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座不易预约参观的博物馆,终于预约到了2月28日的下午场。坐落于杜甫草堂旁的成都考古研究中心博物馆,外貌只是很普通的建筑,在保安室按预约名单,凭身份证登记签名,领取嘉宾证,从楼房侧门入馆,里面别有洞天。</p> <p class="ql-block">此博物馆是免费参观学习的,有讲解员进行专业讲解。</p> <p class="ql-block">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成立于1992年,是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p><p class="ql-block">站、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拥有考古发掘资质、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及监理甲级资质;研究领域涉及田野考古、文物保护、科技考古,古建设计等;先后承担“考古中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古蜀文明保护传承工程”等多项重大科研课题,7次荣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当前,成都考古正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开拓新的科研领域,力求以更加崭新的面貌服务成都社会经济发展,为传承古蜀文明、建设世界文化名城作出更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前言:人类对于自己未知的过去从来不乏想象,由此产生了大量浪漫的神话传说,而只有在考古产生以后,这些传说才开始有了实物证据。</p><p class="ql-block">考古学者将埋藏于地下的古代遗存发掘出土,将尘封的历史揭示出来,将对它们的解读和认识转化为新的历史知识。考古工作延伸了</p><p class="ql-block">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实证了中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p><p class="ql-block">成都考古秉承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筚路蓝缕,积极探索,在考古研究、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取得了系列重要成果,为中国考古事业</p><p class="ql-block">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成都矛</p><p class="ql-block">战国晚期·蒲江县飞虎村出土</p><p class="ql-block">短骹弧刃弓耳矛,一面中部刻有篆书“成都”二字,下饰虎纹,尾端饰一周云纹。骹径2.7、通长20.7厘米。</p><p class="ql-block">“成都”铭文铜矛的出土,证明成都的城市称谓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存在。</p> <p class="ql-block">要想知道这些文物到底是如何被发现的,我们整个展厅是从考古是什么开始讲起?大家请转身。在中国考古一词最早是出现在北宋时期的金石学家李大林所著的考古图,他所著的考古图和考古图释文奠定了现代考古学和古文字学的基础。但是当时讲的考古与咱们今天说的考古是完全不同的,古代的考古被称为金石学,主要是针对于宫廷或是民间私人收藏的一些青铜器碑刻等等进行记录和说明,用以证经补史。而现代考古学是从1921年仰韶遗址的出土开启的,已经走过了百年的历程,大家可能会觉得考古离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点遥远,相信在参观完了我们的展厅以后,大家会对考古有一个新的认识。</p> <p class="ql-block">那么首先我们简单的了解一下,考古研究的对象遗存分为了两大类遗迹和遗物,简单来说可以被移动的就是遗物,比如比如说展柜中的铜器、玉器、铁器等等都属于典型的遗物,而遗迹是不可以被移动的人工遗留,比如说走过的道路,大型的墓葬、宫殿,还有水井、灰坑等等。接下来我们是对田野考古工作的5个步骤做了1个大致的介绍,首先第一步是查阅资料,所以在我们展会中呈现的就是考古人经常查阅的资料,比如说这一本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华人国志,那么接下来专家老师还会对发掘的区域进行一个考古调查,在调查的众多方式里面,我们着重为大家介绍的是观看,因为酸碳能够在短时间内,对于影响较小的情况下获取以下堆积的情况。</p> <p class="ql-block">比如说你看我们身后有一个小的展柜,这就是通过钻探取出来的材料,大家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有的颜色质地都不尽相同,当我们的老师对土壤中的包含物进行提取和研究的时候,就能判断它大致的年代,比如说我们在第二节灰黄色的年代中发现了一些青花瓷的碎片,所以就判断这是明清时期的地层,那么钻探的工具又长什么样?我们再来看一下身后的工具墙,这件大家应该都很熟悉,电视剧里面常常看到对洛阳铲,但它其实是北方常用的,因为我们成都这里的土壤很特别非常的黏,而且土壤中含有大量的鹅卵石,所以传统的洛阳铲在成都并不实用,所以我们单位和美国哈佛大学合作开发了一种螺旋式的洛阳铲,就是这件黑色的美式洛阳铲,这是成都地区专用的,我们可以注意看它的探头就是旋转的。随着科技的进步,一些高科技的设备也是用到了考古工作中,比如说我们熟悉的无人机,还有金属探测仪等等,这些不仅是说明了考古的进步,同时我们也是想要告诉大家考古它可以充满科技感,然后在前面有一面墙重建的全部都是文物修复的工具,虽然看起来都很常见很普通,但是它在文保专家的手里面就有8种学位神器的力量,也正是因为这些小小的工具,所以在今天我们还有机会见识到几千年甚至是上万年前完整的文物。为了配合每个工具的具体使用方式,我们的老师拍了三个小视频,以供大家进行详细的了解,大家如果感兴趣,等会儿讲解结束以后可以过来慢慢的进行观看。好,大家继续往前走。