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团庄更夫左步宏:平凡中的不凡精魂</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杨书荣</p><p class="ql-block">在团庄这片宁静质朴的土地上,悠悠岁月长河铭刻下一位令人敬仰的打更老人——左步宏的深刻印记。他的一生,恰似一部厚重深邃的编年巨著,初读满是平凡日常的细腻笔触,细品却处处彰显着超脱凡俗的不凡与伟大 ,而这一切,都与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定信仰紧密相连。</p><p class="ql-block">1942年,左步宏正值青春年少,朝气蓬勃,胸腔中那颗炽热的心,每一次有力跳动,都奔涌着浓烈的爱国热忱。怀着对共产主义的崇高信仰,他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毅然投身新四军,就此踏上一段充满未知与挑战的征程。在部队期间,他表现英勇,凭借自身的果敢勇猛,以及战火淬炼出的聪慧机敏,在一众战士中崭露头角。因其出色表现,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更是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在各项任务中表现卓越,备受首长们的赏识与重用,甚至曾肩负起泰州公安局长这一关键要职。身为党员,他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将党的使命扛在肩头,在工作中尽显担当。</p><p class="ql-block">然而,在那动荡混乱、人心极易被权欲财念裹挟的特殊年代,身为共产党员的左步宏,始终如一座巍峨耸立、坚定不移的高山,牢牢坚守着内心深处的道德准则与精神高地。彼时,他手握重权,若想凭借职务之便谋取私利、聚敛金银财宝,可谓轻而易举。但他自幼深受传统道德观念的熏陶,秉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古训,更因身为党员,将党的纪律视为不可逾越的红线,一心只为人民谋福祉,兢兢业业、克己奉公,始终保持着两袖清风的廉洁操守。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工作岗位对知识文化水平的要求日益提升,而左步宏因自幼失学,目不识丁,面对诸多需读写能力的繁杂事务,深感力不从心、难以胜任。经过一番痛苦而艰难的深思熟虑,他怀着对往昔峥嵘岁月的不舍与对未来生活的迷茫,毅然解甲归田,投奔团庄的父亲左大来。即便离开了工作岗位,他也从未忘记自己的党员身份,时刻准备着为家乡贡献力量。</p><p class="ql-block">回到团庄后,左步宏与同为共产党员的妻子吴凤英携手并肩,在此深深扎根。吴凤英担任着村妇女主任的重要职务,她性格热忱善良,恰似那春日暖阳,毫无保留地将温暖播撒到村里的每一个角落。任职期间,她全身心投入到为村民服务的伟大事业中,尤其是在村里新生命降临的关键时刻,无数婴儿的呱呱坠地,都离不开她那温暖且有力的双手的悉心照料。她凭借这一腔热忱与善良品性,在团庄村民心中稳稳地赢得了极佳的口碑与人缘,成为村民们的贴心人和主心骨。而左步宏,也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寻得了新的使命——打更。自此,他开启了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幻,无论是风雨交加的恶劣天气,烈日炎炎的酷热夏日,还是寒风刺骨的凛冽寒冬,他始终风雨无阻,如同忠诚的卫士,守护着团庄的每一个夜晚。他深知,作为一名党员,守护乡亲们的安全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p><p class="ql-block">在团庄人的集体记忆深处,左步宏总是面带如春风般和煦的微笑,无论何时何地与他相逢,映入眼帘的皆是那副笑容可掬、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模样。那笑容,仿佛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能够驱散人们心中所有的阴霾与忧愁,让人不由自主地感到温暖和安心。他似乎将生活中所历经的一切沧桑艰辛都悄然隐匿,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永远是积极乐观、豁达开朗的一面。无论生活给予他怎样的磨难与挑战,作为党员的他都能以乐观向上的态度坦然面对,从不曾有过一丝一毫的抱怨与退缩。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党员的坚韧与担当,为身边的人树立起榜样。</p><p class="ql-block">在那个物质匮乏、建筑材料多为易燃物的年代,团庄的房屋大多是简陋的草房,火灾隐患犹如高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威胁着村民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团庄历史上曾发生过一场极为惨烈的火灾,那熊熊燃烧的大火,至今仍如噩梦般深深烙印在老一辈村民的记忆深处,成为他们心中永远无法抹去的伤痛。那是文革初期的一九六六年腊月初二,一个滴水成冰的冬日夜晚,整个村庄被严寒笼罩,河面结满了厚厚的冰层,仿佛一片死寂的世界。然而,就在这看似平静的夜晚,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毫无征兆地降临了。熊熊大火瞬间从一处房屋燃起,火势犹如脱缰的野马,迅猛地蔓延开来,刹那间便吞噬了周边的一切。第一个敏锐发现火情的,正是左步宏老爷子。那一刻,他心急如焚,心脏在胸腔中剧烈跳动,仿佛要冲破胸膛。