眠,谓蚕眠,第二次蜕皮即二眠。蚕长成后吐丝做茧,此时需将它们分箔排架,下方和周围放置炭火盆加热,此工序谓炙箔。</p> <p class="ql-block"> 笔筒竹制,棕红色,下承三矮足。筒壁上刻松、岩、兰草及仕女等图案。仕女头戴风帽,手持兰花,依石壁而立,古松穿岩而出,松枝伸展,蟠曲弯转如龙。松下有石台,台上置杯、砚等器。仕女身旁岩壁上以阴文刻隶书乾隆御制诗一首。 朱稚征(明末竹刻名家,号三松)雕刻的各种作品中,尤以仕女题材为多。在雕刻技法上,他多以浮雕为主,有时亦兼融毛雕、浅刻、深雕、留青、透雕等技巧。此笔筒利用多种技法将山石、苍松、花草和仕女的衣纹及神态举止刻画得恰到好处,刀法中见笔墨,树石皴法颇富画意。此件名家所制笔筒被收入宫禁,为皇帝所赏识。</p> <p class="ql-block"> 此图册共8幅,此为册页八。从精美的器皿、工巧的家具、华丽的服饰可知作者表现的是富贵人家的女子。通过女子在室内品茗、吹箫、梳妆、投壶、阅书、舞剑、观鹤、自弈等行乐活动,说明了优越的生活环境不仅保障了她们衣食无忧,亦为她们提供了种种休闲条件,从而令她们具有多方的修养。</p><p class="ql-block"> 图中人物的面部轮廓以中锋行笔,淡赭勾勒,线条工细流畅,五官结构在继承传统线描的基础上参用西方的明暗法、解剖学等绘画表现形式,以赭色烘染,凹凸层次分明,富于立体效果。人物的衣纹用笔深受明代“浙派”画风的影响,线条似金钩铁画,遒劲爽利并富于方折、顿挫、疾迟变化,其显现出的方硬美与人物面部的娇美形成刚与柔的对比,衬托出女性肌肤的细腻光滑。赋彩染色浓重,青、蓝、紫、红、黄等冷暖色调于和谐的呼应中洋溢出一种纯净、典雅、安谧的情境。同时,其鲜亮明丽的色调与图册中少女们青春活泼的气息及轻松娱乐的场景相统一,从而有助于表达绘画的主题。</p> <p class="ql-block"> 自然界中竹、木生长的范围很广,品种繁多,但是作为雕刻用的材料,则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木料中适宜用作雕刻材料的有硬木和软木两种。硬木雕刻中常见有紫檀木、黄花梨木、乌木等。软木雕刻中以黄杨木、楠木、桦木等最常见,也有檀香木、沉香木、枷楠香木等制品。这类木料质地柔和细腻,有一定韧性,色泽多为淡黄,有的还带有芬芳的气味,适合雕刻小型工艺品。</p> <p class="ql-block"> 这是清代任熊所画《姚大梅诗意册》中的一幅,主题为“姽婳将军” 。任熊是晚清时期著名画家,“海上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姚大梅诗意册》是任熊根据诗人姚燮(号大梅)的诗意所创作的画册,以独特的人物造型和构图展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姽婳将军”一般指的是在文学作品或传说中英勇的女性将领形象。</p> <p class="ql-block"> 清乾隆广彩人物纹盘是清朝乾隆年间的广州彩瓷,现为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品。</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这件清乾隆时期的广彩人物纹盘。</span>高2.7cm,口径12.6cm,足径7.3cm。盘敞口,浅弧壁,圈足。通体内外施白釉。盘外光素无纹饰,盘内绘有一欧洲妇女的半身圆形肖像,笔触细腻,形象逼真,具有强烈的立体感。</p><p class="ql-block"> 广彩是广州地区釉上彩瓷艺术的简称,起源于清代康熙年间,在乾隆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其特点是构图饱满、色彩浓艳、金碧辉煌,常采用西方绘画技法和题材。</p> <p class="ql-block"> 图绘一鸾凤于薄云淡雾中振翅飞鸣,其背上一仙女正茫然回首目视身后的一轮圆月。画家将仙女回眸之一刹那所显露出的怅惘之情刻画的生动传神,使本来单调的景物变得极富情趣并给人以想象力。仙女的眼神原无形,然作者却利用它使圆月和鸾凤之间产生一种内在的呼应关系,使画面具有气脉贯通的完整性。画家通过描绘仙女的衣带向后飘举暗示出无形的风力,并以此表明鸾凤疾翔时的速度与强烈的动感,与圆月之间形成动与静的对比。