</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我们为大家还原出了一个大型的考古发掘现场,在大家的脚下也能够看到一些比较常见的人工遗迹,比如说有墓葬、水井还有道路等等,而我们的专家老师就是在正方形的格子里面进行考古工作,而正方形的格子有一个专有名称,它叫做探方,对标准的探方是5米×5米的,当然我们也会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做一些调整,选用1米×1米或是10米×10米的。另外重点要给大家介绍的是我们这个展厅它就是由考古专家设计的,所以它就不同于传统的博物馆,在我们这里想要突出的并不是文物本身,而是想要去讲文物背后的故事,所以我们就非常注重过程化的一个体现。</p> <p class="ql-block">比如说您看我们身后有一面展示墙,在这里我们就是以陶瓷器为例,进行了资料整理过程的一个体现。从左到右的展柜分别是刚刚出土的陶器碎片,然后经过了清洗,再按照颜色质地进行大致的分类,接下来挑选标本拼对,补配做色,最后就形成了左下角修复完成的文物。大家在博物馆里常见的应该就是左下角这种修好的文物,但是在考古中心这里却呈现了它一系列完整的流程,我们希望大家能够通过对这个流程的了解,来体会到考古工作的进行。接下来我们的专家老师还会对出土的器物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我们统称为解读。过去主要讲到了地层学和类型学,首先是地层学来源于地质学,但是两者不完全相同,其实地层学就是告诉我们一个原理,所有的地层都是一层一层叠压形成的,在这里我们就选用了模拟动画的形式为大家进行了一个生动的呈现。</p> <p class="ql-block">通过动画我们可以大致简单的这么去理解。第一层就是我们今天的现代社会,依次往下,它的年代也就越来越久远,当然了在不同的地层里面我们都发现了代表性器物,比如说新石器时期主要发现的就是陶器、石器,而到了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大家熟悉的青铜器了,比如说三星堆的大立人、棕木面具,以及金沙的太阳神鸟金饰等等。</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是类型学来源于生物学,类型学它是针对于某一个器物的同一特征去进行观察,在这里我们就选用了陶盫为例,<span style="font-size:18px;">陶盫它</span>是属于一种温酒器,在这里我们为大家呈现出了三星堆十二桥一直到金沙时期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陶盫。</span></p><p class="ql-block">大家会发现早期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陶盫</span>高高瘦瘦的,后来慢慢的就变成了矮胖的一个形状,所以说类型学它是可以看出一个器物的变化过程,而前面的地层学可以看出年代的早晚,两者一结合就能看出它从早到晚的变化,在我们考古中年代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还专门做了一个年代判定的板块,它分为了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刚才我们了解的地层学和类型学,它只能够解决相对年代的问题,而绝对年代在早期的时候,我们一般是通过墓志铭、文砖、纪念砖或者像钱币来进行一个获取,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一些高科技的手段也是用到了测年中最常见的就是碳14。而且据我们的专家讲述,目前的碳14已经可以把年代控制在前后50年之间,已经非常精准了。另外我们这个展厅因为比较小,它只有1018平,但是我们想要分享的东西却非常多,所以我们还做了15个这种小小的二维码,大家可以通过微信的扫一扫,获取一个2~3分钟简单的介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为大家介绍的是多学科,其实它对应的就是我们楼上的科技考古实验室,把它进行了窗口化的一个呈现。在这些学科里面我们着重了解的是人类骨骼考古。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人像,就是我们的科技考古人员通过大邑高山古城的一块鲜明的头骨来进行复原的,所以这就是最早成都人的形象,距今大约是4500年前,大家会发现这个人其实挺帅的,但是我们仔细去观察会发现他跟今天的成都人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比如说你看他的眼睛整个凹进去了,非常深邃,鼻梁非常的高,有一些西北人的特征,而在这之前我们的考古专家就已经发现了,宝墩古城的先民队伍里面有一支队伍,它就是从西北地区迁徙下来的,那么不管是发现过去还是解读过去,考古学最重要完成的目标分别是构建文化,时空框架,全面复原古代社会和探索社会演变规律,其实就是研究人类的起源,农业的起源以及文明的起源。以上这个区域就是我们的第一部分,考古是什么的一个简单的科普,接下来我们会来到一个互动区。</p> <p class="ql-block">首先我们看到有一面生僻字墙,在这里我们是结合了考古探方的概念来设计的,反正都是活动的,我们翻动它一下就能看到这个字的读音,器形主要的作用以及它现在保存的位置。当然了在设计的时候我们也有很多小心思在里面,这些字我们把它进行了大致的分类,比如说这排比较高的,它都属于是车马器,它下面一排是属于乐器,然后还有盛酒器、玉器等等,大家可以自己去感受一下。</p><p class="ql-block">旁边还有4个互动的小游戏,这是孩子们比较喜爱的1个区域,让他们完成了小游戏以后,通过微信扫一扫,还还会给他发一个电子证书,所以大家会发现其实我们这个展厅它是采用了大量沉浸式的设备,或者是一些互动的体验,让更多的人去了解考古,也喜欢上考古。</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我们就走进了展厅的第二个部分,成都考古成就,成都考古它是从1932年葛维汉教授在华西协和大学内进行发掘而开起的,所以我们身后这一条长长的时间轴就呈现出了从1932年到2021年成都考古在各个阶段取得的成就,通过了一代又一代考古人的不懈努力。目前我们成都考古一共有12项重大考古发现,还有7个遗址被评为了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些遗址相信大家都会比较熟悉,比如说像金沙遗址,青羊区的船棺,老根山汉墓以及水井坊等等,</p><p class="ql-block">前方有一面简报墙,这也是我个人比较喜爱的一个区域。