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韩基柱原创</p> <p class="ql-block">79年8月本文作者韩基柱代表盘锦地区参加辽宁省优秀知青代表座谈会,省领导表扬与会代表扎根农村起到稳定知青队伍的积极带头作用,并高度赞扬辽宁省全体知识青年,在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做出了突出贡献。柴春泽代表昭蒙知青参加会议,省领导在会议上讲,上山下乡运动结束。知青代表与省领导合留念</p> <p class="ql-block">本文作者知青韩基柱75年任党支部书记,辽宁报采访照片</p> <p class="ql-block">知青精神:永不褪色的时代印记</p><p class="ql-block">文 \韩基柱</p><p class="ql-block">在历史的长河中,知青群体宛如一座不朽的丰碑,他们用热血与青春铸就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岁月,也凝练出了熠熠生辉的知青精神。这种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奋勇前行的强大动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知青精神,首在忠诚。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广大知识青年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对人民的深厚感情,毅然决然地奔赴农村。他们将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决心深深扎根于心底,哪怕条件艰苦、环境恶劣,也从未动摇过自己的信念。知青精神俱有“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促使他们一心一意为农村发展贡献力量,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现在网络时代,泥沙俱下,别有用心的人攻击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混淆视听,推崇西方民主美好,知青群聊界用知青精神诠释中国发展的辉煌,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无比忠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吃苦耐劳是知青精神的鲜明特质。在农村,特别是农村修路筑堤水利工程,知青们每天迎着星星出门,伴着鸟儿归巢才收工。晴天,他们在尘土飞扬中辛勤劳作;雨天,泥水沾满全身也不停歇。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顶风冒雪,他们都默默承受,从不叫苦喊累。繁重的农活、简陋的生活条件,不仅没有压垮他们,反而让他们的意志更加坚韧。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砺出来的宝贵品质,也是他们战胜困难、不断前行的有力支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艰苦的知青岁月里,资源匮乏,每一样东西都显得弥足珍贵。知青们深知生活的不易,养成了勤俭持家的好习惯。他们珍惜每一粒粮食,从不浪费任何资源。衣服裤子破了,缝缝补补继续穿,我下乡盘锦,盘锦知青流传一句话“水靴、桶锹、破棉袄”。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即便后来生活条件改善,这种勤俭节约的传统依然深深烙印在他们心中,现代年青人发现50后是一群特殊群体,不舍得花钱,对自己特别抠门,可是她们对父母,对儿孙奉献了一生,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所以勤俭持家成为一种融入血液的“肌肉记忆”,为后代树立了良好的榜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知青们来自五湖四海,却在同一片土地上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知青点,一人有难,众人帮忙。先进者主动帮助后进者提升劳动技能和思想觉悟,强壮者照顾弱者,携手克服生活和劳动中的种种困难。甚至在食物匮乏时,女知青宁可自己少吃,也要帮助男知青。这种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精神,让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感受到了温暖和力量,也成为知青群体的显著标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知青们在农村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各种挫折和困难。然而,他们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性格,一次次咬牙挺过。无论面对怎样的困境,他们都从未放弃,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勇往直前的勇气。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不仅让他们在农村的广阔天地中锻炼成长,也为日后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时期,许多知青面临下岗,但他们凭借着在农村练就的坚韧品质,勇敢地自谋职业,为国家的改革发展贡献了力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如今,时代在变迁,但知青精神的价值愈发凸显。它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励后人不断进取的精神源泉。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我们需要传承和弘扬知青精神,让它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我们要宏扬知青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勇于担当作为,在各自的知青群聊中,继续发扬知青精神,讲好知青故事,发扬知青精神,互敬互爱,团结合作,愉快渡过晚年的幸福生活。知青精神是1700万知青烙刻在心中永久的记忆!让知青精神代代相传,成为照亮我们前行道路的永恒灯塔。</p>