</p><p class="ql-block">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仙女的造型越出了隋唐时期仕女画丰腴健壮的体态,表现出女性身材比例合理,造型匀称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 耳坠的耳圈为铜镀金,上坠白色包嵌蓝色花心的彩石,是清代后妃耳饰之一种。在耳圈中有垂挂饰物的称耳坠,耳圈清代多以金属制成,如金、银,也可用白玉、珊瑚等,其垂挂物则可用各种材质,如钻石、红蓝宝石、珍珠、翡翠、碧玺、珊瑚等。 这件铜镀金嵌石耳坠造型独特,做工精细,色彩亮丽,有其独特的韵味。</p> <p class="ql-block"> 清代丁观鹏的《宫妃话宠图轴》。丁观鹏是清代宫廷画家,擅画人物、道释等题材。这幅画描绘了宫廷中几位宫妃互动交流的场景,展现了当时宫廷女性的生活情境和服饰风貌,其绘画风格工整细腻,设色典雅,体现了清代宫廷绘画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把清代的骨股漆边缪嘉惠画幅蝠桃图面折扇。缪嘉惠是清代女画家,擅长书画,其作品常被作为宫廷赏赐之物。折扇不仅是纳凉的工具,也是传统的艺术收藏品,扇面上的绘画和书法体现了当时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情趣 ,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 这是清代蒋峯的仕女册中的册页七。画面中描绘了一位身着古装的仕女,从画中能感受到清代仕女画的风格特点,展现了当时女性的生活场景和形象气质,蒋峯以擅长绘制仕女题材作品而知名,这类画作对于研究清代的服饰、风俗及绘画艺术有一定价值。</p> <p class="ql-block"> 故宫博物院藏的《清·康熙款五彩麻姑献寿图盘》,是康熙朝五彩瓷器中的佳作。</p><p class="ql-block"> 由清康熙时期的景德镇窑口烧制,口径25.2厘米,有“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为康熙本朝官窑瓷器。</p><p class="ql-block"> 撇口,弧腹,胎体轻薄,圈足。胎釉细腻,釉面光润明净,盘形规整,具有康熙紧皮亮釉的时代特点。</p><p class="ql-block"> 盘心:以五彩绘麻姑献寿的场景,常见的画面有麻姑肩荷如意,身旁仙鹿拉车,载着一坛灵芝酿的美酒,荷叶封着酒坛,车后跟着小仙童;还有麻姑捧爵而行,回望相随捧壶侍女等。人物形象生动,神情细节精细到位,绘画精湛。口沿:以锦地花卉万寿无疆纹装饰,多以红彩绘制朵莲锦地纹,四面分书篆体“万寿无疆”四字,寓意美好。</p><p class="ql-block"> 康熙五彩一改明代嘉万五彩的粗率画风,作品精妍秀美。此盘色彩鲜丽,运用红、黄、绿、蓝、紫等多种色彩,且彩料浓艳深厚,透澈莹亮,烧造温度较高,画面给人以艳丽、坚致硬朗的感觉,尽显康熙五彩之长。</p><p class="ql-block"> “麻姑献寿”题材源于东晋葛洪《神仙传》,麻姑在西王母寿辰赴宴祝寿,后世将其与祝寿相联系,多用于祝颂女寿,此盘也体现了当时人们对长寿、吉祥的美好祈愿。</p> <p class="ql-block"> 《历朝贤后故事册·禁苑种谷》是《历朝贤后故事图》册中的一幅,该图册共12开,每开纵30.8厘米,横37.4厘米,为绢本设色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 此画以北宋仁宗皇后曹太后为主角,描绘了她性慈俭、重稼穑,常于禁苑中种谷养蚕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人物形象柔弱,设色浓艳,富有装饰性。建筑物绘制采用欧洲焦点透视法,注重明暗晕染和远近透视,使人物有立体感,环境有纵深感,形成别具一格的工笔重彩画风。</p><p class="ql-block"> 焦秉贞绘制此画册是借历代贤后、太后的懿德来宣传封建伦理纲常,给宫廷里的妃嫔们竖立行为楷模。</p> <p class="ql-block"> 故宫博物院藏的这件藕荷色缎平金银绣菱形藕节万字金团寿纹夹氅衣是清光绪时期的服饰珍品。