它是由我们单位一位退休的老领导,从1987年开始,他就自发收集了关于成都考古的各种资讯,所以在设计展陈的时候,我们都认为他非常的有温度很特别,所以就以多维的方式把它呈现了出来,因为我们认为考古本身就属于多维的,我们这个展厅其实和博物馆就是进行了错位的呈现,我们是以一个个的遗址点来串联起了整个成都的历史,所以在第二部分的另一个单元,首先为大家介绍的就是最早的成都人,因为一说到了四川,很多人先想到的可能就是三星堆或者是金沙,但却很少有人知道在他们之前谁才是成都平原的主人,直到1995年我们发现了宝墩古城,这也是成都考古队第一次主动进行发掘,进而我们又发现了其他7座古城,比如说我们在前面看到的复原人像,就是在这里大邑高山古城里面发现的,由于这8座古城里面只有宝墩古城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所以我们是以宝墩文化来进行了统一的命名。</p> <p class="ql-block">后在这里为大家做了一个简单的小视频,为大家介绍了一下宝墩古城所经历到的几个重要的阶段。这座古城它有内外双重城墙,内城墙是中间长方形的,面积达到了60万平方米,大约相当于90个足球场,因为人口的急速扩张住不下了,所以就扩张到了外圈的城墙面积达到276万平方米,是中国面积最大的5座史前古城之一。当然了这座古城最后会走向消亡,其主要的原因应该也是来自于西北方向的洪水。接下来我们要看到的是我们在宝墩古城里面发现最早的一个村落,它叫做平角林聚落,也正是在这个村落里面,我们发现了长江上游最早的水稻田是在左下角地势最低洼的地方,所以宝墩古城它是古蜀地区稻作文明的起源,接下来的展柜中呈现出的都是宝墩文化时期比较典型的器物,主要是陶器或是一些神器,但是有一件比较特别7号的这一件对月面是代表权力的器物,它在宝墩文化三期也就是晚期的时候开始出现,而且在这个时期我们还发现了大量的象牙器,以虹桥村遗址的f54号墓为例,这是墓葬的正面,就是它的背面,在墓葬里面我们就发现了一根象牙权杖在在这个人的左手边,这也是目前我们在古蜀地区发现年代最早的象牙权杖,所以他可能就能解释后来的三星堆人或者是金沙人,他们开始有了用杖的一个传统,它的背面还散落了许多的象牙饰品,我们展会中呈现出了其中一部分,比如说像这一件,你看它做的特别精美,牌饰上面的孔很圆很整齐,但是在现场我们没有发现任何打孔的工具,这就说明了古蜀先民高超的手工业。</p><p class="ql-block">由于这些象牙设备主要分布在人骨的肩、后脑勺以及后背这些区域,所以我们推测应该是属于编发的一些工具。因为这些象牙饰品主要是出现在宝墩三期,再加上了其他的考古发现,所以我们才判定在这个时期古蜀社会的复杂化加深,文明程度得到提高,简单来说就是这个时期出现了阶级分化。</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要为大家介绍的是金沙,因为它已经有一个独立的博物馆,所以我们这里就是以考古的视角去了解金沙的。比如说我们面前就呈现出了金沙的几大功能分区,大型建筑基址区,这个是祭祀的区域,然后是居址区和墓葬区,比较有意思的一点是我们在墓葬区中发现的文物特别少,主要是在第二个祭祀区里面,所以我们才说金沙遗址它就揭秘了古蜀的神权体系,当时祭祀是非常重要的事情。</p><p class="ql-block">然后这里我们是1:1复原了金沙最大的那根象牙有1米8多,其实在这里主要想为大家科普的是象牙的保护工作,因为象牙的出土保护它是属于世界性的难题,当时金沙一口气发掘到了数以吨计的象牙,我们单位就最早提出了就地回填,还有有机硅封户这两种方式。但是今天如果大家有去过金沙遗址,就会发现他们遗迹馆中的象牙已经发黄发黑,有些还出现了发霉的一种状态,所以说现在国家文物局也是给我们单位下达了一些新的任务,我们在积极的探索一些新的方式保护象牙。在二楼的牙骨实验室里面有两根来自于金沙遗址的象牙,它现在已经完成了脱水工作,可以达到裸展的程度,甚至用手轻轻摸一下都是没有问题的。</p><p class="ql-block">所以这种方式如果以后能够得以推广,咱们的象牙应该都可以不用放在展柜里,可以直接进行裸展,所以也请大家拭目以待。</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我们就走进了古蜀的最后一个阶段,战国时期。首先为大家介绍的是2000年在青羊区发现的大型船棺葬,什么叫做船棺?我们可以参考一下这张图片,它的做法就是把一整根木头的1/3处切掉,当做棺盖,剩下的2/3把它掏空当做棺身,因为外形像船,所以叫船棺。巴蜀地区的先民生前擅长用船,去世之后以船为棺,因为他们认为灵魂通过船的搭载可以回到自己的家乡。当时咱们在现场一共是清理出了17具船棺,最大的一具达到了18.8米,是用楠木打造的,被誉为船棺之王。但是非常可惜,这批船棺全部都经过了盗掘,其中有研究价值的文物已经被洗劫一空,只剩下了一些陶器的碎片、植物种子、动物兽骨,还有一些已经破碎的漆器。</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我们要看到的就是我馆的另外一件镇馆之宝漆床,这张漆床就是在刚才的船棺里面被发现的,出土时它被拆分成了45个部件,全部都是由榫卯相接的。那么像这种常年饱水的木质文物,虽然出土的时候外观相对完好,但它的质地却很脆弱,一碰就碎。为了保证这一批木漆器不失水,我们的专家就把它泡在了蒸馏水里面,那是由于当时成都的修复技术有限,谁也不敢轻举妄动,直到9年以后,我们单位和荆州文保中心的专家们进行了强强联手,研发出了一种乙二醛复合液,这批浸泡了9年的木漆器材终于开始进行修复,所以今天大家有幸看到这张完整的漆床,可能很难想象它的修复时间,花了足足18年整,这张漆床主要分为两部分,床帐以及床身,尤其是它的床身上绘制有精美的回首龙纹,彰显出霸气,同时它也告诉我们它的主人地位是相当高贵的,而且你仔细看会发现床还特别巧妙,右侧要高一点,有利于人体工学。因为青羊区的这一批船棺是目前我们在古蜀地区发现等级最高的墓葬,所以我们推测它很有可能就是当时蜀王的家族墓地。</p> <p class="ql-block">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氏族墓,来自于青白江区的双元村墓地,这也是这些年我们单位最大的一个发现。首先我们可以看到这里是双元村墓地的发掘总平面图,在这里密密麻麻的排列了270多具船棺,其中的m154号墓等级最高,保存也最为完好。