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瓯海社科丛书》首发式上的感言</p><p class="ql-block">★明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按语:2月28日下午,由温州市图书馆、瓯海区社科联主办的《瓯海社科丛书》(第二辑)首发仪式在市图书馆举行,本人拙作《城西旧事》忝列其中。温州书城同步上架,并举行捐赠仪式,温州大学及各地图书馆入藏该丛书。</p><p class="ql-block">温州市社科文史界专家、丛书作者,及各界代表参加仪式。我市文史专家金文平先生在会上介绍,他负责制作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温州话节目,已选用不少《城西旧事》一书内容,向全球温籍华人集中的国家和地区播放。</p> <p class="ql-block">首先感谢瓯海社科联给了我这个平台,使我有机会与大家一起分享本书反映的那一段历史。</p><p class="ql-block">《城西旧事》一书,截取于《传家记》书稿。《传家记》是写自己一家三代人近百年家族史。百年历史,一百个瞬间,50多万字。可谓宏大叙事,过于冗长。《城西旧事》截取的是我童年成长的一段经历,人生故事,时间是六七十年代。流行的说法,即年代剧。可谓温州城的“城南旧事”。这个时间点,说近不近,说远不远,如今的中老年人,都经历过那个时代。这个选题,正好怀旧。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温州话节目“魅力温州”,主持人金文平先生就选播了《城西旧事》 一书中的不少文章,受到海外听众欢迎。</p><p class="ql-block">所谓“年代剧”,传统说法是断代史。“年代剧”,这几年很火,去年的“繁花”,今年的“六姊妹”登上热搜,便是如此。</p><p class="ql-block">我成长的六七十年代,这十多年时间,正是我蒙童习学到逐渐成人的过程。最主要的是,从大历史的角度审视,它也是社会大变革之前夕。也就是说,是整整十年的火红年代。本书虽然甚少涉及“文攻武卫”,有些敏感内容和标题也尽量删去,但字里行间,依然隐隐约约的,投射着那个时代的特定色彩。如我写到的读小学、中学的语文政治课本,有着浓浓的政治色彩。我的童年游戏,也包含着战斗式的革命内容,还有耳闻目睹的老百姓“逃乱”故事,就是那个时代的人和事。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部高尔基式的“我的童年”。虽然我的童年,与琦君先生所缅怀的童年往事,与高尔基、英子所遭受的人生经历不同,然它所显示的本真是一样的,都是以孩童的眼光审视世界,只是其所折射的故事内容,时代色彩自是有别。也就是说,我所写的内容,就是明人的童年故事,是文学理论上说的“这一个”。</p><p class="ql-block">要说《城西旧事》艺术特点,即是以孩童的视角,描写自己童年包括少年的生活经历。以孩子的眼光和视角,打量、观察、审视眼前这个全新世界。与《城南旧事》里英子一样,惊奇、疑惑、不解,始终融入笔底。比如“走城底嬉”“做小人客”“童年旅事”等。另一个特色,即以“三亲”笔触,体现本书的纪实性质。本书不像一些散文,天马行空,胡思乱想。所谓“三亲”,即亲历、亲见、亲闻。突出故事的纪实性。本书分“亲历者说”“旁观者记”“卖艺者传”。“亲历者说”写的是自己的经历,“旁观者记”“卖艺者传”讲述的就是自己亲见亲闻的故事。经常有人问我,那多事你都记得这么清晰,有否参考什么史料?我回答,很多事情都是自己亲历的,难以忘记,如乘民主18号轮船时,在舟山洋面遭遇国民党军舰;每个小孩戴自己用圆珠笔画的假腕表;街头流行自个儿印制的如“空军”、“海军”、“轻工”、“重工”等标志着身份的文化衫,市区公交停开、当牧童的故事。有些政治事件,当时我还很小,都是听说。比如温州城里武斗,联总败退屏山,还有白象大脚娒,三角城头“软骨娒”,我均耳熟能详。小时候,我喜欢钻大人堆,听大人讲政治形势,有人因此说我是“温州百晓”。</p><p class="ql-block">最后,引用舒婷一诗句:记忆清澈如潮水,照见人人有过的十八岁。我把它改动一下:记忆清澈如潮水,照见人人有过的七八岁。希望本书能唤起同龄人的记忆和共鸣,喜欢大家喜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