</p><p class="ql-block"> 氅衣以藕荷色缎为面料,整体风格精美华贵。圆领,大襟右衽,平阔袖作多层状,左右开裾至腋下,这种形制是当时后妃日常穿着的常见款式。</p><p class="ql-block"> 其上运用平金银绣工艺,绣有菱形藕节、万字、金团寿等纹样。菱形内平金绣金团寿字纹,衣襟、领口、袖口的菱形相交点绣万字。 “寿” 字寓意长寿,万字纹即 “卍” 字,象征吉祥不断,整体图案寓意 “万寿圆满节节高” ,饱含美好祝福 。</p><p class="ql-block"> 在领、袖处镶滚多条绦边,增添华丽感。运用了平针、缠针、平金、套针等多种刺绣技法,绣工精细,层次分明,“水路”清晰,充分展现了清代晚期高超的刺绣工艺水平 。</p> <p class="ql-block"> 图册共十二页,此为册页五。图绘一仕女立像,手持拂尘,眉眼清秀,身姿婀娜。崔鏏(音卫),生卒年不详,字象九(一作象州), 三韩 (今内蒙古喀喇沁旗)人。官至同知。工人物、仕女,学焦秉贞法,傅染净丽,风情婉约。虽未能方驾古人, 而翩翩足隽一时。</p> <p class="ql-block"> 立像青玉质,仙女右手握灵芝,左肩挑一花篮落于右肩上,篮内伸出几支桃枝。玉作为石之美者,受到中国人的重视和喜爱,已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其出现至少可追溯到7000 余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其使用,更遍及礼仪、宗教、服饰、陈设、器用等各领域。</p> <p class="ql-block"> 故宫博物院藏清人画《戏剧图册》共十五幅,绢本,设色。画家有很好的工力,笔下形象逼真而生动。虽然工细,但不流于板滞。场上演员的身段、神情都有细致、忠实的表达。此幅所表现的剧目为《破红州》(亦作破洪州),讲述了杨家女将穆桂英设伏诱敌深入、大败辽军,解了洪州之围的故事。《破红州》不仅是一部戏剧作品,还反映了历史上杨家将抗辽的英勇事迹。通过戏剧的形式,传承和弘扬了忠孝节义的传统美德和爱国精神。</p> <p class="ql-block"> 鞋长21厘米,鞋跟高6厘米。夹棉,品月色缎及藕荷色缎拼接而成,上绣竹枝和人物放风筝图,鞋跟木制,外裹白布,四周钉饰琉璃珠花。 清宫年轻妇女穿用多为“花盆底”,鞋跟高者可达14.5厘米;此为年长妇女所穿的“元宝底”,鞋跟稍低。</p> <p class="ql-block"> 本幅无款印。对开清乾隆皇帝题七言绝句一首。钤乾隆内府诸收藏印。《石渠宝笈续编·养心殿》著录。</p><p class="ql-block"> 图页写中秋仕女赏月情景,人物纤秀,风格婉约,景色空濛。宋人册页中的楼阁画除了描写完整的单体建筑或建筑群的全景,还有描绘建筑局部的作品。此页即界画平台的局部,虽只是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但深棕色嵌玉栏杆、莲花柱头装饰和台子的斗拱样式交代得准确清楚,与描绘建筑全图的作品恰是一种互补,展现了南宋楼阁小品画活泼的表现形式及丰富的表现手法。</p> <p class="ql-block">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清·康熙 成化款斗彩玉壶春瓶》:</p><p class="ql-block"> 撇口,细颈,溜肩,圆腹,圈足。整体造型线条优美,瓶身短颈而显敦厚,体现了康熙时期玉壶春瓶的典型特征。</p><p class="ql-block"> 主题纹饰可分为两组,一组描绘了一女子吹箫,一贵妇于凉棚内饮茶听乐,旁边一女仆执壶侍奉的场景;另一组则是一老翁、稚童、官人等五人下棋的画面。颈部与足外墙分别配衬以蕉叶纹和朵花纹,纹饰绘制精细,色彩鲜丽。</p><p class="ql-block"> 底书青花双圈“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楷书仿款。康熙时期常仿明代成化年间瓷器风格,寄托款较为常见。</p><p class="ql-block"> 这件瓷器反映了康熙时期制瓷工艺的高超水平,以及对前代瓷器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