现在我们看到这个长展柜中所有的文物全部都是出自于154号墓,而且通过对墓主人的骨骼扫描,我们推测它的墓主应该是一位30岁左右的女性,她应该是古蜀社会的高级贵族,重要的是当我们对这批随葬品进行研究的时候,就发现这里面不仅有蜀地本地的文化元素,它还出现了其他地区的比如说这种还手销桩,然后还有这种2号的铜铃手镯以及7号的这种铜带钩,它们都是属于典型的北方草原文化元素,少数民族的东西。我们再来走到中间部分可以看到有4件比较大的青铜器,这4件是埋在整个墓葬的腰坑里面,埋的特别的深,所以它的保存非常完好。尤其是二号的这一件铜尊缶,上面有两根麻绳儿,它在出土的时候就是这样的,2000多年前的绳子保存非常完好,后期我们只是给它进行了加固的一个处理。</p><p class="ql-block">那么这一件它就属于是典型的一个楚文化,包括后面的铜鼎,它是属于吴越文化。所以说通过对墓葬的一个研究,我们就发现其实当时的蜀地并不像我们在诗歌中了解的那样,不与秦塞通人烟,其实当时的蜀地已经和很多地方都有了文化上的交流了。</p> <p class="ql-block">西汉时期,所以大家会发现我们展厅的颜色也做了一些调整,变成了这种比较鲜艳的红色,这也是当时比较流行的颜色。</p><p class="ql-block">首先为大家介绍的是高温精悍科技文明图景的老观山汉墓,老官山汉墓是我们成都修3号线地铁的时候无意之间发现的,在现场一共是清理出了4座墓,但是因为4号墓的盗掘特别严重,所以我们只是呈现了三个墓葬,首先展柜中都是1号墓中出土的,一共有200多件精美的漆木器,大家可以看到这张图片发掘的一个现场,它整个是泡在水里面的,像这种极湿的环境有利于文物的保存,所以说这一批漆木器是目前成都地区发现的最精美保存也最为完好的漆木器。</p><p class="ql-block">而且通过对墓主人的骨骼扫描以及对墓中这些器具的一个研究,我们推测它的墓主人应该是一位常年骑马的男性,他是一位武将,而且还习惯用左手射箭,他是左撇子。然后接下来的就是2号墓中出土的主要是有4部提花织机的模型,所以墓主应该是织冠或者是织锦工坊的工厂主,大家面前这一件就是原件。旁边是我们后来做的一个复制件,通过这件小小的织机模型,中国丝绸博物馆花费了三年的时间,他们复原了汉代的织机,而且就用原汁原味的汉朝工艺复原了新疆尼雅古城出土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织锦护臂以前织不出来,但是用我们的这一件机器是可以织出来的。</p><p class="ql-block">大家可以看到上面是发掘的现场,这些织机上面残存有丝线染料,同时还有十几吨彩绘的木俑相当于当时的工人,所以这就足以说明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成都就已经开始使用大型的提花织机,而且已经进入了作坊式的一个阶段。再往前走的是三号墓,三号墓里面主要发现的是一尊休戚经络人以及900多只医简,所以他的墓主肯定是一位医官。大家看到的尊经络人是目前已发现最为完整的人体经血模型,不过它是复制件,原件在成博,不过它也有复制件的一个好处,因为在原件上大家用肉眼可见的,只有红色的那种激光线,白色的部分是我们通过红外扫描才能看到的,所以在复制件上才可以进行一个呈现,所以它要清晰一点。</p><p class="ql-block">包括你看它的背面有心、肺、肝、胃、肾等部位的一个铭文,这应该就是中医的一些教具,然后再往前走看到的我们修复出来的天回医简,当时的医书里面总共是包含了8部医书和一部医马书,医马书它是最早的一部兽医书,最为重要的是跟我们的专家对这批医检进行清理的时候,就发现医检里面反复出现了一个人名,这个人叫做碧溪,后来经过深入的研究发现碧溪就是扁鹊,再加上医检的内容,主要是讲以色脉诊或是针灸方面的原理,与扁鹊医学一脉相承,所以说天回医简它很有可能就是失传已久扁鹊学派的医学典籍。</p><p class="ql-block">大家可以看到这张图片上右上角黑黑的这一坨,它就是刚刚出土时候的医简,据我们现场的专家描述,他说很像是一堆已经煮坨的面条,全部和在了一起,而取出医简的过程就好像是要把煮坨的面条一根根的挑出来,但是不能把面条给弄断,需要非常的小心和谨慎。虽然说过去了这么多年,但是我们的医简只修复了100多只,可是我们单位已经和中国中医药大学进行了合作,通过红外扫描的方式提取出了医简中的所有内容,并且是在前年的2月份正式发行了医书天回医简,所以大家如果有对中医感兴趣的话,这本书在市面上也是可以买到的。</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我们就来到了新川科技园墓群,这是2015年在成都高新区发掘到的。首先我们可以看一下它发掘的现场,第二张图片上都是这种密密麻麻的崖墓,也就是凿在山崖上的墓室,也被称为蛮洞。这里的墓葬一共有6000多座,墓葬的年代跨度达到了2000多年。再加上我们发现了很多文物能够实证成都的历史,所以它在当时就被誉为了埋在地下的半部成都通史。</p><p class="ql-block">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第一件文物,这一件虽然有损坏,但我们做了一个模型,带有“郫”字铭文的铜戈,“郫”字就在右上角。这个“郫”就是郫县的“郫”,它实证了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以后,在蜀郡设置有郫县的史实。而且后来我们专门查过,在《说文解字》中对于“郫”这个字没有第二个解释,它只代表郫县。在前面我们可以看到有一件非常可爱的镇墓俑,它是我们馆里人气最高的一件文物。大家印象中镇墓俑应该是比较凶神恶煞的,但是您看成都的镇墓俑,嘴巴嘟起来,还有三根小犄角,特别的可爱,所以我们就戏称它是我们馆的“显眼包”。</p><p class="ql-block"> 前面还有很多的陶俑,大家会发现这些陶俑的脸上其实都是笑嘻嘻的状态,所以这些都侧面反映出了当时成都的生活是非常幸福的。当时成都的生活为什么会如此幸福呢?其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冶铁业非常发达,西南地区的冶铁中心设置在临邛,也就是今天的邛崃和蒲江一带。在当地我们一共发现了70多个古代冶铁的遗址,因为冶铁业的高度发达,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力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富足了,所以我想这也是那些陶俑都笑嘻嘻的一个主要原因。大家也可以理解为这些就属于当时的高科技。而且成都生产的铁器大量远销到了少数民族地区,比如说像云南或者是凉山都有发现成都造的铁器。</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就走进了南北朝时期,主要是一批佛像。