但他并未慌乱,身为党员的使命感让他迅速镇定下来,毫不犹豫地用尽全身力气,奋力敲响手中的铜锣。那急促而响亮的锣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突兀,瞬间打破了村庄的宁静,如同一记记重锤,狠狠地敲击在每一位村民的心头。</p><p class="ql-block">村民们在睡梦中被这突如其来的锣声和呼喊声惊醒,他们全然不顾室外的严寒,纷纷从温暖的被窝中一跃而起,有的甚至来不及穿上厚实的棉衣,便匆忙拿起家中的水桶,朝着河边飞奔而去。他们用手中的榔头,奋力地砸开坚硬的冰层,取水救火。然而,火势实在太过凶猛,犹如恶魔般疯狂肆虐,无情地吞噬着一切。在这场灾难中,一家弟兄几个虽已幸运地逃出了火海,但出于对老母的孝顺和对集体耕牛的珍视,他们毅然决然地再次返回那危险重重的火海之中。最终,命运无情地捉弄了他们,一家五口只剩下一个小兄弟幸免于难,四口人不幸葬身火海,那惨烈的场景,令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悲痛万分,泪水夺眶而出,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惋惜与哀伤。</p><p class="ql-block">这场悲剧过后,村里不惜斥巨资添置了两台“水龙”,极大地提升了火灾救援的效率。而左步宏的内心也被深深地震撼了,他深感自己肩负的责任无比重大。从那一天起,无论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他都如同忠诚的卫士一般,更加坚定地坚守在打更的岗位上。每一个寂静的夜晚,他那熟悉而又沉稳的声音便会准时在团庄的大街小巷中响起:“火烛当心呐!”紧接着,便是一声清脆响亮的锣声,悠悠地回荡在村庄的上空。这声音,如同夜空中闪烁的星辰,成为了团庄夜晚独特而又温馨的旋律,更是许多团庄人童年入眠时最安心的催眠曲。而一旦发现火情,他手中的锣声便会急促紧密地响起,那声音,宛如紧急战斗的号角,划破夜空,充满了力量与紧迫感。每当村民们听到这急促的锣声,无论彼时身处何地,在做何事,都会毫不犹豫地自发冲向火场,齐心协力地投入到扑救工作中。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保护自己的家园,守护自己的亲人。而左步宏,始终冲在守护的第一线,以党员的担当守护着这片土地。</p><p class="ql-block">火灾扑灭后,受灾的村民家会遵循古老的习俗,在每位救火村民的水桶和盆边小心翼翼地贴上一块红纸。这一小小的举动,不仅饱含着对神秘火神的敬畏之情,更深刻地体现着团庄村民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对火灾时刻保持的警惕与重视,以及他们之间团结互助、共克时艰的深厚情谊。而这一切的背后,都离不开左步宏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和默默付出。他的每一次巡逻,每一声呼喊,每一次敲锣,都如同坚实的护盾,为团庄的安宁保驾护航。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党员默默奉献的精神,只为守护一方平安。</p><p class="ql-block">随着时光的无情流逝,左步宏的身躯在岁月的磨砺下渐渐老去,曾经挺拔的脊梁变得弯曲,矫健的步伐也变得蹒跚,身体状况大不如前。但他那颗守护团庄的心,却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焰,从未有过一丝一毫的懈怠与熄灭。即使到了风烛残年,身体孱弱不堪,他依然凭借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2003年1月25日,这位伟大的守护者,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永远地闭上了双眼。他的一生,是为党和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他用生命践行了入党时的誓言。</p><p class="ql-block">如今,左步宏已经离开我们多年,在时间的洪流中,或许有些年轻的村民已经不太清晰地记得他的模样,他那曾经熟悉的打更声,也渐渐在岁月的风中消散。但他的故事,却如同璀璨的星辰,在团庄的历史长河中闪耀,代代相传。他的正直、善良、坚守和奉献,早已深深烙印在团庄人的心中,他虽然只是一个平凡的打更人,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了一段不平凡的人生篇章。他的精神,如同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怀揣着对党的忠诚与初心,照亮了团庄的每一个角落,在团庄的历史长河中,左步宏的名字,将永远闪耀着耀眼的光芒,成为一段不朽的传奇,被后人永远铭记和敬仰。部分资料由被团庄人誉为“活字典”的葛国政提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附诗一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颂左步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昔日从戎战鼓催</p><p class="ql-block">泰州烽火展雄才</p><p class="ql-block">归乡团庄更声起</p><p class="ql-block">护里安民岁月偎</p><p class="ql-block">寒宵敲锣防患至</p><p class="ql-block">灾时告警唤众来</p><p class="ql-block">平凡铸就业绩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青史留名耀九垓</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