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诞生了无数精美的作品,像今天大家熟知的敦煌石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等等,其实它们都是典型的北朝佛像,是北朝政权留下来的。但是根据文献中的记载,南朝佛像艺术同样非常发达,甚至一度是北朝的皇室学习模仿的对象,只是留下实物资料特别少。当时南朝的都城设置在建康,也就是现在的南京,在当地我们只发现了一处南朝的石窟,还被后人铺上水泥,已经改得面目全非了。</p><p class="ql-block">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成都一口气发现了几百件南北朝时期的佛像,就显得尤为珍贵。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件比较特别的天王像,这是目前已发现年代最早的单尊毗沙门天王造像。多闻天王以前都是四大天王作为护法出现的组合像,而单尊天王的出现可能反映了那个时候已经有了独立的天王信仰。我们进门的时候看到有一尊立佛像,他穿的是通肩袈裟,因为袈裟特别薄,所以佛像的身形看着特别清晰,尤其是他凸起的小肚子,极具有西域和中亚的一些风格,这种就比较偏向于北朝佛像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那么南朝的佛像长什么样呢?我们再来看一下身后,这里有一尊坐佛大佛,它就有很多中国的元素。首先我们可以看到它穿了一件特别宽大的袍子,胸前有一根长长的衣带,这就是褒衣博带,而且这根衣带出现以后就立刻影响到了大江南北佛像的袈裟,甚至还影响到了日本、韩国等地方。我们从侧面来观察,整尊佛像看起来是很瘦的,我们认为比较符合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追求的瘦骨清像的审美倾向。所以说通过这两尊风格完全不一样的佛像,就说明了在当时的成都地区已经出现了东西交汇、南北融合的状态。</p> <p class="ql-block">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批佛头和菩萨头,其中比较特别的就是阿育王头。大家知道阿育王是谁吗?有观众答对了,是印度孔雀王朝的皇帝。其实关于阿育王和佛之间的传说有很多版本,今天我为大家介绍的只是其中一个版本。传说这位阿育王特别信佛,有一次因为佛外出去讲法,几个月都不在,阿育王特别想他。那怎么办呢?他就派了一个工匠去照着佛的样子刻了一尊佛像带回家以解相思。所以我们要清楚阿育王像,它并不是阿育王本人的像,而是阿育王命人雕刻的佛像。一般认为阿育王像就是对于佛最早的造像,大家可以仔细观察,它和传统的佛陀之间区别很大。首先就是他的眼睛很大,嘴巴上面有特别明显的八字胡,这是典型中亚人的特征。</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就到了唐宋时期。我们总爱说“扬一益二”,但是直到2008年,我们发现了江南馆街遗址以后,才有足够的考古方面的证据支撑这样一个说法。江南馆街的具体位置就是今天的IFS。我们在这里最大的发现是发掘到了它的道路系统和排水系统。首先看道路,地面上的砖经过了定制,有回字形和人字形这两种,大家脚下踩的就是我们复原出的人字形道路,中间略高,两侧略低,有利于路面上的排水。当然了,它的排水系统不仅有路面上的,还有与之相连接的地下排水沟渠,分为了主干四级小型沟渠。尤其是主干沟渠最宽的位置有3米多,三轮车都可以开进去,所以当时成都不会被淹。这些都呈现了当时成都科学合理的城市布局,而且这个排水系统一直沿用到了明朝的时候。</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我们以一个模型向大家介绍多重城市的概念。第一层就是今天的IFS,中间是2008年的发掘现场,最下面是唐宋时期的富春坊,江南馆街位置和富春坊是吻合的,所以它应该属于富春坊的一部分。那富春坊又是什么样的一个地方呢?据文献中的记载,它是唐宋时期一个非常繁华的地方,是商铺、酒楼集中的场所,娱乐氛围特别浓厚,所以大家会发现它跟今天的春熙路、太古里、IFS的风格完全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就经常开玩笑说古人就是会选址,一条路一逛就是1400多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是东华门遗址,它就位于成都的体育中心。在这里我们发现了从六朝延续到了明朝长达2000多年的文化遗存,所以它就实证了成都市2000多年城址不迁。但是因为它涉及的朝代实在太多了,所以我们只是介绍了其中最重要的几个时代。首先是最早的摩诃池,它是由隋朝的蜀王杨秀修建的,其实摩诃池就有点像咱们今天说的网红打卡地,很多文人墨客都要去摩诃池“拍照留念”,只可惜千百年来,摩诃池一直保留在诗篇里面,现实中却难寻踪迹,直到我们对东华门遗址的多年发掘,才证实了摩诃池是存在的。比如说大家脚下踩的地砖,这个就是我们复原出的摩诃池前后蜀王宫的地砖。大家熟悉的孟昶、花蕊夫人等等,曾经也踩过这样的地砖,包括我们展柜中呈现的也是由邛窑专门为皇家烧制的低温釉,这个就是著名的邛三彩,颜色都是选用了皇家专用的颜色,包括瓦当里面第一排绿釉的瓦当,我们只有在摩诃池前后蜀王宫发现过,所以它是等级规格最高的。</p> <p class="ql-block">到了宋朝的时候,我们就发现它有了很多这种拼花的图案,或者是拼花的道路,也就说明了当时的人们已经有了较高的审美需求。第三个重要的节点是明朝,当时明朝把摩诃池废弃填平,并且在原址上修建了蜀王府。但是非常可惜的是,明朝末年张献忠的一把大火烧了蜀王府,所以现在是看不到了。但是我们的考古专家根据现场的发掘以及文献资料,复原了蜀王府的平面图。这也是我们成都地区第一次出现了正南正北的建筑,其实它就是一个缩小的紫禁城。根据明朝的礼制,每个月的初一、十五这两天,地方官员需要通过端礼门,然后经过承运门到达承运殿去朝见蜀王。这个端礼门的位置就是今天天府广场毛主席挥手的塑像那个位置,然后后面承运门差不多就是科技馆那栋楼。</p><p class="ql-block"> 然后两侧的展馆里面呈现了很多我们从东华门出土的瓷器碎片,当然它是经过了修复的,有几件比较特别。首先是7号与8号,大家可以看到它的杯底有着“大明宣德年制”的款识,是景德镇御瓷。当时的景德镇御瓷只有皇帝本人可以使用,地方藩王都是无权使用的,因此我们推测这两件应该是属于皇帝赏给蜀王的。在我们瓷器里面有一件最为珍贵的在对面的展柜里面,这件1号青花缠枝花卉纹碗,它也是景德镇的御窑,而且这件文物目前在全世界只有三件,除了这件以外,有一件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还有一件在大英博物馆,所以非常珍贵,数量特别稀少。</p> <p class="ql-block">最后就是传承千古文脉了,因为考古它不仅仅是有发掘,还有后期的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所以我们单位在文化传承方面做了很多的尝试。比如说从2008年开始,我们就对四川地区的古建筑进行了田野调查,地图中红色的点位都是我们去走访过的。通过前期大量的走访和调查之后,我们就建立起了一个从元朝起的古建筑的数据库。通过这个数据库我们还开始做一些古建筑的复原,比如说我面前这个小的模型,这就是我们复原的清朝的美葛宫大殿。老师们首先会做一个推测性的复原,这间大殿在我们发掘的时候只挖到了四间房屋,但是根据当时古建筑的特点,中间最宽的叫做明间,两侧的房屋它应该是对称的,所以我们推测它的最西侧应该还有一间。也正是因为我们前期大量的走访调查,有了一个数据库,所以在做建筑复原的时候才能够比较精准。</p><p class="ql-block">说到中国的古建筑,大家一定会想到榫卯结构,它不用一颗钉子,但是却异常稳固。这里的斗拱它是属于榫卯的一个标准的部件,斗拱它是以斗、拱、昂三个部分构成的,中间部分这个正方形的就叫做斗,边上这个弯弯的叫做拱,最外面翘起来的就是昂。斗拱最早的作用是承挑出檐,所以说早期的斗拱是特别大的,后来到了元朝的时候就开始缩小,明朝就再小一点,一直到今天斗拱已经走向了装饰化的道路了。</p> <p class="ql-block">然后接下来就是大遗址保护,我们这里有多媒体,大家可以点进去看到我们做的一些案例,比如说我们建设了遗址保护公园,这个是金沙,还有邛窑,这两个都是国家级的。另外在近些年我们还做了一种比较新型的工作站,就是我们前面看到的宝墩工作站,一方面保护了遗址的风貌,另一方面也展示了它在经济社会中的重要价值。</p><p class="ql-block"> 另外我们还可以看一下我们身后,在这里简单为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的单位。今天我们说的考古中心不是我们单位的名称,我们单位的全称叫做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也叫做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是成立于1992年。也正是因为这个团队的存在,所以在今天我们还有机会见识到长江上游最早的象牙权杖、最早的史前遗址,以及世界上最早的提花织机等等。</p><p class="ql-block"> 在展厅的最后,我们把目光锁定在了考古人的身上,做了一面照片墙,叫“穿梭于城市和田野之间”,这也是考古人真实生活的写照。其实考古是很艰辛的,因为每天都需要和泥土打交道。像这张照片中的这位老师,他叫做王黎明,王老师是那一面简报墙的收集者,而且重点要提的是王老师他本人不是学考古的,他是我们单位保卫科的一位老师,所以大家可以想象他对考古的热爱程度。这张照片就比较早了,当时金沙刚刚成立工作站,能看到一些熟悉的面孔。这一位就是今天金沙遗址的馆长朱章义,还有这一位叫做周志清,他是今天我们单位的副院长。现在他们已经和照片上长得不太一样了,所以很多考古人其实都是从比较青涩的时候一直走到了满头白发。</p><p class="ql-block"> 这张图片大家应该会比较熟悉一些,是金沙的象牙现场,我们头顶上还有一张照片,这个黑色的板子就是那张战国漆床的部分组件,大家可以想象它的修复难度。最左边这位年轻的小伙子戴着眼镜的,他就是二十几年前我们单位的严院长严劲松,那个时候他刚刚参加工作不久,就带头进行了发掘。这一位老师叫做唐鸟,他就是我们整个展厅的总设计人,他自己本身也是宝墩的站长,在我们这边落成之后就调到我们单位来做陈列宣传部的主任。这位左志强老师就是那个特别可爱的镇墓俑的发掘者。</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张大家比较熟悉的照片,能看出来是什么吗?对,石犀牛,成博的石犀牛,是成博的镇馆之宝。今天大家看到的石犀牛非常呆萌可爱,但是它发掘的时候状态特别差,今天我们看到的都是经过了文保专家的双手修复后的样子。所以我们才经常会说文保专家的手,它就是化腐朽为神奇。</p><p class="ql-block"> 最后我们还做了成都考古40周年的一个纪录片,有19分钟,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坐下来慢慢观看。因此我们是希望通过这个小小展厅的呈现,让大家更多地去了解成都,更多地了解考古,也了解考古对于成都的意义。好,常设展厅就为大家介绍结束了。接下来我们参观成渝考古临展厅。</p> <p class="ql-block">新时代成渝双城城市考古成果展,因为从2012年以来,我们成都和重庆两地都是围绕着中华文明太原工程做了很多的工作,一方面是保护了地下的文化遗产,同时我们也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但是因为我们临展特别小,只有300多平,所以我们只是展示了其中的一部分成果。首先就从成都开始,从旧石器时期开始,我们可以将其归纳为一句话,叫做实证成都10万年人类史。因为在2012年以前,我们成都地区是没有发现旧石器石器遗存的,可是经过了这十几年的发掘,我们已经发现到了40多处旧石器时期的石器采集点,同时还发现了7处原有的地层堆积,通过对这些遗址的发掘以及器物的整理,我们就梳理出了成都旧石器时期的发展脉络。</p><p class="ql-block">大家看一下我们身后这里有几组石器,最右边的这一组是来自于成都的王家堰遗址,距今大约是9万年前。大家会发现当时他们使用的主要就是这种大型的砾石器,而到了距今5万年左右的大山坡遗址时期,他们用的就是这种对中小型的石器,然后距今约2万年左右的5块石遗址时期,他们用的是这种黑色的碎石器,那么工具的越来越精细化,也就说明了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探索与研究,而且加工技术的提升也是说明了他们能够更有效的获取或是利用食物搭建房屋,修建庇护所能够适应当时的生存环境。接下来是新石器时期,这些年我们一共是在成都平原发现了100多处新石器时期的一个遗迹,通过地图中的展示,大家会发现主要就是分布在成都的腹地,还有它的一些边远地区,也正是因为这一次人口的高峰才奠定了下一个时期文明的基础,下一个时期就是三星堆文明,而且在这个时期我们还有一个重大的成果,就是实证了成都的文明化进程。我们发现成都的文明化转折点大约是在距今4000年左右,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进行了解。首先第一方面是遗迹分布,以这里的花龙门村为例,我们在较早的地层里面发现它的房屋墓葬等等都是零星散落分布的,没有任何的规则,但是到了4000年左右就有了规律的墓葬区、作坊区、居住区等等。</p><p class="ql-block">然后第二个方面是随葬品的一个变化,以m10号墓为例,你看墓葬背面头部全部都是象牙饰品,随葬象牙器的出现,就说明了当时已经出现了人与人阶级的划分。第三个方面是目的形态转变,我们梳理出了保证文化一期到4期的目的形态,第一期你看它是这种零星散落分布的,第二期相对集中一点,第三期比较集中,一直到第四期已经是完全规整的一种物理形态,所以通过以上的三个方面去了解,我们就能发现在4000年左右的时候,成都一定发生了一次非常重大的转变,它是我们的社会走向复杂化的一个过程。</p><p class="ql-block">大家身后展现的是我们比广东文化还要早的新石器时期的遗存,所以将其命名为广东文化的先生。下面的这组陶器它是来自于成都的徐家象遗址,距今大约是4800年到4500年之间,大家会发现这组陶器它有典型的西北地区的文化元素,所以这就说明了在4800年到4500年之间,已经有来自于西北方向的人群进入到了成都平原,并且是在这里持续的生活,直到4500年左右才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群进行结合,形成了今天大家看到的广东文化。</p><p class="ql-block">在夏商周时期,成都和重庆一共是发掘了400多处,在这里主要为大家介绍的是我们成都的徐家巷遗址,就是刚才那一组陶器的发掘,遗址最大的成果当属于把我们成都地区新石器时期的绝对年代提早了300年左右,所以今天我们参观之前看的视频,4500年文明之年其实应该改了应该是4800年了,在遗址里面我们梳理出了它从1期到5期的遗存,第一期时期是新石器,然后一直延续到了战国的遗存,所以我们将其命名为成都先秦文化的连续标尺,所有的特征都综合到了一个遗迹里面。</p><p class="ql-block">然后接下来我们在这些年的基建考古中还发现了很多三星堆时期的一些遗存,同时我们还发掘到了大中小型的聚落有好几十个,那么这些聚落不同等级的聚落出现,就说明了在三星堆文化时期已经进入了复杂化社会的一个运转体系,但是大家可以看到我们地图中并没有标名字,也没有标具具体的位置,这是因为这些地方现在在集体申遗暂时保密,下面的这些陶器都是三星堆时期比较典型的陶器,比如说像糕饼豆,还有这种陶盒等等。好,接下来就是战国时期,谁知今天没有在这个展柜里面呈现的都是来自于我们成都战国时期的一批青铜器,但是它是来自于很多个墓葬里面,大家会发现在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就是一些日常的生活工具,或者是打仗的时候用到的兵器,已经不再像三星堆和金沙时期一样做一些祭祀的用品,比如说通天神树等等,这就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个状况,已经不再有神权进行统治,而是由君权代替了神权。</p><p class="ql-block">还有这一件课文礼仪仪,它是一种盛水具可以用作洗手的。在这里主要是为大家介绍它的底部有一个纹饰,它是蛇纹,因为今年刚好是蛇年,然后大家可以看这个线图就很清晰了。对,然后近些年我们对成都12朝时期的一些墓葬也进行了一些研究,发现了有一些随葬玉器的墓葬,通过对这些墓葬的位置研究以及墓中的随葬品的数量来看,这些人可能是因为当时就掌握了治愈这种关键的技术,所以在当时的社会中能够获取一个较为特殊的地位。然后接下来展柜里面为大家呈现的是同时期重庆地区的文物,大家会发现不管是他们的青铜器还是陶器和我们成都地区都是几乎一样的,这也说明了当时已经有了密切的文化交流。</p><p class="ql-block">像这一件金笔盏它都是金沙时期12条那个时期最为典型的器物之一,也是发掘重庆地区。然后接下来到了秦汉六朝时期,我们首先是发掘到的字库街遗址,在遗址里面最大的发现是我们发掘到了带有成都两个字的秦简,对。这件珍贵的请柬其实它之前是在展出的,就放在这个位置,但是因为我们请柬它的保存难度很大,我们的临展做不到恒温恒湿的环境,所以只展出了可能不到一个月,他就收到我们楼上的实验室了,大家如果想要看到的话,可以去看一下小红书,我们之前早期过来参观的观众是拍了很多照片的,所以说遗址它其实对于成都的意义是非凡的,因为它说明当时的秦帝国对于成都的治理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还是对于手工业方面进行了治理,属于全系统社会化的一个治理。</p><p class="ql-block">我们在遗址里面还发现了高等级的秦人墓葬,秦人它是起源于游牧民族,所以游牧是秦人非常重大的一个特征,在这个墓葬里面我们发现它随葬了大量的车马器,你看都是以银质为主的,这也是首次发。同时我们还发现一件非常特别的一柄小刀,这一件我们可以看放大的图片,它的造型很特别,兽是人,这是典型的游牧民族的特征,所以说通过对遗址的发掘,我们就能确定的是在当时的确有很多高等级的秦人进入到了成都平原,并且是在这里持续生活的。</p><p class="ql-block">在这个时期我们还有一个重大的发现,也就是确定了新都城,根据华阳国志蜀志中记载,蜀以成都新都广都为三都号名城,意思是说当时的成都是以三都构成的,只是我们不知道三都的位置,经过了这十几年的发掘,我们就能确定了三都的具体位置,尤其是新都城。在这里我们发现了明确纪年的汉代包砖城墙,而且城墙上就有铭文新都城,这也是成都首次发现年代最早的汉代城址规划实施。在同时期重庆也有重大的发现,他们发掘到了关口一号墓是目前国内发现年代最早的西汉墓葬,首先大家可以看到这个墓葬的位置就很特别了,它在江水转弯那个地方,所以整个墓地常年就是泡在水里,像这种环境我们前面就提过,它是非常利于文物保存的,因此在这个墓葬里面我们一共是发发现了600多件文物,其中最具特色的当属竹木漆器,它也是目前国内发现竹木器最多的一个墓葬,里面包含有这种干支木渎,还有这种浅色,同时也有大量的青铜器,但是这批青铜器还在修复,所以说我们这里展示的是重庆地区同时期的一批青铜器。</p><p class="ql-block">我们还发现了一批人俑,包括像这种骑马俑,还有您的这种人物俑,包括下面的彩绘棋盘等等,他们都有典型的楚地的文化色彩,这也就说明了当时出版是重庆还是成都,其实都是受到楚文化的影响。所以这2个时期我们就进入了成都的城市实验阶段。根据文献资料中的记载,成都的城市发展经过了4个重要的阶段,第一个是战国晚期,然后是隋朝唐代晚期最后一支少儿,那么明朝是出现了正南正北的一个建筑,根据了这十几年我们的一个发掘和探索,就对文献资料中的这些记载进行了一一的印证。</p><p class="ql-block">首先是我们发掘到了青莲上街遗址,还有通锦桥路遗址,以及新马道街遗址,这几个遗址的发掘其实就是框定了当时成都城的一个具体的范围,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有其他重要的发现,也就是确定了磨合池的具体位置。这个就是体育中心根据文件中的记载,他说磨合只是在成都县东南十二里就说不清楚不准确,但是我们的考古发掘却能够精确地知道它的具体位置,这也说明了我们考古工作今天有一个重要的任务或者说是意义,它就是重金不使人。然后接下来是多重城市的一个概念介绍,这个是我们成都的动画遗址在成展的时候为大家介绍过它对我们成都的意义非凡,因为它是实证了成都2000多年城址不迁,在同样的情况重庆地区也有它有类似的,比如说重庆的朝天门城墙,在这里我们就发掘到了从晚唐5代一直延续到清代的一个遗存,所以我们就发现不管是成都还是重庆,可能是由于地域的限制,所以这些地区生活的人群都是在一个地方集中的生活,而且持续的生长,所以这样的城市都会有多重城市。</p><p class="ql-block">接下来为大家介绍的是唐宋时期成都一个非常繁华的市镇,它叫做护国寺,在遗址的旁边我们就发掘了成都著名的琉璃厂窑,而且非常特别的一点是我们发现琉璃厂窑的兴衰程度和市镇完全重合,所以我们就推测它应该就属于琉璃厂窑的配套设施,也就相当于在窑厂里面烧好了以后,就拿到旁边的集市上去进行售卖,所以它是我们成都区域繁荣的一个重要的见证。在我们的身后还做了一个明朝的蜀王府和今天成都位置的对比图,大家会看得很清晰,这个位置就是端里门,这个是承运门,然后当时的承运殿,而摩诃池就在这个位置,所以它的位置来看,相当于当时蜀王府的后花园,接下来是对明蜀藩王以及相关墓葬的一个研究,首先是我们在天鹅社区发现了一个明朝的大墓,这个大墓当时我还去了现场的,但是非常可惜,因为这个墓葬他盗掘的特别严重,所以到今天还不能确定墓主人是谁,但是根据他的整个墓葬形式来看,他至少都是某一代蜀王或者是他妃子登不上。</p><p class="ql-block">然后接下来是对明端王陵的再次发掘,首次发掘是在1997年,但是因为当时技术的一个限制,所以我们的提取信息并不完整,所以这十几年中我们做的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对墓中的这些色彩,还有壁画进行了重新的提取,比如说你看这上下两层就是我们复原的端王陵左右两侧的壁画非常精美。另外在明朝的时候还有一个阶层特别重要,那就是宦官在我们成都市的锦江区发掘了70多个宦官的墓葬群,大家可以看到这些墓葬的外观怎么样豪华,是不是?而且这一套非常漂亮的随葬品,它也是出土于宦官墓葬里面的,在同时期我们也发现了品官墓葬,也就是有品级的官员,比如说您看到的李氏家族墓以及旁边的卢姓墓等等。</p><p class="ql-block">从墓葬的外观以及里面的随葬品来看,它就是远远逊色于宦官墓葬,这也说明了当时社会的状况,就是宦官的地位很高,宦官当政,当时在北京的产业链啥,魏王府他又是王府,王府在守墓府遗留宦官当然可以了,好,接下来的展柜里面是一批青花瓷,主要看的就是这一件玉壶春瓶,这是目前成都地区发现保存最完好的一件元青花。对元青花,然后这里是一套明青花,它就是出土于刚才的宦官墓葬群里面,大家会发现其实香灰都还没有清理,因为这一批文物其实都是集中在在去年的七八月左右才发掘出来的,所以这批文物都是首次展出,而且他还没有报告,也没有研究成果。</p> <p class="ql-block">然后这一件朝珠它是出土于重庆的军区医院,是在一个医院的下面发掘到的。然后我还看了当时我去重庆建文物的时候还看了一下,拍了一个照片其实还有点恐怖,因为这个是一个晚清的,然后当时这个人还没有尸体,没有完全腐败,从身上扒下来的,除了它以外还有这一套镯子,它是这个人身上的。然后另外这里还有瓷罐,我们是在1个房屋的东西南北4个角发配到了4个一模一样的,所以它应该是用作房屋奠基的时候用的。然后接下来就是第二个单元遗址保护它分为了三种方式,一个是原址保护,一个是异地搬迁,那么重点要为大家介绍的是第三种方式,叫做原址归案。</p><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成都地区开创的一种非常难也非常贵的一种保护方式,其原因是我们在系列和研究遗址这里发现了一整段比较完整的明朝道路是一段中轴线很重要,但是因为这段道路的下面就需要修一个大型的基站,基站如果不修,成都的城市地铁运行会有问题,但是如果修的话,这段道路可能就没有了,所以最后我们就研讨出了一种方案,原址归安,这一段就是道路,我们采用的是先分段切割,异地搬迁放在异地等基站完全修好之后,再按照原标尺原形态把它放回原地,所以叫原址归安,对,这是一种很难而且很贵很费钱的一种方式。</p><p class="ql-block">第三个单元,文化新生分为有形和无形的活化,这两种有形的活化,我们前面也介绍过,比如说成都的IFs,大家今天去也可以看到一有一节是用透明的玻璃保护起来的,然后我们还做了遗址保护公园无形的活化,重庆地区是修了三馆一面,成都是有考古中心,我们也做了很多的赊账活动,比如说身后就可以看到这边是重庆的是成都的,这些社交活动里面比较特殊的是这种特别版社交活动,这位老师还认得吗?左志强老师郑步勇的发掘者,然后这个地区可能大家看不出来,这是墓道,墓葬的墓道是崖墓的墓道,所以说它的这种参观方式就是由我们的考古领队老师把观众带到考古发掘的现场,然后由我们的领队老师为大家进行讲解的一种社交方式被称为社交特别版,但是这种名额特别难抢,每年我们大概是在七八月八九月差不多就会放名额一次只有30个人,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关注一下成都考古的微信公众号,然后如果有的话可以试一试能不能抢到这样的名额。</p><p class="ql-block">然后最后就是文创方面了,因为我们是做考古的,我们认为一定要区别于一般博物馆里面的文创,我们更多的是想要去讲文物背后的一些故事。比如说这一套俑,我们发现成都的俑都很有特色,你看不管它是汉代的、近代的、古代的、明代的,它都是笑嘻嘻的一个状态,反映的都是当时成都人开放了乐观的一种状态,我们提取了他笑的元素,再加上当时最为流行的纹饰或者是一些图案或者色彩,再进行二次研发,就出现了这一套非常可爱的泳了。好,今天的讲解就到此结束了,下面的时间大家可以自由参观。</p> 部分文创纪念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